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市蜃樓,見過的不多,但聽說過的人一定不少。相傳,海市蜃樓是吉兆。兩千多年前,秦始皇聽說了海市蜃樓後,就特意派人去尋找海市蜃樓中出現的仙山。而兩千多年過去了,你知道在哪裡看見海市蜃樓的機率最大,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嗎?
這是1986年,中國香港導演徐小明拍攝的電影《海市蜃樓》,的一個片段。影片講述了一位攝影師,在沙漠遇到了神奇的海市蜃樓現象。他看到空曠的沙漠中,突然出現了宮殿和少女的影像。幾分鐘之後,這些影像又忽然消失了。當然,這是導演利用後期的電腦技術製作的,多少有點誇張。在江蘇洪澤湖,一名攝影愛好者來到湖邊,想拍晚霞,卻真實地拍攝到了奇異景象。
在湖面的西南方向,出現了一幢幢古城樓建築群落。這些古建築群錯落有致、十分清晰精美,有古色古香的八角城樓、居民房屋以及綠樹叢林。這一壯麗奇觀,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攝影愛好者駐足拍攝。
奇觀持續了半個多小時才慢慢消退。很顯然,這是海市蜃樓。雖然很少見,但在江蘇也不是沒出現過。據《洪澤湖大堤》記載,海市蜃樓在湖面出現,叫「湖市」,洪澤湖出現「湖市」最多的時候是清朝,一旦出現,便能看到各種玄妙的奇景。在科學知識尚不普及的年代,人們就曾以為,這是沉淪在洪澤湖底的泗州城的顯現。
那這次的湖市,也是湖底泗州城的投射嗎?很快,老子山度假區的工作人員,發文認領了洪澤湖的海市蜃樓。所謂的古建築群、信號塔,分別是老子山的安淮寺、八卦樓和信號塔。
在現實中,關於海市蜃樓的報導並不少見。白居易就在他的詩中描寫過: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這裡的「仙山」,大概就是一種當時人們還不了解的海市蜃樓。
宋朝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記錄:登州海中時有雲氣,如宮室臺觀,城堞人物,車馬冠蓋,歷歷可數,謂之海市。而蜃,本是指一種大蛤蜊,古代傳說,蜃吐氣會形成美麗的樓臺城廓,這也是「海市蜃樓」這個名字的來由。
可實際上,海市並不是大蛤蜊之類吐氣噴雲而形成的,而是大自然的傑作,一種奇特罕見的光學現象。
光線在勻質介質中,是直線傳播。當光線通過不同密度的介質,比如,大氣中的密度不均勻,出現很多密度分層的時候,光線就會產生折射。以最簡單的物理實驗來說吧,當你拿一根金屬棍子放進水中,我們看到好像在水中的棍子被折斷了一樣,這就是光的折射造成了這樣的景象。
而我們的大氣條件要複雜得多。它可能會經過多次折射,之後,就有可能把遠在異地的景物影像,投射到另外的地方。在特殊的條件下,光線進入觀測者的眼睛,我們就看到了原本不存在、虛幻的景物。
現有的資料表明,這種現象發生最多的區域,是海洋和沙漠。這又是為什麼呢?
海洋和沙漠視野開闊,比較利於觀察異地折射來的光線。而且海洋和沙漠,都容易在大氣中出現密度的梯級分層。特別是在春夏之交的北方海洋,海水溫度還很低,而氣溫逐漸升高,在空氣中就會出現上下密度的差異。
在我國,最容易出現海市蜃樓的地方,多在蓬萊、長島一帶。發現沒,這正是白居易所說的蓬萊山,和沈括記錄的登州。
長島,位於山東省煙臺市的西北部,和蓬萊隔海相望,全稱長山列島,由大小32個島嶼構成。這些島嶼,由南向北,正好形成一個島鏈。
這裡處於海陸冷暖氣流交匯處,再加上這一地區的海邊多山、多島,更容易出現局部冷暖氣流不均勻的現象,「海市蜃樓」出現的頻率也高一些。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有一名攝影師專門來到這裡蹲守海市蜃樓,據他所說,他也拍到了。
這就是這名攝影師拍到的海市照片。為了突出照片的真實性,他拍攝照片的時候,專門選擇了長島某單位的辦公樓作為畫面的前景。
不過照片一出,卻被專家闢謠,這是另外一種自然現象——海滋。
海滋,也是一種奇特的自然現象。和海市蜃樓,有時候看起來很相像。如何區分這兩種不同景觀,其實很簡單。海市蜃樓是異地的景物折射過來,而海滋,是當地的景物的虛幻變形。怎麼認定它是海滋還是海市,就看能不能找到景象的來源。
正因為這樣,照片上看到的有些變形的建築物,被人們發現就是當地的郵政局大樓,不是異地折射來的景物。所以是海滋現象。這麼看來,洪澤湖上出現了附近老子山的建築,確切的說,也應該叫「湖滋」了。
海市蜃樓,可遇而不可求。在古代,人們因為看到了海市蜃樓,將蓬萊、長島稱為仙山、仙島。而到現在,我們更應該稱它為「科普之島」。而且除了海市蜃樓還有海滋。想看這些奇景的,可以去這裡碰碰運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