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福布斯中文網
炎熱的8月,一場名為「COEXIST」展覽在上海市井巷弄內的一棟老洋房裡拉開序幕。這一次展覽中,空間主理人Chris Shao與以一幢墨綠色的老洋房建築作為空間的起點,放眼全球,邀請各個地區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進行合作,一同踏上旅途,找尋生活之本、實美之物。從建築、室內、家具、布料;從三維到二維,Coexist講述了藝術、家居、空間巧妙的融合,豐富不同維度的思考。
Chris Shao,設計師& Objective創始人
2016年,Chris Shao在紐約創立了自己的設計事務所Chris Shao Studio,在世界版圖上開展自己的設計歷程。他的設計非常引人入勝,因為在他的設計裡,不僅有男性的荷爾蒙也有女性的細膩,豐富的面料和前衛的現代感,浪漫的理想與古典的斯多葛主義相得益彰。他用自己的方式給日常必需品賦予了新的詮釋。
兩年後,他來到上海,成立了自己的第二家設計公司召禾室內設計,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的項目委任。今年,在室內設計師身份之外,Chris以空間主理人的身份創辦了「Objective」,思考生活、講述設計藝術之美。Objective意在從生活的本質思考,以「Tangible Object(可接觸物)」作為主人公,講述空間、人與家具的故事,以空間為載體,以人為軸心,創造美學與性能融合的居家物件。同時,Objective也強調,不同空間與地點對於家具功能的理性需求。
對於「Objective」的定位,Chris有自己的思辨,他認為,Objective首先是一間畫廊,一個展廳,「我們把空間作為運載有形物體的工具,通過特定的內容來呈現本物本體是我真正想做的,所以『空間』是我們這間畫廊的關鍵詞。而『Objective(空間名)』則是目標與客觀物體之間的雙關語,雖然我稱它為畫廊,但我認為『畫廊』這個名字並非全部,因為這裡不是單一層面的內容交流。」Chris希望在這個空間裡舉辦一系列能夠與觀眾產生情感連接的活動,「這是雙向的交流,觀眾也可以創造,同時與我們的空間進行互動。」
為了兼併美學與功能性,Objective的每一件單品背後,是設計師、藝術家與匠人們不斷探索的過程:從設計、選材到製作。在這裡,生活之美是碰撞,是融合,亦是相輔相成,人們可以在這裡挖掘和探索生活的無限可能。
「Coexist」是Objective創立以來的首個展覽。展覽從建築與空間為出發點,講述跨越時間、空間的發現美的旅程。充滿韻味的百年上海老洋房,被粉飾成灰綠色的樓梯與建築外立面,仿佛盛夏上海的苔蘚綠意躍入空間。由此,Coexist展覽定調淡雅綠色,從戶外到室內延續一場生機盎然的美學探索。
為何展覽取名為「Coexist」?Chris告訴我們,這其中有多種解釋,用一句話來表達,是共存與共生。「把新藝術搬進老洋房,就是一種『舊』與『新』的共存。這棟老洋房就仿佛是一面鏡子,可以映射出當下和過往的對照。同時,展品中也有中古家具的藏品,當代設計師、藝術家們的作品與Objective自身設計的全新系列置放於同一個空間內,是關於重構的藝術,仿佛不同時代的交錯而形成了對話。我們希望為人們去講述人與家具、空間之間的故事。」
「我真正想做的事,是模糊藝術與裝飾的邊界,Objective想要讚美身處於當代世界中的藝術對於每個人日常生活的意義。當你進入空間時,你會先來到二層空間,在二樓,我們從藝術品著手開始思考,你能看到很多來自王一和關小的藝術作品,我們根據藝術品來策劃家具的部分。但在第四層,我們先把家具搬進來,然後Simon和他的團隊,策劃了與家具相搭配的藝術品,所以,兩者的關係是非常不同的。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巨大的成功,創造了這樣一個展覽內容,因為通常人們會從藝術品開始,然後再是家具,但這一次我們把兩者平衡詮釋得恰到好處。」Chris補充道。
步入一樓的空間,Objective將藝術家韓冰的作品作為第一個展品。在2019年的香港Art Basel藝術博覽會,Chris與天線空間的創始人Simon Wang因一幅韓冰的作品相識,此次以這幅作品作為開場,意在講述一場純藝(fine art)和功能藝術品(functional art)碰撞融合的故事。
韓冰的作品對Chris有著重要且深遠的意義。「同為背井離鄉生活在美國的人,因為我與她相似的文化背景與經歷,我總能與她的作品產生共情。所以在我看來,她的藝術價值是自然而然彰顯出來的。如今,她的作品被洛杉磯的LACMA永久收藏,這也是她在藝術領域有所成就的肯定。」Chris謙虛地說,「其實我個人是一個非常年輕的藏家,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能與自己收藏的藝術品產生情感共鳴,我不會去以很商業的眼光去挑選藏品,或考慮它未來的升值。除了韓冰的作品,我很喜歡Cy Tombly,他的作品筆觸像是草稿一般,卻又給人靜謐的感覺,這種強烈對比的衝擊,讓人看到它的第一眼就不想再把視線挪開。」
