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裡,有人指著一張畫,問同來的朋友:「你知道這張畫,畫的是早霞還是晚霞?」
「是晚霞。」他的朋友十分肯定地說。
「你怎麼看出來的呢?」
「我認識這位畫家,他從來不在9點以前起床。」
我們常把這個故事當成一個笑話看,卻不知道,想真正的理解藝術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了解其生活習慣,卻也是一個有效的手段,或者說捷徑。
見過很多不懂藝術附庸風雅的人向藝術家求作品,或者求而未得,或者得到了應付之作,或者得到了精品但花了非常大的代價。
不能成為藝術家的「知音」,了解其作品表達的內涵與思想感情,恐怕是很受到藝術家重視與青睞的。而本文要講的,就是關於藝術家的「知音」問題,希望能帶給所有對藝術有追求有想法的人一些思考,一些幫助。
至少,在向藝術家求作品時,不至於太被動。
一、知音是藝術家的生命
真正的藝術家,會通過作品表達某種思想或感情。但是,藝術家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卻不是用清晰明確的語言,而是通過色彩、線條、旋律、大理石、泥巴、影像等藝術語言「說」出來。
作為觀眾,如果能從這些色彩、線條中「聽出」藝術家內心的「真實語言」,而且能通過藝術語言真正懂得藝術家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他們敏感心弦的顫動,這便可以算作藝術家的知音了。
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是把知音看作是生命的,甚至比自己的生命還要寶貴。
藝術家是為知音而創作的,否則,他的藝術作品便沒有價值。因此,他真誠地、謙虛地尋找著、等待著自己的知音。因為他知道,沒有知音,便沒有藝術家,正如沒有上便沒有下,沒有左便沒有右。
而藝術家也是靠知音才可以成為藝術家的。因此,藝術家對知音都是信任又依賴的,真正的藝術家甚至是為自己的知音而生存的。
說到知音,就不得不提俞伯牙和鍾子期,實際上,「知音」這個詞,都是來自於他們。知音知音,知道的就是俞伯牙撫琴的聲音: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列子·湯問》
在鍾子期過世之後,因為世上再無知音,俞伯牙連撫琴的想法都沒有了:
「鍾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李白《月夜聽盧子順彈琴》
既然不再撫琴,俞伯牙也便不能再成為藝術家了。這個故事儘管傳說的成分頗大,卻準確地傳達出了真正的藝術家與知音相互依存的真實關係。
二、藝術家都在尋找知音
所有的藝術家,無一例外都想通過作品表達些什麼,但是,他卻只能用藝術語言「說」出來。因此,他只能也必須尋找懂得他藝術的知音: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那「故人」就是孟浩然的知音,沒有知音,彈琴便沒有對象,也就沒有意趣。因為懷念知音,這人半夜都睡不著覺,活脫脫一副思春小兒女的形象。
奧斯卡得主,大導演李安也曾說過:
「他不會為了奧斯卡拍片,也不能為錢拍片,甚至也不能為藝術拍片。『最想拍的東西能夠找到知音,就是很幸福的事了。』」——《李安感謝全體中國人的支持》
中國最著名的文學家,《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一生都在尋找知音: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曹雪芹《紅樓夢》
一面感嘆 「誰解其中味」 ?一面堅信能找到解「味」之人,否則,他就不會「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並在「蓬牖茅椽,繩床瓦灶」的艱難環境下,孜孜不倦地堅持寫書立傳了。
真正的藝術家或早或晚,一定會找到自己的知音,他們有這樣的自信,這也是支撐他們堅持創作的最大動力。
要解《紅樓夢》之「味」,首先站的角度要正,要宏觀全面地把握小說的整體立場,如果失之偏頗,則會像魯迅先生說的一樣:
「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排斥滿族,即清朝的統治,編者注),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魯迅《絳洞花主》小引
這些經、道各家,就是從各自偏頗的立場出發,去理解《紅樓夢》的,讓這些人去做曹雪芹的知音,恐怕曹雪芹能從棺材板裡跳出來。因為他們的立場使他們只能看見「《易》、淫、纏綿、排滿和宮闈秘事」,而不能理解曹雪芹內心的真正渴望。
而如果能從《紅樓夢》的具體描寫出發,在「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奢侈生活中,從內心去體會「悲涼之霧,遍被華林」的感受,或者像賈寶玉一樣:
「看見許多死亡;證成多所愛者,當大苦惱,因為世上,不幸人多」——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那就差不多要逐漸地進入曹雪芹的內心了。
三、如何成為藝術家的知音
任何藝術作品,都是文化大背景下的點點顏色。所以,要做藝術家的知音,必須了解藝術家、藝術作品產生的文化環境。
