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地圖:黑豫魯位居前三,「北糧南運」趨勢明顯

2020-12-22 騰訊網

分地區看,2019年我國糧食產量前十的黑龍江、河南、山東、安徽、吉林、河北、江蘇、內蒙古、四川和湖南,北方地區佔據較大優勢。另外,近十年來,包括北京、上海、浙江、福建幾個東部發達省份的糧食產量明顯減少。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中國已經連續5年糧食生產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今年的夏糧也實現了豐收,創歷史新高,夏糧產量比上年增長0.9%。

分地區看,2019年我國糧食產量前十的黑龍江、河南、山東、安徽、吉林、河北、江蘇、內蒙古、四川和湖南,北方地區佔據較大優勢。另外,近十年來,包括北京、上海、浙江、福建幾個東部發達省份的糧食產量明顯減少。

黑龍江、河南、山東位居前三

黑龍江、河南和山東三省的糧食產量位居前三,是我國最大的三個產糧大省。

榜首的黑龍江去年糧食產量達到了7503萬噸,是去年唯一一個糧食生產超過7000萬噸的省份。黑龍江省土地條件居全國之首,總耕地面積和可開發的土地後備資源均佔全國的十分之一以上,省內平原主要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穆稜河—興凱湖平原,它們是我國東北大平原的組成部分。

黑龍江的主要糧食作物有大豆、水稻、玉米、小麥。糧食總產量、商品量、調出量分別佔全國的1/9、1/8和1/3,國人每9碗米飯,就有一碗來自黑龍江,黑龍江是名副其實的「中華大糧倉」。

其中,著名的北大荒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的美稱。主要涵蓋三江平原、黑龍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帶之一。經過五十年代進行大規模開墾,經營農場,北大荒變成了如今的北大倉。

不僅如此,良好的農業生產基礎也吸引了不少大型企業進入。2014年房地產龍頭企業恆大開始在大興安嶺生態圈布局糧油生產基地。這個生態圈就包括了黑龍江大興安嶺「嶺東」——黑龍江省齊齊哈爾、黑河、綏化、雙鴨山國家大糧倉。

黑龍江之外,東北的另外一個農業重省吉林的糧食產量位居全國第五,總體上看,東北的糧食生產優勢十分明顯。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和其他地區比較起來,東北糧食生產的一大優勢是土地資源特別豐富,大部分都是平原,便於耕作,耕地面積所佔比例特別大,土質非常肥沃。

衣保中認為,東北農業現代化程度比較高也是重要原因,東北最早使用現代化的機械,勞動生產率特別高,大部分土地用機械操作。同時,東北糧食產量很大,但是本地的消耗佔比不高,因此糧食的商品率特別高,可以大量運往其他地區。而且東北的糧食一年一季,土壤肥沃,所以糧食的品質特別好,東北的大米是全國最好的,很受歡迎。

除東北外,中原地區的河南以5946.6萬噸位居第二。作為一個戶籍人口上億的大省,河南同時也是我國的農業大省、經濟大省。從2000年起河南糧食總產量曾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到2011年才被黑龍江超過。

當前,河南是我國夏糧第一大省。河南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一位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稱,雖然今年的夏糧種植受到疫情和天氣雙重影響,但河南省的夏糧仍然再獲豐收,全省夏糧總產量達750.75億斤,比去年多出了1.67億斤,再創夏糧產量歷史新高。

第三經濟大省山東也是我國的第三產糧大省,14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扛牢糧食安全責任 做大做強糧食產業」有關情況。其中,從2014年開始,山東糧食總產量已連續6年保持在1000億斤以上。

山東之後,中部農業大省安徽位列第四。湖北和江蘇都在3700多萬噸,位居六、七位。內蒙古、四川和湖南分列八到十位。總體上,北方地區佔據較大的優勢。

與此同時,共有9個省份低於1000萬噸。其中北京、上海、天津這三大直轄市,以城市經濟體為主,耕地和農業佔比已經非常小。西藏、青海、寧夏這幾個邊遠省份的人口總量都不大,以畜牧業為主,海南以特色農業為主。浙江和福建這兩個東南沿海經濟發達省份,雖然人口不少,但是由於這兩省都是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原較少,所以糧食產量也比較小。

近十年來各省份糧食生產變化

數據來源:第一財經記者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整理

近十年變化:北方四省貢獻大

從2010年~2019年的變化來看,有4個省份的糧食增產超過了1000萬噸,分別是黑龍江、內蒙古、河南和吉林,加上第五名的山東,全部都在北方地區,其中東北地區就佔了兩個。

