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影視劇市場的發展日益蓬勃,也向來不缺乏優秀的電視劇IP存在,儘管各大影視劇平臺不遺餘力地為優質IP開發賦能,卻似乎依舊未能打造出成熟的「IP爆款」。以今年影視化動作頻繁《盜墓筆記》系列劇為例,自其改編以來共拍攝了6部電視劇衍生作品,卻似乎依舊沒能完成南派三叔的影視化野心。
從楊洋和李易峰版本的《盜墓筆記》引爆愛奇藝開始,到最近剛剛上線的《終極筆記》高開低走,飾演男主的鮮肉和流量換了一茬又一茬,每個改編版本卻總有讓觀眾不甚滿意之處存在,《盜墓筆記》這個IP依舊在起伏和爭議中摸索前行。
從季播劇黑馬到難成爆款,《盜墓筆記》的影視化之路
2015年歡瑞世紀出品的《盜墓筆記》開播,楊洋和李易峰的加盟令觀眾期待頗高,其上線後22小時播放量破億,開創了季播網劇的先河,更是憑一己之力為愛奇藝新增會員超260萬,一時之間風頭無兩,稱為業界黑馬並不為過。然而這一版《盜墓筆記》高開低走,即便是在選角上廣受好評,卻因劇中加塞的High少、陳丞澄等「神改編」人物令口碑崩塌,最終這部試水之作豆瓣評分報收5.1分,讓近三分之一的觀眾留下了一星差評。
一年後,《盜墓筆記》系列前傳《老九門》上線播出,或許是前作失望太高,被戲稱為「花美男們的盜墓傳奇」的這部劇勉強站在了及格線之上;其後歡瑞拍下第二季的《怒海潛沙》和《秦嶺神樹》系列,與南派泛娛旗下朱一龍主演的《盜墓筆記·重啟》角逐網劇市場;《沙海》聯姻騰訊視頻後中規中矩,情節和角色雖有些看頭,在人物性格的把控上卻難逃爭議;2020年末,趕在版權物歸原主之前,歡瑞參與的、未經大規模宣發的《終極筆記》上線,拿下豆瓣7.0的評分,兩集分化的口碑卻還是爭論不休……
6部改編作品影視化的背後,被寄予厚望的《盜墓筆記》至今依舊沒能打造出「爆款」改編之作,也讓我們開始思考:網文IP系列劇的開發究竟敗在了一點上?
改編劇的「不統一」,是IP影視化最大的絆腳石
或許《盜墓筆記》的某部作品能讓觀眾印象深刻,但總體來說依舊是各行其道,難以被稱為成功的IP系列劇。歸根結底,還是由這些改編作品的「不統一」造成的。分析之後,筆者(伶星傳奇)認為《盜墓筆記》的「不統一」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上:
第一,頻繁的換角與試探,讓系列感缺失。《盜墓筆記》影視化的每部劇在選角上都有值得稱讚之處,如第一季中的楊洋飾演的小哥、《沙海》中的吳磊和秦昊、《老九門》的張藝興和陳偉霆等等,「大IP+流量」的選角套路之下,演員外形條件自是無可挑剔,但多版本造成的「多主角」窘境,卻讓系列劇的系列感大打折扣。如今提及「吳邪」、「胖子」等人物,觀眾腦海中大都會浮現出多個演員形象進行匹配,這種多選角的做法無疑是在給IP的系列化橫增阻力。
第二,錯亂的劇情和順序,讓熱度斷檔。不同於小說的順序清晰,《盜墓筆記》系列影視劇並未按照劇情順序次第播出,這對於非原著粉而言接受起來很是吃力。盜墓筆記雖然每部都各有故事,但還難以做到脫離前後劇情獨立成劇,觀眾對劇情的理解仍需要依賴前後內容和背景。在這種關聯性較強的IP屬性之下,打亂順序拍攝出來的系列影視劇,即使內容出眾,也很容易自行斷送掉已經積攢的熱度及用戶群體。
第三,版權和出品的爭端,讓市場混亂。《盜墓筆記》的IP改編和出品,版權期內都是由歡瑞世紀主導,但第一步《盜墓筆記》折戟之後,失望的三叔的南派泛娛已然開始自己籌備《盜墓筆記》的影視化。這就導致了兩個版權方和出品方之下,兩個《盜墓筆記》系列在明爭暗鬥,「一劇兩姓」的局面最終令該IP改編作品格局混亂。這部劇的系列和版權,可大致分為如下兩個部分:
歡瑞方面代表的是《盜墓筆記》主線系列,2014年歡瑞拿下了主線系列的6年版權,出品了《盜墓筆記》(李易峰版)及《怒海潛沙&秦嶺神樹》,並趕在今年年末倉上線《終極筆記》。《終極筆記》宣傳海報顯示,該劇由歡瑞參與出品,改編自《陰山古樓》、《邛籠石影》、《蛇沼鬼城》和《謎海歸巢》四個故事。主線中僅剩的一部《雲頂天宮》,其實也在2016年就傳出由歡瑞出品、秦俊傑主演的傳聞,雖然未經證實便石沉大海,但也是湊齊了整個主線系列。勉強算來,歡瑞終於在版權期內把主線劇情拍攝完成。
而南派三叔代表的是《盜墓筆記》衍生系列,大都由旗下南派泛娛參與,南派泛娛操刀的《老九門》、《沙海》和《重啟》一步步穩紮穩打,在版權未到期之前並不執著於對《盜墓筆記》主線劇情開發,只在其衍生作品上做影視化嘗試。但隨著歡瑞版權的到期,南派泛娛有極大概率重拍《盜墓筆記》主線劇情。
所以綜合看來,《盜墓筆記》系列化的硬傷,還是由系列劇拍攝的「不統一」造成的。這其中又是因為版權和出品方的不統一,造成了選角和時間軸的無法統一,疊加影響之下讓《盜墓筆記》這個大IP系列感缺失、局面換亂。
IP的成功,需要更多的「取」和「舍」
既然《盜墓筆記》如此大的IP都無法在系列化上取得成功,那麼其他IP的系列化,就顯得更為困難了。從一個觀眾的角度來說,筆者(伶星傳奇)認為IP的影視化,更應該在以下方面發力:
第一,放棄鮮肉,迎合觀眾。大量的改編劇嘗試已然證明,「大IP+大流量」的模式,無法拯救IP影視化的口碑,「鮮肉」佔用經費的同時,甚至會為口碑失衡埋下伏筆。想要在IP上取得成功,就要了解觀眾的訴求,在傾聽觀眾心聲後再在角色和內容出取捨,未嘗不是明智之舉。
第二,堅守原著,回歸初心。「魔改」和「戲說」,是對改編最大的諷刺,也是改編劇失敗的主要原因。IP自帶的價值大都在原著情節和人物性格上,即便要做出影視化改編,也要尊重原著整體情節,回到劇情主導的初心上來。
第三,拒絕妥協,追求品質。資本雖是電視劇的金主,改編卻不能為了「金主」而放棄對品質和內容的追求。資本洪流之下的改編劇很容易走上「短平快」和「魔改」之路,這需要製作方拿出更大勇氣去應對。要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魄力,若必須要在「魔改」和「未改編」做一個取捨,我想多數讀者還是會選擇後者。
網文IP情節冗長,鮮有一部劇就能拍盡劇情的存在,「系列化」無疑會是IP改編的發展趨勢之一。系列化之路上也勢必困難重重,而在「統一」的問題無法解決之前,IP的影視化想要走得長遠,仍將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