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郭施亮
中概股
因被揭露財務造假引發市場高度關注的瑞幸咖啡,在短短一周多的時間內,股票價格暴跌超過80%。截至目前,瑞幸咖啡的股票總市值僅有10.55億美元,較高峰值時的市值規模縮水大半。
據悉,有資料顯示,瑞幸咖啡在2019年二季度至四季度期間,偽造了22億元的交易額,瑞幸咖啡的財務造假風波由此掀起。實際上,在A股市場中,財務造假的現象並不少見,但在美股市場中,當上市公司牽涉到財務造假的問題,恐怕需要承受巨大的風險,對企業的品牌形象無疑會構成深刻性的衝擊。
特別要注意的是,海外成熟資本市場的集體訴訟制度比較完善,對牽涉到財務造假乃至欺詐發行的上市公司來說,當企業面臨集體訴訟的問題時,一旦案件得到確立,企業遭到敗訴,那麼企業將會承受巨額的索賠壓力,按照目前瑞幸咖啡的現金流狀態來看,恐怕很難承受巨額的索賠金額,這一次財務造假風波對瑞幸咖啡來說,確實是一個命運轉折點。
細心的投資者會發現,繼瑞幸咖啡遭遇財務造假風波之後,多家中概股企業卻先後遭到做空的壓力。其中,還不乏一些我們熟悉的企業名字,例如愛奇藝、好未來等。但是,海外機構接連做空中概股企業,背後原因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不可否認的是,瑞幸咖啡的財務造假現象導致海外機構對中概股企業的發展經營狀況以及財務狀況產生出不少的疑慮,甚至重新評估中概股企業的真實價值。與此同時,這些年來不少中概股企業遠赴海外上市,有的因上市實現了市值暴漲和大股東財富大增,股票上市成為了不少企業家實現財富身價華麗變身的捷徑。
因海外上市的門檻相對寬鬆,擬上市的企業很容易放鬆了警惕,但對企業家來說,卻看到了上市有利的一面,卻未必看到上市風險的一面。事實上,與國內市場上市相比,企業遠赴海外市場上市,它們需要承受的輿論壓力以及監管風險更高,而且海外市場對中概股企業的估值定價並不會特別誘人,很多時候遠赴海外上市的好處未必會多於壞處。歸根到底,上市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關鍵在於企業家們可否用好這把雙刃劍,儘可能發揮出它的優勢之處。
中概股遭遇海外機構做空,已經不是第一次。這些年來,中概股企業曾多次遭到了海外機構的做空打擊,不少中概股企業的估值與市值也遭到了沉重地衝擊,有的甚至五年乃至十年以上也未能夠恢復至當初的市值規模水平。很顯然,對做空的海外機構來說,本身已經是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且順應了疲軟的市場環境順勢做空,以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繼瑞幸咖啡之後,多家中概股企業遭到了做空的衝擊影響,相應的股票價格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打擊。但是,在海外機構做空上市公司股票的同時,更考驗上市公司的財務實力以及危機應對的能力,一系列的做空壓力恰恰可以檢驗企業的真實價值。
瑞幸咖啡的財務造假風波,可能會給中概股企業的形象構成消極的影響,對海外投資者來說,可能會重新審視以及評估中概股企業的真實價值。但是,對中概股企業來說,經過了這一系列的衝擊影響之後,未來可能會更注重財務報表的真實性以及信息披露的嚴謹性,同時也可能會通過這次事件不斷提升企業自身的風險防禦能力以及危機應急能力。此外,對部分中概股企業來說,可能時刻等待著回歸國內市場上市的時機,當國內監管政策明顯放寬後,中概股企業回歸國內市場上市的可能性也會驟然提升。
與國內市場相比,遠赴海外市場上市更考驗中概股企業的綜合應對能力,企業財務狀況稍有不佳或被抓住了痛點,很可能會對企業的品牌形象構成沉重的打擊。與此同時,海外成熟市場更注重投資者切身利益的保護,集體訴訟制度的形成也是投資者保護的真實寫照,對牽涉到集體訴訟,且處於敗訴狀態的企業而言,將會承受巨額的索賠壓力,甚至對企業構成沉重深刻的衝擊。
或許,對國內資本市場來說,藉助此次事件可以積極借鑑一些可取的治市經驗,例如引入並完善集體訴訟制度,更進一步提升資本市場違法違規成本等,當一個市場形成很強的震懾影響力後,也會更好地規範企業的發展,對投資者的切身利益也是一種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