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校長|陳剛:首創體育畢業證,運動幫孩子走出地震陰影

2021-01-20 澎湃新聞

【編者按】

中考體育100分、體育中考佔比加大、體育培訓市場走俏火爆……最近半年,體育牽動著無數考生和家長的心。

但體育的面貌從不只是分數——隨著體育理念不斷夯實加深,有一群校長用10年或更長的歲月大力開展體育教育,用運動教會孩子如何為人、如何謀生。

近日,澎湃新聞記者走訪全國多地,採訪多位「以體樹人」著稱的體育校長,他們的學校或坐落於城市周邊鄉村、或來自脫貧攻堅地區,也有杭州、成都的現代化大城市學校。

但相同的是——他們都用體育影響著孩子的未來,體育甚至改變了許多孩子的命運。

製圖:白浪11年後,陳剛仍然記得在都江堰市聚源中學的那一個個早晨,熹微的晨光中,學生們在操場上跑圈的身影。那是汶川地震後的第二年,他從成都被派往都江堰負責聚源中學的重建工作——那是地震中傷亡最嚴重的學校,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的他一到達就能感覺到,籠罩在整個校園裡的氣氛,「不正常」。

體育,是他給出的解決方案之一,「體育不僅強身健體,更可以改善人的精神。」

如今,離開了聚源中學,身為成都市天府第七中學校長的他,仍然把體育看作是辦學最為重要的學科之一,創立「體育畢業證」、設計體育學分……正如他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所說,「重視不重視體育,應該是一位校長是否合格的基本要求。」

陳剛校長。澎湃新聞記者 蒲垚磊 圖體育幫孩子們走出震後陰影1982年中師畢業後,陳剛就走上了講臺,從鄉鎮學校,到宜賓縣中學,後來他一直做到了縣中學的副校長,乃至縣教育局的副局長。

但在2003年,他又決定來到成都從普通教師做起,這樣的選擇,讓不少人感到驚訝。

這還不是他教育生涯最重要的選擇——2009年,他被成都七中派到都江堰負責領辦汶川地震後重建的聚源中學(即七一聚源中學、八一聚源高中兩所學校)。

「我有農村和行政工作的經驗,學校覺得我去合適。」回憶往昔,陳剛對澎湃新聞記者這樣描述自己被「選中」的原因。

不得不承認的是,在那個時候,這樣一份任務,被很多人都視為一份避之不及的「苦差」。

首先的一個現實就是,重建災區條件有限。陳剛還記得,震後不久,他曾經陪著校長去聚源中學看望過去那邊支教的老師,結果下雨,上完課回到帳篷,被子就已經漂在了水裡……

「如果是去支教,還有一個比如一兩個月的期限,但領辦學校至少就得三五年的時間。」上任之後各方面工作如何解決?能否圓滿完成任務?種種擔心也曾縈繞在陳剛的心頭。

陳剛對澎湃新聞記者回憶,當他在2009年春夏之交,以領辦校長的身份再度來到這所學校的時候,學校還只有板房,一直到10月份,援建的學校建築才修建完畢,師生們才得以擁有了「新家」。

但需要重建的,不僅僅是幾幢樓房。

在那場災難性的大地震中,聚源中學正是傷亡最為慘痛的學校,共有278名師生遇難,數百個家庭就此破碎。

重建起來的聚源中學裡的師生們,即使走過了那場災難,同時也不得不背負著痛苦。

「那些孩子還有很多老師,家裡要麼有人受傷,要麼有人遇難,很多孩子家裡也有傷亡受災的,氣氛很沉悶。畢竟災後才一年,整個學校給人的感覺就是『不正常』。」回憶起那段經歷,陳剛的記憶依舊深刻。

「大家在活動、在上課的時候可能看不出來,但是一旦安靜下來,就會感覺精神狀態不對勁,可能也是出於搞教育的人的職業敏感,仔細觀察的話,一靜下來,人的狀態是不一樣的,是一種陰雲密布的感覺。」

在聚源中學工作時期的陳剛。災難的陰影,想要走出來當然不會是容易的,但作為校長,陳剛也不願意看著孩子們一直深陷在沮喪與痛苦中,於是他想了一個很簡單也很直接的辦法——讓孩子們多運動。除了運動會和體育課,他還組織了師生每天早上和課間操跑步鍛鍊,並且大家一起呼喊口號,孩子們跑步的步伐和喊聲,成為了聚源鎮的一道風景。

陳剛還記得,當時的七一聚源中學和八一聚源高中這兩所學校,高中出早操的時間要早一點,初中則要晚20分鐘,「當時我也從成都七中帶去了兩位同事,就先在高中這邊(帶著學生)早操跑完了,再去初中那邊去帶著晨練。」

