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有我一畝田,種菜種麥種春風

2020-12-07 大洋網

南山有我一畝田,用它來種什麼?種菜,種麥,種春風!


一花一菜,一瓜一豆,一木一葉,一茶一飯,一朝一暮,一季一光陰。


無論是用時間等候泥土肥沃,還是用自己種植的食材煮羹湯,都是生活本來的樣子。




這樣生活本來的樣子,心中真的很嚮往。


在城市,在重慶南山下,李開雲以「一畝田+四季蔬禾+六年晨昏」,還原了這種讓人心心嚮往的生活本真模樣。


「在重慶南山下如願以償擁有了一塊田。田不算大,但可以種菜也可以種麥。雖然因為疏於打理,田裡長滿了野草,泥巴也常常沾滿褲腳。但又有什麼關係呢?這可愛、閒適的田園生活,我喜歡就夠了。」在從前慢書系《南山有我一畝田》(李開雲/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李開雲與一畝田,晨昏相伴,開啟了可愛閒適的原生態日子。




鋤地,澆水,落種子,種蔬菜,心中那個溫暖的鄉野夢,從此落進俗世人間的一蔬一禾,生活的枝枝葉葉,在一悟一透中,歡愉而至。


一個平淡的蘿蔔,湧入眼前,便是那些有關「風蘿蔔」的時光。「把蘿蔔切成片,攤曬在乾淨的大青石上,晚上就讓露水滋潤著它,連續曬幾天後,就變成了『風蘿蔔』。奶奶喜歡將那些蘿蔔條用篾條串起來,掛在屋簷下。風至,一串一串的蘿蔔條便隨風起舞,煞是好看。晾曬一兩個月後,奶奶才將這些已風乾的蘿蔔條收起來。燉排骨的時候,取出一把『風蘿蔔』,可以發成滿滿的一鍋。」一眼看到這段文字,滿屏「風蘿蔔」味道,親人,親情,輕光陰,暖暖地,襲入心懷。




南山腳下,生活簡單,但樸素日常,卻氤氳著動人滋味,滿眼都是人情暖意。


菜地裡的花椒成熟時,每人都可以隨意在樹上捋一把帶回家去做調味品;一根黃瓜,可體會到人與人以及人與食物不可分割的溫暖;喜歡助人為樂的老菜農李爺爺,會將別人放在他那裡的農具擦洗得乾乾淨淨,如果有損壞,他也會免費修理;冬天菜地的溝渠水源斷流了,大家借渠架木一起來燻臘肉;澆菜的水塘被垃圾堵塞,有人主動清理並掛上愛護環境的愛心牌……人與人,人與田園,和諧相處,蕩漾出一種獨有的靜美與溫婉。




在城市邊緣的鄉野之間,李開雲以點瓜種豆、鋤草翻地,與菜農們一起享受勞作的快樂。他的「一畝田」生活方式,為都市中每一顆嚮往山水田園的心提供了一種可能,也為眷戀遠離故鄉的心靈,提供了一種走進故鄉的方式和通道。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田園生活,不一定只存在於農村。


只要你想,在城市,也可回歸田園。因為,南山,其實就存在你的生活中。


賞讀


意外!開啟一趟「窮途末路」之旅


58歲生日這天,艾瑞絲失蹤了!這完全不在特裡的計劃內,她為艾瑞絲準備了蛋糕,給艾瑞絲的朋友打了電話,從養老院接上了痴呆的父親,興衝衝來到艾瑞絲的家,打算為她慶生。可是,房間裡一切都靜止了,衣櫃、浴室空空如也。一張輪渡預約表躺在電腦裡,兩隻白色信封上面是艾瑞絲又大又浮誇的字跡:「我最最親愛的特裡,你要知道的第一件事,是你什麼也做不了。我已經下定決心。」




意外之外,特裡帶著父親,追上艾瑞絲,駛向未知的旅程……《意外旅行團》([愛爾蘭] 席亞拉·格拉蒂/著,未讀·文藝家/天津人民出版社),描寫一個循規蹈矩的家庭主婦,一個生命倒計時的硬化症患者,加上一個老年痴呆的老頭兒,意外地開啟了一趟「窮途末路」之旅。他們突破人生瓶頸,看到了更遼闊的人生。


追問!為什麼我們會有痛苦?