沙發前的綠色「冷翡翠」大理石茶几,採用了疊加石板的手法,打破傳統思路。漂浮沙發是Objective的原創家具設計系列,材料是選用來自Dior前創意總監Raf Simons與丹麥品牌Kvadrat合作的面料系列。
在一旁的落地燈,是由美國藝術家Brecht Wright Gander和他的團隊手工製作而成的,造型獨特,靈感來源於他在童年時期收集的海百合化石的美好回憶,這不僅僅是一件具有照明功能燈飾,由於它本身的獨特性,提升了整個空間的氛圍。
這是Brecht在中國參與的第一個展覽,在這次的創作過程中,Brecht和他的團隊運用了大量的銅浸漬水泥,然後用銅著色覆蓋,得到了一個充滿化學反應的、有機的、變化的表面,呈現了銅的真實質感。
「Brecht告訴我他在學校學的是哲學,從未學習過藝術,但在他的頭腦中,他總是有這種創作的技藝和激情,以及動力。」當我們聊起Brecht,Chris笑著介紹道,「Gander對非常規材料的使用得心應手,其中的複雜工藝讓他的作品有一種張力和侵蝕的美感。有一段時間,他特別喜歡Art Povera運動和Alberto Burri,所以設計的東西和其他的奢華家居設計不同,呈現了一種野蠻的暴力美學,比如此次展出的Illumination Machine #1。」
客廳外側為一間長方形室內露臺,採光極佳。一整塊色澤清透的弧線不規則大理石雕塑桌放置於此,這件是來自設計師Lorenzo Bini作品,意在通過不規則的弧線線條,讓使用者錯落相間而圍坐,改變傳統餐桌帶來的沉重嚴肅的氣氛。
二樓的空間中設置了一個更為靜謐的場所。一張偌大的1950年代的古董書桌,由義大利著名建築師和設計師Gianfranco Frattini設計,搭配來自巴黎的品牌R&Y Augousti的經典設計之一——Eden Chair,筆殼和青銅搭配了黑色的馬毛,具有異域風情的造型,為空間帶來一種神秘感。火爐上是主理人在摩洛哥旅行時的意外發現,這是三隻由駱駝骨製成的器皿,都是當地匠人手拼接工製作而成,十分罕見稀有。與之相呼應的是壁爐內骨頭造型的天然蠟燭,由Studio Morrison設計。
來到頂樓,首先用藝術家Arno Declecq的圓桌與餐椅作為開場,Arno的設計極具自然簡約之美,通過簡單的黑色橡木,他完美地將西非中獨特而又神秘的部落藝術融入其中,卻也能完美地與周圍家具相調配。
另一邊放置的則是設計師Robert Kuo的設計作品。他尤其擅長將自然界中有機的形式賦予到其設計作品中,更是通過藉助傳統工藝方法、技術、材料等技藝使得Robert Kuo在藝術創作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就。這盞屏風也非常獨特地用簡單的梨形樣式來傳達出他那種對生活的深度挖掘。藝術來源於生活,卻也高於生活。
屏風前,是造型感十足的單人沙發,獨立設計師Bryce Cai將人體工學完美考慮其中,如喇叭般的造型讓使用者如嵌入沙發中那樣,舒適而溫暖。Bryce擅於把上海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融會貫通,將不同文化和元素強烈地注入腦海中,創造出這次展覽中令人驚嘆的家具作品。Bryce 解釋道,「這次我的作品描述的是都市人的一些心態,表達都是人的冷眼旁觀的一種態度,所以主要的元素就會在眼睛的部分來表達,工藝上主要採用了法繡的傳統工藝,加入了一些新的演繹,包括和不同材質的一些混搭,把家打造成藝廊的感覺。」
位於一側的沙發,是來自設計師Vladimir Kagan設計,他將普通材料經過高度的藝術化整合,突破傳統坐的方式,打造出別具一格、隨心所欲的設計體驗,是一款非常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沙發。
展覽的最後一站,來到由原本浴室改造的一間隱秘展廳,映入眼帘是巴西的建築師Bruno de Carvalho所設計的鞦韆椅,意在還亞馬遜熱帶雨林的原始風貌,當這件展品融入進展廳,則平添了一絲趣味與挑逗。展廳旁側,牆上掛著的是由荷蘭設計工作室STUDIO OS OOS設計的一面鏡子,豐富的層次與令人有趣的配色,為此次展覽畫上一個愉悅的結尾。
多重的藝術設計,各自風格獨具,將自然與生活中的那些普通的事物賦予一些新的概念。生活之美,在於碰撞,在於調和。以客觀之眼,呈現真實的物體。就如黑格爾那句話所詮釋的,「美是理念的感性展現。」
未來,Chris更想做一些特別而有意義的事,去定義「中國製造」在當代的含義。他眼中的「中國製造」,應該是國際化的,它不應該與低質量的產品相關聯,它應該是所有中國人都能為之驕傲的精神。「或許很多人提到『中國製造』,第一反應是名聲不好的複製仿造品,但事實上,國內如今的製造業發展迅猛,尤其是高效益的精湛工藝是值得我們去挖掘的。」
福布斯生活系列活動
涵蓋沙龍、晚宴、論壇、展覽、品鑑會等形式
暢談健康、消費、居住、出行、科技等前沿趨勢
致力於打造生活愛好者與創新者的跨界交流平臺
見證中國新消費時代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