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為什麼總是上北下南?

2021-01-13 百家號

地圖就應該上北下南?

這是又一個約定俗成,極少有人會質疑的慣例——現代地圖幾乎清一色的上北下南。各國的繪製即使存在爭議、差別,也都是本國是否處於圖畫中心,極少有人挑戰南北方向。

這是「自古以來」的傳統嗎?

似乎是這樣。古代中國,也許受西晉裴秀的地圖集《禹貢地域圖》影響,除了幾乎無地圖殘存的元朝,宋到清的國家地圖幾乎清一色以北為上。

比如宋代《九域守令圖》、《禹跡圖》、《華夷圖》、《地理圖》;明代《廣輿圖》、《大明混一圖》、《楊子器跋輿地圖》等;大部分的清代全國地圖,都是如此。

但並不是所有地圖都如此。

古代海防圖、邊防圖、方志附圖等就沒有統一的方位規則。南、北、東、西為上皆有出現。

清學者俞正燮《癸已存稿》中說:「凡輿地懸圖宜以北為上,其几案展閱之圖宜以南為上,以坐閱多向明也」也證明了這一點——製圖人的主觀判斷很影響地圖的方位。

世界範圍內更不統一。比如古代阿拉伯人的地圖習慣以南為上(可能是麥加聖城在阿拉伯世界的南方的原因),剛好和西方相反。更多的地區繪圖本身就談不上規範,就是根據現實需要製作——怎麼方便怎麼來,都沒有一致的朝向。

是誰讓地圖變成以北為上的呢?

和大部分現代規範一樣,還是歐洲人。他們的繪製習慣統一了全球的地圖模式。

好像又一個歐洲中心思維的靶子可以被立起來了——他們將自己的國家放在地圖的頂端,這是一貫的自大心態作祟。

且慢。真實的故事遠比論斷複雜,北上的確立既有偶然性,也和航海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

這要從古代地中海地區開始說起。

【託勒密的世界地圖】

上北下南地圖的雛形可以追溯到今埃及的亞歷山大港。

羅馬帝國時期,地中海內部以及和跨海域的海上貿易愈發繁榮。地中海東部貨物集散地的亞歷山大港人因此獲取了豐富的歐亞大陸地理知識,為早期的地圖製作提供了必要信息。

天文學家和地理學家託勒密是其中的佼佼者。當時,他完成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地理學》——收集了約8000個地方的經緯度,附有27幅地圖,描述了兩種地圖投影方法(將三維球面通過數學法則轉換為二維平面方法)——最後一點尤為重要,它決定了地圖的呈現方式。

什麼是地圖投影方法?

簡而言之,是用一定的數學法則,把地球橢球面上的經緯網轉換到平面上的方法。為什麼要有這種投影方法呢?理由很實際——地球是一個不可展的球體,想像一下將地球儀的表面鋪平,褶皺、拉伸和斷裂當然不可避免。地圖投影就是讓曲面向平面有序轉化的工具。

很可能是為了地圖投影的便利,奠定了上北下南的位置分布。

託勒密就選擇了以北為上的指向。他自然知道地球的地軸指向北極星,所以,對投影交集點的選擇,最方便莫過於選定為北極上空某一點,將「北」方位置於地圖的頂端。

但這個開端沒有被羅馬帝國之後的人們重視,地圖繪製方向一度陷入混亂。中世紀時期,信仰成了歐洲人繪製世界地圖的靈感來源,地圖轉變為多以東為上——《聖經》中的伊甸園被認為在世界的最東方。

這種情況持續了數百年之後,才又出現了另一種以北為上的地圖。

【義大利城邦的海圖】

11世紀,義大利城邦從阿拉伯帝國手中奪回了西西里島等諸多地中海島嶼的控制權,並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徵(1202年-1204年)中將貿易區域拓展到東地中海。

一個看似意外的收穫改變了歐洲——阿拉伯人流傳的指南針,極大地提高了義大利城邦的航海技術。

指南針的使用當然影響了地圖繪製,直接催生了更高水平的海圖——公元13世紀末,義大利諸城邦的波特蘭海圖。它是迄今發現的最早歐洲海圖。

具體而言,波特蘭海圖突破了以北極星為航海導航坐標的局限,以風雨無阻、穩定準確的指針替代。

指南針的一端指向北極星方向,北極星和指南針同時幫助定位,無疑更為保險。這強化了以北定位的傳統,波特蘭海圖通常都是按照上北下南的方位繪製。

大航海時代來臨,波特蘭海圖應用在更為廣闊的大西洋。1406年,被歐洲遺忘了一千多年的託勒密的《地理學》由拜佔庭人安傑勒斯(Angelus)從希臘文翻譯成拉丁文,其學說和地圖成為當時南歐人最佳地理指南,不斷積攢的經驗,又促進更多的地圖繪製。

