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踐行者】從「自己種」到帶動全村種早稻 村裡種糧面積翻...

2020-12-17 金羊網

【中國夢·踐行者】從「自己種」到帶動全村種早稻 村裡種糧面積翻一番

金羊網  作者:張文、董子龍  2020-08-05

在這位黨員種糧大戶的帶動下,全村早稻種植面積1350畝,比去年多200多畝,是2014年早稻種植面積的兩倍。

周濟燕在田間勞作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文 通訊員 董子龍

割早稻、收花生、摘菸葉、種晚稻,盛夏時節,韶關南雄市珠璣鎮塘東村的周濟燕一家迎來了一年最繁忙的時節。所有農活裡,周濟燕最有成就感的是收割早稻。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打亂了早稻種植計劃,卻堅定了她種糧的決心,「越是疫情,糧食安全越是重要。」在這位黨員種糧大戶的帶動下,全村早稻種植面積1350畝,比去年多200多畝,是2014年早稻種植面積的兩倍。

迎難而上確保早稻不落下

8月初的一天,天剛微微亮,周濟燕便和家人匆匆來到田間,忙碌起來。起秧苗、運秧苗、拋秧苗,一家人和陸續前來的幫工分工協作,在田野上奏響了一曲「農忙協奏曲」。

「今天約了人家來收糧,一會車就要到了。」 回家午休的間隙,周濟燕和丈夫將一袋袋的稻穀往屋外扛, 一袋稻穀大約80斤,周濟燕扛起來不費勁,卻熱得全身都溼透了。

「100畝,8萬斤,今年收成要比去年好。」周濟燕擦拭著汗水,笑了起來。丈夫打趣地說,早稻收成,加上100多畝黃煙和剛剛種下的晚稻,今年全家收入應該有二三十萬元。

收穫的喜悅,沒有讓周濟燕忘記年初的艱辛。

作為南雄市人大代表,她主動要求在村口人流量最大、排查難度最大的疫情防控檢查點值守,築牢村民的生命安全防線。稍有閒暇,她要天天去煙田,管護黃煙。更迫在眉睫的是早稻的播種,那段時間,全家人忙得團團轉。

「好在我們南雄沒有疑似病例,田間作業也比較安全。」周濟燕說,在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礎上,二三十位鄉親來幫忙,自家早稻順利種下。她還惦記著村裡種糧戶,不時地打電話去問種植進度,確保全村早稻不落下。

「門外漢」練就「好把式」

2011年,因為要照顧生病的公公婆婆,33歲的周濟燕辭去了珠三角的工作,回到粵北山區的家鄉。在家的前幾年,她留意到村裡的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剩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越來越多的水田被撂荒。而且因為相對於晚稻,早稻種植效益較低,所以2014年前,珠璣鎮塘東村種植早稻的人並不多,全村早稻種植面積只有650畝。

看到這樣的情況,她心裡有些發慌,「這麼好的田,就浪費了?」於是,她動了流轉田地種水稻的心思,「那些田老人耕不了,我就想著不要讓這些田荒著。流轉過來,請鄉親們來幫忙,也可以增加他們的收入。」

2014年,周濟燕開始「破冰之旅」,流轉了幾十畝水田種植水稻。雖然出生在農村,她卻沒有種田的經驗,加上在外務工13年,連農村經驗都比較欠缺。她一邊學一邊種,第一年收成差些,但信心不減,「只要自己用心去做的話,相信都會做好。」

第二年,周濟燕開始大展拳腳,種了100多畝黃煙和水稻,並逐年擴大種植規模,加上農業機械化、科學種田的推廣,她的農業之路,越走越寬廣,日子也越過越紅火,還成了村裡的致富能人。