「不僅是讓孩子們從陰影裡走出來,對於社區的居民的精神狀態也是有積極影響的。體育不僅強身健體,更可以改善人的精神。」隨著時間過去,「學生開始變得活潑開朗了。那種苦難在人身上留下的痕跡慢慢地癒合。」

在聚源中學,陳剛待了三年,學生們跑步的身影,彼時已經成為他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有一個身影,卻在11年後依然讓他難以忘懷。

「有一個孩子,腿殘疾了,本來跟他說,其他學生去跑步的時候,他可以就留在教室看看書自由活動。但是他卻一定要堅持在每次同學們跑步的時候去操場邊看著,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就算只是看著大家跑步的樣子,自己心裡也會好受些。」

陳剛在七中萬達學校創辦的體育畢業證制度延續至今。他首創「體育畢業證」在聚源中學的三年,對於陳剛來說是寶貴的一課,他親自感受到了,體育的能量原來可以如此巨大和深刻。

回到成都之後,他也沒有忘記這些經驗,開始在新的工作崗位上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體育,這個以往常常被「邊緣化」的科目上。

事實上,陳剛自己雖然不是學習體育出身,但對體育的興趣卻是一向濃厚——剛開始工作時,最流行的電影就是《少林寺》,在其影響下,他也開始自學武術,「工作之餘每天早上都會以練武為樂趣,就是自己看書,照著書上練。」

而在更早的青少年時代,運動更是伴隨了他的成長,「那個時候也沒有什麼玩的,就是喜歡動,到處跑,只要有水池就會跳下去。」

陳剛沒想到的是,自己在體育上做的新「試驗」,很快就成為了媒體追逐的熱點。

2011年開始擔任成都七中萬達學校校長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他提出了「體育畢業證」的制度:學生必須要完成一定的體育要求才能獲得這一證書,打分標準包括體育參與態度、體質健康情況、體育專項技能掌握情況、以及是否完成了三年跑600公裡的要求。

尤其是最後一項三年跑步600公裡的要求,當時得到了眾多媒體的報導,陳剛自己也說,「沒想到引起這麼大的轟動。」

彼時,成都七中萬達學校也是一所新成立的學校,「很多人可能覺得新建的中學會重點關注分數,發展體育領導也認為風險很大,怕萬一我們考得不好怎麼辦。」

「也有人質疑說,全國沒有哪所學校說要體育畢業才能初高中畢業,家長會不會有意見,會不會萬一學生畢業不了?」

孩子們進行足球訓練。澎湃新聞記者 蒲垚磊 圖但實施下來的效果,讓他自己也感到驚喜,「我們還是堅持實行了下來,並且從來沒接到過投訴,家長都是一邊倒地贊成。其實設計的時候我們就考慮過,對於不同身體條件的學生要採取什麼樣標準,以及運動量的要求,也都是我拿著計算器慢慢地算過,三年時間除去節假日和可能的雨天(學生運動量能達到多少),最後所有學生也都能順利畢業。」在2016年來到成都天府七中擔任校長之後,陳剛也繼續秉承了對體育的重視,雖然沒有再提出「體育畢業證」這個名詞,但是學生依舊需要在基礎類、專項類、綜合類三個類別的體育課程拿到足夠的學分才能過關,實質上也一樣對學生提出了要求。

陳剛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當下學校每個班每周有3節體育課,再加上每天40分鐘的大課間活動,每周兩次的社團俱樂部活動,整個換算下來,學生一周能有12.5節課的時間進行體育運動。

對於學生希望從事的運動項目,學校也不做限制,任何喜歡的項目都可以用來換取學分,目前學校已經開展了30多個體育項目。

學生可以自發組建感興趣的體育項目的社團,指導教師不僅有體育教師,擅長某個體育項目的非體育教師同樣可以擔任。

並且體育也不局限在校內,在校外進行的體育練習、參賽等,只要提供相關憑據老師認可,也都可以換取學分。

「比如我校長喜歡羽毛球,就把所有場地都弄成羽毛球場,這科學嗎?難道所有孩子都只喜歡羽毛球嗎?如果只有一種面孔,再好的東西也有人不喜歡。」

「大家知道四川人喜歡吃火鍋,但是就是每個人都喜歡嗎?顯然也不是這樣的,學校的課程就是供學生消費的菜餚,成百上千個孩子有成百上千種個性,所有一定要有豐富的體育課程供他們選擇。」

學生進行體能訓練。澎湃新聞記者 蒲垚磊 圖不讓學生運動,是違反人的本性事實上,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對於體育課的重視能否得到老師家長的認可,最終還是要用學生的考試成績說話。

