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記者 鄧雅蔓) 2020年最後一個月,「原油寶」事件迎來監管層的「一錘定音」,但這不是事件的最終結局。
12月5日,銀保監會官網發布公告稱,針對中國銀行「原油寶」產品風險事件相關違法違規行為,依法從嚴處罰。
從事件處罰金額來看,銀保監會對中國銀行及其分支機構合計罰款5050萬元。其中,對中國銀行全球市場部兩任總經理均給予警告並處罰款50萬元,對中國銀行全球市場部相關副總經理及資深交易員等兩人均給予警告並處罰款40萬元。
除直接罰款外,銀保監會還暫停了中國銀行相關業務、相關分支機構準入事項,責令中國銀行依法依規全面梳理相關人員責任並嚴肅問責和立即採取有效措施對有關問題進行整改。
當日,中國銀行在官網對此作出回應稱,堅決接受處罰,認真落實相關監管措施,對有關責任人員依法依規嚴肅問責,針對銀保監會提出的產品管理不規範、風險管理不審慎、內控管理不健全、銷售管理不合規等問題,深刻反思、汲取教訓、舉一反三。
至此,從4月負油價爆發伊始、橫跨8個月時間的「原油寶」事件暫時告一段落。整體而言,「原油寶」投資者和中國銀行雙方皆因此事蒙受一定損失,也給銀行大宗商品類理財產品的敲響了一次長鳴的警鐘。
監管重錘之下,「原油寶們」的命運將會如何?
雖然處罰結果落幕,但「原油寶」事件的餘震還未過去。
11月27日下午,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和招行六大商業銀行相繼發布公告稱,自11月28日起,暫停帳戶貴金屬交易等業務客戶籤約開戶,已開戶客戶的正常交易不受影響。
它們在公告中給出了一致的理由:受全球政治經濟形勢變化影響,貴金屬市場價格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加劇,考慮到個人客戶交易類貴金屬業務風險上升,故暫停新開交易帳戶。
「比起投資收益,從監管的角度來看,防範風險是更重要的。」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洪灝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一般會希望有更多的投資收益以及有更多的產品可以投資,但監管層考慮的更多,比如,在人民幣還沒有完全國際化這個大環境下,如何對衝由於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產生的影響等。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把時間回撥到4月,彼時,隨著國際原油價格快速波動跌落,抄底原油的聲音充斥在各大投資平臺,部分投資者就在此時參與了包括「原油寶」在內的銀行紙原油類理財產品交易。
他們沒有人能想到,美油居然跌破底盤,並迎來史上首次負值:-37.63美元/桶。4月21日,在美油跌破0美元/桶之際,包括建行、中行等多家商業銀行紛紛向「紙原油」投資者做出風險警示,而中行卻遲了一步,且在4月22日美油跌破20%警戒線時,沒有採取自動平倉措施,直接導致投資者蒙受更大的經濟損失。
由於國際石油、黃金等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巨大不確定性,無論是「對標」國際原油價格來賺取收益的紙原油,還是「對標」國際黃金價格來賺取收益的紙黃金等理財產品,本身都具有不確定的風險。
如今,原油價格已回歸45美元/桶附近,以黃金為首的貴金屬交易卻迎來了價格波動。為了避免「原油寶」類似事件重現,六大商業銀行做出暫停帳戶貴金屬交易等業務客戶籤約開戶的措施,也就不再顯得奇怪。
警鐘長鳴:暫停是解決之道嗎?產品設計或亟待調整
「』原油寶』事件爆發後,我們可以看到,它的產品設計是有缺陷的。」洪灝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原油寶」事件之所以發生,一是體現了銀行參與國際期貨市場的交易經驗不足,比如未能考慮到負油價的發生等,二也體現了銀行理財產品的設計經驗不足。
他還表示,畢竟有過這一次的前車之鑑,銀行在產品設計上肯定會重新去考慮,並透露未來銀行方可能會設計新的大宗商品理財產品結構,減少風險承擔的同時,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其中。
暫停業務交易並不能讓風險就此消失。銀保監會在針對「原油寶」產品風險事件的公告中,在第一方面就提到了關於「原油寶」產品自身的風險:產品管理不規範,包括保證金相關合同條款不清晰、產品後評價工作不獨立、未對產品開展壓力測試相關工作。
此外,銀保監會還提到另外三方面:風險管理不審慎,包括市場風險限額設置存在缺陷、市場風險限額調整和超限操作不規範等;內控管理不健全,包括績效考核和激勵機制不合理、消費者權益保護履職不足、全行內控合規檢查未涵蓋全球市場部對私產品銷售管理等;四是銷售管理不合規,包括個別客戶年齡不滿足準入要求、部分宣傳銷售文本內容存在誇大或者片面宣傳、採取贈送實物等方式銷售產品等。
我們可以在銀保監會的公告全文中窺得一絲「原油寶們」的未來,公告至少兩處提到了「從嚴」,第一處是表示對中行違規行為從嚴處罰,第二個則是明確從嚴監管,包括督促銀行保險機構加強合規建設,持續提高業務經營的專業性、審慎性,切實維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等。
「原油寶」事件的發生令人唏噓,但慶幸的是,事後的處罰不是唯一結局,在撕開銀行大宗商品類理財產品風險口子的同時,它也打開了一扇「痛定思痛,規避系統性風險」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