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offer收割機留學原創內容,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7年8月,來美一周年之際,回頭看,第一年研究生生活收穫頗豐。在學校遇到了負責任的教授和靠譜的同學,一起做了很多有意思的項目,課餘時間粗略地環美旅行了一圈,領略了鬼斧神工的自然和紙醉金迷的都市,當然最開心的還是拿到了AT&T的summer intern。一路的學習和實習都得到了太多人的指點和幫助,現在我也想把自己的一點心得體會跟大家分享。
學校和學習
我現在在AT&T的big data team做優化方面的實習,在工業界中認識到了big data的巨大價值和光明前景,明白了與其說big data是一種技術,不如說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平臺。可惜的是目前北美的學校很少開設big data的項目,更多的是computer science或者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下的一個track,甚至很多連track都都沒有,只能通過選課的偏重來強化自己對於big data的學習。
offer收割機留學:關於我所在的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我現在所讀的專業是information systems項目下的big data track。WUSTL的 Information Systems項目隸屬於Sever Institute,借鑑了CMU的王牌專業MIS的模式,開設計算機課程和商科課程,且選課自由。項目共有兩個方向,大數據和信息安全,我們班所有中國人都選擇了big data方向。這個項目比較新,我們是第三屆學生。平均每屆招20+人,因為我們項目對轉專業非常友好,所以大家背景比較多樣,有計算機科學,電子信息科學,地理信息科學等。申請的話,託福100 gre 320應該是基本要求,但是也沒有硬性要求。學長學姐以及我的同學們,本科院校跨度比較大,但是以985 211為主 。不過我們項目從今年開始合併到EE專業了,所以錄取要求可能有變,以上概況都僅供參考。
當初選擇我們學校的主要原因是選課比較自由,一方面是全校任意選修課,可以選computer science,information science,statistics或者其他感興趣的課程;另一方面華大沒有對於先修課程的硬性要求,這樣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實力和興趣選課。這一年的學習中我發現華大的課業負擔很大,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這也讓我明白選課前向學長學姐請教,跟advisor交流,還有合理安排每學期的選課計劃都很重要。而且各位學弟學妹在拿到學校的offer以後,可以多跟小米郵件交流,多看看學校的官網,了解學校的課程設置,register policy和其他規定,方便入學以後事半功倍。
再來分享一下這一年我的big data學習之路吧。16 fall剛入學的時候,我機緣巧合接觸到了推薦系統這個話題,覺得很感興趣,就做了幾個簡單的項目,然後選了學校的cloud computing with big data application課程,在完成assignment,project和閱讀相關文獻資料的過程中,對開源框架、工具,
主要是big data的思維模式有了深入的了解。除此之外,我發現學習big data本身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數據處理、模型優化等都需要大量的數學知識和機器學習相關的知識。所以我也選了很多artificial intelligence,machine learning,deep learning和數學課程 。除了理論知識之外,我覺得項目經驗也很重要,在此期間我知道了kaggle這個平臺,做了一些基礎的比賽,也看了很多優秀比賽團隊的開原始碼和報告,這個過程對於了解完成的數據處理分析流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實習和工作
