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興修6公裡水泥路、砂石路16條,實現公路「戶戶通」;無一起刑事案件發生、無一人被刑事處罰;矛盾糾紛逐年下降,且都就地及時化解;戶均、人均收入分別達到11.6萬元、3.2萬元,39戶貧困戶全部脫貧;89名學生考取大學,其中48名學生分別取得研究生、博士和博士後學位……這是2008年以來程嶺鄉紗帽村柴田屋場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通過實行「三會一基金」村莊治理模式取得的豐碩成果。
「三會一基金」讓村莊脫胎換骨
隆冬時節,走進位於泊湖湖畔的柴田屋場,一棟棟漂亮的樓房、一口口清澈的池塘、一條條寬闊的水泥路、一棵棵高大的樹木映入眼帘。生長在村口的三棵比水桶都要粗、比三層樓房都要高的百年古楓樹,格外引人注目。寬闊的水泥路兩旁,美麗庭院綠樹紅花相映。陽光下,幾乎家家庭院裡,都晾曬著衣被和農作物,晾曬在竹筐內的紅薯粉,像雪花一樣白,好一幅美麗村莊圖景。
柴田屋場是程嶺鄉加強鄉村治理蝶變美麗村莊的一個典範。2008年以來,在推進鄉村治理的進程中,程嶺鄉充分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凝聚各方力量,積極探索「三會一基金」村莊治理模式,逐步走出了以政治為指引、自治為基礎、法治為保障、德治為先導和智治為支撐協同推進村莊治理的新路子,使柴田屋場發生了大變樣,實現了從旮旯小漁村到「美麗鄉村省級中心村示範建設點」的完美蝶變。
陪同的紗帽村黨總支副書記張孝文介紹,柴田屋場是程嶺鄉最大的屋場,由5個村民小組組成,共178戶646人。這裡地處程嶺鄉偏僻地帶,以前受群眾思想觀念陳舊、交通條件落後、信息閉塞、組級財務管理混亂、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等因素影響,村民小組之間沒有凝聚力、鄰裡矛盾頻發、困難戶貧困戶多、受高等教育群體少、村莊環境差。2008年2月,紗帽村委會牽頭對柴田屋場行政管理問題、財務問題大刀闊斧進行整治,將不稱職、經濟有問題的村民小組長予以罷免,並通過聽取群眾意見,明確每年元宵節後,召開柴田屋場各村民小組組長換屆選舉大會,由各村民小組村民無記名投票方式,對各個村民小組組長進行換屆選舉,將作風正派、幹事能力強的村民選拔到小組長崗位上來;同時明確每年農曆臘月二十四日——傳統「接祖宗」習俗這天,召開柴田屋場年終總結大會,通報屋場各項工作建設情況,並對本年度每個村民小組和整個屋場的財務收支情況進行結算公示;在結算結果公示十日內認為有異議的,可向村委會反映,村委會再次組織人員查帳和清算,確保財務收支情況透明和公開。2014年9月,以村民自願捐款方式,設立「勵志獎學基金」制度,對每年度考取大學和取得研究生、博士、博士後學位的柴田屋場村民子女頒發獎學金,其中對考取重點大學和取得研究生、博士、博士後學位的,一律獎勵600元;考取普通大學的,一律獎勵400元。2019年5月,成立柴田屋場理事會,理事會成員經全體村民選舉,由老黨員、退休教師、離任村幹、村民組長和各行各業能人、熱心公益的普通村民等17人組成,負責對事關柴田屋場建設和發展的重大決策的制定和重點工程項目的實施進行商議,以及對柴田屋場各項行政事務進行監督,並牽頭組織開展群眾性公益活動和參與化解矛盾糾紛工作。
「過去,由於沒有對村民小組落實正常的選舉活動,有的村民組長連續幹了十幾年,帳目還一直不清,群眾的怨氣很大,由此造成村民組長在群眾中間沒有什麼威信,組裡的群眾性公益活動也開展不起來,各村民小組工作猶如一潭死水。」土生土長在柴田屋場的張孝文,不僅是「三會一基金」村莊治理模式的發起人,還是有力的推動者,他見證了「三會一基金」村莊治理模式的形成和完善過程,以及給柴田屋場帶來的翻天覆地變化。
2016年,老教師張豔龍為了便於理事會、村民組長落實屋場各項管理工作,以及加強村民之間聯絡,增進村民之間感情,設立了「天南地北柴田人」微信群,成員已發展到197人,遍及各家各戶。
