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身有殘疾,平時出行只能用輪椅代步,臉上卻始終掛著樂觀純樸的微笑;靠著勤勞的雙手,堅毅的性格,平凡的他撐起了家庭生活的「一片天」。在潁東區插花鎮閘南村,說起李金亞脫貧的故事,人們都會豎起大拇指:幾年來,他實現了從貧困戶到養殖能手的華麗轉身,更被當地評為了「最美貧困戶。」
政策幫扶讓他重獲生機
今年32歲的李金亞自幼在潁東區插花鎮閘南村生活,家中有兩個孩子,身強力壯的他,靠著閒散養殖和打些零工,成為家中的「頂梁柱」。2013年,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他不幸雙腿落下殘疾,自此只能靠輪椅代步。原本並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家中的重擔只能落在妻子王海珍身上,李金亞的內心焦灼不已。
2014年,政府向李金亞一家伸出了援助之手,將他家納入貧困戶之列。新農合保費、最低生活保障、產業扶貧優惠政策、教育扶貧基金……一系列幫扶措施讓李金亞一家得已從逆境中重獲生機。而對於坐在輪椅上的李金亞來說,「想要真正脫貧,還得靠自己!」雖然身有殘疾,他卻有著不服輸的心。看著院子裡的一籠籠雞棚,他的心裡熱了起來。
「我雖然不能行走,但不代表不能幹活,人無論何時都不能放棄自己。」李金亞決定從養殖上下功夫。為了扭轉家裡養雞棚缺人照料、常年虧損的現狀,他想辦法湊齊資金3萬餘元,為養雞棚新建了2大2小加溫暖風爐,穩定了小雞健康生長的溫度環境,確保了小雞較高的成活率。一有時間,他就四處託人學習養殖知識,憑藉著用心操勞,家裡的養雞棚逐漸紅火了起來。
生活越過越好
動腦子、講技術,坐在輪椅上的李金亞有著敏銳思維。考慮到雞棚裡只有妻子一人忙活,太過操勞,他又在雞棚上建設了雞料自動加料生產線,一小時就能完成過去一天的加料工作,確保了小雞的生長環境免受人為影響。在他的潛心研究下,雞棚裡又多了自動水線和防暑降溫設備「風機水簾」,精細的管理加上技術的投入,李金亞的養雞棚規模越做越大。
2017年,李金亞一家成功脫貧,每年養雞收入近2萬元,李金亞也成了鄉裡鄉親學習的榜樣。「我還很年輕,有的是精力和力氣,去把我們的日子變得好起來。」坐在輪椅上,李金亞淳樸的臉上寫滿了樂觀和堅強。如今,看著家鄉百姓的生活都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人脫貧致富,他的心裡滿是感慨:「未來,我們的生活肯定會越過越好,我們很有信心。」
來源:阜陽日報(趙名威)
【來源:潁東發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