為什麼我們會有痛苦?在《關於痛苦的七堂哲學課》([美]斯科特·塞繆爾森/著,未讀·思想家/北京燕山出版社),作者跟隨約翰·穆勒、尼採、漢娜·阿倫特、孔子和藍調藝術的腳步及思想,追問痛苦的意義。當尼採看到一位受挫的車夫鞭打著一匹不願動的馬時,尼採內心的某種東西斷裂了。當漢娜·阿倫特看到猶太集中營的資料時,她痛苦地質問,為什麼這些事會發生?拉奧孔的雕像在靜默中痛苦的哀號,仿佛在替我們所有人無聲的質問……




人類用幾千年的時間,用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質問著、體驗著、擁抱著、逃避著痛苦,於是我們自痛苦中誕生了藝術、音樂與哲學。而最終,痛苦的意義由你自己賦予。


如果無聊不可避免,我們該如何面對?


網絡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在拽著你沉迷,或因為痛苦,或因為貪求刺激,但本質上可能是因為你害怕無聊。叔本華、海德格爾、克爾凱郭爾也不曾預見,人類的無聊可以被網絡放大到如此地步。在這個後現代、後資本主義的時代,我們生產自己、消費自己,掏空自己,再填進一個破碎的自己。




《解剖無聊:如果無聊不可避免,我們該如何面對?》([加]馬克·金維爾/著,未讀·思想家/天津人民出版社),從哲學角度深度剖析資訊時代的「無聊危機」,讓我們重新認識無聊的意義。我們不應被消費主義裹挾的資本社會徹底掏空,讓自己變成欲望和資訊的承載器,變成一個沒有思想的軀殼。我們需要哲學、需要沉思、需要放下手機,活在當下、此刻、現在。


