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褐色的居民樓外牆上,五彩斑斕的塗鴉賞心悅目;
整潔的小區道路上,30多個創意手繪窨井蓋令人耳目一新;
中央的小花園裡,綠色景觀映襯著各類健身設施,深受居民喜愛……
走進位於楊浦區江浦路街道的遼源花苑,你很難想像,這裡是由三個平均房齡超過30年的老舊小區「破牆合體」而成的。
以往,城市微更新往往發生在一個小區內,將三個小區合為一體,在全市範圍內十分少見。從打破物理圍牆、打破心理圍牆,再到打破治理圍牆,江浦路街道如何走出一條「城市更新」新路徑?23日下午,記者跟隨「大國小鮮@基層之治」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走進遼源花苑尋找答案。
打破圍牆,三個老舊小區煥發新生
遼源西路190弄、打虎山路1弄、鐵路工房曾是3個相互獨立、僅有一牆之隔的小區。因為設施老舊、公共空間侷促、缺少管理,居民們天天投訴居住環境差,成為了江浦路街道多年來的一塊「心病」。
2015年起,以「睦鄰中心」建設、「五違四必」整治、「美麗家園」改造為契機,在楊浦區首創的「社區規劃師」制度的助力下,楊浦區房管局聯合江浦路街道開展了「三區合一,一脈三園」的更新改造。
拆除圍牆、重塑空間、修復修繕……根據來自同濟設計院的「社區規劃師」出具的規劃方案,充分考慮了居民群眾的意見建議,經過一年多的施工建設,三個老舊小區「破牆合體」,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
2018年10月,更新工程正式完成。居民感受到的最大變化是,橫亙在三個小區之間的「打靶牆」被拆除,騰出的700平方米的公共空間被打造成了社區中心花園,成為了居民們最愛「打卡」的休閒好去處。
與此同時,曾被圍牆阻隔的社區睦鄰中心成為了「居民家門口的會所」;居民們最關心的小區綠化、停車位均被優化;房屋外立面煥然一新,之前暴露的管道、電線以及架空線路等實現了管網入地;小區內通道也進行了重新規劃,形成了貫通整個小區的「大循環」,同時鋪設了瀝青路面,增設了門崗門禁,保障居民安全出行……
改造後的小區還呈現獨特的「一脈三園」景觀:一條「健身康體脈」貫穿整個社區,把小區裡的社區休閒園、睦鄰文化園和健康活力園等「三園」串聯在一起。看著嶄新的居住環境,居民們紛紛交口稱讚。
打通心路,曾經的改造「反對者」轉而為小區「代言」
「朋友來做客,都說我們小區像新的商品房小區一樣!」親眼見證了自家社區的品質一步步提高,居民陳秀莉十分激動,逢人便要「炫耀」一下小區環境,講講更新的故事,時刻為小區「代言」。然而改造項目啟動之初,陳阿姨和老伴卻是堅決的反對者。
原來,陳阿姨的老伴是殘疾人,夫妻倆當初在這裡買房,就是看中底樓由原房主自行破牆開門搭建的「天井」。有了這個「天井」,陳阿姨老伴坐著輪椅可以直接穿過小區綠化帶進入自己家,十分方便。而這次改造需要把門封閉、將違建拆除。因此,夫妻倆態度明確:堅決不同意,甚至揚言「如果要封門,就將殘疾證明貼滿整個小區」。
聽聞此事,街道工作人員不厭其煩一次又一次上門耐心解釋。最終,陳阿姨和老伴被工作人員的真誠所打動,也理解了小區整體改造對改善所有居民生活環境的意義。夫妻倆不僅改變態度,還利用小區內的廢舊木材,自發製作了一些木柵欄贈送給社區,希望為美化小區環境出一份力。
在改造方案徵詢階段,類似陳阿姨的顧慮和反對聲音並不少見。為了助推改造,居民區黨總支引領「三駕馬車」同頻共振,成立以業委會成員、物業公司代表、黨員、樓組長、志願者等組成的自治團隊,開展居民意見徵詢和矛盾調解等工作。自治團隊總結了包括打通生命通道、增加停車位、擴大活動空間等13條因改造帶來的「好處」,並且充分利用遼源西路睦鄰中心等平臺,以及群團、志願者活動等載體反覆宣傳,消除了居民對於改造的顧慮。
改造完成後,自治團隊還牽頭開展了新家園徵名活動,居民們通過郵件、微信等形式踴躍參與,最終經過投票確定了「遼源花苑」這個名字,由小區裡的民間書法高手書寫鐫刻在小區入口處。
長效自治,從「物理合一」走向「化學融合」
「在方案編制的過程中,我們開展了多次居民座談,居民們在為小區共同出謀劃策的過程中,也加深了對社區的了解,增強了歸屬感和認同感。」作為「社區規劃師」,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陸勇峰全程參與了遼源花苑的更新項目。在他看來,這個項目不僅是一個老舊小區改造的「工程」項目,更是一次通過社區共治完成的「空間創生」。「我們可以提供專業的設計方案和理念,但要居民滿意,離不開全周期全過程的公眾參與。」陸勇峰說,這次項目培育了居民們社區自治的意識。
的確,物理上的「破牆合併」只是一個開始,要實現真正穩定長效的優秀社區治理,還需要一些「化學反應」。居民區黨總支以此次改造為契機,進一步推動社區自治,讓居民群眾共商共議新小區的各類「身邊事」。
2018年5月,遼源花苑實現了統一物業管理。居民區黨組織在三個小區中精選了樓組長、黨員及志願者,成立了「遼源花苑黨群議事會」,議事會成員每月召開一次例會,邀請居委會、物業公司負責人一同參加,梳理管理漏洞,並督促物業公司進行整改,小區管理成效因此大大提升。
居民對小區管理滿不滿意,從物業費的收繳率就能看出。2019年10月,林廈物業公司已託管18個月,在三個業委會暫未合併的情況下,由居委會牽頭徵求業主意見,將三個小區的物業管理費統一調整至0.8元/平方米/月。雖然對部分居民來說,物業費漲了好幾倍,但意見還是得到了大多數居民的認可,大家紛紛主動到物業收費處繳費,並補繳了18個月的物業管理費,三個小區的收繳率都達到了80%以上。
今年8月7日,遼源花苑又召開第一屆業主大會,選出業委會委員7名,三個小區業委會順利合併。自此,「三區合一」真從物理融合走向了化學融合,實現了小區「共建、共治、共享」。
如今,遼源花苑的加裝電梯、適老性改造等項目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從「面子」到「裡子」,原本3個小區共438戶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
社會治理專家、上海社會建設研究會副會長羅新忠見證了項目的曲折和艱辛。他認為,遼源花苑項目體量雖小,卻反映了當下中國社區治理的部分現狀,體現了基層幹部和廣大社區工作者的施政智慧、為民情懷和責任擔當。「在進入存量發展、更新提質的新階段後,社區應該如何治理?」羅新忠說,江浦路街道的實踐很好地回答了這一「時代之問」。
文、視頻:蔣竹雲
圖:葉辰亮
編輯:祁駿
責任編輯:王蔚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