其中 2019年黑龍江糧食產量比2010年增加了1870萬噸,相當於廣東和浙江2019年糧食產量之和。同期,內蒙古增加了1308萬噸,增幅高達55.8%,位居全國第一。此外,吉林的增幅達到了39%,遼寧增幅為34.7%。

衣保中稱,東北糧食生產主要靠機械化,因此雖然近些年東北不少青壯年人口外流,但對農業影響不大。另外,這十幾年東北風調雨順,沒有太大的自然災害,糧食產量連年遞增,為我國的糧食穩定提供了基礎。

相比之下,有9個省份的糧食產量出現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比較大的四個省份是北京、上海、浙江和福建。

另外,糧食總產量與常住人口的比較來看,年人均值最高的是黑龍江,達到了2000千克,此外吉林和內蒙古也都超過了1400千克。 其他省份這一數值均低於1000千克。此外,共有10個省份高於474千克的全國平均水平。在榜尾端,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福建位居後五位,這些省份的糧食自給率較低,比如廣東、浙江、福建這三省近年來的糧食自給率都不足四成。

各省份2019年糧食生產人均數值

湖北省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所長鄒進泰對第一財經分析稱,東北的黑龍江和吉林本身的耕地面積很大,黑土地大量開發,本省的消耗量不大,因此成為商品糧輸出最大的地區。

內蒙古的糧食輸出量也很大。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的綠色生態屏障和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具備每年穩定向區外調出1250萬噸糧食的能力。

總體上,歷史上曾經的「南糧北運」,如今已經變成了「北糧南運」,長三角、珠三角這些高度城鎮化、工業化、人口大量湧入的地方,需要大量調入來自東北等地的糧食。

不過,當前農業的整體比較效益仍然不高,因此,從糧食安全的角度,增加糧食生產的比較收益,提高種糧戶的積極性十分重要。

衣保中認為,農業是一個政策性很強的產業。當前糧食的收儲制度還有待完善,要保證東北生產出來的糧食,應收盡收,不要出現糧食豐收了,賣糧難,這樣會影響積極性。另外對糧食生產的補貼,也需要加強和完善,既要讓糧食價格保持穩定,也要讓農民收入有保障,這樣才有可持續性。

相比之下,廣東、浙江和福建作為東南沿海經濟發達省份,山地丘陵多,平原少,糧食總產量也比較低。例如,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田」之說,浙江也有「七山一水兩分田」之說。經濟第一大省廣東山地和丘陵面積也佔到七成左右,轄內最大的平原,珠三角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已成為全國人口最為密集的地區和連綿的城鎮區。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分析稱,近十年來沿海發達地區的糧食生產減少,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農業內部結構的調整,種植附加值更高的蔬菜花果以及一些經濟作物,比如福建安溪就有很多人種植茶葉。另外包括福建、浙江這些地方以山地丘陵為主,農村很多地方平均一戶不到一畝耕地,這些地方糧食生產沒有規模效應。

在衣保中看來,這些年長三角、珠三角城市化非常快,從城市化分工的角度,需要大量的鮮果,比如蔬菜等。城市人口越來越多,蔬菜需求量越來越大。因此很多農民就種菜,供應城市菜籃子,種糧食就減少了,這是城市化進程中的合理調整,把有限的土地用在生產蔬菜上。

鄒進泰認為,在口糧有保障的情況下,各地可以選擇有比較優勢的產品來生產。另一方面,從糧食安全角度來看,即使這些地區的比較優勢再好,種其他非糧作物的話,也不能破壞糧食的生產能力,當前我國對18億畝紅線、對土地硬化的控制是很嚴格的。

