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首歌裡這樣唱:每個人心裡有一畝田,用它來種什麼?種桃、種李、種春風。非常同意這個觀點。每個人的日子過得怎樣,是天天愁容滿面還是每天自得其樂,完全在於你在你心裡的這片田裡種下什麼。
很多女孩大約都曾有一個理想,就是開個花店或者是咖啡店。總覺得能坐在美好的氛圍當中,坐在鮮花堆裡,即便也是為了生計,但卻多了一份仙女的氣質。
我也一樣,曾經特別想開花店。總覺得時令的鮮花總是能帶給人每個季節的美好,雖然隨著四季的更替,恐怕我們會不復年輕。但每個季節的鮮花總是生命中最溫柔的眷顧。
如果穿越回古代,我希望可以做挑著擔子,沿街賣鮮花的營生。看著人們把鮮花買回家或擺放於案頭,或插於鬢間,便會覺得自己是一個使者,專門輸送生活的美好。
在古代,對於挑擔賣花的詩句也非常多,我想,這是因為這是一個非常浪漫的職業吧!
《賣花謠》唐朝:來鵠紫豔紅苞價不同,匝街羅列起香風。無言無語呈顏色,知落誰家池館中。
這首詩裡說:花朵是盛開的還是含苞待放的,價格不一樣。這些花羅列在街上,香氣襲人。這些花朵不會說話,只是把自己最美好的姿態呈現出來。也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如何,會落在誰家的池館之中。
不用過度解讀,這就是說鮮花的!
《昭君怨·賣花人》宋代:止禪師擔子挑春雖小。白白紅紅都好。賣過巷東家。巷西家。簾外一聲聲叫。簾裡鴉鬟入報。問道買梅花。買桃花。
古代的出家人經常遊走四方,出去化緣,這位止禪詩在市井也常常看到挑著擔子的賣花人。
這首詩裡說:擔子雖小,挑的春天雖然也有限,但裡面裝得紅紅白白的花朵都非常的新鮮。這賣花人走過巷子的東邊,又去到巷子的西邊。女人們聽到賣花人來了,常常躲在帘子裡面大聲地嚷著「要買花」。而丫環就負責傳報:是要買梅花還是買桃花呢?
《小秦王》宋代:仇遠眼溜秋潢臉暈霞。寶釵斜壓兩盤鴉。分明認得蕭郎是,佯憑闌幹喚賣花。
仇遠的這首詩描述的是一個羞澀的女子。她眼睛故意瞅著其它的地方,卻眼波流轉。她頭上梳著雙丫髻,上面裝飾著釵環。她分明已經認出了自己的意中人,卻倚著欄杆假裝嚷著要買花。
這首詩寫得很可愛,雙丫髻是古代未婚女子標準的裝束,小女孩總是這樣,希望能夠引起意中人的注意,她們會故意放大音量,只為吸引他的目光。
《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宋代:李清照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李清照在賣花人的擔子上,買了一枝含苞待放的花朵,上面還帶著清晨的氣息和新鮮的露珠。害怕丈夫覺得我不如花好看,所以就把花斜斜地插在我的雲鬢間,倒是叫他看一看,是我好看還是花好看?
李清照買的這枝不知道是梅花還是杏花。杏花作為早春先綻放的種類,還是很受大家歡迎的。
因為梅花開放的時候,還是冬天的感覺,但杏花開放的時候已然是春日融融。陸遊曾寫過「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杏花雖然現在很少有花店賣,但是在古代的春天,杏花還是賣花擔上的主要品種。
《夜行船·正月十八日聞賣杏花有感》宋代:史達祖不剪春衫愁意態。過收燈、有些寒在。小雨空簾,無人深巷,已早杏花先賣。白髮潘郎寬沈帶。怕看山、憶他眉黛。草色拖裙,煙光惹鬢,常記故園挑菜。
這首詩寫在正月十八。應該是江南的天氣暖,所以杏花早早開放了吧。
這首詩裡寫道:我也沒心情去裁剪春天的衣服,意興闌珊。過了正月十五,街上的燈都已經收了。天氣有些春寒料峭。天上的小雨像垂下來的簾幕,深巷當中寂靜無人。只有賣花郎開始叫賣杏花了。
我像潘嶽一樣,32歲就愁白了頭髮,像沈約一樣,身體消瘦,衣帶漸寬。我害怕看到山,因為會想起她的眉毛,會想起以前初春時節,她穿著綠色的裙子,陽光灑在她的鬢髮上,在園子裡挖野菜。
你看,雖然都是遇到了「賣花郎」但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心情。所以,每個人心裡的這畝田,到底種什麼,以後會收穫什麼,還是由自己說了算。
感謝品讀,你的留言和點讚對我很重要。
本文中所用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一併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