相關焦點

  • 從前慢書系新書《南山有我一畝田》:心安處即吾故鄉
    這本「從前慢」書系新書《南山有我一畝田》,作者以六年都市田園的耕作生活告訴我們,田園不僅是生長糧食蔬菜的地方,也是生長人情溫暖的地方。2014年,作者李開雲花1000元在重慶南山腳下買下了一塊田(確切的是說一塊田的使用權),從此過上了荷鋤種地、寫作聽雨的詩意生活,至今這種生活已延續了六年有餘。你或許會問:城市裡哪來的田種?作者說:田園並不一定只存在於鄉野,它是一座城市的秘密。只要你願意,朝這座城市的邊緣地帶開車走上一刻鐘左右,就一定能找到農田。再不濟,陽臺種菜也行。
  • 種菜種糧~居然「種」出景觀來
    種菜種糧~居然「種」出景觀來 2020-12-21 17: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每人心裡都有一畝田,用它來種桃、種李、種春風!5首春日古詩詞
    有首歌裡這樣唱:每個人心裡有一畝田,用它來種什麼?種桃、種李、種春風。非常同意這個觀點。每個人的日子過得怎樣,是天天愁容滿面還是每天自得其樂,完全在於你在你心裡的這片田裡種下什麼。很多女孩大約都曾有一個理想,就是開個花店或者是咖啡店。
  • 農村裡包田種烤菸,500塊錢一畝,種幾十畝能掙多少錢?
    我家的田包給別人種烤菸,500塊錢一畝,那村裡的人包個幾十畝田種烤菸,聽說一畝烤菸能掙個2000塊錢左右,這是真的嗎?目測他承包了有個五六十畝吧,因為他承包的田都是一等田,500塊錢一畝在我們當地,在別的地方500塊錢一畝是承包不了的。
  • 我有一畝三分田,無奈只能選擇背井離鄉
    有一天我問三叔,現在我們這裡一個人口有多少田地?三叔說,以前一個人口有一畝六分多,現在一人剩一畝三分多一點。哦,是這樣啊,我點了點頭。因為正在大搞良田化,道路跟水渠全部要拓寬,佔用了一部分良田,分攤到個人名下肯定沒有以前的面積多。
  • 樸勇基:一人一心一畝田
    跟水稻打了半輩子交道,樸勇基自嘲說,這幾年只幹成這幾件事:冬季搞技術培訓,春季下田指導,夏季實地調研,秋季考種測產。一年四季,一人一心一畝田,這就是樸勇基熱愛的農技推廣事業,並在2014年獲得中組部「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 靠種菜
    傅國秀家住景罕鎮罕等村崗相小組,家有4口人,三畝田。一種強烈的脫離貧困的心,使得傅國秀意識到只依靠種穀子、甘蔗是很難改變命運的,她必須要想辦法找到一條致富門路。經過反覆觀察和思考,她發現隴川土地肥沃,非常適合種菜,一合計,便在自家3.5畝田裡種上了西紅柿、茄子等蔬菜。由於家鄉以種菜為主,傅國秀從小就跟著父母種菜,掌握了一手種菜的好本領,種出來的蔬菜個頭不僅比別家的大數量還多質量也好,這更堅定了傅國秀種菜養家的決心。
  • 一畝田助力臨猗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
    全國最大的農產品B2B線上交易平臺一畝田參與本次活動,並就大宗農產品的網際網路銷售路徑與現場嘉賓進行分享。一畝田是全國最大的農產品B2B線上交易平臺,自2011年成立以來,始終聚焦於大宗農產品的銷售服務能力提升,推動農產品銷售。目前,一畝田平臺上僅蘋果採購商就有200多萬,在蘋果銷售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
  • 種桃種李種春風,去聽聽三毛的詩和遠方
    永遠留在48歲的三毛留下的除了那些有趣有靈氣的散文和小說之外,也創作了不少的歌詞,其中最著名流傳最廣的要數齊豫演唱的《橄欖樹》: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家鄉在遠方。原本三毛的詞寫的是「小毛驢和我」,她最初的第二段詩是「為了小毛驢,為了西班牙的姑娘,為了西班牙的眼睛」。那麼,這個可能就和整個歌曲的氛圍不是很搭,最後三毛就把詞改成了「橄欖樹」,於是便有了這首經典歌曲。有些人可能終此一生,也不過數十年如一日,而三毛卻用她很短的人生閱盡千帆,嘗盡酸甜苦辣。
  • 如何看待一畝田的價值?(上)
    而真正在農產品上行供應鏈做變革的,深耕在地頭處的卻另有其人。那就是一畝田。早期一畝田,撮合模式下,盈利模式難尋從農業上行鏈條來看,有幾個環節是核心,農戶是生產者,但是中國的土地分散,人均7畝地多一點,種植現代化水平低,農戶成為流通體系裡的最底端環節。
  • 58集團副總裁解王燕女士加入一畝田 任COO
    一畝田從2018年底的上一輪融資時起,業務又重新步入快車道。從2018年底到2020年初約一年多時間,儘管整個網際網路行業處於「寒冬」,一畝田員工人數擴張了一倍,業務收入達到了歷史新高。隨著業務的高速增長,一畝田的核心管理團隊也逐漸壯大。從2019年初迄今,先後有原平安好醫生副總裁徐繼業、原58集團副總裁解王燕等加入一畝田核心高管團隊。
  • 俗語「麥種深谷種淺,蕎麥芝麻蓋半臉」,小麥深種,多深才高產?