但二者都有弊端——託勒密世界地圖的大陸輪廓幾乎是靠想像繪製;波特蘭海圖則沒有考慮圓形地球的曲率,大範圍的海域內使用,地圖恆向線會有較大偏差。

1569年,佛蘭德(今比利時北部)地理學家墨卡託繪製了第一張使用「墨卡託投影法」的航海世界地圖,三維球面能通過數學方法轉換成二維平面,並且能保證恆向線在地圖上顯示為直線。

也就是說,在這種地圖上測量好出發地到目的地的恆向線和經線的角度之後,便可以一次性調整好航向,途中可以不用再調整航向便可到達目的地。

16世紀末,墨卡託的朋友奧利特烏斯的《世界概觀》地圖集也發揮了重大影響——《世界概觀》重複刊印了40多個版本,其譯本遍及歐洲各主要語言。

墨卡託投影地圖和奧利特烏斯地圖都繼承了「以北為上」的做法,一併影響了後來的近代科學陸圖繪製習慣。

比如18世紀法國首幅用三角測量法、天文觀測繪製的全國地圖,就延續「北上」習慣。這是世界上第一幅全國範圍使用三角測量法完成的國家地圖,也被視為近代陸地科學製圖學的開端。

實際上,只要有能穩定方向的工具,無論哪個方向為上,都可以操作,以北極星、指南針定軸線只是方便了北上傾向,並非必要條件。

但當時的地圖繪製典型、投影學說都沿用了上北下南,此後,這一特點在歐洲確立。

【歐洲繪圖法的擴散】

此後,這種繪圖法隨著歐洲勢力的全球擴張,緊隨歐洲商人、傳教士、統治者等的貿易、傳教、殖民的腳步,統一了全世界的地圖。

如日本受到葡萄牙商人的影響,17世紀初就採用波特蘭海圖;印度則在英國殖民者的帶領下繪製近代地圖。

而在傳統力量強大的中國,歐洲繪圖法又是怎麼取代本土繪圖法的呢?

傳教士的作用不可小覷。1584年,傳教士利瑪竇在廣東肇慶繪製了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圖《輿地山海全圖》。

1708年康熙下令編繪的國家地圖《皇輿全覽圖》,也是在傳教士杜德美、白晉等的主持下,用三角測量和天文觀測的方法製成。不過,清朝的其他地圖並未就此採用近代科學繪法,省志或者府縣誌仍然採用傳統象形符號繪製。

直到民國時期,北洋政府制訂「十年速測計劃」,之後的南京政府制定「全國陸地測量十年計劃」,中國的各種通用地圖最終統一為「北上」朝向。

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現代地圖慣例。南半球人民的痛恨當然能夠理解——誰會覺得放在下方舒服呢?

於是,一些不喜歡被忽視的澳洲人,索性把地圖翻轉了過來:

臺灣也很不服:按照上北下南方位繪製的地圖,讓本來具有海洋性格的臺灣人,忽略了東面廣闊的太平洋。因此,應臺灣傳統地圖逆時針旋轉九十度,如下:


