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藝術品的價值,或許從來與價格沒關係

2020-12-09 酺客

美術館裡,有人指著一張畫,問同來的朋友:「你知道這張畫,畫的是早霞還是晚霞?」

「是晚霞。」他的朋友十分肯定地說。

「你怎麼看出來的呢?」

「我認識這位畫家,他從來不在9點以前起床。」

我們常把這個故事當成一個笑話看,卻不知道,想真正的理解藝術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了解其生活習慣,卻也是一個有效的手段,或者說捷徑。

見過很多不懂藝術附庸風雅的人向藝術家求作品,或者求而未得,或者得到了應付之作,或者得到了精品但花了非常大的代價。

不能成為藝術家的「知音」,了解其作品表達的內涵與思想感情,恐怕是很受到藝術家重視與青睞的。而本文要講的,就是關於藝術家的「知音」問題,希望能帶給所有對藝術有追求有想法的人一些思考,一些幫助。

至少,在向藝術家求作品時,不至於太被動。

一、知音是藝術家的生命

真正的藝術家,會通過作品表達某種思想或感情。但是,藝術家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卻不是用清晰明確的語言,而是通過色彩、線條、旋律、大理石、泥巴、影像等藝術語言「說」出來。

作為觀眾,如果能從這些色彩、線條中「聽出」藝術家內心的「真實語言」,而且能通過藝術語言真正懂得藝術家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他們敏感心弦的顫動,這便可以算作藝術家的知音了。

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是把知音看作是生命的,甚至比自己的生命還要寶貴。

藝術家是為知音而創作的,否則,他的藝術作品便沒有價值。因此,他真誠地、謙虛地尋找著、等待著自己的知音。因為他知道,沒有知音,便沒有藝術家,正如沒有上便沒有下,沒有左便沒有右。

而藝術家也是靠知音才可以成為藝術家的。因此,藝術家對知音都是信任又依賴的,真正的藝術家甚至是為自己的知音而生存的。

說到知音,就不得不提俞伯牙和鍾子期,實際上,「知音」這個詞,都是來自於他們。知音知音,知道的就是俞伯牙撫琴的聲音: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列子·湯問》

在鍾子期過世之後,因為世上再無知音,俞伯牙連撫琴的想法都沒有了:

「鍾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李白《月夜聽盧子順彈琴》

既然不再撫琴,俞伯牙也便不能再成為藝術家了。這個故事儘管傳說的成分頗大,卻準確地傳達出了真正的藝術家與知音相互依存的真實關係。

俞伯牙、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瓷雕

二、藝術家都在尋找知音

所有的藝術家,無一例外都想通過作品表達些什麼,但是,他卻只能用藝術語言「說」出來。因此,他只能也必須尋找懂得他藝術的知音: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那「故人」就是孟浩然的知音,沒有知音,彈琴便沒有對象,也就沒有意趣。因為懷念知音,這人半夜都睡不著覺,活脫脫一副思春小兒女的形象。

奧斯卡得主,大導演李安也曾說過:

「他不會為了奧斯卡拍片,也不能為錢拍片,甚至也不能為藝術拍片。『最想拍的東西能夠找到知音,就是很幸福的事了。』」——《李安感謝全體中國人的支持》

中國最著名的文學家,《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一生都在尋找知音: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曹雪芹《紅樓夢》

一面感嘆 「誰解其中味」 ?一面堅信能找到解「味」之人,否則,他就不會「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並在「蓬牖茅椽,繩床瓦灶」的艱難環境下,孜孜不倦地堅持寫書立傳了。

真正的藝術家或早或晚,一定會找到自己的知音,他們有這樣的自信,這也是支撐他們堅持創作的最大動力。

要解《紅樓夢》之「味」,首先站的角度要正,要宏觀全面地把握小說的整體立場,如果失之偏頗,則會像魯迅先生說的一樣:

「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排斥滿族,即清朝的統治,編者注),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魯迅《絳洞花主》小引

這些經、道各家,就是從各自偏頗的立場出發,去理解《紅樓夢》的,讓這些人去做曹雪芹的知音,恐怕曹雪芹能從棺材板裡跳出來。因為他們的立場使他們只能看見「《易》、淫、纏綿、排滿和宮闈秘事」,而不能理解曹雪芹內心的真正渴望。

