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定法師16歲剃度出家,曾割肉救母,花43年用一磚一瓦建寺廟

2020-12-12 笑傲春秋

釋尊割肉餵鷹的故事想必有不少人聽過。而在安徽省太湖縣的一座正覺寺中,一位人稱「老師公」的八十多歲老人就曾用相同的方法救了他的母親。直至今日,這段佳話依舊被村民們廣為流傳。

覺定法師,俗名陳多興,出身貧寒,從小和母親相依為命。沒有男主人的陳家,家裡的重活全都由母親一人承擔。除了繁重的勞務以外,陳多興的母親還要經常出門打工以賺取他們母子的日常生活費。

好在陳多興從小乖巧聽話,母親外出時,他就一個人在家自娛自樂。那個時候,雖然在體力方面他無法過多地幫到母親,但是也從來沒給家裡添過亂。從這一點上來看,他還是給母親省了不少心。

5歲的陳多興在一次和母親外出的時候,在離家幾裡之外的地方看到了一座寺廟。平時不怎麼外出的陳多興第一次見到寺廟很是好奇,卻不想當自己跨進那道門檻以後,聽到的誦經聲卻讓自己為之一振。

他從來沒有聽過那樣一種聲音,深厚莊嚴、直擊心靈,讓人平靜。

從那之後,陳多興在母親外出工作的時候,就經常偷偷地跑去那座寺廟。在寺廟裡,年幼的陳多興也不調皮,只是安靜地站在一旁聽著和尚們念經。這一聽便能聽整整一下午,直到母親回家前才跑回家。

14歲的時候,由於經常去寺廟聽經,耳濡目染下,陳多興對佛法也有了些許了解。漸漸地,他便萌生了出家的想法,這個想法並沒有得到母親的多加阻擾,因為此時的母親早已年老體弱,也沒法再照顧陳多興。

16歲的陳多興正式在他經常去的那家寺廟剃度出家,被賜予法號:覺定。只是不同於寺廟裡的其他和尚。覺定法師只有晚上才會回到寺廟,因為白天他要回家照顧已腿腳不便的母親。

可即使這樣,母親的身體還是每況愈下。就在覺定法師出家以後沒多久,母親生了一場大病,覺定法師帶著母親到處求醫,得到的回答都是「無藥可醫」。就在覺定法師心灰意冷的時候突然想起了他以前在佛書上看到的釋尊割肉餵鷹的故事。

以前有一隻飢餓至極的老鷹抓到了一隻鴿子,不顧鴿子的百般求饒決定用它填飽肚子。就在此時,師尊攬過了鴿子,並用刀在自己的手臂上挖了一塊和鴿子同樣重量的肉給老鷹。釋尊說:我不想看到你餓死,也不想見到鴿子死於你的嘴下,有道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就這樣,覺定法師也在自己的手臂上剜下了一塊肉放在湯裡當藥引子給母親服下,這就是他割肉救母的故事。直至現在,在覺定法師骨瘦如柴的手臂上依然能看到當時剜肉留下的大傷疤。

而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在喝下那碗含有覺定法師臂肉的湯後,母親的病竟漸漸有了好轉,直至最後痊癒。

心誠則靈,或許正是決定法師的這份誠意打動了佛祖。這事在我們常人看來可能有些匪夷所思,但這世間,確實也有許多事是常理無法解釋的。

在母親大病初癒後,覺定法師更加虔誠地念佛誦經,因為他堅信是佛祖的幫助加持才讓母親的身體有了好轉。

而與此同時,覺定法師也有了一個用修建寺廟來報答佛祖的想法。

但這一想法,直至1979年,當時已46歲的覺定法師才讓它得以落實下來。

覺定法師的這座寺廟建在安徽的太湖縣,一座名叫黑石山的山上,離他的家鄉有100多公裡的距離。這裡是覺定法師曾經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入過這裡時一眼相中的地方。拿他的話說:三面環山,是一個建設寺廟的好地方。

在徵得當地村民的同意以後,覺定法師便親力親為的投身到建寺的工作中。

親自挖土,親自搬磚,材料不夠就用自家房屋的材料和村民們的置換。同時,覺定法師還在寺廟旁開闢了一座田地,種田種糧,等糧食豐收後便拿去鄉鎮上賣了用做建寺經費。而自己,卻每天只吃無鹽無油的粗茶淡飯,日子過得極其清貧。

身上的百衲衣已穿了43年始終捨不得換一件新的而上面早已布滿了層層疊疊的布丁。腳上的膠鞋也是,一穿就是40年之久。

而這座名為正覺寺的寺廟也終於在歷經43年以後,通過覺定法師的一雙手一磚一瓦地修建起來。看著之前的荒地變成了如今這座黃牆黛瓦的寺廟,周圍的村民滿是讚嘆。

我是真的很佩服像覺定法師這樣的人,懷揣著夢想,並願意為此付出大半生乃至一生的時間,就做這樣一件事。這樣的誠意是誰都會被深深地打動吧!

