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需要很大的福報,是真的嗎

2020-12-10 度城好物嚴選

玉佛禪寺

能持否

《明史 · 太祖本紀》裡記載

「至正四年,旱蝗,大飢疫。

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

......

孤無所依,乃入皇覺寺為僧」

說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曾在大饑荒時出家為僧的事

在歷史上那些戰亂和災疫時期

佛寺的確承擔過一些救濟功能

接納一些孤苦無依之人出家

但這也是特殊時期的慈悲方便

在社會秩序正常的年代裡

例如在唐朝佛教繁榮的時期裡

並不是誰想出家都能行的

出家,是需要很大福報的

香爐

滿足這十條 需要有福報

在古代,出家為僧也有很多詳細的要求。尤其是接收十方善信供養的十方叢林,具備堅定的信仰、相適應的修行能力,需要自身能精進修行甚至對外弘法,所以對於想要出家的人,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常見有如下這些:

一、年紀適當,能生活自理

這是指接受剃度時的年齡,太小則心性和信仰未定,還看不出是否堪為僧材,年齡太大很難適應佛門長時間的修行和勞作,寺院裡醫療條件有限,身體上的障礙比較多。畢竟,出家絕不是養老,而是要精進修行,誓願出離輪迴的。

二、意志堅強,能吃苦耐勞

欲新出家者,先說苦事:謂一食、一住、一眠、少飲食、多學問,言能不?答:可者。方得受之。

三藏法師

三、父母允許

若有來求出家者,應先問父母許已,方與出家。若不先問與出家者,得越法罪。

四、沒有犯邊罪

曾受佛戒已(含白衣五戒八戒在內),於淫殺盜妄四重戒中,隨犯一戒,即漂棄佛海邊外,故名邊罪。在現代社會裡,還需要開具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無犯罪記錄證明等。

五、出家的動機純正

為衣食利養混入僧團,盜聽大僧說戒、羯磨、同僧法事,受人恭敬利養禮拜,名為賊住。

六、明確,信仰堅定

曾為外道來受具戒,後復入外道,今又重來出家受戒,此人志性不定,名為破內外道。非佛法器,佛不許度。

上殿

七、沒有債務纏身

既然要出家,就應該先解決掉債務等經濟上的糾葛,出家不能是對他人不負責任。作為出家人,更要敬畏因果,為逃避債主而出家,今生的欠帳會變成未來世更大的」負債「。

八、不是承擔社會重任的公職人員

不應度大臣出家,見來求請應須詰問,汝非王臣不,若不詰問與出家者,越法。

九、身體健康

身患嚴重疾病或是傳染病的,服藥依然不愈的,一般不接受剃度出家,可以去一些佛教安養院。

畢竟十方叢林裡的出家人是受十方供養的,內修外弘為本分,否則更加虛耗自己的福報。若因重病而無法參與早晚課誦、出坡坐禪等必要功課,也要麻煩同修在病床前湯藥伺候,耽誤同修的修行。但若是出家後患病的,則不應驅出。

手印

十、四肢健全,五官端正

出家人需具備威儀,言行舉止都是世間人的榜樣,所以有這一條要求。

其實,這些硬性規定到現在依然是適用的,同時還會設一個考察期,同時找到願意接受出家的寺院和依止師。能夠全部符合上面這些條件,已經需要很大的福報了。

晨鐘

父母同意 最難得的福報

出家最難過的大概就是「父母關」。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悉達多太子想要出家求道,他的父親淨飯王也是想盡各種方法阻攔,親情最難捨,作為父母希望孩子按世俗標準工作、成家、生子,作為父母放下不對子女承歡膝下的執著,這些也是人之常情。

在現代普遍少子化甚至獨生子女的社會中,如果能有緣投生在佛化家庭,如果能夠擁有開明的父母,能夠同意子女出家,那真的是幾世修來的因緣和福報。

隨堂

唐宣宗時有位宰相裴休,也是當時有名望的佛教居士,精通《華嚴》教旨與禪宗心要。他的兒子裴文德年紀輕輕就科舉高中,被封為翰林學士。但當時有位皇子重病,按當時皇族的規矩,可以請人代皇子出家以培植福報。裴休便提出,由其子裴文德出家,既盡臣子之責,也可以籍此契機讓兒子有修行佛法、解脫輪迴的機緣,同時也了卻他自己無法入佛門修行的遺憾。

