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6 08: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硯與筆、墨、紙,合稱文房四寶
中國傳統文化特有的書寫、繪畫用具
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
形成各自獨特的時代風格
而硯臺是文人几案必備之物
因經久耐用得以存譜珍藏
而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
館藏的清宮御硯松花石硯
「質堅而溫 色綠而瑩 文理燦然」
深受康熙、雍正、乾隆青睞
那麼,你可知曾為「磨刀石」的松花石
又名松花玉,產於長白山的江河之畔
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吉林「砥石」
又是如何走入宮廷,成為大清國寶的
小吉今日起
將帶你走進松花石的故事……
相傳,有一年盛京舉行鄉試,而這年的秋天特別冷,研磨好的墨汁不一會就凝固了,考生們不得不一邊溫研一邊答題,唯獨一名考生,下筆如神,行文如水,絲毫沒有受到天氣的影響,最後以懸殊的成績位列鄉試之首。
主考官問這名考生:「你在鄉試中揮墨如就,用的什麼硯,何人所制,出自何方?」考生呈上所用之硯說:「此硯是父親當年陪同京城武默納大人拜謁長白山時所用的長白山『磨刀石』。父親用刀挖成硯池和硯堂,這塊石硯發墨又快,溫潤益毫,這麼冷的天,墨汁在硯池裡沒有凝固。」
松花石磨刀石、鎮紙
消息傳至京城,康熙皇帝召見武默納詢問是否有此事,武氏回答,在尋山期間卻在混同江邊(今松花江邊)砥石山採過「磨刀石」。回京時,侍衛費耀色還曾帶回一塊。康熙皇帝大喜,傳旨將帶回的「磨刀石」制硯。
清康熙松花江石瓜池硯
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新硯製成後,康熙親自檢驗硯石的發墨和潤筆效果,一試果然是上等硯材,特別是硯色如松花,細膩如玉,故將其取名為松花玉,用松花石雕制的新硯為松花硯,從此成為清宮御品。
清康熙嵌蚌池松花石硯
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雖只是個傳說,然而因清朝皇家的寵愛,使松花石初露端倪便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命內務府造辦處在外朝武英殿設松花石硯作,成立專司衙門,負責長白山下松花石的開採、運輸及管理。石料運到宮廷後,由宮中畫家設計圖樣,最後由硯匠琢製成硯。
第一批新硯出來後,康熙皇帝親自執筆試墨,親撰《松花石硯制硯說》以志其事,曰:「盛京之東,砥石山麓,有石壘壘,質堅而溫,色綠而瑩,文理粲然,握之則潤液欲滴……」可見其對松花石的喜愛。
通化松花石仙人洞老坑遺址
其實,松花石的應用可推朔到遠古時代。松花石分布在吉林省長白山山脈,松花江、鴨綠江兩大水系和渾江支水系。古時,人們的鬍子和頭髮是用剃頭刀刮掉的,而能把剃頭刀磨得飛快的磨刀石就是松花石。
生活在長白山區的先民們,在渾江江邊、通化的山凹中陸續發現、發掘了多處松花石的礦床,當時開採松花石主要用於製做磨刀石。正式用松花石制硯始於明朝末年,推重於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等對松花石硯都十分欣賞,康熙帝還封它為「御硯」,專供宮廷長期使用。
下期預告:松花江畔松花石
原標題:《從「磨刀石」到「大清國寶」,它經歷了啥?》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