「微信群給屋場行政管理工作確實帶來很大的方便,日常工作和大小事提議討論都是在群裡進行;疫情防控期間,大家都是在群裡相互進行提醒,如何做好防疫工作;現在,微信裡每天都是熱熱鬧鬧,大家不管相互之間距離有多遠,都可以在裡面敘舊、拉家常;逢年過節,裡面更是熱鬧,大家爭相發祝福視頻、圖片或發紅包,表達心意。」張孝文說。
「三會一基金」讓村莊煥發生機
2014年是柴田屋場實行「勵志獎學基金」制度的第一年,張孝文第一個自發捐款1000元。在他的影響下,先後共有15人次捐款。張豔龍從2015年以來,每年都要從工資裡拿出600元捐給組裡。截至目前,共有36名同學獲得獎學金。張若冰同學還兩次獲得獎學金,一次是考取大學,另一次是考取研究生。
2016年,柴田屋場修建第一條水泥路,在外面創業的村民張來明得知後,主動捐款三萬元,支持家鄉建設。在他的影響下,先後共有130人次捐款,捐款金額累計達20萬元;通過國家資金支持和群眾自發捐款。2016年以來,柴田屋場共興修6公裡水泥路和砂石路16條,實現公路「戶戶通」;安裝路燈45盞,改造當家塘5口;全面推進改水改廁工程建設,已有150戶完成改水改廁,使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今年年初,新冠疫情暴發。柴田屋場理事會成員、各小組組長、老黨員都自發投入到疫情防控志願服務之中。舵塘組組長張興亮帶領居家黨員群眾從農曆正月初五到三月二十日,連續三個月堅持在村口值守,且不拿一分錢報酬。在北京工作的張四龍得知家鄉的境況後,主動為家鄉捐贈了5000隻口罩。
2019年4月,柴田屋場啟動美麗鄉村中心村示範建設點建設,柴田屋場理事會會長、有著15年黨齡的張友龍,帶領理事會成員義務投入到新村規劃、徵地拆遷、項目修建、矛盾糾紛化解等工作之中,使6公裡村路沿線兩邊的所有小圍壩、雜草雜木雜物都在規定時間內得到平整和清除,確保了中心村各項建設的順利進行。期間,發生的3起矛盾糾紛,都被他就地及時化解。
不僅如此,柴田屋場村民從2008年以來,堅持每年對生長在村口的三棵古楓樹進行「保養」,治蟲、培土每年各不少於三次,讓有著200多年歷史的古樹始終保持著生機勃勃的狀態。
「我覺得,這三棵古樹永遠是我們柴田屋場最美的精神家園,它們在,鄉愁就在,牽掛就在。」從小在古樹下長大的張四龍,對古楓樹情有獨鍾;即使長期在外面創業,他仍心繫家鄉古樹,每年都拿出幾千塊錢,給家鄉父老「保養」古樹。
在不斷完善「三會一基金」村莊治理模式的基礎上,柴田屋場為發展集體經濟和促進農戶增收,將歸屋場集體所有的灘涂,全部承包給專業人士經營;將涉及178戶農戶的300多畝耕地,全部流轉給種植大戶發展產業化、規模化農業;同時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積極引導和扶持在家的農戶發展特色種養殖。著力為外出務工創業的村民,介紹就業和自主創業門路,培育致富先進典型,帶動更多村民實現家庭增收,助力家鄉發展。近年來,柴田屋場有一大批村民在外面創業成功並反哺家鄉;在廣東惠州創業的張來明系其中之一,他共拿出4萬元現金支持家鄉建設,還為家鄉14位村民解決了就業。
一樁樁、一件件「暖心事」,見證著柴田屋場在「三會一基金」模式治理下的蝶變,也讓柴田屋場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魅力。
「柴田屋場換屆選舉大會、年終總結大會和理事會,是一個以群眾為實踐主體、以『群眾說事、屋場共治』為核心的自主改革案例;實踐充分證明,屋場是群眾居住集中的地方,往往也是群眾利益訴求表達比較集中的地方,建立屋場會議和落實理事會制度,聽民意、解民憂,可以進一步轉變幹部群眾作風、融洽幹群關係,提高群眾滿意度,是一種很好的群眾工作方法,並能喚起村民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實現『鄉村塑魂』。」談起實行「三會一基金」村莊治理模式給柴田屋場帶來的變化,程嶺鄉鄉長胡結兵深有感觸地說。
「家風引導民風,民風引導屋風,屋風引導學風。」如今,這個在村民記憶中「窮鄉僻壤」的地方,已然華麗轉身,變成了「有品質」「有溫度」的「美麗鄉村」,成為當地的一個「亮點」。(程嶺鄉 通訊員 孫春旺 葉華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