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靈。
受到上半年疫情的影響,各種產業鏈線上化趨勢十分明顯,很多人都習慣了在家買菜,在家點外賣的購貨方式。
俗話說:「有需求的地方就有鬥爭」,2020年開始後,各大公司在社區服務上競爭不斷。
從美團/滴滴到後面阿里/騰訊的入局,社區買菜變成了一種時尚,足不出戶就可以買到便宜的菜品,不僅如此,拉新後還有優惠折扣可拿。
當然他們大公司確實有錢,這樣的燒錢搶佔市場也是他們常玩的套路,可就在這樣的「降維打擊」下最受苦的是誰?
首當其衝的就是賣菜的老奶奶老爺爺,你們一定在大街上看到過這樣的老人吧。他們有些背著框走在大街上叫賣,有些租了一個特別偏遠的小攤開始售賣,但隨著「網際網路巨頭」的入局,他們的生活越發的困難。因為很多人都習慣了在網上買菜,而且在前期網上買菜確實便宜。
有些網友說:「網上買菜還方便肯定要在網上買呀,這難道上不是正常的事情嗎?」當然正常,可這樣的便宜和優惠又能持續多久呢?
還記得當年的滴滴嗎?憑藉著高補貼高速度響應迅速佔領了市場後,就開始從消費者身上想盡辦法拿到自己曾經投入的錢,他們「殺熟」,提高價格,把司機的福利一減再減,同樣的還有美團,他們最初靠著低價,靠著品質佔領了市場後,瘋狂「殺熟」然後壓榨騎手和商家,從三方賺錢。
可想而知,如果任由這樣的勢頭發展下去,第二步肯定是小販的東西賣不出去,這時他們會派出人手用低價收取小販的商品,畢竟要不就爛掉,要不就只有賣掉。然後他們把從小販手裡收到的商品高價賣給消費者,到了這個階段,你不買都不行,因為小販的東西已經被他們收購了,自己根本無法去其他地方買到以前的菜品,還有又出現美團、滴滴同樣的惡性循環。
除了他們佔領市場對消費者與勞動者的剝削還有他們這樣的行為極大拉低了我國科技的發展速度。
12月11日,人民日報發文表示:
網際網路巨頭掌握先進的算法,海量數據,理應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多的擔當,有更多的追求。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
這些話正是說明了目前中國所謂「高科技公司」的現狀,我也終於明白了華為強大的原因。
首先我們可以想一下,中國的「高科技公司」到底做了些什麼?
無法否認的是,他們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出行,支付還有生活都有了極大的便利,但也不能否認的是,他們在利用我們普通的勞動者瘋狂割韭菜。
前段時間,馬雲被約談一事鬧得沸沸揚揚。他利用貸款槓桿原理,用幾十億的資金撬動了上萬億的貸款,不僅如此,他還將風險轉移動了我們普通消費者和銀行的身上。
聽著很高檔,但實際上裡面的科技成分並不多,最主要的是商業邏輯和強盜邏輯無疑。
不僅是在金融方面,他們在房地產、民生上做了特別多的功課,用網際網路的增值效應一遍又一遍割著韭菜,有一位網友說:「我國現在大部分的科技公司主要任何不是搞高科技建設,而是想盡辦法搞最底層的老百姓」。
細思極恐,想起華為被制裁的兩年來,中國竟然沒有再一個公司敢於站出來和美國對抗,為什麼?因為他們大部分心思用去了賺錢,而華為的大部分心思用在了科研。
當年房地產好賺錢,他們便成立各種各樣的房地產公司,現在社區服務好賺錢,他們又利用數據優勢打壓街邊小販。
這是真正的科技公司嗎?我看不全是。
在新一輪的社區團購模式上,各大網際網路巨頭擠破腦袋。什麼時候科研創新也有這樣的精神,我覺得科技的發展會是一個不一樣的狀態,到那時,我們不用再受制於人,我們不用再給別人交大量的專利費,我們可以有說話的底氣和受欺負時還手的勇氣。
科技公司不應該是看誰的流量更高,誰賣出的商品更多,那樣除了讓資本市場吃飽,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未來應該是科技的時代,即使賺了再多的錢,除了飽了自己的錢包,對於國家和社會來說,依然沒有任何作用。
如果中國多幾個華為這樣純粹的科技公司,我相信中國未來的科技發展一定會更新更好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