除了學校的學習之外,找實習也是我這一年學習生涯的重要部分,相信也是很多學弟學妹關心的話題。在聊心得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公司的招聘流程:
Step1 公司審核的第一步就是篩選簡歷,考核申請者的簡歷是否match相應的崗位,是否滿足公司招聘的要求。
Step2 通過簡歷關後,很多公司為了節約招聘成本,會先發一輪或者兩輪在線測評,限時完成,來考察面試者的能力,就是我們常說的OA。OA以算法題為主,也會有邏輯題、debug或者性格測試等。這部分的準備主要看面經,很多公司的面經題都不會改的,基本都是原題。
Step3 如果OA成績良好,很快就會收到公司的電話面試邀請,一般用skype或者電話。每個公司的電面兩輪到五輪不等,特殊情況下可能會有加面。需要注意的是,除了technical面試之外,還會有一輪behavoir interview,主要是hr打電話來聊一下簡歷上面的項目、技能之類的東西,也會問問你對於公司的了解程度,以及自己的定位,還有一些類似於「五年後你會做什麼」之類的問題,這輪面試也很重要。
Step4 幾輪電話面試過後,需要去公司進行現場面試,實習一般不需要onsite,全職會需要。
接著來聊一下我覺得在每一個環節中值得注意的部分:
簡歷中最主要的模塊是實習經歷、項目經歷、技能和GPA (排名分先後),當然我準備的是一份比較普遍的簡歷,如果你有research經歷、發表的文章,或者很重要的獎項,可以等價替換掉其中任何一項的。
先說說實習經歷。這個主要在找全職的過程中會非常有用,因為HR會默認工業經驗更有含金量,事實上在我實習的過程中,包括聽很多在別的公司實習的朋友聊起,都覺得工業界的經驗確實要比學校的項目經驗重要很多,一來工業界開發要用到很多開發工具和開發系統,二來課程項目都做了最嚴格的簡化,基本算是無菌環境,而工業界的項目則更複雜,有挑戰性的多。關於實習的含金量,一般來講是美國大公司﹥美國小公司﹥中國大公司﹥中國小公司。我個人建議,能找到美國的實習就一定不要找國內的,因為美國這邊的公司對於國內實習經歷的認可度還不是很高。舉個例子,三月份我拿到了AT&T 和 BAT某公司的實習糾結去哪個的時候,一位amazon在職的學長跟我說「你問問美國人幾個聽說過xxx的」。
其次簡歷上的項目經歷也值得反覆修改,不斷完善。對於計算機相關崗位來講,說一千句不如一個項目來的有說服力,所以在選課的時候,要儘量選有final project的課程,一方面可以填充簡歷,另一方面是很好的工程經驗。如果簡歷上的項目不足,又剛好選不到出項目的在校課程,可以選擇一些網課,比如說coursera,udacity或者udemy,都有很多類似的項目課程。對於寫在簡歷上的項目,要出彩,而且對於每一個item都要非常懂,否則面試時如果被問到了又說不出所以然,就會很麻煩。順便說一下,如果想找big data的工作,最好要有相關的項目在簡歷上,因為big data算是細分的track,跟普通的軟體工程師還是有一些區別的。
除了實打實的實習經歷和項目經歷之外,寫在簡歷上的技能也是hr會關心的部分,計算機語言、開發工具、開源框架、數學基礎等,都可以算作技能,但是同樣需要注意的是,每一個痘一定要是真正會的,因為面試很可能會被問到,如果不會的話,是很有可能直接掛掉的。
GPA好像是中國學生最在乎的part,但是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其實GPA相對來講並沒有那麼重要,只有少數的幾個公司卡GPA,否則的話,3.5以上是絕對不會減分的。
除了這些部分之外,你可能會說,如果你的學校不是名校怎麼辦?據我所知大部分大公司是不在乎學校的,所謂「英雄不問出處」,而相比之下,一些初創公司反而會在意背景。
當簡歷的內容寫好以後,還有很多別的的東西需要調整。格式、語法、排版、平衡性等問題都對簡歷的成功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就是簡歷的可讀性,換言之,如果拿到你簡歷的hr都沒有興趣讀完,更遑論從中發掘到你的潛力了。所以我覺得一份好的簡歷一定要注意,語法正確、敘述風格統一、重點突出、格式合理、排版整潔,還有就是各個部分的平衡性要好。
簡歷完成後可以找別人幫改,也可以找學校的career center預約修改。
當我們手握一份優秀的簡歷之後,如何用它敲開公司的大門就成為了下一階段的重要目標。首先,我們如何憑藉這份簡歷拿面試資格呢?