相關焦點

  • 這位苦行僧14歲出家苦修,曾割肉救母,終其一生的家當僅是件佛衣
    釋覺定從小生活在貧苦的農村,五歲的時候一次偶然的機會,跟隨母親一起到附近的寺廟祭拜朝香,從此便與佛教結緣。14歲,釋覺定毅然決然的決定出家修行,自此一修就是一輩子。苦行修行的這些年,釋覺定以己為任大肆宣傳佛教慈悲為懷的精神,樂於助人、慈悲為懷的他,這一輩子解救了不少被生活挫折打倒的人,挽救了不少支離破碎的家庭。
  • 隱居安徽的深山老僧:割肉為母治病,衲衣43年沒換,只為興建寺廟
    在我國安徽省就有這麼一位老僧人,他叫陳多興,便效仿這種做法,割肉餵病母。▲陳多興02 陳多興割肉救母陳多興出生在佛教文化深厚的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北中鎮,在他5歲時巧遇一位和尚,和尚覺得此孩童頗具佛緣,於是並對他進行了一番點化。
  • 他天生佛骨,因菩薩遺夢親手搬石建廟43年,穿百衲衣食百家飯
    十六歲的時候他剃度出家,法號覺定,正式成為了一名佛家弟子。白天在家裡幫助母親幹活種地,晚上堅持在寺院中念佛,幾十年如一日的從未有所懈怠。後來決定開始雲遊,他每到一個地方都救濟貧苦百姓,只要是他遇到的,他都伸出援手去幫助別人。
  • 他天生佛骨獲菩薩託夢,從此一件百衲衣穿到80歲,花43年自建廟宇
    14歲那年,陳多興第一次接觸到佛法,開始看經書、念佛經,沒想到沒上過幾天學堂的陳多興,竟然無師自通,很快就看完了多本經書,並且頗有感悟,深深愛上了佛門,16歲那年,陳多興毅然出家,化身為釋覺定,從此過上了青燈古佛的日子。
  • 太虛法師:16歲出家,星雲大師繼承其「人間佛教」,死後心臟不壞
    禮佛歸禮佛,但沒出家前,該幹什麼就得幹什麼,他跟隨舅舅在私塾開始讀書,但是由於身體的原因,法師幾乎是半輟半讀,到了13歲時,法師在一家百貨店當學徒,然而法師身體羸弱多病,曾兩次離開。父母的離去、疾病的折磨,讓法師早早就體悟到人生虛幻,世事無常,於是萌生了出家的念頭。
  • 直擊深山裡的老僧:一心向佛,衲衣43年沒換,63年不食油鹽
    在他16歲這年,陳多興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夙願,正式剃度出家,成了一名侍奉佛祖的僧人,往日種種,連同陳多興這個俗名一起,就像是青石上的塵埃一樣,一拂而去,半點痕跡也不曾留下,而接下來的日子,是僧人釋覺定的新的人生。
  • 當年「割肉」救母的安徽老僧,現在怎麼樣了?
    大部分年輕人從來不信仰道教和佛教,但少數年輕人仍然會成為道教和佛教的信徒,甚至有些年輕人效仿佛祖的典故——割肉餵母親。他就是我國著名的僧人陳多興,他出家後,母親患上了嚴重的疾病,他問母親想吃什麼,母親顫顫巍巍地說想吃肉,他只好割下自己的血肉為母親治病。
  • 當初割肉熬湯餵病母,一雙鞋穿40年的安徽老僧,如今過得如何?
    佛教自古以來便強調修心,「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這句名言便強調了修心的重要性,而佛教歷史上更有無數修身養性的故事,最為出名的便是釋迦摩尼割肉餵鷹。上個世紀,我國也出現了一位「割肉救母」的年輕人。
  • 辭去海南省公安廳鐵飯碗,出家當和尚,覺印法師為何「想不開」?
    這樣一個才氣十足的人也是由於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產生困惑之後才出家修行的。當今社會也有很多有才華、有能力的人熱愛並研習佛法真諦,甚至一心向佛遁入空門,覺印法師就是其中的一位。乖巧懂事成團寵,家庭變故惑生死覺印法師,法名為乘心,在出家前名叫張平中。張平中於一九六九年的春天出生於四川省的鄰水縣,作為一個普通人家的孩子張平中從小就非常聰明懂事,他不僅學習成績很好,還會利用閒暇之餘主動幫助家裡分擔家務。
  • 大願法師:19歲出家,24歲成為中國最年輕的方丈,修建30多座寺廟
    每個出家人或多或少都與佛祖有著千絲萬縷的緣分,而其中不乏那些佛緣深厚之人,大願法師便是這樣一位出家人。 他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父母都是本本分分的普通工作者。與此同時,大願法師的父母也都是虔誠的佛教弟子,生於這樣的家庭,從小耳濡目染,大願法師自幼便開始接觸佛教經典。
  • 他12歲出家,95歲圓寂,親自擔任父親傳戒大典的引禮師