    對於種麥,還有一句俗語「麥種深谷種淺,蕎麥芝麻蓋半臉」,這句說的是種植作物時的深淺問題,字面意思是說麥子適合深種,穀子適合淺種,而蕎麥芝麻因為種子比較小,稍微深一點就難破土,因此適合在撒種之後撒一層薄土,還能與空氣接觸,也就是所謂的「蓋半臉」。種麥正當時,大家最近對於種麥的討論也是火熱,麥子要深種,種多深才合適?小麥播種的深淺有多重要?
  • 父親的一畝三分田
    父親的一畝三分田   父親今年八十有五了,可還勁頭十足地種著他的一畝三分田。  我們家原來有好幾畝水田,哥嫂們嫌種田又累又不划算,把一大半讓給了別人。剩下村前的這一畝三分好田,父親說什麼也不許讓給別人,還數落哥嫂:「一畝三分田也不想種,吃什麼?
  • 第一次種了230畝白菜,農婦卻不知道怎麼賣,誰能伸出援手?
    鳳臺縣劉集鎮山口村村民詹孝順、花常霞夫婦在董峰湖裡種植的230畝優質黃心烏白菜目前進入大批量採收階段,亟待銷售,特別繼續銷售大戶伸出援助之手。走進寬廣的董峰湖,詹孝順、花常霞夫婦的菜地一眼望不到邊際,一盤盤菜心像深秋的黃色菊花排列成行,一家人正在忙著採收蓬勃生長的黃心烏白菜,準備凌晨送往縣城的超市。花常霞說,1畝地能收菜3000多斤,按5毛錢一斤批出去,200多畝白菜,總計能收入40萬元。
  • 一畝田鄧錦宏北大滙豐商學院演講:現代農業,數據為王
    當天上午,一畝田創始人兼CEO鄧錦宏先生發表了《現代農業,數據為王》的主題演講。以下是演講全文:這是我第一次站在北大的講堂,我代表我本人和一畝田,歡迎各位來到北大滙豐商學院。到這裡,「我最終怎麼做才能更賺錢」其實已經有答案了:毫不猶豫選常州,其次是泉州。最後我們來說一個真實案例。一畝田平臺用戶馬良建,來自百香果的主產區,廣西河池鳳山縣,他善用一畝田的數據和流量,把當地很多百香果賣了出去,幫助到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產地收購價提升了70%。
  • 26人種萬畝田
    新華社南昌11月26日電題:26人種萬畝田新華社記者陳春園鄱陽湖畔,「江南糧倉」南昌縣蔣巷鎮,江西首個萬畝「智慧農場」的晚稻剛收割完,運糧車來回駛過,驚起在田裡覓食的鳥群。「早春時節,稻種剛爆芽,4臺無人機就忙著飛播作業,單人單機每天可以播種400畝,效率是傳統人工直播的二三十倍。幾臺插秧機也跟著上陣,1萬多畝地三四天就播完了,搶了農時,每畝地還節省了一半成本,現在農村人工成本可貴哩!」一談起機械化種地的好處,肖繼人的話匣子就合不上。
  • 創客英雄朱方雲:種菜也能種出幸福生活來
    「我在外面打工剛回來,聽說老娘也來摘毛豆,我領著娃兒來幫忙,這不,2個小時就摘了大幾十斤。」朱湖村4組村民汪雲說,沒想到媽媽這麼大年紀了還能掙錢。2016年,80後的朱方雲放棄江漢油田的工作,拿出全部積蓄,流轉120畝土地,吸納12戶農戶,建起蔬菜種植基地,並成立方雲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在鎮農業農技部門的技術指導下,靠「一季蔬菜,一季大豆,再一季蔬菜」的種植模式,當年就獲純利10多萬元。目前,合作社的社員已達到102人,其中貧困戶95人,流轉土地668畝。朱方雲不僅是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還是朱湖村黨支部副書記。
  • 訪一畝田創始人鄧錦宏:如何運用B2B模式解決買賣痛點?
    在此背景下,2017年元旦起,電商門戶、網際網路+智庫——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在繼鋼鐵電商、跨境進口電商、化塑電商之後,啟動了中國電商行業100位大佬獨家系列調研訪談第四期之——「三農」電商,並邀請小雞啄米、有種網、本來生活、農村淘寶、一畝田、中糧我買網、農商1號、藝福堂、美菜網,以及京東、蘇寧、國美在線等電商大佬參與訪談,共同分享創業經歷,探尋行業前景。
  • 助力扶貧攻堅 一畝田亮相2020中國農村電商供應鏈博覽會
    一畝田作為農業網際網路領域的領軍企業,近些年來圍繞貧困地區信息對接、電商人才培育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一畝田特色的電商扶貧道路,為縣域在如何提升品牌知名度、提高農產品質量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借鑑意義。一畝田公共事務部副總裁張馳以《發揮B2B優勢 一畝田開通電商扶貧"高速路"》為主題在大會上進行發言作為國內領先的農業電商服務平臺,一畝田在扶貧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
  • 私人訂製賣米升級﹃賣地﹄ ——﹃我在扎賚特有一畝田﹄工作側記
    而這得益於藉助京蒙扶貧協作推廣的「我在扎賚特有一畝田」私人訂製認領活動。初秋時節,走進扎賚特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內的好力保鎮先鋒村蒙源水稻融合發展示範基地,就能近距離體驗「我在扎賚特有一畝田」私人訂製生態農業生產方式,以及稻魚、稻鴨、稻蟹共養和農旅融合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