這並不能改變已經成型的「上北下南」原則——南半球的人民們還是再忍忍吧。

相關焦點

  • 地圖為什麼都是「上北下南」?背後還有這些經歷
    儘管大多數人都認為世界是上北下南,然而沒有充分的科學道理證明北方是這個星球的「頭頂」。當從太空看地球時,任何一面朝上的想法都很難站住腳。我們熟悉的這張照片,同樣可以反過來,太陽可以在上面,也可以在下面,這取決於從哪個角度來看。
  • 孩子問「為什麼地圖的方向是上北下南」,你可以這樣回答
    課堂上,有個學生突然提問:「為什麼地圖上的方位是上北下南,北方為什麼一定要在上面,這有什麼道理?」年輕的老師被問得有點措手不及,這……這該怎麼解釋好呢?在早期的地圖中,其實有將南方當成地圖的頂端,也有「以東為上」進行標註的。直到最近的數百年,地圖才一致「以北為上」。有天文學家表示:「在宇宙中,其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上下方位區分。」也就是說,沒有任何一個方向,是地球的上方。而「以北為上」,從一定程度上則是出於人們的某種文化觀念。
  • 金絲玉,儘管走,管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北在天上嗎?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每個人估計都記得這個口訣。直到現在,當許多人迷路時,他們的第一反應是找到太陽,背誦口訣。但你想過嗎?為什麼北方在地圖的頂端,而這個看似自然的規則又是如何產生的呢?為什麼幾乎所有的現代地圖看起來都一樣?
  • 易經:上北下南天南地北,讀懂先天八卦的大秘密,一般老師不願說
    先從看地圖說起,記得小時候在學校每次看地圖都要死記硬背「上北下南」,而家裡的長輩看傳統文化地圖,每次念叨的則是「上南下北」。後來才簡單地分清,「上北下南」是西方的用法,而「上南下北」才是我們東方的用法。 於是,每次看到現代的地圖就要面北而立,看到我國古代的圖,就面南而站。終於,每次都能站對位。
  • 為何見到的地圖總是以北為上,以南為下呢?
    自古以來北上南下的概念深植人心,現代世界地圖也多以此形式呈現。但地球作為球體,指南針兩端各向南北,為什麼南上北下的地圖少之又少?今天常見的世界地圖,為什麼被部分人斥作殖民、種族主義產物?自由記者加裡·納恩採訪了地圖學家,尋找影響製圖的歷史因素。
  • 上北還是下南?中國古代地圖的千年理念轉換!
    我們現在見到的地圖,全部都是以上北下南為方位標示的。因此,對於分不清東南西北的人來說,看看地圖也大概能夠知道模糊的方位概念。 大名鼎鼎的古希臘託勒密地圖 事實上,所謂地上北下南風俗,源於古希臘時代。
  • 為什麼俄羅斯所佔領的南千島群島,地圖上被標註為「俄佔」?
    攤開任何一份中國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圖,你都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靠近日本本土北海道的四處島嶼——擇捉島、國後島、色丹島和齒舞諸島,卻被標註上了「俄佔」兩個大字,全世界的世界地圖中幾乎都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那麼為何出版社不直接將其基礎底色歸為俄羅斯的顏色,而是採用日本底色但是歸為「俄佔」呢?
  • 韓國英文叫南朝鮮,朝鮮叫北朝鮮,中文為什麼卻叫韓國、朝鮮?
    英語中,韓國的英文名叫做south Korea(南朝鮮),朝鮮的英文名叫做north Korea(北朝鮮)。但是,非常奇怪的是,為啥中文翻譯過來就是韓國和朝鮮呢?(世界地圖)朝鮮最早的政權是由燕國遺民衛滿於公元前194年建立,稱為衛滿朝鮮。後西漢武帝時期,漢軍徵服衛滿朝鮮,設立郡縣,此時的朝鮮是歸屬漢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 中國歷史上 地圖與山水畫的關係
    不用手不用筆來作畫——他是喝醉之後拿著自己的頭髮在宣紙上甩,不拘形式。到了元代的倪雲林,講繪畫「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肯定也不適用我們剛才講的寫實界定。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到了明朝晚期,董其昌開始分出中國繪畫的南北二宗,就有了所謂的劃分南北的問題。南宗以王維作為源頭,北宗以李家父子作為源頭,南北二分開始出現。
  • 趙匡胤為何採取「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為何又遭後人質疑?