在這一方面,學生的表現足以讓陳剛挺直腰杆。

當年在七中萬達,學校的高考重點本科率從一開始的36%到陳剛離開時突破了90%。而在現在的天府七中,建校後第一次中考的重點高中率就達到91.28%,在成都市處於前三名。

「你說運動體育會影響教學嗎,顯然不會,(有了運動習慣)孩子們都會覺得再難也不難。當時,很多初三老師也說擔心,因為孩子根本沒有初三的緊張氣氛,每天都是樂呵呵,沒有要『打大仗』的氛圍。」

「我也有點擔心,就去和孩子聊,但經過思考我說,這是課程帶來的讓人欣喜的結果,孩子們不知不覺中就度過了可能是一段『黑暗』的日子。」

「當年七中萬達學校有一個孩子考上北大,分享體會的時候第一點就提到了運動對他的幫助。運動就是最好的教育,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完全沒有矛盾,我用兩個學校辦學的經驗證明了這一點。」

如今,中考體育加分已經成為大勢所趨,許多省市都已經推出了相關的政策,同時體育納入高考的呼聲也屢屢出現,這對於各地學校重視體育是一種催促。

但對於早已經把體育作為教學重點的陳剛來說,體育並不只是一門謀求分數的功課,而應該是學生生活中真正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考試是推動體育的方式,雖然不一定科學,但是很有效。作為教育工作者,要看到體育列入中高考的意圖是什麼,要去領悟,將其變成科學的課程,而不能單純為了考得好,考什麼就只教什麼,過分單純強調應試,不然又會走入誤區。」

「現在孩子教學時間太長,運動時間太少,這也是青少年體質下降很重要的原因,我們應該呼籲所有學校都去重視體育。重視不重視體育,應該是一位校長是否合格的基本要求。」

事實上,並不需要當下社會上熱門的各種「體育補習班」,天府七中在潛移默化中就讓孩子們具備了不懼怕考試的身體素質。

學校的體育教師唐金菊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學校最近一屆中考的孩子「據我所知出去外面體育補課的非常少,但是出來的成績都非常好。」

50分的中考體育分數,整屆孩子的平均分能達到48.55分,如果除去生病和免考的孩子平均分更能達到48.77分,在整個成都市絕對屬於高水準,「我們覺得自己是走在了前面的。」

而在2020年9月,蔡崇信公益基金會正式公布了首屆蔡崇信「以體樹人」傑出校長評選的10名獲獎校長名單,陳剛順利入選。

在從小就愛好運動的陳剛看來,運動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必須給予尊重,「人是動物,動物的本性就是動,不讓人運動就是一種殘害。很多學校就是把學生運動的欲望和熱情給強行壓下去了,甚至有些學校規定五六年級就不準下樓,學生一跑就怕出問題,多可笑。」

「的確 ,有發生過學生體育課猝死的事件,有些學校就不準跑步了,這是正常的嗎?我們需要社會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學校和老師不需要去承擔過錯以外的責任。如果因為出現了一個事故,就所有人都不準跑步,最終受害的又是誰呢?」