    他出身貧困,弟弟因飢餓而夭折;他12歲出家,親自擔任父親傳戒大典的引禮師;他曾擔任我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為我國佛教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是寬霖法師。家境貧困1905年4月28日寬霖法師出生於四川新都的一個貧苦家庭,他的俗名叫王天順 。
  • 寂源法師13歲出家,面相慈悲清透,如今23歲是中國最年輕的住持
    古往今來,很多人都信奉佛教,古代人燒香拜佛祈求保佑,現代人則大多去寺廟中上香。但不論用什麼樣的形式,可以看出,信仰佛教的人依然很多,這也就是佛教在我國成為第一大宗教的原因。信仰佛教不分年齡,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學話兒童,都可以信仰佛教,我國也允許宗教自由。
  • 87歲「濟公」遊本昌:兩次剃度出家,為藝術散盡家財,如今仍演話劇
    而遊本昌作為中國老一代表演藝術家,不僅成功飾演了濟公這樣的角色,而且遊本昌本人也跟佛教很有佛緣,曾經兩度剃度出家,法名「定暢」。一生只為演好濟公,年過八十仍不息影很小的時候,曾有人跟他父母說過他活不過13歲,只有皈依佛門才能躲這一劫。
  • 1985年,遊本昌在拍「濟公」時遇3件「奇事」,從此剃度出家一心向佛
    然而遊本昌這一生都不滿了荊棘坎坷,還曾兩度出家。 遊本昌在小時候就有人說他活不過13歲,並稱只能皈依佛門才能躲過一劫。 於是父母為了讓他逃過此劫難,就在他6歲的時候送他去了寺廟,成為了一名沙彌。 一直到了上學的年紀,遊本昌才還俗開始接受教育。
  • 72歲漫畫大師蔡志忠在少林寺剃度出家,法名釋延一
    漫畫大家蔡志忠在少林寺出家了!11月17日上午9點,嵩山少林寺在藏經閣為蔡志忠舉行剃度儀式,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大和尚為蔡志忠剃度,取名釋延一,自此成為一名「沙彌」。那麼,出家後的蔡志忠,為何成為一名「沙彌」而不是「比丘」呢?上午9時,少林寺藏經閣內,莊嚴肅穆,佛音迴蕩。在少林寺兩序大眾的見證下,蔡志忠先生步入藏經閣,釋永信大和尚為其剃度。
  • 浙江這家人一堂滿僧,六口人五人先後出家,還有一人成佛教居士
    一家人當中最早有佛緣的,便是達照法師。1972年出生的他,自小便在奶奶的教化之下接觸佛學,再加之父母也是虔誠的佛教徒,達照法師很早便可以背誦佛教經書,並且對其中奧妙略知一二。小時的達照法師,心地善良,年少時便與雷鋒一般,常常在學校做好事,並且在附近也是遠近聞名樂於助人的孩子。
  • 「濟公」遊本昌:為藝術散盡家財,後因拍戲遇3件怪事,剃度出家
    然而遊本昌這一生都不滿了荊棘坎坷,還曾兩度出家。遊本昌在小時候就有人說他活不過13歲,並稱只能皈依佛門才能躲過一劫。於是父母為了讓他逃過此劫難,就在他6歲的時候送他去了寺廟,成為了一名沙彌。一直到了上學的年紀,遊本昌才還俗開始接受教育。
  • 商業奇才64歲剃度出家,連創2家世界500強,三條忠告讓你收穫良多
    「經營之神」稻盛28歲開創京東瓷器株式,52歲又開創了KDDI,倆家公司全是全球500強。他便是依靠自身與眾不同的運作之道、經營哲學和思維模式將自身的人生道路過得異彩紛呈,連阿里創辦人以前也曾專業性拜會過稻盛學習培訓經營理念。
  • 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一樣嗎?
    學佛是修正自己的行為,善用其心。這才是主要的。如果你打坐妄想不斷,讀經、念佛心不在焉,這樣的話一點效果也不會有的。那麼學佛都是學什麼呢?後來在其他師父的勸說下,農婦還俗回家了,十年後,孩子都大了,老人也走了,她又萌生了出家的念頭,丈夫見她心意已決,只好同意了。農婦聽說廬山腳下的西林寺是清淨的比丘尼道場,便千裡迢迢來到西林寺,卻被告知女人只能有一次出家的機會,若還俗就再也不能剃度了。
  • 蔡志忠少林寺剃度出家,為啥成為「沙彌」而不是「比丘」?
    11月17日上午9點,嵩山少林寺在藏經閣為蔡志忠舉行剃度儀式,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大和尚為蔡志忠剃度,取名釋延一,自此成為一名「沙彌」。那麼,出家後的蔡志忠,為何成為一名「沙彌」而不是「比丘」呢?上午9時,少林寺藏經閣內,莊嚴肅穆,佛音迴蕩。在少林寺兩序大眾的見證下,蔡志忠先生步入藏經閣,釋永信大和尚為其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