而如果能從《紅樓夢》的具體描寫出發,在「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奢侈生活中,從內心去體會「悲涼之霧,遍被華林」的感受,或者像賈寶玉一樣:

「看見許多死亡;證成多所愛者,當大苦惱,因為世上,不幸人多」——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那就差不多要逐漸地進入曹雪芹的內心了。

曹雪芹蠟像

三、如何成為藝術家的知音

任何藝術作品,都是文化大背景下的點點顏色。所以,要做藝術家的知音,必須了解藝術家、藝術作品產生的文化環境。

1、了解藝術作品的文化背景

一個不懂得中國文化的外國人,是做不得中國京劇或中國書法的知音的;同樣,如果我們不能對歐洲的歷史和宗教有所了解,要看懂莎士比亞戲劇的深刻內涵,捕捉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所散發出的人文信息,恐怕也是不可能的。

書法藝術是中國文化的產物,只有對中國文化有一定的修養,才能在面對一幅書法作品的時,產生藝術的審美感覺。才能從《蘭亭序》中看出瀟灑,從《祭侄文稿》中見到悲憤。說到底,書法大家們把書法變成了抒情的藝術:

「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韓愈《送高閒上人序》

韓愈說的是張旭的草書,但是完全可以推廣到所有優秀的書法作品中。而沒有受過中國文化的薰陶,要想從這些書法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文化情感,是斷不可能的。

張旭草書 | 來源:網絡

2、對某種藝術做到入門

要做藝術家的知音,還得對這門藝術有所了解,至少也要做到入門。否則,完全的門外漢,是沒法做藝術家知音的。

沒有基本的音樂修養,或許能分得清音樂好聽還是刺耳,但要想聽懂巴赫或貝多芬,就完全不可能。同樣,聽慣了義大利歌劇的歐洲音樂家,如果用歌劇的耳朵去聽京劇,特別是京劇的鑼鼓,說不定就會認為中國京劇簡直「嘔啞嘲哳難為聽」。

而這,卻不是因為欣賞能力出了問題,更不是缺乏藝術素養。只是因為從未接觸,還是個門外漢而已。

京劇《楊門女將》

3、用心靈去感受

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心中之美的外化。畫家畫出來的山水、花鳥、人物等美圖,其美並不在畫布或宣紙上,只是在畫家的心中。畫家將自己心中的美圖外化到畫布或宣紙上,於是有了美的繪畫作品。

同樣,音樂作品的優美旋律,並不在器樂設備上,也不在演奏家手中,不在指揮棒上,甚至不在曲譜歌詞裡,只在音樂家的心中。大才子蘇東坡對此有深刻的認識: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蘇軾《琴詩》

存在於音樂家心中的旋律,經過演奏家、指揮家的演繹,進入欣賞者的耳中、心中,那優美的旋律就撥動了欣賞者的心弦。於是,欣賞者、演奏者、音樂家的心靈,震顫出了一樣的頻率,他們就成了知音。

音樂會現場

4、有共同經歷最佳

而如果欣賞者與藝術家的身世、經歷、遭際有某種相同或相似,成為知音的可能性就更大。白居易「左遷」九江,於潯陽江頭與琵琶女邂逅。在大唐,左遷的官員如同被朝廷所棄,而琵琶女則是被「重利輕別離」的商人所棄。兩者均為失意之人,在人生遭際上有所契合,琵琶女的琵琶曲及其悲慘身世,深深的感動了所有的聽眾,白居易更是哭的「青衫溼」,原因只在於: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白居易《琵琶行》。

從「輕攏慢捻抹復挑」的疾徐變化中聽出琵琶女的「心中無限事」。正是遭際的某種相似,使白居易成為琵琶女的知音。

白居易《琵琶行》插圖 | 來源:網絡

四、知音是藝術欣賞的極致

通過欣賞藝術作品與藝術家成為知音,是審美欣賞的極致。

欣賞藝術,到底欣賞的是什麼?是色彩、線條(繪畫)、音響(音樂)、石頭、泥巴(雕塑)、文字或語言(文學藝術)嗎?藝術語言的運用只關乎技術,或曰技巧。藝術經技巧固然可做欣賞的對象,但是,從根本上說,我們欣賞的是藝術家的心靈,是藝術家心中之美。