「如果所有人都只能慢慢地走,那樣的環境裡是走不出真正健康的孩子的。」陳剛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聽聽體育老師和校長們談體育課
    ——廣州市荔灣區五眼橋小學的特色是武術項目,體育教師陳偉城這樣  「讓孩子在小學階段愛上一兩項體育運動,會終身受益。」——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河安小學「90後」體育老師劉成龍  「教師節上課,孩子們會說節日快樂,有時候還會收到賀卡和花。每當完成了教學目標,孩子們掌握了一些運動技巧,我非常有成就感,非常開心。」
  • 動因體育:關注後疫情時期的兒童心理發展,讓孩子因運動而強大
    動因體育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為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服務,希望通過體育教育的方式打造全方位健康成長的「動能少年」。由於疫情的原因,很多孩子不能開展戶外活動、增加體育鍛鍊,長期居家的環境,讓孩子的心理發展也出現了問題。
  • (體育)專家:體教融合,需要激活市場和解放孩子
    新華社北京12月20日電 專家:體教融合,需要激活市場和解放孩子 新華社記者馬邦傑 20日,在京舉行的中國新時代校園冰雪運動發展論壇上,「體教融合」成為熱議話題。其中,中國體育產業資深專家、萬國體育執行長張濤提出的數據與觀點發人深思。 近14年來,張濤一直從事社會擊劍培訓,孩子是主要培訓對象。至今,僅僅他們一家公司,已給中國擊劍這項體育運動帶來很大改觀。 他說:「2006年我開始做擊劍的時候,除了專業隊選手外,全國練習擊劍的只有三四百人。
  • 家門口的體育特色學校|讓孩子愛上跆拳道,這裡還培養出了世界冠軍
    12月初一個周五的下午,在上海市青浦區蒸澱小學的一間室內運動室裡,三年級學生王天宇跟跆拳道校隊的小夥伴們練拳練得不亦樂乎,這個從幼兒園中班開始就接觸學習跆拳道的靦腆孩子說:「能夠在學校裡學習跆拳道真是太好了!我很喜歡跆拳道,學習跆拳道身體感覺身體變棒了,有力量,在學校更有自信了!」
  • 為什麼英國的頂級名校,都把體育運動那麼當回事兒?
    來源:必益教育 BE Education一直以來,英國私校就以重視體育教育而聞名。很多私校都有自己的運動場所和設施,基本上每所私校都有超過30種體育運動可供學生選擇,學校還會根據不同年齡段設置不同的體育項目,一些私校還會提供體育獎學金。
  • 訓科醫一體化,上海市青少年體育(飛鏢)周末營讓孩子收穫運動「附加...
    訓科醫一體化,上海市青少年體育(飛鏢)周末營讓孩子收穫運動「附加值」 2020-12-09 14:38  上海市青少年體育
  • 愛無疆 為「星星的孩子」打開體育之門
    現在的王皓不僅運動和語言能力有了明顯提升,情緒控制能力也在增強,大家都說,他以前幾乎不認識人,現在能記住別人的名字,還會主動跟別人打招呼。更難得的是,他的家庭發生了改變,王皓的父母漸漸走出陰霾,願意帶孩子走出家門,願意在朋友圈發布孩子的成長動態。  Jimmy最開始只是簡單地想儘自己的能力幫幫這些孩子,但3年來,他卻跟孩子們共同成長。
  • 無體育 不教育 武義體育教育精彩紛呈
    在越來越重視文化與身體素質共同發展的今天,體育教育在校園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桌球、網球、足球、籃球、空竹……學校紛紛尋找適合自身發展的特色體育,壺山小學的網球、柳城小學的桌球、三角店小學的足球逐漸成為體育教育的金名片。壺小網球:揮拍散發運動魅力「大聲告訴我,這是什麼球?」「網球。」
  • 動因體育推出體測主題課,構建完整教學閉環,讓孩子因運動而強大
    為應對疫情對青少兒身心健康的影響,增強孩子們的身體素質,彌補孩子們的運動缺陷,動因體育在此前推出"動因少兒運動季"活動,受到家長及孩子們的一致好評。如今,"動因少兒奧運季"活動雖已結束,但"培養孩子受益一生的能力和健康的體魄"的理念仍在延續。
  • 【調查】中考體育提難度,靠體育課拿高分?不太可能,分差還可能拉大
    「雖然開過多次家長會解釋政策變化,但相當部分家長、孩子還是不夠重視。」多所中學校長、體育老師告訴記者。「布置家庭體育作業,全班40多人,只有五六個人完成。從初三到初一,想調動學生運動積極性,一個年級比一個年級難。」莫華春說。「學校購買課後三大球培訓服務,全校報名參加的學生只有五六十人。」一位校長說。
  • 傳遞「家庭體育」理念 傾情打造創享運動家
    昨天名為「創享運動家」的公眾號已被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列為學會轉發「白名單」,信息報送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學校體育分會,得到高度認可。新冠肺炎疫情突發,「發揮學校體育人集體智慧,共同為抗擊疫情做貢獻」是該公眾號發起人、原瀋陽體育學院研究生導師於秀的初衷。
