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要介紹一個人他叫張威(化名),是一名考古工作者,但是與其他的考古工作者相比,張威又有點不一樣,他從事的是水下考古,也就是專門探查在水底的歷史秘密,張威從事水下考古二十幾年來其實只有一個目標,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即使在進行其他的考古項目,那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他的心裡始終只記掛一個地方,那是1989年,這個時候的張威才剛從事水下考古,沒多久他代表水下考古隊來到了位於南海的廣東陽江海域。張威回憶說那段時間有一隻英國考古隊曾在這附近試圖尋找一條十九世紀沉沒的英國商船,結果英國商船沒找著卻撈上來了一些讓人意外的東西「瓷器碎片」。
等到這些零零落落的瓷器碎片來到張威手裡的時候,他也吃了一驚,大海深處發現了瓷器碎片,難道說在這片海底有一艘中國的沉船嘛?張威頓時有些激動,連忙就奔著這片海域來了,可接下來的行動卻不像張威想的那麼順利。當時畢竟是八十年代,咱們考古設備和技術都有限,而張威其實也是第一次來這麼遠的海上,困難還真不是一般的大,當時水下能見度也極差,淤泥很厚基本上什麼都看不見,他與隊友一個月的時間來回搜尋了十幾平方公裡,也沒有任何發現,於是便準備放棄返航,就在返航途中,突然探查的機械爪有了反應,於是張威決定再試最後一次。
就這麼一試張威沒想到竟然讓他魂牽夢繞了二十三年,而整個中國考古界也因為這一次的嘗試翻開了完全新的一章,當時張威潛下水在淤泥裡摸索著,突然摸到了兩件東西,於是他將東西帶了上來,一個是瓷器碎片,一個是宋代的銅錢。張威本想再次行動證明自己的猜想,但天不遂人願,他再沒發現什麼,甚至到最後因為技術方面的原因,他的探尋工作只能暫時畫上句號。
帶著滿腹的遺憾,張威離開了這片大海,一晃十幾年過去了,張威也陸續有了其他的水底發現,但是始終張威都覺得自己好像還有一個重大的使命沒有完成,他的心遺留在了那片海域,2002年的一天,張威接到通知,讓他繼續完成一件停滯了十三年的工作,這回張威和隊友們一起一次次下海,一次次在泥沙之中探索,同時藉助一些探查儀器的幫助,不斷的清理淤泥,這樣的工作足足進行了三個月,最終一聲歡呼聲傳來了。
海底出現了碼放得整整齊齊的瓷器,打撈工作緊鑼密鼓的進行著,那些白潤光亮的瓷盤瓷碗一件一件被打撈上來,它們不僅保存完好,而且數量不可估計,打撈上來的瓷器進行鑑定發現這些全部都產於宋朝,張威突然覺得,這海底很可能有一艘宋代沉船。而且張威在清理中真的摸到了掛船帆的木桿,而且讓人驚奇的是,這船沉在海中近千年,木頭竟都沒有發黴腐爛,而且經過繼續發掘,張威發現淤泥下竟是一條完整的船。
隨後經過大家商議,決定將船整體打撈,為此大家為這艘沉船量身打造了一座「水晶宮」,內部模擬著沉船在海中的環境,以保護沉船不會遭到破壞,考古學家將沉船命名為「南海一號」,隨著沉船被安置妥當,裡面的文物也被清理出來,不論是對船艙的探尋,還是海底的繼續挖掘都沒有停止,直到2010年南海一號出水的古代文物多達六千多件,專家分析這很可能只是十分之一的數量,南海一號真正攜帶的寶貝應該有6-8萬斤,這個數字可能一般人都不清楚究竟意味著什麼,這麼跟您說吧,一個省級博物館的藏寶量估計也就這麼多了。
對於南海一號是何人經營,有人猜測它是一艘商船,但它因何沉船也沒有明確證據,當年對於沉船上的人們來說,這無疑是一場巨大災難,但是對於滔滔歲月長河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另類形式的饋贈呢?因為有了它近千年的沉睡海底,才有了我們今天觸碰歷史的機會,它的每一截殘木斷臂,每一個青瓷玉琚留給我們的都是上千年的一筆一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