    至此,宋朝基本結束了唐末以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完成了原唐朝大部分地區的統一,可以說「先南後北」戰略是十分正確的。 那麼為什麼有人認為「先南後北」戰略很失敗呢,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正是趙匡胤採取這種策略導致後面宋朝對遼戰爭的失敗,現代史學四大家之一的錢穆就認為:「太宗才弱,又無賢輔……宋(
  •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由南到北,去體驗不一樣的人文生活……
    這是一張由南往北的地圖行走軌跡,最終的目的地是:蘇州 這一路北上,從早上八點半一直跑到晚上十點多才到。這輩子都不想再做高鐵了....我不想說話,我想靜靜....不過夢想中的蘇州美景還是非常的期待。出發前的一晚我根本就沒睡著,不知是太激動了,還是我更年期快到了。
  • 南茶北引,一棵茶樹的向北遷移之路
    1954年, 「南茶北引」的口號被提起,從此,中國茶開始從南向北的遷徙史。 半個世紀以來,從齊魯大地到太行山脈再到東三省,中國茶葉種植的北線不斷被刷新,北方無茶的歷史,已經被改寫。 01.
  • 原神鍾離傳說任務天衡在南、瑤光在東、絕雲在西、輕策在北意思
    原神更新了鍾離的傳說任務,其中深鎖之跡要求玩家們前往一個地方解除封印,任務提示為「天衡在南、瑤光在東、絕雲在西、輕策在北」,許多人不清楚其含義。下面帶來詳細介紹,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 朱元璋究竟為什麼能從南到北一統天下,而其他人不行?
    中國歷史上,有兩次戰爭從南到北統一全國的,一次是朱元璋,一次是民國時期蔣介石領導的北伐軍。需要說明的是兩次統一,都只是形式上的統一,明朝對東北的統治是羈縻統治。蔣介石則是保留了張學良的東北軍隊,讓東北易幟。但是即使是形式上的統一,從南往北打都很難。為何會這樣?
  • 西遊記:為什麼是西遊而不是東遊、南遊或者北遊呢?因為人心在西
    《西遊記》為什麼叫西遊記,而不是東遊、南遊或者北遊記呢?答案很簡單,每個人的心臟都長在身體的左邊,而就古代而言,上北下南,左東右西,所以,西遊記的意思,並非是簡單的概述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這麼一件事。而是告訴人麼,取經並非要到西天,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本經書。只要人們堅守本心,追尋自己的本心,這樣的一個探索的過程,就是西遊記。
  • 老北京人常說的「窮不走南富不去北」,到底有什麼含義?
    這是一句老話,說全了叫:窮不走南,富不去北。這個南北,其實對應的是二環裡的東西南北,相對與皇城來分的。我奶奶之所以有這種偏見,完全歸結於早年間老北京人對於北京城區域的理解。 在1644年,吳三桂打開山海關後,清朝鐵騎踏入中原,崇禎皇帝上吊自殺,明朝就此滅亡。滿清進入北京城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城。
  • 牽牛花為什麼總是逆時針旋轉
    得知這一原理後,就不難推斷出牽牛花為何總是沿著逆時針方向旋轉了。我國自古以來便有關於牽牛花的記載,尤其是從宋代以來其經常出現在一些詩歌和文學作品當中。但是自從上世紀中期之後,由於外來的圓葉牽牛以及裂葉牽牛數量猛增,導致我國原產牽牛花越來越少。
  • 中國古代徵討,一般都說東徵、西徵、南徵,為什麼北卻是用北伐?
    中國古代進行徵討,一般都說東徵、西徵、南徵,為什麼北卻是用北伐?首先要明白一件事,古代發動的這些戰爭,方向和稱呼沒有什麼固定的搭配。歷史上也並非沒有北徵的存在。而在很多史書記載當中,其實北徵的使用次數略多於北伐,譬如在《四庫全書》中,「北徵」一詞出現3361例、「北伐」一詞出現2876例。而「徵」和「伐」的區別則可以從春秋時期說起。徵,說文解字意為正當的遠行,孟子說:徵之為言,正也。徵就是正當、端正的意思,徵戰可以理解為正義的、遠距離的戰爭。
  • 上北下南 - 上北下南-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火車上,我第一次吃了方便麵。父親用搪瓷缸子泡麵,但只泡了一包。我吃了兩口面,喝了兩口湯,就讓給弟弟。面真好吃,湯真好喝,這種記憶讓我一輩子對方便麵心存好感。我們從北京站又坐了幾天幾夜的火車,再換乘部隊的汽車進入大興安嶺林區。在阿榮旗,部隊有一座農場,農場沒有醫生,作為軍醫的父親被派駐到此處工作。農場在一個叫得力其爾的村子給我們找了落腳的地方。
  • 錯金銀銅版兆域圖:上南下北,戰國時期的唯一完整地圖,別無分號
    錯金銀銅版兆域圖是用銅版製作的中山王陵區建設規劃圖,在銅版中嵌入金銀薄片和銀線,勾勒出享堂、王后堂、哀後堂和夫人堂等建築規劃,值得一提的是,規劃圖的指示方向和我們現在的通用方向是相反的,上南下北,左東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