1、了解藝術作品的文化背景
一個不懂得中國文化的外國人,是做不得中國京劇或中國書法的知音的;同樣,如果我們不能對歐洲的歷史和宗教有所了解,要看懂莎士比亞戲劇的深刻內涵,捕捉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所散發出的人文信息,恐怕也是不可能的。
書法藝術是中國文化的產物,只有對中國文化有一定的修養,才能在面對一幅書法作品的時,產生藝術的審美感覺。才能從《蘭亭序》中看出瀟灑,從《祭侄文稿》中見到悲憤。說到底,書法大家們把書法變成了抒情的藝術:
「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韓愈《送高閒上人序》
韓愈說的是張旭的草書,但是完全可以推廣到所有優秀的書法作品中。而沒有受過中國文化的薰陶,要想從這些書法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文化情感,是斷不可能的。
2、對某種藝術做到入門
要做藝術家的知音,還得對這門藝術有所了解,至少也要做到入門。否則,完全的門外漢,是沒法做藝術家知音的。
沒有基本的音樂修養,或許能分得清音樂好聽還是刺耳,但要想聽懂巴赫或貝多芬,就完全不可能。同樣,聽慣了義大利歌劇的歐洲音樂家,如果用歌劇的耳朵去聽京劇,特別是京劇的鑼鼓,說不定就會認為中國京劇簡直「嘔啞嘲哳難為聽」。
而這,卻不是因為欣賞能力出了問題,更不是缺乏藝術素養。只是因為從未接觸,還是個門外漢而已。
3、用心靈去感受
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心中之美的外化。畫家畫出來的山水、花鳥、人物等美圖,其美並不在畫布或宣紙上,只是在畫家的心中。畫家將自己心中的美圖外化到畫布或宣紙上,於是有了美的繪畫作品。
同樣,音樂作品的優美旋律,並不在器樂設備上,也不在演奏家手中,不在指揮棒上,甚至不在曲譜歌詞裡,只在音樂家的心中。大才子蘇東坡對此有深刻的認識: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蘇軾《琴詩》
存在於音樂家心中的旋律,經過演奏家、指揮家的演繹,進入欣賞者的耳中、心中,那優美的旋律就撥動了欣賞者的心弦。於是,欣賞者、演奏者、音樂家的心靈,震顫出了一樣的頻率,他們就成了知音。
4、有共同經歷最佳
而如果欣賞者與藝術家的身世、經歷、遭際有某種相同或相似,成為知音的可能性就更大。白居易「左遷」九江,於潯陽江頭與琵琶女邂逅。在大唐,左遷的官員如同被朝廷所棄,而琵琶女則是被「重利輕別離」的商人所棄。兩者均為失意之人,在人生遭際上有所契合,琵琶女的琵琶曲及其悲慘身世,深深的感動了所有的聽眾,白居易更是哭的「青衫溼」,原因只在於: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白居易《琵琶行》。
從「輕攏慢捻抹復挑」的疾徐變化中聽出琵琶女的「心中無限事」。正是遭際的某種相似,使白居易成為琵琶女的知音。
四、知音是藝術欣賞的極致
通過欣賞藝術作品與藝術家成為知音,是審美欣賞的極致。
欣賞藝術,到底欣賞的是什麼?是色彩、線條(繪畫)、音響(音樂)、石頭、泥巴(雕塑)、文字或語言(文學藝術)嗎?藝術語言的運用只關乎技術,或曰技巧。藝術經技巧固然可做欣賞的對象,但是,從根本上說,我們欣賞的是藝術家的心靈,是藝術家心中之美。
但是心靈的東西是不能感知的,人所能感知的只能是物質的東西,所以,藝術家只能藉助於顏色、線條等物質的東西才能把自己內心靈動的美表現出來。
藉助於物質呈現的優秀藝術作品,卻一直有強大的「穿越」能力,能穿越時空,與知音做深層次的心靈交流。徐悲鴻在評價我國的書法作品時說:
「有如音樂之美。點畫使轉,幾同金石鏗鏘。人同此心,會心千古。抒情悉達,不減晤談。」——徐悲鴻《積玉橋字題跋》
書法家的思想感情仿佛就「活」在他的作品中,一彎一折,一頓一挫,都是書家情感的集中體現。如果能體會到,那就如同對面晤談一般進入了他的內心世界,能夠進行跨越千古的心靈溝通,這無疑已經與書法家成為知音了。
五、知音能鑑別「藝術家」
優秀的藝術作品價格都不低,因為那是創作者心血、精力、思想、感情的集中,當然,這是對根本不懂藝術的群體而言的。但如果你是他的知音,他可能分文不取,謙敬地送出他的珍品,請你鑑賞、雅正。
當然,滿腦子銅臭的「藝術家」是不會這樣做的,他只會如複印機般批量製造「作品」。而那些千人一面的作品也不再是藝術,只是賺錢的工具而已。這樣的「藝術家」,只會有附庸風雅的「捧場者」,卻斷無真正的知音。
創作者對作品和金錢的態度,是否有真正的知音,往往就決定了他是不是真正的「藝術家」。
因此,要成為藝術的知音,除了端正自己的人品並提高藝術修養外,別無他途。
六、知音難逢
現在社會上的一些人,為了附庸風雅,花大價錢購得名人字畫,且不說其中的贗品,即使真品,甚至珍品,對他也是毫無意義的。
當他面對那用金錢購得的藝術品時,他只能「作觀賞狀」,卻根本無法進入藝術家的內心,更不用說與藝術家作心靈的交流了。
金錢不會讓人成為藝術的知音。
而藝術家,卻在不斷地通過自己的作品尋求知音:
「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劉勰 《文心雕龍?知音》
「千載其一」,恐嫌誇大。知音難逢,確是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