相關焦點

  • 清代災害時期北京如何囤糧供糧?後期重開海運輸送漕糧
    不同的糧食構成,其來源也不一樣。大米主要由漕運從南方來,小麥主要產地在豫魯兩省,小米則分本地與天津、河南、關東等地,本地貨以京東郊區屬縣所產最多。雜糧則主要產在京畿地區,北京近畿一帶所產的雜糧,一般集中在幾個集鎮,先由糧店收買,再派人持貨樣到京城的糧食市場交易,定妥後,僱驢及大車運糧到京交割。
  • 世界糧食日|居安思危 顆粒珍惜 全球糧安共命運
    秋糧佔全年糧食比重的四分之三,是全年糧食收購的重中之重。目前,南方中晚秈稻已少量上市,收購工作正由南向北陸續展開,開局總體平穩。預計新糧大量上市後,部分地區仍將啟動託市收購,收購將呈現市場化購銷和託市收購同步開展的良好局面。為做好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的中晚稻收購工作,各地和有關企業圍繞收購倉容、資金、運力等做了大量工作。
  • 歷史解密:為何崇尚草原內陸的元朝,會大力發展海運漕糧?
    海運漕糧 那麼,擁有南北貫通的大運河運輸軍糧、民糧(南抵餘杭,北達涿郡),元廷為何還傾力打造海上漕運通道呢? 秦漢時期,北方軍隊糧食運輸由蘇、魯一帶,由海道轉內河 盛唐時期,河北沿線軍隊糧食運輸由蘇、浙一帶,由海道轉轉涿郡
  • 20豫輝債 : 2020年輝縣市豫輝投資有限公司公司債券募集說明書
    金穗糧油是輝縣市主要的糧油運營主體,擔負著輝縣市糧油購銷和儲備的重任。公司主要業務包括政策性糧食業務和自主經營貿易性業務。政策性糧食業務,金穗糧油通過獲得糧食儲存保管許可進行糧食儲備,其中包括國家級儲備糧食、地方儲備糧食等,金穗糧油根據對方的要求儲備糧食,並在規定的時段按要求投放市場。
  • 在戰爭年代,糧食從哪裡來的?怎麼才能保證供養龐大的軍隊?
    還有人設想理想的狀態,就是動用儲備糧,這話當然也對,但是打仗真不能指望儲備糧,原因很簡單,糧食儲存也是要成本的,而糧食儲備在大多數情況下成本都要比種地高,而且最麻煩的事情在於一個國家儲備糧食成本最低的就是在人口稠密,交通發達的地區儲備,而一旦發生戰爭,看看德國入侵蘇聯,日本入侵中國,這些地區必然是最首要的目標。就算有儲備糧,都是幫誰儲備的?
  • 地圖為什麼總是上北下南?
    地圖就應該上北下南?這是又一個約定俗成,極少有人會質疑的慣例——現代地圖幾乎清一色的上北下南。各國的繪製即使存在爭議、差別,也都是本國是否處於圖畫中心,極少有人挑戰南北方向。但並不是所有地圖都如此。古代海防圖、邊防圖、方志附圖等就沒有統一的方位規則。南、北、東、西為上皆有出現。
  • 齊麥麥 魯果果 帶你了解 世界糧食日
    糧食節約與糧食安全,和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今天,齊麥麥和魯果果就帶大家了解一下世界糧食日和糧食安全宣傳周的相關知識。  網友「花慄鼠的腮」:世界糧食日是什麼時候啊,是怎麼來的呢?  齊麥麥:世界糧食日(World Food Day,縮寫為WFD)是世界各國政府每年在10月16日圍繞「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舉行紀念活動的日子。
  • 鐵水聯運助力「南肥北運」
    裝載1650噸化肥的30隻貨櫃,1日搭乘57101次鐵水聯運班列從湖北孝感站出發,由武漢陽邏港區轉水路前往吉林長春,這是當地首次以鐵水聯運方式開展「南肥北運」。由於冬季天氣溼冷,用鐵水聯運貨櫃專列開展「南肥北運」,可避免公路運輸易受天氣影響,導致化肥受潮、開箱換裝造成貨損等問題,並通過鐵路與水路有序銜接,為企業降低了運輸成本。
  • 清朝時,河南省的漕糧為何要在山東省交兌,後來為何又到直隸交兌
    可能了解更多一些的,也知道我們館陶縣的衛運河也是用於漕糧運輸的,但是關於怎麼運、運多少可能知道的人就很少了。今天就捋一捋館陶與漕糧的事情。在說館陶之前,先說明一件事情,就是明清時期,並不是全國所有的省份都承擔漕糧,到了清朝時有8個省承擔著漕糧,分別是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南。
  • 豫糧一號:豫派醬香蓄勢待發
    豫糧控股,為豫酒產業振興而來豫糧是一個產業振興者。豫糧集團於2011年3月正式掛牌運營,註冊資本10億元人民幣,由原所屬河南省糧食局的20家糧食企業通過資產重組整合成立的大型國有糧食企業,是河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鄭州市農業產業化集群企業。
  • 愛糧節糧 做糧食的守護人
    愛糧節糧,從我做起。 ■早報記者 吳小婷 趙彬彬 文/圖 愛惜糧食,從我做起。10月16日是第40個世界糧食日,近日來自豐澤區第二實驗小學和惠安縣實驗小學的學生記者們,走進中央儲備糧泉州直屬庫有限公司參觀。 學記們觀摩了智能化糧庫管理、科技儲糧管理,深入庫區查看氮氣氣調儲糧技術,在直觀感受現代科技儲糧技術的同時,直接地體會到愛糧節糧的重要性。
  • 地圖為什麼都是「上北下南」?背後還有這些經歷