但是心靈的東西是不能感知的,人所能感知的只能是物質的東西,所以,藝術家只能藉助於顏色、線條等物質的東西才能把自己內心靈動的美表現出來。

藉助於物質呈現的優秀藝術作品,卻一直有強大的「穿越」能力,能穿越時空,與知音做深層次的心靈交流。徐悲鴻在評價我國的書法作品時說:

「有如音樂之美。點畫使轉,幾同金石鏗鏘。人同此心,會心千古。抒情悉達,不減晤談。」——徐悲鴻《積玉橋字題跋》

書法家的思想感情仿佛就「活」在他的作品中,一彎一折,一頓一挫,都是書家情感的集中體現。如果能體會到,那就如同對面晤談一般進入了他的內心世界,能夠進行跨越千古的心靈溝通,這無疑已經與書法家成為知音了。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局部

五、知音能鑑別「藝術家」

優秀的藝術作品價格都不低,因為那是創作者心血、精力、思想、感情的集中,當然,這是對根本不懂藝術的群體而言的。但如果你是他的知音,他可能分文不取,謙敬地送出他的珍品,請你鑑賞、雅正。

當然,滿腦子銅臭的「藝術家」是不會這樣做的,他只會如複印機般批量製造「作品」。而那些千人一面的作品也不再是藝術,只是賺錢的工具而已。這樣的「藝術家」,只會有附庸風雅的「捧場者」,卻斷無真正的知音。

創作者對作品和金錢的態度,是否有真正的知音,往往就決定了他是不是真正的「藝術家」。

因此,要成為藝術的知音,除了端正自己的人品並提高藝術修養外,別無他途。

蘇軾《枯木怪石圖》

六、知音難逢

現在社會上的一些人,為了附庸風雅,花大價錢購得名人字畫,且不說其中的贗品,即使真品,甚至珍品,對他也是毫無意義的。

當他面對那用金錢購得的藝術品時,他只能「作觀賞狀」,卻根本無法進入藝術家的內心,更不用說與藝術家作心靈的交流了。

金錢不會讓人成為藝術的知音。

而藝術家,卻在不斷地通過自己的作品尋求知音:

