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這家人一堂滿僧,六口人五人先後出家,還有一人成佛教居士

2020-12-14 浙裡有變化

常言道,黃金白玉非常貴,唯有袈裟最難披。自古以來,出家是一種代表著離開家庭,以自身的身心奉獻給青燈古佛,發大宏願去求福德無量利益眾生的事情。也因此,在佛家面前,一份黃金白玉,可能還不見得比在身上披上一件袈裟來的有價值。小編接下來要介紹的一家人,他們佛緣深厚,一家六口人,五人皆是先後出家,剩下的一人還成為了佛家的居士。這便是浙江省的達照法師一家,這家人的事跡也是極為出名的佛教美談。

一家人當中最早有佛緣的,便是達照法師。1972年出生的他,自小便在奶奶的教化之下接觸佛學,再加之父母也是虔誠的佛教徒,達照法師很早便可以背誦佛教經書,並且對其中奧妙略知一二。小時的達照法師,心地善良,年少時便與雷鋒一般,常常在學校做好事,並且在附近也是遠近聞名樂於助人的孩子。或許是虔誠至極,奶奶去世時達照法師便提早預知,在一家人互相道別之後,奶奶在安詳之中去往了西天。

此事之後,達照法師便立下願景決定前往寺院之中學習,然而當時年紀小,寺廟擔心父母不同意,於是不願接受。於是達照法師常常到寺廟之中燒香禮佛,做做義工,逐漸熟悉寺廟生活。寺廟中老僧見此子如此赤忱,於是推薦了兩本佛教聖典攻讀:《覺海慈航》、《阿彌陀經白話解》。兩本書過後,達照法師慧根啟發,並且解開了一些疑惑與焦慮,於是成年之後,達照法師便與父母談及出家之事。好在父母本就是虔誠佛教徒,無太大阻力,達照法師便成為了家中第一個出家的和尚。

當然,再美好和順利的事情,也會有反對者存在。達照法師出家的事跡,很快便被從小寵愛自己的姐姐所得知。其實姐姐從小便知道達照法師有佛緣,但弟弟的出家讓姐姐認為,是否會被鄰居們當作笑話。於是,達照法師的姐姐多次勸阻他,甚至不惜和他大吵一架。但當時一心向佛的達照法師,卻總是心平氣和地與姐姐解釋著。一次,達照法師歸家與姐姐交談,漸漸打開姐姐心扉,並且講了一些佛教故事與姐姐,還教姐姐學習佛教經典。

了解這些事情之後,沒想到原本反對的姐姐也似乎被打開了天門,請求弟弟能否帶她一起去寺廟當中體驗一番。對此,達照法師表示很歡迎,於是乎姐弟二人便回到寺廟中定居下來。慢慢的,不信佛的姐姐每天陪同著清修,學習著那些奧妙,不多時便喜歡上了這種生活,於是在師傅的開導之下,選擇剃度為尼。

達照法師姐弟出家之後,還在讀書的弟弟也對此產生了興趣,於是暑假期間便來到禪院尋二人。在與哥哥姐姐的接觸之中,弟弟發現青春期的一些問題得到了解惑,並且逐漸發現之前的一些真理循環,慢慢找到新的對世界的理解。不多時,達照法師的弟弟也萌生了剃度的想法。與家裡人溝通過後,得到了成年便可出家的許可,很快便得了達空的法名。

大哥出家的故事最是玄妙,大哥是一名屠夫,造成的殺孽數不勝數。一日,大哥原本準備宰牛,結果母牛緊緊護著小牛,而小牛也似乎為了保護母親而躍躍欲試著。本也從小深受佛家薰陶的大哥,此刻意識到自己的罪孽,於是便剃度出家了。達照法師知道時,都驚呆了,連稱善哉。

父母本就是虔誠佛教徒,母親見家裡人已多出家,於是六十歲時立下宏願,要學習玄妙佛學,於是也出了家。父親世俗難放,但為了守護母親,選擇了成為母親院下的居士。達照法師一家經歷玄妙難以言說,但卻有著極深的宿命感,或是佛學的魅力,或是對世間真理的追求。但,佛光一照千金難求,達照法師一家的事跡,實在是令人感到玄妙。

