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踐行者】從「自己種」到帶動全村種早稻 村裡種糧面積翻一番
金羊網 2020-08-05
在這位黨員種糧大戶的帶動下,全村早稻種植面積1350畝,比去年多200多畝,是2014年早稻種植面積的兩倍。
周濟燕在田間勞作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文 通訊員 董子龍
割早稻、收花生、摘菸葉、種晚稻,盛夏時節,韶關南雄市珠璣鎮塘東村的周濟燕一家迎來了一年最繁忙的時節。所有農活裡,周濟燕最有成就感的是收割早稻。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打亂了早稻種植計劃,卻堅定了她種糧的決心,「越是疫情,糧食安全越是重要。」在這位黨員種糧大戶的帶動下,全村早稻種植面積1350畝,比去年多200多畝,是2014年早稻種植面積的兩倍。
迎難而上確保早稻不落下
8月初的一天,天剛微微亮,周濟燕便和家人匆匆來到田間,忙碌起來。起秧苗、運秧苗、拋秧苗,一家人和陸續前來的幫工分工協作,在田野上奏響了一曲「農忙協奏曲」。
「今天約了人家來收糧,一會車就要到了。」 回家午休的間隙,周濟燕和丈夫將一袋袋的稻穀往屋外扛, 一袋稻穀大約80斤,周濟燕扛起來不費勁,卻熱得全身都溼透了。
「100畝,8萬斤,今年收成要比去年好。」周濟燕擦拭著汗水,笑了起來。丈夫打趣地說,早稻收成,加上100多畝黃煙和剛剛種下的晚稻,今年全家收入應該有二三十萬元。
收穫的喜悅,沒有讓周濟燕忘記年初的艱辛。
作為南雄市人大代表,她主動要求在村口人流量最大、排查難度最大的疫情防控檢查點值守,築牢村民的生命安全防線。稍有閒暇,她要天天去煙田,管護黃煙。更迫在眉睫的是早稻的播種,那段時間,全家人忙得團團轉。
「好在我們南雄沒有疑似病例,田間作業也比較安全。」周濟燕說,在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礎上,二三十位鄉親來幫忙,自家早稻順利種下。她還惦記著村裡種糧戶,不時地打電話去問種植進度,確保全村早稻不落下。
「門外漢」練就「好把式」
2011年,因為要照顧生病的公公婆婆,33歲的周濟燕辭去了珠三角的工作,回到粵北山區的家鄉。在家的前幾年,她留意到村裡的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剩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越來越多的水田被撂荒。而且因為相對於晚稻,早稻種植效益較低,所以2014年前,珠璣鎮塘東村種植早稻的人並不多,全村早稻種植面積只有650畝。
看到這樣的情況,她心裡有些發慌,「這麼好的田,就浪費了?」於是,她動了流轉田地種水稻的心思,「那些田老人耕不了,我就想著不要讓這些田荒著。流轉過來,請鄉親們來幫忙,也可以增加他們的收入。」
2014年,周濟燕開始「破冰之旅」,流轉了幾十畝水田種植水稻。雖然出生在農村,她卻沒有種田的經驗,加上在外務工13年,連農村經驗都比較欠缺。她一邊學一邊種,第一年收成差些,但信心不減,「只要自己用心去做的話,相信都會做好。」
第二年,周濟燕開始大展拳腳,種了100多畝黃煙和水稻,並逐年擴大種植規模,加上農業機械化、科學種田的推廣,她的農業之路,越走越寬廣,日子也越過越紅火,還成了村裡的致富能人。
如今的周濟燕,活躍在田間地頭,臉龐黝黑,滿身泥水,手腳麻利,一個地道的農家妹,一個幹農活的「好把式」。
從「自己種」到「全村種」
從一名「打工妹」到種糧大戶、再到全國基層農村科技推廣補助項目科技示範主體,周濟燕用了5年的時間;帶動全村早稻面積從650畝增至1350畝,周濟燕用了7年的時間。
周濟燕說,因為早稻效益低,種植面積少,像自己這樣大面積種植的更是屈指可數,「但是如果撂荒,就更沒有收益。」在她的勸說和帶動下,慢慢有村民加入到早稻種植,種植面積逐年增加,村裡引來水庫優質灌溉水源,更提升了早稻的效益。
村民葉際皇感慨地說,以前種早稻的人少,後來看到周濟燕種得有聲有色,大家的積極性就慢慢調動起來了,「她是個女強人,自己帶頭幹、帶著我們幹,還聘請了村裡十多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長期務工。」
回鄉7年,周濟燕堅守在農村大地,流轉撂荒田,推動早稻規模化種植,也帶動了當地貧困戶和村民參與務工、種田。僅2019年,周濟燕支付給鄉親們的勞務費就接近30萬元。
周濟燕說,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農民享受到科技興農的實惠,做「體面的農民」和「幸福的農民」,「每年看到鄉親們收割水稻時的喜悅,我就很滿足。我現在正在草擬《關於大力支持優質稻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奔小康的建議》,希望在黨委政府的帶動下,大家都過上小康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記者手記]
倉廩實,天下安。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了農業生產、貿易、商品價格和居民購買力,對全球糧食安全構成了威脅。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回望,種糧大戶周濟燕7年來對收益不甚高的早稻種植的堅守和帶動,更顯可貴。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暑氣蒸騰的三伏天,周濟燕和村民們早出晚歸,搶早稻收割、晚稻播種,搶花生收穫、菸葉採摘,忙得不可開交。春天的辛苦付出,換來盛夏沉甸甸的收穫。剛種下的秧苗,也寄託著深秋豐收的希望。
編輯: 寶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