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公交5600餘輛公交車全部出動,本報記者寒夜探訪公交線網工——
「你知道凍透了是什麼感覺嗎」
本報記者王健(右)與濟南公交工作人員共同「巡線」。(□記者 王健 報導)
■編者按 極寒天氣,更多市民選擇公交出行。為保證「行」這件民生大事,濟南公交5600餘輛公交車全部出動,13400餘名公交員工堅守工作崗位。大眾日報記者一線探訪濟南公交,帶你近距離了解他們如何備戰寒潮。
□ 本報記者 王健
1月5日23點,氣溫低至-8℃。濟南南辛莊西路,兩輛紅色的線網工程車緩緩從濟南大學公交場站駛出,車上共有8名來自濟南公交能源保障公司電力一分公司的線網工。他們每個深夜守護著33公裡的電車線網,保障K101路、K102路、K103路、K104路安全運行,風雨無阻。
「你知道凍透了是什麼感覺嗎?」記者爬上5.5米高的工程車作業臺,「90後」小夥兒金寶林打開了話匣子。金寶林是整個團隊中年齡最小、學歷最高的。自從4年前成了電車線網工,他和老師傅們一樣,也成了「夜貓子」。
「我們今天晚上要邊巡線,邊進行張力測驗。」金寶林介紹,一般等到大部分電車收車後,他們才會上路。33公裡,4天巡一遍,平均每晚8公裡左右。
「平直緊順合」是他們的關注點。「平」主要看正負線是否一樣平;「直」主要關注線網是否有「小碎彎」;「緊」主要看線網是否收緊、拉直;「順」和「合」則是看線網是否順著行車方向。電車主線網標準直徑11.56毫米,磨損的極限值是7.9毫米,為了保證運行安全,達到8.1毫米就得更換。工作多年,他們一上手就能說出線網的大概直徑,誤差不超過0.5毫米。
金寶林和搭檔葛鑑慶站在工作檯上,挺直身子,雙腿叉開,一隻手抓著護欄,一隻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夾著高壓線。這個動作要一直保持幾個小時,只有在路口等信號燈的時候,手才能放下來歇一歇,或者兩人交換下位置,換換手。
「一定要小心,別同時碰到正線和負線,要不然人就糊了!」線網工一般都是帶電作業,指尖就是600伏高壓直流電。由於路面不平或者線網有彎造成集電桿波動,線路還會冒火花。
因為工作性質特殊,儘管已經幹了31年,遇到雨雪天氣,50歲的線網班班長呂世榮還是能接到家人的囑咐電話,「晚上幹活小心點!」
因為寒潮,愛人特意讓他加了衣服。「上身是防寒內衣、兩件毛衣、工裝、軍大衣、反光背心,下身是兩層保暖,還有工裝褲子。」呂世榮笑著說,應對寒潮,他已經做好了準備。
儘管這樣,巡線時凍手、凍腳、凍耳朵仍是常事兒。「像這樣巡線,手套很快就磨出洞來,有時一晚上要換兩副手套。」摘下手套,呂世榮的手指頭滿是老繭,手背也已經皴裂。
「人做好應對寒潮的準備了,線網也要做好準備。」呂世榮他們還要完成濟南大學西門、和平路山師附中、解放路中心醫院、經四緯六、文化西路省中醫共5處線網的張力測試。
線網熱脹冷縮,張力超過1050公斤就容易拉斷,影響電車正常營運。這時,他們就得適當松松線。
「一個小格是50公斤,這個地方的張力是800公斤。」濟南大學西門測量點的張力值正常,他們又趕往下一個測量點。
「前些天下雪,為保障電車正常通行,我們在凌晨5點前清理了分線器、併線器等50多個電車線網樞紐上的積雪和冰。」呂世榮說,結冰的地方必須用絕緣木敲開,那天不知道敲了多少下,最後胳膊都快抬不起來了。而因為氣溫低,手套粘在了線網上,只能硬拽下來。