裴休親自送子入了溈山密印寺,並寫下一篇《警策箴》送給兒子。裴休當然也有不舍,但他更了解出家修行的意義,所以在《警策箴》中諄諄囑託,告誡兒子在佛門中要適應粗茶淡飯、粗布麻衣日子,看破「紫羅袍」與「黃金貴」這些世間榮華的虛浮,不要因自己的出身顯貴而自大,「莫在空頭爭閒氣」。用心修道,精勤用功,禮拜如來,求得智慧,這也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若能如此,天龍護法都會歡喜讚嘆。

這位裴文德出家後,法號「法海」,即是後來金山寺的開山祖師,但完全不是民間戲劇《白蛇傳》中所描述的那樣(真實的法海禪師傳記,請繼續關註上海玉佛禪寺微信公眾號《高僧傳》欄目)。

《警策箴》

學習

汝及出家須立志,求師學道莫容易。

燒香換水要殷勒,佛殿僧堂勤掃拭。

莫閒遊,莫嬉戲,出入分明說處去。

三朝五日不歸家,妙法何曾聞一句。

敬師兄,訓師弟,莫在空門爭閒氣。

上恭下敬要謙和,莫輕他人自逞勢。

衣食難,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細膩。

清齋薄粥但尋常,粗布麻衣隨分際。

榮華止在紫羅袍,有道何須黃金貴。

解三空,明四智,要超初果至十地。

禮觀音,持勢至,別人睡時你休睡。

三更宿盡五更初,好向釋迦金殿內。

點明燈,換淨水,禮拜如來求智慧。

報答爹娘養育恩,天龍八部生歡喜。

除了福報 還需要智慧

就算上述條件都具備,想要成為合格的僧材,還要過佛學修養這一關。

首先,在正式出家前的考察期裡,對言行舉止、接人接物有一定的考察。同時,每天的早晚課誦、五堂功課也要用心學習,背誦五堂功課是出家之路的第一關。早晚上殿用功是否深入,梵唄學習是否用心,背誦經文還需要有相當高的專注力和古文閱讀能力,這都是基本功(五堂功課包括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和心經、阿彌陀經、八十八佛大懺悔文、蒙山施食)。

如果報考佛學院,那更是需要苦讀。且不說報考時的錄取率,即使有幸進入了佛學院 ,一個學年就要學十幾門課,除了最重要的那些佛教經典和禪修訓練,也包括古漢語、歷史、外語、書法等綜合課程。還要準時參加早晚課誦,晚上要自修......佛學院的學僧都很少請假,即使生病也常常是堅持上課,因為落下幾節,很可能就真的就跟不上了。

學僧功課

木魚

來體會一下學僧們的日常測驗

* 問答題 *

一、請簡述惠能大師所說的佛性不二、定慧不二思想。

二、請分析唯識中阿賴耶識與《起信論》阿黎耶識的同異?

三、理解「四義成就,汝復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的道理。

四、請依《起信論》來分析自己的信心。

......