「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劉勰 《文心雕龍?知音》

「千載其一」,恐嫌誇大。知音難逢,確是實情。

相關焦點

  •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這是魯迅用清人何瓦琴的聯句,書贈翟秋白的條幅。瞿秋白曾兩度為中共最高領導人,魯迅終其一生傲然於世。然而,世人未曾想到的是,兩人因文字結伴,終成生死之交。這樣的一份情,著實是,人生的一知己足矣!滾滾紅塵,得一知己,便不再是孤單一人,從此,心靈有了歸屬,靈魂有了依靠。有人說:「過去酒逢知己千杯少,現在是酒逢千杯知己少。」的確,飯桌朋友越來越多的,但真心朋友越來越少了。無論是愛情還是友情,現在願意付出真心的人越來越少了。
  • 人到中年,才慢慢領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人到中年,我們才慢慢領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也會慢慢明白:最好的朋友關係,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恰到好處。011、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因此,文學巨匠魯迅先生感嘆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這是對現實的吶喊,更是對朋友情的珍惜與慎重。高漸離和荊軻是關係非常好的朋友,他們經常一起喝酒,一邊擊築,精神上能夠共鳴,互相稱得上是「知己好友」。荊軻刺秦王臨行時,高漸離送荊軻於易水河畔,高漸離擊築,荊軻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 《陳情令》曾經無人能敵,歸來容顏未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文:《陳情令》曾經無人能敵,歸來容顏未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作者:遲姐侃娛樂無敵是多麼寂寞,魏無羨就以自己作為了一個例子,世人皆不理解,親人也無法理解。十六年前,魏無羨通過自己的努力,鬥智鬥勇,摸爬滾打,達到人生的頂峰,自亂葬崗歸來卻是一身邪氣,懲惡揚善從未停止過,卻最是孤獨,最是受到質疑。當一個人的力量達到頂峰之際,世人皆畏懼,世人皆羨慕,世人皆想要的得到這股力量,殊不知有些力量只有特殊的人才能控制。
  • 從家人到事業,加索爾延續科比的一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崇敬緬懷科比的人千千萬,但能被稱為科比摯友的,唯有加索爾一人而已。(仰臥撐/毛毛)
  • 什麼樣的朋友,才稱得上是知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也許,這個朋友就是知己。在相處時,可以自然地做自己。談到一些事情,他描述出來這個事物的感覺和想法,感覺剛好和自己的心理活動一模一樣。自己對一件事物進行描述時,你看他的眼神和附和,就知道心裡懂那個感覺,並且有同樣的想法。這樣的相處,就是大家常說的知己吧。
  • 人生得一紅顏知己,有你真好!
    人們都渴望能有這樣一個紅顏知己,在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問題,都會有勇氣,同時也是人生的信念,更是人一部分的精神支柱。穿越人海,越過千山萬水,這樣的一份紅顏知己情,總能給人一種動力。任何時候心都有一份依靠,不會漂泊無依。從異性的角度來分析,異性相吸,紅顏知己很容易讓人混淆,從而很難把握好這個度。
  • 人生一輩子,知音難尋,知己難得,若有這樣一個知己,此生足矣!
    人生一輩子,知音難尋,知己難得,若有這樣一個知己,此生足矣!魯迅先生曾說: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成了路,確實如此!曾聽過這樣的一句話,獨木難成林,獨枝難遮陰。這正應了那句流傳至今古話,人生一輩子,知音難尋,知己難得,若有一個知你、懂你,默默幫助你的知己,此生足矣!在現實生活中,朋友再多、不願幫你也等於零;朋友再少,知己一二人、也足夠。真正的知己,沒有套路,沒有敷衍,沒有虛情假意的欺騙,只有信任,理解,包容、支持,和心靈的陪伴。
  • 知己難求,男女之間會成知己嗎?
    魯迅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謂知己?知心也!知己是人與人交往的最高境界,古往今來,人們對「知己」朋友的渴望是非常強烈的。歷史上知己朋友的典範就是鍾子期和俞伯牙。知己朋友心是相通的,即使十年不見也如同隔日。心意相通,不管時間多久遠,相見都會產生強烈的幸福感。曹雪芹嘆道:「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所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現代社會飛速發展,人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都與古代有了很大不同。感覺現在的「知己」標準至少應該是三觀一致吧,否則何談知心?再一點,男女之間怎樣算是知己之交啊,知己與情人又怎麼界定呢?
  • 管仲和鮑叔牙,人生得一知己,夫復何求!
