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保國事件「走紅網絡」背後,中國武術的未來在哪裡?面對巨大流量和傳統文化情結,中國武術應當怎樣自我提升?
文 / 李青
編輯/ 宋鑫宇
幾乎一夜之間,馬保國完成了可能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成就——屠版B站。
6個月前,自稱為「混元形意太極創始人」的馬保國在約戰中毫無懸念的輸給業餘搏擊愛好者王慶民。「30秒內連續被擊倒3次」,這場民間賽事瞬間刷爆了朋友圈和微博,成為了絕對的社會熱點話題。
有意思的是,同一天在世界最高規格職業賽事UFC中,拿到個人八角籠第五勝,打平亞洲選手記錄的宋亞東的熱度卻牢牢被局限在小小的搏擊圈中。
一邊是在頂級賽之中證明自己的中國選手,另一方面是幼稚的有些可笑的鬧劇,然而讓搏擊成為出圈全民事件的卻是後者,這讓很多媒體人感慨「這樣的行業恥辱除權,是國內搏擊&武術運動的不幸。」
然而那是這也不會想到,6個月後,關於馬保國的一系列視頻和相關詞條會以席捲之勢,在網際網路上再度爆紅。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歷數搏擊每一次成為出圈話題,前有一龍大戰網紅主播藥水哥衝上熱搜,後有馬保國事件火遍全網,在這些搏擊&武術運動因「非嚴肅」內容而走紅的背後原因,才是更值得我們去深思的地方。
無論是以海外IP出門的搏擊運動還是傳統武術,即便強如UFC這樣的金牌IP,在國內不論是觀賽流量還是參與基數,都是十足的小眾項目,距離足籃兩大球、電競和參與型的乒羽遊泳都有著不小的差距。
小眾項目想要擴張用戶面,抱緊硬核嚴肅賽事不放肯定不行,如何出圈是一個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比如一年前騰訊體育最津津樂道的,超新星運動會楊超越射箭帶火了射箭館,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出圈事件。
出圈出圈,想要跨出圈層,得有外部大眾圈層的人或者文化配合你。外部圈層想進來、想了解你,你就必須得接受放下一些專業層面的架子。
比如在楊超越射箭這一事件中,娛樂藝人相比專業運動員一定會有不小的專業差距,如果作為射箭圈內人,這個時候你會跳出來指責楊超越動作姿勢不專業嗎?或者說還是像更多射箭館所做的一樣,借著楊超越的流量去營銷自己,讓更多人有機會走上射箭場?
兩個方向沒有事實上的對錯,只不過前者會讓圈子的路越走越窄,而後者則是越走越寬。
體育破圈這個概念炒作了很久,但依然是讓無數從業者頭大的無解難題。
對于格鬥、搏擊類項目更是如此,缺少娛樂屬性和自身較強的專業性要求讓受眾的門檻遠高於其他活動。在此前採訪權威四海CEO盧小龍時,他也坦誠的告訴氪體記者「在苦尋破圈良方」。
事實上這個問題,就連在搏擊&格鬥文化較為發達的歐美也一樣存在,而他們的辦法在某種角度上說與國內有些殊途同歸——安排話題度高的大流量網紅,來自美國的白人Logan Paul和來自英國的黑人KSI,進行官方約戰。
而最有意思的是,這兩位參賽選手在海外與馬保國類似,同樣是因惡名、調侃而廣為人知的「網紅」。早在比賽之前,拳擊界的許多人士、記者和拳迷都對這場比賽提出了批評,一些人直言這樣臭名昭著的選手和這樣業餘的比賽是對拳擊的「侮辱」。
不過最終這兩位自帶流量的千萬級別的YouTuber,用一場6回合的比賽引發了整個歐美的地震:該場比賽在英國的PPV銷量超過了約書亞與魯伊茲的一番戰,成為英國整個2019年銷量最大的按次付費電視節目。同時美國轉播方DAZN也表示「這是DAZN目前為止觀看人數最多的一場比賽,轉播收入將達到新高。」
這樣的效果讓很多業內人士轉變了自己的看法,《紐約時報》的凱文·德雷珀撰文表示,「KSI、Paul和組織者為職業拳擊這項『停滯不前』的運動吸引到了新的觀眾和粉絲」。
安東尼·約書亞、迪昂泰·懷爾德、泰森·富裡、迪利安·懷特和安迪·魯伊茲的拳壇大牌明星也紛紛對比賽表達了支持,特別強調希望通過網紅拳擊賽能夠擴大拳擊的影響力。
擔任本場比賽推廣的拳擊界大佬埃迪-赫恩(巴裡-赫恩的兒子)評價這是一場堪比之前梅威瑟和嘴炮的跨界一戰。「不只是這兩個關鍵地區(英國、美國),還有其他所有的地區,澳大利亞、沙烏地阿拉伯、東歐、非洲——到處都是,你無法想像這些傢伙有多少觀眾。他們把我們的體育運動帶去了新的領域、新的地區、新的市場以及新的粉絲。」
這樣的現實告訴我們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小眾項目不配挑選流量的質量,只要有流量就得搏機會。
回到馬保國的事件上,年輕人們起底他的背景和他以前所做的荒誕行為,做成了鬼畜視頻全網爆紅。儘管這種流量是帶有情緒的,但卻也是少有的指向這項運動和圈層的流量。人們在批判、嘲諷他的同時,也同樣會有一個機會,去了解那些真正在搏擊&武術運動圈子中實幹奮鬥的人和事。
在市場營銷的邏輯中,巨大流量永遠是危險與機遇的雙刃劍,流量越大,劍走兩面各自能達到的效果也越好。
因此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嗚呼哀哉、貶低行業是最沒有意義的事情。「馬保國事件」正是搏擊&武術運動圈子的絕佳機會,從來沒有無法扳回的輿論,只有不懂馭術的人,更何況已經背水無路可退。
隨著時間推進,馬保國與他「跳梁小丑」般的故事終究會被歷史遺忘。但從中暴露出的「人們對傳統武術、對於搏擊格鬥項目的淺薄理解問題」,才是需要中國搏擊&武術圈去審慎思考的。
行業需要更主動的向大眾輸出更多關於搏擊&武術運動的文化與故事,做正能量的跨圈嘗試,去提高外部大眾圈層對於行業的內涵理解和認知,中國搏擊&武術的路才能真正越走越寬。
馬保國的鬧劇令人發笑,當他的爆紅也恰恰說明了中國人對「武功」這個話題始終有著與生俱來的文化情結,和難以抵抗的吸引力。那麼無論對於現在的武術運動也好,搏擊格鬥項目也罷,與其糾結流量的好壞,不如好好思考如何利用這來之不易的流量擴大自己的用戶群體和關注度,成為儀式感頂流的文化IP。
就像郭德綱曾經對自己相聲所說的「先搞笑吧,不搞笑就太搞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