1月6日0:30,記者離開時,金寶林最初的問題已經有了答案:凍透是腿腳冰涼,鼻涕水剛擦乾又流了出來;凍透是稍一暖和,手就開始發癢,忍不住想撓一撓……
再過4個半小時,K102路首班車就要發車。當乘客坐進暖和的車廂時,希望這些線網工也能進入溫暖的夢鄉。
應戰寒潮保出行,我省交通運輸企業——
迎陣陣寒風送融融暖意
□ 本報記者 常青 肖芳 王健
寒風陣陣,路人匆匆。保證旅客行程安全溫暖,成為寒潮來臨之際交通運輸企業的頭等大事。
記者1月6日從濟南火車站獲悉,為保障在極寒以及大風天氣下列車正常運行和旅客的出行安全,濟南火車站增加售票廳、進站口等區域防風門帘厚度,升級候車室衛生間暖水設備,持續為旅客供應薑湯,確保旅客具有良好的候車環境。同時,加強對站區供水、供暖設備的現場巡視和維護保養,確保熱水、暖氣持續供應。
針對可能因設備故障、列車晚點等出現的旅客積壓,濟南火車站提前制定應急預案,在售票處、進站口、候車室等場所增加幫班工作人員,加強實時安全監控,確保旅客出行暢通。濟南火車站還提醒旅客,因天氣原因可能會出現列車停運、晚點等情況,請隨時關注好12306列車信息公告,提前做好出行安排。
記者從濟南長途汽車總站了解到,濟南長途汽車總站密切關注天氣變化,第一時間啟動惡劣天氣應急預案,在旅客到站前啟動空調供暖設備,提前做好自來水管道的防護措施,24小時不間斷為旅客提供熱水,同時每天熬煮紅糖姜水免費發放給旅客。
1月6日早上,青島375路公交車廂內出現暖心一幕:一位女乘客手裡提著保溫杯,將自己熬製的薑湯水放到了駕駛員牟忠前的身側。來自素不相識乘客的貼心關懷,讓牟忠前倍感溫暖:「天氣再冷,我們也一定要把每位乘客平安送回家!」
當天,青島最低氣溫達到-14℃。青島城運控股公交集團嚴陣以待,採取有力措施做好服務供應、車輛保障等工作。據集團市北巴士公司安全監督部部長藍立洋介紹,公司要求駕駛員做好「三提前」工作,即提前進站、提前上客、提前服務。考慮到疫情期間公交車還需要適度開窗通風,部分車輛駕駛員還準備了「暖寶寶」供有需要的乘客使用,各分公司調度室也準備了薑湯,供駕駛員及乘客飲用禦寒。此外,公交沿線及終點站裡的「戶外勞動者驛站」也及時開放,向附近的環衛工人等提供取暖、熱飲等服務。
市北巴士公司還提前對所轄線路途經道路進行了全面摸排,將易結冰路段信息通過智能調度平臺、站點張貼以及口頭提醒等形式告知駕駛員,要求途經相關路段時減速慢行。公司還為首末班車準點營運增添「雙保險」,除夜間提前對營運車輛發動機進行預熱外,還要求各線路前三班車提前到崗,對車輛進行預熱。
記者了解到,目前青島公交還有2路、5路、30路共3路無軌電車,運營車輛合計102輛。市北巴士供電所副主任周君表示,為確保電車在低溫高負荷情況下安全可靠運行,供電所已啟動應急預案,對所屬7個整流站及供電電纜進行寒潮特殊巡視,站檢修班組對有關設備進行專項檢修巡視,供電所青年應急突擊隊24小時待命,做好應急處理和搶修準備。
為應對寒潮,確保柴油車嚴寒天氣正常運行,濟南公交提前組織運輸車輛到天津採購-35號柴油80噸,滿足-24℃使用要求。針對極寒天氣下純電動車充電時間長這一情況,濟南公交提前對所有充電樁進行了檢修維護,並安排充電人員24小時不間斷充電,確保1300餘輛純電動車正常運行;針對可能出現的天然氣供應不足情況,濟南公交協調了上遊供氣單位及社會加氣站,優先保障3400餘部加氣車正常出車。工作人員介紹,80噸-35號柴油4日已經全部到位,790餘輛柴油車5日全部加注完畢。