相關焦點

  • 佛教和道教都有出家人,怎麼理解出家的行為,在家眾應該如何修行
    於是就成了道侶。不過二人在外人看來是非常恩愛的夫妻,但是私底下,二人連肌膚之親都沒有,不過二人之間的感情還是非常的美好。後來,迦葉獨自一人離家,而妙賢在家伺候公婆,打理家業,做的非常好。後來,迦葉成了釋迦牟尼的弟子,他沒有忘記對妻子的承諾,也把自己的妻子介紹給釋迦牟尼,成了一位非常出名的比丘尼。
  • 佛教的戒律在家人能不能看呢?
    在佛教的種戒本下面都會註明「在家人勿看」五個字。也就是如果你不出家,這個戒律是不能「請」回家看的。佛教的戒律在家人究竟能不能看?想必讀者朋友也很納悶。什麼是出家人,出家人不一定是僧人,在家居士也有出家人,難道只有僧人才可以學律法,在家居士就不能?四眾弟子都是僧人嗎?再有,僧人如果持戒,就不會怕被人監督,你堂堂一個修行人,老怕別人丈量你,你不是執著嗎?戒律應該公平、公正、公開,假如自己不願持戒,就不要找很多藉口,不讓人學戒律。
  • 佛教:行策、實賢、周夢顏、彭紹升,兩僧兩居士,使淨土再次興盛
    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佛教:行策、實賢、周夢顏、彭紹升,兩僧兩居士,使淨土再次興盛。這種念佛求往生的活動無論男女老幼、或僧或俗,都可以參加。在這種活動中,對於如何念佛、怎樣燒香、感受哪些體驗、獲得什麼功德等,都有定的要求、規定和說明。行策為這種易於修持和普及的宗教活動制定了規則,產生了比較深遠的影響。
  • 廣東六祖寺發生居士穿袈裟事件 引爆空前爭議(圖)
    因為大願法師為曾偉教授親自穿上「祖衣」這件事情太不同尋常了。「祖衣」就是我們常說的「袈裟」。按照佛教的制度,袈裟只能是受比丘戒的出家人才有資格穿。在家人不能穿袈裟,這是佛教的制度。 佛教有二眾:出家眾和在家眾。出家的是僧人,在家的是居士。出家眾的衣服,在家眾是絕對不能穿的。即便是出家眾,沙彌也是不能穿比丘的衣服的。明代高僧蓮池大師所著的《沙彌律儀要略》一書中說:沙彌不得披五條衣。
  • 如何出家當和尚?
    有人說出家「是一種職業,還能結婚,每個月還開工資呢。」這是不正常的,只有在末法時期才會出現的、乃是魔王波旬的子孫穿上出家人的衣服敗壞佛教僧團的現象,也是魔王不惜折損子孫福報、送人下地獄的罪惡行徑。希望發心出家的人們切勿貪圖眼前的一時利養而上當,「不怕千生不悟,就怕一時著魔」。(五)依據佛教規矩(dhamma)以及國家相關規定。
  • 五逆「破和合僧」,這也是墮阿鼻地獄罪,擔心嗎?
    我就了解他的意思,學佛的同學,無論在家出家,互相嫉妒、障礙、毀謗,這就是破和合僧,他說這個事情嚴重,造這個墮阿鼻地獄罪。我就笑了笑說:我們吃飯,沒事。他看到我很從容,覺得很奇怪,怎麼沒事?我反過來問他:「老居士,你學佛比我早」,他是跟印光大師學佛的,跟李老師是同學,我學佛那個時候大概也有十幾年了。
  • 佛教:命運多舛的李贄,似僧非僧以苦行清修,開壇說法教誠僧眾
    李贄(公元1527-1602年),是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人,字宏甫,號卓吾,因為溫陵是泉州的雅稱,又別號溫陵居士,是明代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他原本姓林,先祖曾經是來往於阿拉伯國家的泉州巨商,信奉伊斯蘭教,李贄亦因此被認為是回族。
  • 浙江小夥剃度出家,因長太帥被富家女追求而走紅,現狀如何?
    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有很多與佛有緣的人都選擇了出家。比如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蕭衍,先後出家四次,在其國內大興土木,修建佛寺。杜牧在《江南春》中寫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就是指當時佛教的盛況。在那個特殊時代,很多人都想方設法出家當和尚。
  • 2018/7/2至7/30六祖寺暑假短期出家班等你來體驗
    如果把離開世俗遁入空門叫做「出家」,那麼在山間寺廟內 有一個月的安靜清修,則被稱為「短期出家」。短期出家透過聽經聞法,參禪作務,學習行解並重的出家生 活,從日常行住坐臥中陶冶、薰習,真正體驗僧團和樂清淨的生活,以培養對佛法的正見與信心,成為"身心自在"的修行人。
  • 金刀閃冷光,一剃一清涼:唐詩裡的佛教意蘊!
    僧人或女尼剃髮有三重含義:一是按佛教的說法,頭髮代表著人間無數的煩惱和錯誤習氣,削掉了頭髮就等於去除了煩惱和錯誤習氣;二是削掉頭髮就等於去掉人間的驕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牽掛,一心一意修行;三是為了區別印度其他的教派教徒。凡是出家當和尚或尼姑的人都要剃光頭髮,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
  • 藏傳佛教薩迦派五大名僧,認識三個才算了解佛教精髓
