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
北灣邊防連,位於新疆阿勒泰地區植被茂盛的叢林地帶,那裡看似風景如畫,實則條件艱苦。據防疫部門檢測,蚊蟲高峰期,每立方米空間蚊蟲多達5200多隻,所以也被人們稱作「蚊蟲王國」。
北灣邊防連駐地地勢平坦,兩岸遍布的沼澤和雜草成為了蚊蟲繁衍的天然「溫床」。打建連之日起,官兵們就開始了與蚊蟲的戰鬥,「點著牛糞打籃球,燒著茅草上廁所;蚊帳裡面開班會,夏穿棉襖去巡邏」是連隊流傳的順口溜,也是駐地獨特自然環境的真實寫照。
總臺央視記者 徐明遠:官兵們在開展室外活動前,要提前燒一些牛糞和艾草,再用驅蚊劑從頭到腳噴個遍,戴上防蚊紗巾,然後才能放心地開展娛樂活動。
入夏前,上級為連隊配發了驅蚊凝膠、驅蚊劑和消腫止癢的10餘種防蚊祛痛藥品,同時,20套太陽能滅蚊燈安裝在了營院內的角角落落,無論白天還是夜晚,官兵們的生活都得到了全方位保障。
新疆阿勒泰軍分區北灣邊防連指導員 楊立保:過去我們官兵夏天都是在室外開展訓練,官兵們被蚊蟲叮咬後流膿、休克、傷口潰爛的現象十分普遍。現在上級給我們修建了室內訓練場,我們夏季一般都在室內進行訓練,戰士們叮咬致昏致傷的現象也大大減少了。還有我們院子各個角落放置了20個大型太陽能滅蚊器,這是一個地方公司捐贈給我們連隊的,滅蚊效果也很好,每天滅蚊的數量能裝20多個軍用臉盆。
連隊新兵劉志偉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不是洗漱,而是先清理滅蚊器裡邊的蚊蟲。
新疆阿勒泰軍分區北灣邊防連列兵 劉志偉:如果長時間不清理的話,長時間累積,滅蚊燈上面就會糊滿蚊蟲,底下的盒子也會盛滿蚊蟲,那樣就會大大降低滅蚊燈的滅蚊效果。你看,現在每天都可以清理這麼多蚊子。
北灣邊防連的官兵們說,蚊蟲只不過是他們生活中的調味料,蚊蟲改變著官兵的生活方式,也磨礪著官兵的意志。
這天是連隊前往中哈39號界碑徒步巡邏勘察的日子,那裡素來被稱作「蚊子窩」。巡邏出發前,官兵互相檢查防蚊服的密封情況,在領口、袖口、褲口等容易裸露的位置上,逐一噴塗驅蚊藥。
新疆阿勒泰軍分區克孜烏雍克邊防營營長 侍大磊:今天由我帶隊,對防區39號界標進行巡邏,主要任務是對沿邊一線邊防設施進行檢查維護。
官兵離開營區,一路徒步前進。他們穿過茂密的灌木,蹚過成片的沼澤,在撲天蓋地的蚊蟲襲擾下向目的地徒步前行。
新疆阿勒泰軍分區北灣邊防連四級軍士長 吳春思:天氣太熱了,驅蚊藥剛噴上還管用,一會兒就蒸發了,蚊蟲就立馬撲上來了,我帶了兩瓶藥,一瓶已經快見底了。
北灣地區的蚊蟲種類多、毒性大,雖然官兵防護措施齊全,經驗不足的新兵還是被蚊蟲鑽進了防蚊帽中,把脖子咬得通紅。軍犬炎龍也忍受不了蚊蟲叮咬,突然跑進額爾齊斯河中,在河中將身上打溼,再也不願上來。
新疆阿勒泰軍分區北灣邊防連四級軍士長 吳春思:炎龍已經入伍8年多了,是一名名副其實的守防老兵,在它之後已經有多條軍犬因蚊蟲叮咬犧牲了,為了炎龍驅離蚊蟲,我們專門搭建了犬舍和蚊帳,這樣能大大減少蚊蟲叮咬的傷害。
戰士們穿過重重蚊海,終於抵達了39號界碑。一代代戍邊軍人駐紮在北灣邊防連,從建站到現在,他們發揚連隊「蚊蟲叮咬不言苦,犧牲奉獻不言虧,衛國戍邊不言悔」的「三不言」精神,與蚊蟲的鬥爭已經有57年,用青春和熱血,在一次又一次的巡邏中踐行了戍邊使命。
新疆阿勒泰軍分區北灣邊防連指導員 楊立保:戰蚊蟲、履使命,巡邏在邊防一線,在「蚊蟲王國」中築起一道鋼鐵長城,見證祖國邊防的安全穩定。
(總臺央視記者 劉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