    那麼,我們常說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又是從何而來呢?為什麼所有的地圖都是以「北」為上?1 古代地圖其實以「南」為上明朝軍事學家鄭若發明了一種畫法,把大海都畫在頂部,把大陸都放在底部,這樣陸軍去觀察地形的時候,站在海邊拿著地圖一看,對應起來依然很方便。4 清朝:經緯製圖法而現代「上北下南」的製圖法,其實是從西方傳入的。
  • 濃香酒五糧液:用最執著的心尋好糧釀好酒
    小麥釀出了蘇格蘭威士忌、俄羅斯伏特加、德國黑啤,大米釀出了日本清酒,玉米釀出了流行美洲的奇恰酒,高粱釀出了貴州茅臺、瀘州老窖 而在名酒世界裡,唯有五   原標題:濃香酒五糧液:用最執著的心,尋好糧釀好酒   每一滴美酒,都蘊藏著大自然的味道,都是糧食的一次神奇升華。
  • 糧食產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趨勢顯現——中國...
    優質糧食工程實施3年來成績斐然,糧食產業逐漸走上高質量發展道路,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趨勢顯現,在更高層次上提高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水平。「要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提高糧食產品供給質量和流通效率,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多樣化糧油產品的需求。」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負責人說。
  • 餐飲老闆們的南渡與北望
    報告指出:從全球和美日等發達經濟體人口流動經驗看,人口向一二線大城市大都市圈及部分區域中心城市集聚的趨勢不可逆轉,未來這一趨勢仍將持續,人口流入的地方也是中國過去、當前及未來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根據任澤平的分析,吉林和黑龍江兩省幾乎全境人口流出。
  • 把「糧食生產」搬進校園,大學生策劃創意節糧展
    ……一場別開生面的創意節糧主題宣傳周正在華東師範大學的校園內展開,來自經管書院的大學生們把糧食生產工藝搬進校園,為師生們科普節糧知識,講解健康飲食,宣傳糧食安全。  除了糧食生產科普,現場展臺還設置了「食品安全」「健康輕食」「節糧經濟」「抵制暴食」等多個板塊,參展學生通過演示模擬、知識競答、現場體驗等豐富有趣的形式為校內師生帶了一場創意無限的節糧「大餐」。  「這樣的形式在校園裡還是第一次體驗。」工商管理學院的林奕婧看來,節糧不僅是國家和企業的事情,也和大家的日常生活,飲食健康等等息息相關。
  •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警惕糧食戰爭萌芽,我們如何牢牢端穩飯碗?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今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確保糧食能源安全」。自1998年中央提出農業進入新階段,農業數量問題基本解決以來,糧食安全問題又一次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這可能會造成中國國內市場和價格的波動。如果許多人擔心糧食不足進而囤糧,就可能導致國內市場不穩定。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糧食與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戰略中心執行主任王宏廣教授近30年來一直深耕糧食安全研究,他在2018年首次提出「隱性糧食安全」問題。
  • 南茶北引,一棵茶樹的向北遷移之路
    在新中國剛成立時,山東以及以北地區都屬於無茶區。1954年, 「南茶北引」的口號被提起,從此,中國茶開始從南向北的遷徙史。 半個世紀以來,從齊魯大地到太行山脈再到東三省,中國茶葉種植的北線不斷被刷新,北方無茶的歷史,已經被改寫。 01.
  • 五糧液:用最執著的心,尋好糧釀好酒
    小麥釀出了蘇格蘭威士忌、俄羅斯伏特加、德國黑啤,大米釀出了日本清酒,玉米釀出了流行美洲的奇恰酒,高粱釀出了貴州茅臺、瀘州老窖……而在名酒世界裡,唯有五糧液,千百年來不斷尋找,最終確定高粱、大米、糯米、小麥、玉米五種糧食,融合其精華,釀造出令世人傾心的五糧液。
  • 有糧無庫,糧食豐收後的收儲壓力超乎想像
    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已實現「十六連豐」,南方的夏糧、北方的秋糧收穫後,除了直接進工廠加工成成品糧,再進入市場流通,大部分還是要進入糧庫儲藏的,百姓家裡幾乎都不存糧。對儲備糧出入庫,國家有完備的糧食輪換庫制度,保證糧庫有足夠的儲備糧,輪到存糧要出庫,可能當時在短期內可能由於市場的各種原因,找不到下家,不能按時出庫,就造成佔庫。導致前一年的糧食還存在庫裡,新的一年收的糧食沒法進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