  • 從運動飲料到體育帝國,奧地利紅牛的體育營銷學
    這也標誌著奧地利紅牛集團首次將南美納入了自己運動帝國的版圖。如果歷數紅牛集團所涉及的球隊,就會發現從2000年冠名冰球隊薩爾茨堡紅牛EC (EC Red Bull Salzburg)開始,奧地利紅牛集團在體育界的影響力已經遍布各項運動,不管是冰球,足球還是F1,都有紅牛集團的身影。
  • 助力鄉村孩子圓體育夢 廣東中行推動「童夢守護計劃」
    2019年,擴大了捐贈範圍,向韶光市天中小學、惠州市龍田小學等五所學校捐獻愛心圖書角、桌椅及文體用品,幫助孩子開闊視野。2020是脫貧攻堅的決戰年,脫貧攻堅工作聚焦著全國的目光,吸引著各界的關注。廣東中行擴大增加定點幫扶數量,在全省範圍內尋找教育相對薄弱的十所鄉村小學併購置體育物資,給孩子更好的體育鍛鍊環境,激發孩子們的體育夢想。
  • 德城區中小學——塑造校園體育文化品牌
    「我兒子特別喜歡打籃球,U8班還能再加孩子嗎? 」又是一周校長接待日,家長們圍在德州市北園小學校長王芳身邊,急切地想為熱愛籃球的孩子爭取一個興趣班的名額。讓家長和學生如此神往的籃球興趣班,其實是北園小學以課後延時服務為抓手,開設的U8和U10兩個梯隊的籃球興趣班,每個班有24人的名額,僅15分鐘就被搶光。「籃球一直是我校的特色活動,深受學生喜愛。」
  • 以體育人致敬武漢 武漢2020姚基金慈善賽進入倒計時
    姚基金理事長葉莉、副理事長陸浩、秘書長葉大偉、理事董超、於嘉、張強、監事倪清以及來自愛心企業、地方合作單位、合作高校代表、鄉村學校校長與小學生代表等百餘人出席了此次活動。為進一步響應國家精準扶貧的號召,雙方於2019年啟動「中國人壽·姚基金百校體育扶貧計劃」,全方位定向支持廣西龍州和天等,湖北鄖西和丹江口。2020年,中國人壽和姚基金將繼續攜手,將「百校計劃」延伸覆蓋至深度貧困的「三區三州」地區,通過捐贈運動器材裝備、選派志願者支教、開展專業籃球集訓和聯賽、培訓基層兼職體育老師等形式,改善貧困地區體育教育資源缺失現狀,為更多鄉村孩子帶來快樂和改變。
  • 一普體育創始人張豪欽做客五星體育,分享真正的科技運動!
    9月7日,一普體育創始人張豪欽先生做客五星體育,在節目中與主持人、嘉賓們分享了真正的健身黑科技,帶來運動健身乾貨。張豪欽 Grant一普體育創始人一普學院院長GlukerKolleg EMS 國際培訓師ACE美國運動委員會認證私人教練及中國區培訓師AFPA SNC 美國健身專業協會認證運動營養顧問五星體育是國內最專業全面的體育電視臺,除了分享專業的體育資訊之外,更是號召著觀眾們一起參與運動,堅持運動。
  • 都市運動中心:融合「體育+」催生新消費
    都市運動中心是新時代上海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型體育服務綜合體。未來,市民參與健身運動的場地不僅僅在體育場、體育館,還有轉角遇到的都市運動中心。體商融合的消費新模式,走出了富有上海特色的都市運動中心發展之路,進一步促進體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作為上海中心城區規模最大的城市綜合體,48萬平方米的上海環球港成為周邊居民休閒消費的首選場所。除了常規的商場布局外,環球港的屋頂別有洞天。這裡有由Imba TV打造的規模大、規格高的電競館,也有攀巖牆、板式網球、馬術俱樂部等,一些項目雖小眾,卻受到市民青睞。
  • 「固定套餐」換「自助餐」——江蘇海洋大學體育課之變
    一問才知道,早在10年前,江蘇海洋大學就取消了傳統「固定套餐」式的體育課,取而代之的是「自助餐」式的俱樂部形式體育課。用該校校長寧曉明的話說,「就餐形式」的改變,大大激發了學生們運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這場俱樂部制體育教學改革,要追溯到12年前江蘇海洋大學龍舟隊的建立。
  • 體育是人生最好的學校
    新華社北京12月20日電 (記者馬邦傑)20日,在京舉行的中國新時代校園冰雪運動發展論壇上,北京大學體育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赫忠慧對體育對人體發展益處的描述入木三分,能夠讓人立刻產生想到戶外跑步的衝動。研究表明,人在跑步機上完成一次35分鐘、心跳達到最大心率60%或70%的體育鍛鍊後,認知靈活性大大提高。」赫忠慧說,研究還表明,幾乎所有的運動都會使人的創造力提高。長期堅持體育鍛鍊的人,其創造力及各項能力的總體水平都高於不愛運動的人。戶外進行有氧運動20分鐘,要比在室內跑步機上鍛鍊相同時間更能有效激發創造力。
  • 【致我們的2035】體育無處不在 運動無限精彩
    隨著大學生體育課程考核的加強,林頊越來越明顯地感受到,學生們在體育鍛鍊上投入的時間逐漸增多。  每周的大學公共體育課,林頊都要想辦法讓課程變得有趣又實用,讓學生們真正愛上運動和體育,而不僅僅是為了學分。林頊說:「我已經試了兩年了,怎麼樣才能增加學生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