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尊割肉餵鷹的故事想必有不少人聽過。而在安徽省太湖縣的一座正覺寺中,一位人稱「老師公」的八十多歲老人就曾用相同的方法救了他的母親。直至今日,這段佳話依舊被村民們廣為流傳。
覺定法師,俗名陳多興,出身貧寒,從小和母親相依為命。沒有男主人的陳家,家裡的重活全都由母親一人承擔。除了繁重的勞務以外,陳多興的母親還要經常出門打工以賺取他們母子的日常生活費。
好在陳多興從小乖巧聽話,母親外出時,他就一個人在家自娛自樂。那個時候,雖然在體力方面他無法過多地幫到母親,但是也從來沒給家裡添過亂。從這一點上來看,他還是給母親省了不少心。
5歲的陳多興在一次和母親外出的時候,在離家幾裡之外的地方看到了一座寺廟。平時不怎麼外出的陳多興第一次見到寺廟很是好奇,卻不想當自己跨進那道門檻以後,聽到的誦經聲卻讓自己為之一振。
他從來沒有聽過那樣一種聲音,深厚莊嚴、直擊心靈,讓人平靜。
從那之後,陳多興在母親外出工作的時候,就經常偷偷地跑去那座寺廟。在寺廟裡,年幼的陳多興也不調皮,只是安靜地站在一旁聽著和尚們念經。這一聽便能聽整整一下午,直到母親回家前才跑回家。
14歲的時候,由於經常去寺廟聽經,耳濡目染下,陳多興對佛法也有了些許了解。漸漸地,他便萌生了出家的想法,這個想法並沒有得到母親的多加阻擾,因為此時的母親早已年老體弱,也沒法再照顧陳多興。
16歲的陳多興正式在他經常去的那家寺廟剃度出家,被賜予法號:覺定。只是不同於寺廟裡的其他和尚。覺定法師只有晚上才會回到寺廟,因為白天他要回家照顧已腿腳不便的母親。
可即使這樣,母親的身體還是每況愈下。就在覺定法師出家以後沒多久,母親生了一場大病,覺定法師帶著母親到處求醫,得到的回答都是「無藥可醫」。就在覺定法師心灰意冷的時候突然想起了他以前在佛書上看到的釋尊割肉餵鷹的故事。
以前有一隻飢餓至極的老鷹抓到了一隻鴿子,不顧鴿子的百般求饒決定用它填飽肚子。就在此時,師尊攬過了鴿子,並用刀在自己的手臂上挖了一塊和鴿子同樣重量的肉給老鷹。釋尊說:我不想看到你餓死,也不想見到鴿子死於你的嘴下,有道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就這樣,覺定法師也在自己的手臂上剜下了一塊肉放在湯裡當藥引子給母親服下,這就是他割肉救母的故事。直至現在,在覺定法師骨瘦如柴的手臂上依然能看到當時剜肉留下的大傷疤。
而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在喝下那碗含有覺定法師臂肉的湯後,母親的病竟漸漸有了好轉,直至最後痊癒。
心誠則靈,或許正是決定法師的這份誠意打動了佛祖。這事在我們常人看來可能有些匪夷所思,但這世間,確實也有許多事是常理無法解釋的。
在母親大病初癒後,覺定法師更加虔誠地念佛誦經,因為他堅信是佛祖的幫助加持才讓母親的身體有了好轉。
而與此同時,覺定法師也有了一個用修建寺廟來報答佛祖的想法。
但這一想法,直至1979年,當時已46歲的覺定法師才讓它得以落實下來。
覺定法師的這座寺廟建在安徽的太湖縣,一座名叫黑石山的山上,離他的家鄉有100多公裡的距離。這裡是覺定法師曾經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入過這裡時一眼相中的地方。拿他的話說:三面環山,是一個建設寺廟的好地方。
在徵得當地村民的同意以後,覺定法師便親力親為的投身到建寺的工作中。
親自挖土,親自搬磚,材料不夠就用自家房屋的材料和村民們的置換。同時,覺定法師還在寺廟旁開闢了一座田地,種田種糧,等糧食豐收後便拿去鄉鎮上賣了用做建寺經費。而自己,卻每天只吃無鹽無油的粗茶淡飯,日子過得極其清貧。
身上的百衲衣已穿了43年始終捨不得換一件新的,而上面早已布滿了層層疊疊的布丁。腳上的膠鞋也是,一穿就是40年之久。
而這座名為正覺寺的寺廟也終於在歷經43年以後,通過覺定法師的一雙手一磚一瓦地修建起來。看著之前的荒地變成了如今這座黃牆黛瓦的寺廟,周圍的村民滿是讚嘆。
我是真的很佩服像覺定法師這樣的人,懷揣著夢想,並願意為此付出大半生乃至一生的時間,就做這樣一件事。這樣的誠意是誰都會被深深地打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