如今的周濟燕,活躍在田間地頭,臉龐黝黑,滿身泥水,手腳麻利,一個地道的農家妹,一個幹農活的「好把式」。

從「自己種」到「全村種」

從一名「打工妹」到種糧大戶、再到全國基層農村科技推廣補助項目科技示範主體,周濟燕用了5年的時間;帶動全村早稻面積從650畝增至1350畝,周濟燕用了7年的時間。

周濟燕說,因為早稻效益低,種植面積少,像自己這樣大面積種植的更是屈指可數,「但是如果撂荒,就更沒有收益。」在她的勸說和帶動下,慢慢有村民加入到早稻種植,種植面積逐年增加,村裡引來水庫優質灌溉水源,更提升了早稻的效益。

村民葉際皇感慨地說,以前種早稻的人少,後來看到周濟燕種得有聲有色,大家的積極性就慢慢調動起來了,「她是個女強人,自己帶頭幹、帶著我們幹,還聘請了村裡十多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長期務工。」

回鄉7年,周濟燕堅守在農村大地,流轉撂荒田,推動早稻規模化種植,也帶動了當地貧困戶和村民參與務工、種田。僅2019年,周濟燕支付給鄉親們的勞務費就接近30萬元。

周濟燕說,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農民享受到科技興農的實惠,做「體面的農民」和「幸福的農民」,「每年看到鄉親們收割水稻時的喜悅,我就很滿足。我現在正在草擬《關於大力支持優質稻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奔小康的建議》,希望在黨委政府的帶動下,大家都過上小康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記者手記]

倉廩實,天下安。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了農業生產、貿易、商品價格和居民購買力,對全球糧食安全構成了威脅。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回望,種糧大戶周濟燕7年來對收益不甚高的早稻種植的堅守和帶動,更顯可貴。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暑氣蒸騰的三伏天,周濟燕和村民們早出晚歸,搶早稻收割、晚稻播種,搶花生收穫、菸葉採摘,忙得不可開交。春天的辛苦付出,換來盛夏沉甸甸的收穫。剛種下的秧苗,也寄託著深秋豐收的希望。