一方面

滿足上面這些條件不容易

出家真的需要有很大的福報

另一方面

既然出家,接受十方供養

更要做好內修外弘的佛弟子本分

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

如果道心不堅、虛度時光

那就是對福報最大的浪費

對於所有想要出家的人來說

都是需要慎之又慎的

相關焦點

  • 業報和因果,為什麼要出家?人生真的是苦海嗎?
    1、為什麼修行要出家為什麼要出家呢,在家修行不行嗎?這是很多人都要問的問題。因為寺廟是一個專業的修行場所,他可以讓修行的人擺脫一些世俗的困擾。但是現在寺廟有很多善男信女來燒香,在一些世俗小說,如「三言二拍」中很多羞羞的故事都發生在寺廟,而且像是尼姑、道姑等在外的名聲並不是太好,所以越是那種香火鼎盛的寺廟越不是修行的好場所。
  • 相貌是福報,有福的人一看那個相貌就不一樣
    相貌是福報,有福的人一看那個相貌就不一樣。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菩薩修行成佛了,成佛是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業障習氣無明統統斷除了,但是福報不一定圓滿,所以佛還得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專門修福報,「百劫修福」,可見得福報重要。但是,佛修福是在最後修,先修慧,為什麼?有慧縱然沒有福,不會墮落,所以慧成就之後再修福,這是很聰明的做法。
  • 有福報的人身上會發光,這是真的嗎?三種方法讓你擁有福報!
    民間相信,有福報的人身上會發光,這種說法聽起來脫離實際,但是這句話是很有寓意的,命中有福報的人,在別人的眼中閃閃發光,這種說法是否準確呢?如何才能看出這個人擁有福報呢?有福報的人身上會發光的說法是真的嗎?
  • 佛教:最消耗福報的4件事,不要再做了,果報不饒人!
    我們當下的所有遭遇都是自身因果業報的顯現,並非無緣無故。《太上感應篇》裡也講:福禍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人生的福氣是自己修來的,災禍也都是自找的,「世人不信因與果,因果何曾饒過誰」?世人皆喜歡求佛,一有苦就求佛菩薩庇佑,大家都去求菩薩,菩薩該有多苦?如果你求菩薩,菩薩就會可憐你而施捨你,那佛教豈不是成了眾生索取利益的功利之地?
  • 臺灣著名漫畫家少林寺出家,需要本科文憑才夠資格出家嗎?
    11月17日中國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在少林寺出家,這引起了許多人的熱議,人們在關注蔡志忠出家原因的同時,對於出家也再次引發了人們的關注,特別是對於出家的條件,更是引起了許多人的爭論,因為有許多人說要想出家當和尚必須要有本科以上的文憑才能出家,這是真的嗎?
  • 佛經中增福報的經典,玄學易經唐老師告訴你!每個人都有福報
    很多人為了生存,到處奔波,根本沒有時間誦經,更沒有福報來吃素。吃素的人,普遍力氣不足,幹不了重活。那要怎麼辦?建議頌《金剛經》和《法華經》。歷代祖師的福報,一般來自兩個地方。第一個,一進入佛門,就為常住福報,到廚房,到田地,去幹活。叢林好比大團體,需要很多事情,每天忙到晚。這樣子福報就增加了。現在很多團體,自己搞一個放生的,或者其他的,然後不護持叢林寺院。
  • 佛法:出家修行真的那麼容易嗎?想要出家的師兄可以看看
    出家是一個大課題。出家後若能自利,則能利他;若不能自利,不僅自損也會損他。因為一個製造輪迴的人,他不會只是輪迴的受害者。我從學佛、出家到現在,可以說無怨無悔。一旦迷了,我們就失去了再出家的勇氣;一旦不出家,這個生命在輪迴裡簡直看什麼都是真實的,真實到就像絞肉機,愛恨情仇,痛苦糾纏。你所愛的有別離之苦,你所貪執的有求不得苦,你所討厭的又有相遇之苦。不僅做人時是這樣,你在任何一道都會這樣,因為你總會遇見自己的習氣,你逃不脫自己的業果。
  • 相貌是福報,福報大的人,一看那個相就好!
    相貌是福報,福報大的人,一看那個相就好,福相。佛說「相隨心轉」,這個話是真的。 學佛講修行,從哪裡修?起心動念,從這裡修。佛說「相隨心轉」,就是命隨心轉,什麼原因?吉兇禍福都在你的念頭。
  • 增加自己的福報,光靠拜佛是沒有用的
    有善因才能得善果,只有種下福的種子才能得到福報的果,修行不離世間覺,不能脫離生活,我們日常的起居都包含著禪意的存在。學佛是為了改變自己心境,使自己的心境得以升華,通過佛法的燻修,讓自己的認識重新得到提煉,知道世界的無常。
  • 如何出家當和尚?
    無知的人,稍微作點善,就希望得大福報;一旦遭遇逆境,就說好人受苦,沒有因果,更退悔初心,反過來毀謗佛法,難道不懂果報通三世,轉變在人心的道理嗎?佛教發心出家相關條件(附受戒恩師開具號條格式)--- 文/天台山慈恩寺住持上智下渡法師(一)對於出家的學歷要求。
