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總決賽在CCTV1晚間八點檔播出,經過一番激烈的角逐,三次參賽兩季亞軍的老將彭敏最終奪冠,自此第五季詩詞大會落下帷幕。
本文整理了在選手答題的過程中出現的一些詩詞典故,看看這些詩詞以及背後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1.「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出自唐朝詩人李商隱的《馬嵬二首》(其二),這句詩中的「一紀」是十二年,四紀即48年,唐玄宗做了44年的皇帝,雖然沒有到48年,但也差不了多少了。
這是一首諷喻詩,這句是對唐玄宗李隆基的諷刺,身為皇帝卻無法保護心愛的女子,普通的盧家尚能夠護住自己的妻子莫愁,作為皇帝還不如小小盧家。
2.「長橋題柱去,猶是未達時」
這句詩出自唐詩人岑參的《升仙橋》,包含了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長橋題柱」。據《華陽國志》記載:蜀城十裡,有升遷橋,送客觀。司馬相如初入長安,題其門曰:「不乘赤車駟馬,不過汝下。」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司馬相如去長安途中路過升仙橋,便在橋上寫下兩句話:我若不是坐著紅色的高車駟馬,我將不會再經過這座橋,以此抒發自己揚名立萬的抱負。
3.「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這道題難倒了韓亞軒,它出自陶淵明的《移居二首》(其一),晉安帝義熙六年(410年),陶淵明剛從園田居遷居至南村不久,這首詩即寫於這個時期。在南村,詩人和善良淳樸的鄰居傾心交談,一同欣賞好文章,一起剖析疑難文義的理趣。若了解詩詞背後的故事,這道題就很簡單, 而由這句詩也演化出兩個成語:賞奇析疑,奇文共賞。
4.槳、櫓、篙的區別
它們都是指划船方式,麗波老師解釋道:中國的舟船文化在人類起步是非常早的,槳的划動運用的是反作用力;櫓一直在水裡,通過和流水的角度關係,導致它全程做功,特別像魚尾巴,所以古人有「一櫓三槳」的說法;篙則是用竹竿或杉木等製成的撐船工具。
5. 「挑燈」是一種什麼場景
在沒有電的古代,古人照明最重要的兩種方式就是挑燈和剪燭,點蠟燭和點油燈。我們常常能在古詩詞中看到詩人的這種家常行為,例如:陸遊的「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辛棄疾的「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李商隱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從中更看到了詩人的鄉愁和家國情懷。
6.雁塔題名
據《唐摭言》等書記載,進士錄取結果的發布是朝廷大事,朝廷會在京城舉辦一系列隆重的慶祝活動,在曲江大設宴席,新科進士飯後泛舟曲江,遊玩消遣,然後再前往慈恩寺,在專供題名的地方題上自己的姓名、籍貫和登第時間。
「慈恩塔下題名處 十七人中最少年」寫的是白居易27歲參加科舉考試高中進士後,與同時高中的新科進士在慈恩寺大雁塔進行的題名活動,當時的17名進士中,白居易年齡最小。
7.鬥雞中的戰鬥雞:呆若木雞
呆若木雞出自《莊子·達生》:「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講的是馴雞大師紀渻子為王養鬥雞。十天後,齊王問:雞養好沒有?紀渻子回答:不行,盛氣凌人。再過了十日,紀渻子還是回答不行,見到其他的雞依舊反應強烈。又過了十天,紀渻子說可以了,放在鬥雞場裡,任何表情都沒有了,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其它的雞不敢靠近這就是最高境界的鬥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