編輯: 寶厷

相關焦點

  • 種稻有「道」 嶽陽平江縣早稻種植面積同比增一倍
    記者日前來到湖南農業大縣平江縣探尋早稻生產的種稻之「道」。2月17日,平江縣委副書記肖湘暉(右二)走訪種糧大戶。「稻家裡手」帶動,「高明」手段種田蔚然成風早稻種植加碼400畝,從去年800多畝增加到今年的1200多畝,一向低調種田的平江縣安定鎮種糧大戶袁高明在今年搞出了大動靜。「一下流轉這麼多田種水稻,膽子真大,不怕虧本?」
  • 「保飯碗」著力點在保種糧大戶——江西早稻扭轉8年下滑勢頭的啟示
    正值南方早稻生長關鍵期。據農情調度,今年,江西早稻播種面積約1833萬畝,佔全國早稻總播面四分之一,比去年增加190萬畝,扭轉當地早稻連續8年下滑勢頭。記者採訪發現,以種糧大戶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保飯碗」著力點,今年針對種糧大戶的一系列扶持政策舉措對保障糧食安全有啟示意義。
  • 湖南:推廣優質稻種植 擴大專用型早稻面積
    省糧食行業協會和環洞庭湖地區稻米產業聯盟倡議 推廣優質稻種植 擴大專用型早稻面積 華聲在線3月1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劉勇)近日,省糧食行業協會和環洞庭湖地區稻米產業聯盟發出倡議書,提請各會員企業、各成員單位,
  • 早稻豐收已到手,為實現全年糧食生產目標開好頭——喜看夏糧又豐收
    春耕大忙,各地農資終端銷售從門店轉移到電商,農技、農機服務從面對面變為屏對屏,生產服務保持高效運轉,護航早稻生產「不掉鏈」。層層壓實責任,省、市、縣、鄉分級發布糧食生產指導性目標任務,把早稻播種面積細化落實到村組、到戶,穩住播種面積。
  • 江西分宜:早稻喜豐收,農民笑開顏
    央廣網7月18日消息(記者胡斐 通訊員鍾細根 張雅靜 黃秋蘭)7月17日,正值夏收夏種「雙搶」時節,分宜鎮也已進入早稻收割的高峰期。徜徉在田間地頭,隨處可見那顆顆飽滿的稻穗,她們似嬌羞的小姑娘般不願抬頭。
  • 嶽塘:又是一年豐收時 早稻開鐮收割
    嶽塘區正江村稻苗田裡,已成熟的金黃早稻與生長中的中稻次第排列。已收割完畢的早稻田裡,村民正在進行晚稻播種前的翻田準備,處理後的稻殼將得到二次利用,用作畜牧飼料。經歷生長期後,早稻穀粒已經飽滿。近日,在湘潭市嶽塘區荷塘街道正江村,農戶紛紛搶抓晴好天氣,組織農機抓緊收割早稻,確保顆粒歸倉。「今年的收成相對來講還不錯,我們村裡總共種了百來畝早稻,畝產可以達到800斤,總產量預計能有8萬斤。」正江村黨總支書記蔣勇軍介紹,為抓緊晚稻播種時間,村裡的種植戶將在三天內將早稻收割完畢,為晚稻播種爭得時間。
  • 藤縣全縣早稻播種面積約24萬畝,每畝產量多少你知道嗎?
    藤縣今年早稻收割已接近尾聲,由藤縣農業農村局引進的壯香優1205、野香優9號、野香優莉絲等優質水稻喜獲豐收,經過現場測產,每畝溼谷產量達1500多斤。全縣早稻播種面積約24萬畝,預計總產量超10萬噸。今年,丈夫外出務工,李恆靜為了照看家庭選擇留在村裡,護理10畝八角林,還種植了2畝壯香1205優質水稻,喜獲豐收。藤縣古龍鎮忠隆村貧困戶李恆靜:「我家種有兩畝水稻,估計今年早稻有兩千多斤的稻穀,還得到政府1040塊錢的補貼,對脫貧非常有信心。」
  • 打好早稻生產第一仗 築穩糧食安全壓艙石
    要加大糧食生產政策支持力度,保障種糧基本收益,保持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穩定,主產區要努力發揮優勢,產銷平衡區和主銷區要保持應有的自給率,共同承擔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合作社今年種植早稻4000畝,示範機插秧1500畝。他對種糧增收滿懷憧憬:「湖區土壤肥沃,農民習慣種雙季稻。總書記關心種糧,黨的惠農政策好,今年種糧迎來了『天時、地利、人和』。」湖南是全國主糧大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把抓好春耕備耕作為穩定農業生產的首要任務,全力打好早稻生產第一仗,築穩糧食安全壓艙石。
  • 我市全力做好今年早稻收購工作
    55歲的桐源鄉圳口村種糧農戶劉華德今年種了60畝水稻,其中早稻20畝。他告訴我們「好糧送國庫,次糧不出戶」,今天是他第二次把早稻收成送交到中儲糧撫州直屬庫。對他來說,這裡施行的糧食收購一卡通,讓農民賣糧變得安全高效快捷。 臨川區桐源鄉圳口村種糧農戶 劉華德
  • 湖南日報通訊:打好早稻生產第一仗 築穩糧食安全壓艙石
    合作社今年種植早稻4000畝,示範機插秧1500畝。他對種糧增收滿懷憧憬:「湖區土壤肥沃,農民習慣種雙季稻。總書記關心種糧,黨的惠農政策好,今年種糧迎來了『天時、地利、人和』。」  湖南是全國主糧大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把抓好春耕備耕作為穩定農業生產的首要任務,全力打好早稻生產第一仗,築穩糧食安全壓艙石。
  • 全國早稻總產量達2729萬噸 增長3.9%