  • 佛教:這三種人不信佛也有天人福報,一旦信佛很快就能開悟
    我們再回到之前的那個問題,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形式和外在上的信佛也好,皈依也好都並不重要,關鍵還是看一個人的本心,到底是光明多還是黑暗多,光明越多就越靠近佛菩薩,黑暗越多就越靠近邪魔,在家的也可以是佛菩薩,出家的,也未必不是魔子魔孫。
  • 信佛真的有用嗎?別再愚痴了!
    佛陀釋迦牟尼佛,他在出家前本是王宮裡的太子,但看到太多的生死無常,毅然決然選擇出家苦修,尋找解脫之路。而後經過六年苦修,得成無上正等正覺,圓滿佛果。佛是福慧兩足尊、大徹大悟的人,一切眾生皆具有佛性,皆堪作佛。凡夫和佛的最大區別在於,佛看破世間假相,破迷開悟;而眾生顛倒妄想,執著分別,被世間假相所迷惑,在六道生死裡輪迴,不得解脫。
  • 99歲老僧開示:想要求福報,就要多布施,這樣布施福報才最大!
    老僧看到朋友十分虔誠,於是講了下面一些話,這些話就是老傑談《金剛經》第4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想要求福報,就要多布施,這樣布施福報才最大!老僧說,你已經年過四十,但是一直窮困潦倒,至今一事無成,根本的原因是你在平時生活中沒有修福報。
  • 佛教:福報來臨之時,往往會出現這三個徵兆!
    福報到來之時會有感應嗎?他是否會和算命先生所說的「你幾年之內會走財運,幾年之後能娶妻生子。」會有感應,但和算命先生所說的卻不相同。其就算算命先生所說的是正確的,但在此中亦有諸多因素能夠幹擾「善果」的結成。
  • 老僧說法:福報沒了,「會出現3種厄運」,若佔了一個,要小心了
    文|楊先生因因果果,果果因因,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每個人都有福報和厄運,這跟因果有關,行善之人必有福報,作惡之人必有惡報。你可能會問我,如果真的有因果惡報,那麼為什麼社會上的很多好人沒有好報,反而惡人卻活得瀟灑自在?
  • 父母千萬別把孩子的福報提前用光
    父母千萬別把孩子的福報提前用光了。 世人皆願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殊不知,世人之福,皆有定數,福報享盡,災到人亡。如此一來,人之福報則綿長不盡矣。 每一個活在世上的人,能活在世上,是因為他有福報。 如果他的福報盡了,不論是升鬥小民,還是帝王將相,皆命終。 今人多無知,不孝父母,不敬長輩,唯獨溺愛子孫。 從小就給孩子錦衣玉食,嬌生慣養,衣食住行,皆是最好。
  • 怎樣布施,福報功德才會最大?
    03 方便施常言道,「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拉人一把,自己也會積攢福報的。04 身施這個身施,相比於剛才和大家分享的「方便施」,最大的不同就是需要身體力行地做一些事情。正如古文當中說的,「欲廣福田,須憑心地,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
  • 佛教:決定我們福報的多少,只有一個字
    真正決定我們福報的多少,只有一個戒字。佛說的戒律不僅僅是我們常說的五個戒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戒,真正的戒律其實八個字就可以形容: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樣說你就可以領會戒的廣泛,不行善也是犯戒,發脾氣也是犯戒,貪得無厭,對於 金錢、名利、權力、美色、食物、睡都是犯戒,內心不平衡抱怨,嫉妒,傲慢輕視都是犯戒,加上不仁不義、不忠不孝皆是犯戒,真正做好一個戒字真的不容易,善行一切行,
  • 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
    你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嗎?我相信。人在世間,要心存善念,這樣才會得到人們的尊重,才會有福報。若你做的都是些對別人不利的事,傷害別人,輕則人人避而遠之,重則反而會害了自己。幾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孔夫子就說過:「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大意是告誡人們:為人善良,喜歡做好人好事的人,老天會給他福報,為人不善良,喜歡作惡的人,老天會給他禍事,作為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