總的來講有兩種途徑,第一種就是找內推,內推的簡歷會放進公司的內推簡歷池裡,這樣被看到的機率會大大增加。找內推效率最高的是平臺是career fair,其實嚴格來講career fair不算是內推,但是跟內推的效果相似,甚至效果更佳。所以學校career fair的時候一定要穿的正兒八經地去推銷自己,公司能來就說明對你們學校的人才是認可的,所以拿到面試的機率也會大很多,而且很多公司會在career fair的周末進行on campus面試,這種面試機會也是一定要把握的。
除了career fair,還要在linkedin上找到各種校友資源,請他們幫忙內推,或者可以直接聯繫recruiter,說明自己的背景和求職方向。除了linkedin,還有其他平臺會不定期有人發內推消息,比如說一畝三分地。
還有很多的小公司可能內推不是很方便找,可以直接海投。這些公司的信息可以在glassdoor上或者indeed上找到。
在接下來的準備面試的環節,我重點做了這些工作:
刷題和基礎知識
美國的公司面試主要針對能力的考察,不會假設你會很多特殊的算法,所以難題常有,怪題不多,關鍵是要好好刷leetcode,熟悉常用的數據結構與算法,還有常見的題目討論。關於怎麼刷題,各種論壇上的經驗帖,總結帖有很多,我在這裡就不贅述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除了對於算法的考察之外,Big data面試問題涵蓋面比較廣,系統設計,機器學習算法,Hadoop等開源框架和工具,統計知識,資料庫知識等都會被問到,平時一定要注意積累。
看面經
一畝三分地還有glassdoor上有很多公司常見問題的總結,在拿到面試之後一定要注意收集整理。面經的科學打開方式一定要注意兩方面的內容,一部分是常考的題目,要確保自己可以在規定時間內解決這些問題,另一部分是看公司面試的風格,知道要避開哪些雷區。
非常熟悉簡歷
拿到面試之後一定要把簡歷的內容梳理一下,可以適當寫一些文字性的東西,幫助自己明確細節,避免面試的時候緊張,大腦一片空白。
口語
一定要在面試前反覆,跟小夥伴一起mock interview。當然也要多面試,拿小公司練手,慢慢就知道面試的常見套路了,說話也不會緊張。
除此之外,關於面試,我覺得有兩個事情是一定要清楚的:
1. timeline。一定要在剛入學就開始收集相關信息,準備實習,不要覺得時間還早。
2. 心態要好,一方面,面掛十家公司不算多,另一方面,海投的回覆率很低,石沉大海是常態。
說了這麼多,我還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對於big data求職現狀的一些總結。
首先,big data的應用有很多,例如推薦系統、公司內部優化工具等,而且不僅僅在網際網路行業,它在醫療、金融、教育等行業也有著廣泛的影響,這給轉專業的同學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可以根據自己的背景選擇最適合的行業。相較於傳統的軟體工程師來講,big data engineer的需求呈上升趨勢,但是絕對需求量仍然較小,所以相對來說實習和工作都更難找。在面試過程中,除了基本的算法題之外,big data engineer會涉及到大量的系統設計題和開源框架的應用,所以平時要多積累相關知識。在找各個公司opening position的時候,要注意big data engineer的titel五花八門,甚至有些就叫software engineer,所以一定要耐心地根據職位要求精心甄別。
這個夏天在AT&T實習的三個月學到了很多東西,工業界的開發工具跟學校用的有很大的差別,項目也複雜的多,所以把握機會接觸不同的平臺和工具會有很大的收穫。在純英文的環境中工作,相比於技術,對於中國學生來說,更大的挑戰可能是一些「軟實力」的部分。比如說如何提問,如何解析mentor和同事的解答,如何充分的表達自己,這些都會讓我們的工作事半功倍,也能在交流的過程中讓mentor加深對你的了解。
我們實習會有兩次presentation,在準備的過程中會發現美國人和印度人對於presentation的重視,以及presentation的能力都值得稱讚,我們有時候會覺得,作為技術人才,領導力不重要,但是在工作的過程中,恰恰是這些展示自我的部分將大家區分開。在實習快結束的時候一定要積極去跟mentor或者manager聊return offer的事情,如果自己組沒有headcount的話,就要去跟別的組networking,找到有budget的組面試。
offer收割機留學:學長說了這麼多,也算是把自己這一年的心得體會經驗教訓總結的差不多了,最後也希望學弟學妹都能找到心儀的實習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