    另外,南昌縣政府給予種糧大戶每畝70多元的雙季稻種植補貼。綜合來看,今年種植早秈稻收益還算不錯。   稻穀是我國居民的主要口糧品種之一,早稻在我國稻穀中佔比在14%左右。近年來,我國早稻種植面積持續減少,從2015年的8573.1萬畝減少到2019年的6675萬畝。   早稻種植面積增加和增產是今年國家確保糧食安全的關鍵之舉。
  • 全國春播進度快於往年糧倉更穩固 早稻播栽全部完成
    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歐江岔鎮牌口村種糧大戶劉進良說。秧插下了,他正張羅著給大田灌水,還琢磨著稻田裡養啥魚效益更好。中原糧倉,豐饒之地。「俺最上心的是糧食種植面積。有了面積,產量才有保證。」說到種糧,河南省滎陽市新田地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傑來了精神。「瞧,俺們一個合作社,就幹了10萬畝,得勁!」
  • 南方早稻育秧陸續展開
    來源:央視原標題:南方早稻育秧陸續展開 驚蟄已至,大地回春。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南方早稻育秧已陸續展開,主產區多措並舉,力促擴大早稻面積,確保全年糧食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我國糧食生產按季節依次為夏糧、早稻和秋糧。目前,夏糧進入田間管理關鍵時期,秋糧正在備耕,華南地區早稻已大面積育秧。廣西貴港今年重點推廣工廠化育秧,目前,67家育秧工廠已接到5萬多畝稻田育秧訂單,暗室催芽等一批新技術正在投入使用。
  • 最孤獨的鄉村,面積卻等於14個香港,全村被沙漠包圍
    我相信,對於各位觀眾來說,村子這個詞並不陌生,雖然中國現在中國大部分的村落地區都進入了城市化,越來越少的村莊像以前的記憶一樣淳樸,沒有城市的嘈雜,越來越少的村莊裡至今還過著男子氣概和自給自足的淳樸生活。
  • 廣東早稻喜獲豐收 晚稻生產穩步推進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23日從廣東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今年廣東全省早稻播種面積1303.7萬畝,比去年增加了51.7萬畝,增幅4.1%,是廣東近7年以來早稻面積的最高水平。目前廣東正抓住8月以來幾輪降雨的有利時機,搶辦田、搶插秧、搶進度,力保晚稻生產面積穩定不減少。截至8月20日,廣東晚稻已栽插到田1438.2萬畝,超過去年晚稻播種面積。
  • 【中國夢·踐行者】以小番薯撬動大產業,「番薯哥」因地制宜助貧困...
    【中國夢·踐行者】以小番薯撬動大產業,「番薯哥」因地制宜助貧困村致富金羊網  作者:莫謹榕、趙燕華  2020-06-30 南粵大地,
  • 喜獲「十七連豐」,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千方百計增加水稻種植面積,成為今年糧食生產的突出亮點。全年雙季稻播種面積比上年增加756萬畝,增長5.3%。「保大米,是保口糧供應的抓手。」今年,全國早稻種植面積比上年增加470萬畝。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表示,今年,繼續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加大政策傾斜支持力度,特別是提高秈稻最低收購價,調動了水稻主產區和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了雙季稻面積恢復。
  • 全村共種「一塊田」莒南成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259家
    本報記者 紀偉 杜輝升本報通訊員 劉雁 張永鋒「這片地得400多畝,去年大旱,種了水稻沒打穗;今年又遇大洪水,玉米泡水裡幾天又絕了產。這一塊兩畝多,以前是俺家的,虧得去年入了社,旱澇有錢分。夏天的幾場連續暴雨,讓村裡代彬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種植的700畝玉米地減產80%以上。「大伙兒正擔心今年還給保底不?結果前兩天村裡大喇叭吆喝,每畝地800元的保底照發,全村人別提多高興了。」村民朱豔娟說。「合作社拿的錢,算算帳,比自己種地划算,所以老少爺們都爭著入社,連外村的鄉親都想加入俺村呢!」淇岔河村黨支部書記徐淑勝說。
  • 廣州早稻迎來收割期 預計增產兩成
    日前,廣州從化鰲頭鎮黃羅村大片早稻成熟。 廣州市農業農村局 供圖中新網廣州7月22日電 (程景偉 穗農宣)記者22日從廣州市農業農村局獲悉,目前水稻進入成熟收割期,廣州市各區正搶抓時間收割水稻,預計全市早稻總產量5.7萬噸,同比增產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