    昆氏家族是一門富豪,貢卻嘉波是一個封建貴族,這就使他有經濟條件跟隨許多著名大師學習佛法。於第一繞迥之水牛年(一〇七三年)建成一座雄偉壯觀的寺院,因寺院所在地區的土質呈灰白色,藏語稱此色為「薩迦」,故「薩迦」成了地名和寺名,也作了其教派的名稱。後幾經擴建,成為薩迦河南岸,大殿三層為其主體建築。藏傳佛教薩迦派由此傳揚。貢嘎寧布貢嘎寧布尊者為袞卻傑布長子,二十歲即任薩迦寺住持。
  • 佛教四大名山,是如何成為四大菩薩道場的?這裡面大有原因
    如果對佛教有了解的朋友,都聽說過本土佛教中,有著四大名山和四大菩薩的說法。這四大菩薩就是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而四大菩薩所在之地,就是佛教的四大名山。這四大名山都在我們的國土內,山西忻州的五臺山是文殊菩薩道場,浙江舟山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道場,四川眉山的峨眉山是普賢菩薩道場,安徽池州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道場。那麼這四座山又是如何成為四大菩薩道場的呢?這其中的因緣,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文殊菩薩道場五臺山在山西五臺縣東北四十裡,因為有五峰相對,相距各數十裡,頂峰平廣如臺,所以稱之為「五臺」。
  • 佛教故事:七十高齡出家即任住持 三次見面張耀樞成為釋昌臻
    編者按:你聽說過一出家為僧,就立即擔任一座頗具盛名的寺院住持的怪事嗎?這位老和尚年輕時當過縣長,後來當過中醫,又做過教師,70餘歲出家擔任主持,這樣的高僧你不佩服嗎?
  • 浙江一富二代,顏值出眾卻兩度出家為僧,如今近40了,仍不想還俗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真理因為像黃金一樣重,總是沉於河底而很難被人發現,相反地,那些牛糞一樣輕的謬誤倒漂浮在上面到處泛濫。 —— 培根 人生一世,人和人之間的追求並不一樣, 有的人,終其一生追求的是富貴;有的人,渴望功成名就;還有的人,只想有一個平淡如水的生活。
  • 圓通寺短期出家活動通啟
    赤壁市圓通寺願為在家居士提供修學之便,引領佛子生起正信,體驗出家寂靜生活,契入佛法清涼自在的本來面目,將於2020年08月15日至2020年09月14日開辦短期出家活動。「短期出家」是一種可貴的實修和生活體驗。
  • 李流芳與晚明江南佛教事業
    這件傳世合卷上的文章皆為募修當時的嘉定南翔白鶴寺建築而撰,作者除李流芳外,還有嘉定徐兆曦(禮部尚書徐學謨之子)、張鴻磐、徐時勉、雲間朱國盛、平湖倪長圩,均為晚明時期的江南士人,其中以李流芳聲名最盛。李流芳(1575—1629),字茂宰,一字長蘅,號檀園,又號香海、泡庵、六浮道人,晚號慎娛居士,明南直隸蘇州府嘉定縣南翔鎮(今屬上海)人。
  • 現在佛教在印度發展近況,佛教未來何去何從,《法滅盡經》已揭示
    為了消除佛教不同教派的爭議,阿育王邀請著名高僧目犍連子帝須(與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並非一人,只是同一個家族,同一個姓氏,目犍連在佛陀時代就已經殉道了。)長老召集1000比丘,在華氏城舉行大結集(此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結集),驅除了外道,整理了經典,並編撰了《論事》。阿育王開始向邊陲地區和周邊國家派遣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佛教使團以傳播佛教,斯裡蘭卡、緬甸,甚至敘利亞、埃及等地都有他們辛勤的足跡。
  • 他12歲出家,95歲圓寂,親自擔任父親傳戒大典的引禮師
    他出身貧困,弟弟因飢餓而夭折;他12歲出家,親自擔任父親傳戒大典的引禮師;他曾擔任我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為我國佛教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是寬霖法師。家境貧困1905年4月28日寬霖法師出生於四川新都的一個貧苦家庭,他的俗名叫王天順 。
  • 出家需要很大的福報,是真的嗎
    孤無所依,乃入皇覺寺為僧」說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曾在大饑荒時出家為僧的事在歷史上那些戰亂和災疫時期佛寺的確承擔過一些救濟功能接納一些孤苦無依之人出家但這也是特殊時期的慈悲方便在社會秩序正常的年代裡例如在唐朝佛教繁榮的時期裡並不是誰想出家都能行的出家,是需要很大福報的
  • 了解三寶·之一·佛教誕生(人物主線紹介佛陀的一生)
    受大國侵併的壓力,家人對他期許很大;給予優裕的生活和優質的教育(師從婆羅門跋陀羅尼),希望他快快成長、順利接班、為國圖強。有一個橋段:據說太子誕生後,父王請相士來算命;仙人阿私陀居然預言太子將來極有可能會出家修行。王室自然不願,便傾盡全族之力悉心呵護麟兒;讓他生活在「楚門的世界」裡,一心將其培養成雄主。「人算不如天算。」太子自幼生活在王宮,不可能沒聽聞到一些國政信息;壓力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