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一畝田創始人兼CEO 鄧錦宏)
三農日報第601期
今日名言:夢想,就是這樣一個詞,不在於擁有,而在於追求。——佚名
看三農日報,發現更大的產業!
「要聞」
1、北京:生鮮超市最高可享150萬補貼
近日,北京市商務局昨天向社會公開發布《關於申報2020年度生活性服務業發展項目的通知》,其中加強了與防疫期間市政府有關政策的銜接,早餐店、菜店、便利店等房租支持比例上限提高至70%,單個生鮮超市最高可享150萬元補助金額,單個品牌連鎖企業最高可享500萬元總支持金額。
2、最高檢:禁止擅自或變相改變農業用途
最高人民檢察院第一檢察廳廳長苗生明表示,非法佔用農用地案是近年來涉農領域常見多發案件。
苗生明指出,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假借發展設施農業之名,擅自或者變相改變農業用途,在耕地甚至基本農田上建設所謂「大棚房」「生態園」「休閒農莊」等,國家的法律絕不允許。對觸犯刑律構成犯罪的,檢察機關要依法追訴,嚴厲打擊懲治該類犯罪。
「地方大動作」
3、湖南:農業園區形成梯度建設格局
日前,從湖南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近幾年湖南省將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重大舉措,構建政策體系、共建體系和園區體系,產業園建設邁上了新臺階,形成從特色園到示範片,由示範片到集聚區,再到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梯度建設格局。
湖南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將特色產業園創建任務分解到市州,並明確省級財政對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省級示範園每個支持100萬元,對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省級示範片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現代農業特色產業集聚區)每個支持不少於1000萬元。
4、山東:2022年將建成50家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山東省提出,推進智慧農業發展,鼓勵農業龍頭企業與網際網路企業合作,建立產銷銜接服務平臺。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為突破口,引領現代農業高質高效發展,到2022年,全省建成50家左右的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力爭創建10家以上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開展精品旅遊小鎮和精品旅遊特色村創建。培育一批特色小鎮,打造集聚特色產業的創新創業生態圈。
「產業新勢力」
5、日本:農業+文旅打造高端品牌
高端品牌必須有內在價值的支撐和外在形象的塑造。日本將農業與文旅相結合,為打造高端農產品品牌提供了新思路。
日本擅長利用品質+品牌+營銷的效應疊加,在海外市場成為高端農產品的代名詞。打造品牌農產品首先就是這個目標農產品的選擇,產品是品牌的載體,選擇有特色、有優勢的產品是品牌規劃的首要問題,也有利於建立粉絲經濟。
6、數據:我國農藥企業近72萬家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國經營範圍含「農藥」的企業近72萬家,其中農業大省山東省最多,有近10萬家農藥企業,其次為江蘇省、河南省。需要防控蝗災的重點區域,即四川、雲南,則分別有近4萬家、超3萬六千家的農藥企業,位列全國的第四位和第六位。
從行業分布來看,批發零售、農林牧漁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是農藥企業的前三大分布行業。
7、數據顯示:肉類是冷鏈物流主要收入
艾瑞諮詢數據顯示,2018年生鮮冷鏈物流市場規模達到2860億元,其中肉類為主要收入來源,水果增速最快。以九曳供應鏈為例,目前入庫商品中,冰凍肉和海鮮佔比較高,果蔬類的佔比相對較小。
「目前國內大多數果蔬商品的運輸還做不到全程冷鏈。」九曳方面透露,「隨著消費者對生鮮品質的看重,以及習慣為冷鏈運輸付費後,冷鏈物流有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8、媒體:國內果園有機含量達標需50多年
有媒體曾分析,在日本,果園有機質含量可以達到6.8%。而國內的果園有機質含量大都在1.0%以下。能達到1.0%的果園管理已經相當不錯,達到1.5%果園少之又少,能達到2.0%的果園可謂是鳳毛麟角,全國也沒有幾個。中國土壤有機質想要達到日本這數字,則需要50多年。
9、預測:垂直農業市場預測超60億美元
有報告預計到 2022 年,僅垂直農業這一個類別的公司,市值預計將超過 60億美元。並且目前中國市場有垂直農場的競爭者,但還沒有獲得融資的報導消息。
「公司情報」
10、京東投入價值15億資源頒布「春雨計劃」
3月4日,京東宣布將投入價值15億資源,推出「春雨計劃」,即整合全平臺營銷能力扶持重點品類,向滯銷品牌、商家傾斜更多流量資源,通過全渠道模式實現線下門店線上「雲復工」,以及推出專項政策降低商家入駐門檻等,從而疏通產業鏈流通「堰塞湖」,快速解決滯銷問題,並為消費者帶來更多低價好物,充分滿足疫情後期爆發式消費需求,提振消費信心,助力全產業鏈重回快車道。
11、北大荒:啟動線上營銷
隨著疫情對人們消費方式的改變,北大荒集團迅速建設並啟動了北大荒綠色智慧廚房線上微店,線上下單,社區配送,指尖操作,近百款產品送貨到家。同時,整合線上營銷資源,同京東、天貓、淘寶等大型電商平臺合作,促使北大荒綠色、健康產品快速便捷地走向全國市場。
12、神州信息攜農科院打造「茶葉全產業鏈大數據中心」
神州信息與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聯合打造的「國家級茶葉全產業鏈大數據中心」,將構建「1+3」即「國家茶葉全產業鏈大數據中心+大數據採集系統+大數據挖掘與運算系統+茶產業大數據共享服務系統」的大數據中心體系。該體系,從搭建完善的茶葉全產業鏈數據資源庫,到數據建模,再到搭建起面向公眾、政府和茶葉經營主體等不同受眾的多功能門戶網站,實現茶葉生產、流通、消費等關鍵環節的應用分析和全國茶產業概況分析,將全面推進茶產業大數據發展應用,以大數據驅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觀點」
13、分析師:今年生豬供應仍呈現偏緊局面
分析師黃藝明表示,疫情得到控制後,養殖戶補欄積極性有望回升,由於生豬補欄到出欄有一定的時間周期,預計2020年生豬供應仍呈現偏緊局面,生豬價格會隨著產能逐步恢復有所下行。
14、業內人士:單品大數據是數字農業的突破口
業內人士表示,單品大數據是數字農業的突破口,以大數據應用為關鍵抓手,打通產、供、銷等農業單品全產業鏈關鍵環節,從管理決策、科學生產、數字服務、品牌營銷等維度構建單品全產業鏈數位化生態,破解產不好、賣不動、管不住、服務難等難題,為單品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增長動能,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15、清華副院長:科技是糧食安全的關鍵
「下一步,科技仍然是促進糧食安全的關鍵。」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說,科技創新應當聚焦生物技術、裝備技術、降耗技術和信息技術四個方面,要加大特色作物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提升特色作物種業水平,要推進農業全程機械化,要「減肥增綠」,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還要發揮大數據在應對自然災害、疫病災害、市場風險等方面的作用,做到心中有數。
本文由農俠會整理編輯!
全網搜索【農業行業觀察】,一起探尋農業新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