省減災辦發布緊急通知要求做好防風防寒防凍相關工作
抗寒樁樁事安全第一條
加強產銷銜接和調運組織,確保糧、油、肉、蛋、菜、奶等主要生活必需品供應充足
電力企業要加強負荷監測和用電走勢分析,精心組織生產調度,確保全省電網可靠運行
供氣企業要加強氣源統籌調配,確保民生用氣需求
統籌做好集中供熱和農村清潔取暖保障工作,確保供暖保障到位
□記者 付玉婷 報導
本報濟南1月6日訊 據氣象部門預報,1月7日、8日是此次寒潮過程最冷時段,極易出現災害事故,對安全生產和群眾生活造成不利影響。山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要求做好防風防寒防凍相關工作,避免和減少災害損失。省減災委員會辦公室就此發布緊急通知,要求全面強化安全生產、穩產保供、應急保障,有效防範應對寒潮。
此次寒潮天氣過程降溫劇烈、氣溫低、風力大、持續時間長,通知要求針對重點領域、重點環節強化措施,嚴防各類生產安全事故發生。交通運輸領域,突出抓好「兩客一危一貨」車輛、城市公交和農村客運安全監管,加強大風、暴雪、冰凍等惡劣天氣下的道路管控和車輛引導;嚴格執行禁限航有關規定,落實港口、碼頭等交通基礎設施和大型作業設備防風措施;強化航空、鐵路運力調配,及時關閉高速公路危險路段。建築施工領域,突出抓好防凍、防風、防火、防滑、防高處墜落等措施落實,嚴禁惡劣天氣下各類室外、露天施工作業。化工領域,督促危險化學品企業做好冬季安全「防凍防凝、防中毒、防火、防滑」等「四防」工作,嚴格落實冬防措施。礦山領域,加大對地下礦山、露天礦山的巡查力度,加強防凍、防火災、防中毒窒息等安全隱患排查,因雨雪、冰凍等極端惡劣天氣影響安全的,要堅決實行停工停產。漁業、消防等其他行業領域結合實際、舉一反三,從嚴從實加強安全防範措施,嚴防各類事故發生。
針對低溫天氣影響,各級各部門要紮實做好穩產保供。加強產銷銜接和調運組織,確保糧、油、肉、蛋、菜、奶等主要生活必需品供應充足,市場平穩運行。加強煤電油氣的供應保障,做好設備巡檢維護,排查安全隱患,確保設備設施運行正常。煤炭企業要嚴格落實生產保供計劃,確保產供安全;電力企業要加強負荷監測和用電走勢分析,精心組織生產調度,確保全省電網可靠運行;強化油氣管道保護,加大管道及附屬設施巡查力度,加強高風險區域管段管理,消除安全隱患,確保管道安全運行;供氣企業要加強氣源統籌調配,確保民生用氣需求。統籌做好集中供熱和農村清潔取暖保障工作,確保供暖保障到位。市政部門要全面排查公用設施安全隱患,做好城鎮基礎設施運行保障。
同時加強應急物資保障,確保各類物資在緊要關頭調得出、調得快、用得上。結合冬春救助工作,及時下撥救災資金和物資,確保受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重點關注特困群眾、孤寡老人、殘疾人、偏遠山區群眾等重點人群的防寒防凍,對家庭條件確實困難的群眾進行妥善安置、及時救助。
各地各部門要嚴格執行24小時在崗值班和領導帶班制度,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全面調度掌控本地區、本行業、本單位的災害防範和應對工作情況,及時啟動救災應急響應。
更多內容詳見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