    比起這些,我寧願考生們和我們,看到的是一些積極向上的點,比如說鮑叔牙和管仲之間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夫復何求。說起鮑叔牙和管仲,據說鮑叔牙和管仲,少時便相識相交,管仲那時家境比較貧寒,兩人一起去做生意,管仲每次在分錢的時候都會多拿,旁人都說管仲是貪財之人,唯獨鮑叔牙替他解釋:管仲家境貧寒,家裡又有一個老母親,所以多拿,他是心甘情願的。
  • 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
    每個人的人生,其實都不容易,可是時光無法倒流,誰也無法回到過去。因此,必須勇敢地迎接挑戰,一路奮勇殺敵、披荊斬棘!因為,生活總是需要人們去面對,從性格的深層入手,脫胎換骨,調整和改變自己,最終救贖自我,從來都是如此。因此,生活中人們總是很累,每個人都希望能遇到一個真正懂自己的人,給心靈一些慰藉,一些溫暖。
  • 人生難得一知己:無關風月,只為真心
    人生難得一知己推杯換盞話古今人生路上來來往往有無數人停留又有無數人離開一次回眸便是一生相伴一世盟約最後不過天各一方每一段人生路都有不同的人相伴我們不缺同行的人有一人為你停留不論性別不論年齡知你所知懂你所想無關風月無關對錯只一想就覺人生多麼滿足
  • 「原創」人生難得一知己—欣欣
    「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今生有緣,非常慶幸,因為我遇到了你,我的知己好友,我的閨蜜,我的同事—欣欣。千金易得,知己難求。能在我青春韶華的時候,在我的身邊遇到欣欣這樣一個知心的姐姐。彼此之間互相懂得,沒有任何的功利。因為是同性姐妹,也沒有異性知己之間的那些顧忌,多了一份純粹和透明。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生得一知己,足以慰風塵。幾十年的風風雨雨讓我們彼此的情誼愈加深厚,我一直醉美在友誼的芬芳裡。
  • 世上人千萬,我只求一知己於願足矣,贈吾友
    又有多少人為求一知己願為知己者死,不惜以性命相請。「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人間寂寞徘徊處,和知己暢談,我心甚歡。圖片來源於網絡人生坎坷路迢迢,一個懂自己知自己的知己實在難得,真正的知己不是浮於表面的淺淡,而是靈魂上的共鳴交融;不因美貌而喜感,不因醜陋而疏離,而因性情生歡喜。
  • 人生多情!知己難尋!讓我們珍惜知己之間的情意吧!
    紅顏知己就是我們內心尋找的歸宿!人生得一知己,不管是女人也好,男人也罷,都足以,慰紅塵,訴衷腸!真正的,紅顏知己,愛你,卻不會佔有你,以最真誠的心,與你同行,與你相知!真正的,紅顏知己,懂你,卻不會時時刻刻纏著你,而是會在不遠不近的地方,默默關注你,守護你們最真的情意!
  • 人生五大幸事,得一足矣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南師國學堂(ID: NHJGXZH)】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作者:一翁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一切盡意,百事從歡。人生盡興,不負韶華。芸芸眾生,往來匆匆,有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有人「身處禍亂不知禍」。長樂無憂也罷,杞人憂天也罷,漫長的一生,不會盡如人意。世間五大幸事,得一便足矣,得二實屬大幸。
  • 一茶一知己,一書一人生
    一個人靜下來的時候,才恍然大悟:人生在世,若是有一些真正的愛好來滋養歲月深情,那麼內心也是純粹而歡喜的。一個人有了真正的熱愛,那麼他的生活將變得更加充實。生命將更富有層次感和幸福感,人生也將變得淡定而從容。一書一茶,一知己,聊聊此生。
  • 人生難得一知己啊
    我今天發言的主要內容是《人生難得一知己》。人生難得一知己。相守陪伴是知己,逍遙玩樂是知己,傾聽訴說是知己,知人善用更是知己。懷才不遇是多少仁人志士鬱郁不快的心結,管仲遇到了鮑叔又是用了幾千年才修來的福分。齊桓公一事,讓我不禁想到了小時候看到的一則故事。悼公問祁黃羊用人之事。
  • 人老了才明白:與親戚斷交,與同事斷聯,尋三五知己,各自安好
    不得不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等你老了之後就會明白:與親戚斷交,與同事斷聯,尋三五知己,各自安好。01人老了,要懂得與親戚斷交俗話說:「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02人老了,要懂得與同事斷聯說起「同事」,或許留給你的印象已經很模糊了,雖然共事了很多年,但真的沒什麼情誼可言,更多的或許是怨氣。
  • 老時得以如此人生足矣
    等我老時的場景應該是這樣的:房舍三間,養一隻貓,養一條狗,煮一壺清茶,知己倆仨,就茶品生活日常。仰頭看雲展雲舒,俯首擺弄花草,寫幾篇即興的文章,做幾道精緻的小菜,感嘆一下人生如此足矣!想要自己老了有如此愜意的生活。首先就是得要有福氣安康壽長,心態平和;再就是有足夠的餘錢。
  • 《心宅獵人》都說知己難尋,那得一人,就應覺得知足的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不相識的人擦肩而過,相識的人有些終會離散,所以,人生若能,也可以與一人相識相知,志同道合,那是該慶幸的嗎?畢竟知己難尋,是得一人就應該知足的呀!秦一恆,秦二是把江爍當了知己,所以在被困孫之亮的心宅的最後幾秒,他都沒猶豫一絲一毫,就先選擇顧了江爍,先把他送了出去,也始終相信,他被困,那他一定會回來救他的,江爍,那是他可以與之交付性命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