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天下之辯者,不在辯而在訥;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能力與德行,哪一種更有力量、更持久,歷來是人們關心的話題。能說會道和孔武有力,外在表現直接而強烈,往往給人一種錯覺,似乎很有力量。人們總是崇拜口才和勇武之人,而忽視了人格、道德,不知道那才是真正決定命運的因素。
《說苑》裡面有一句話,「君子之言寡而實,小人之言多而虛。」話不在多,而在貼切與恰當。口才好的人不在善於辯論,而在於說話謹慎樸實。」
孔子亦有云:「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訥於言」是說話謹慎、寡少,不隨便發言,有一種渾厚誠實的性格和品德。
這樣的人往往思慮更周密,行事更踏實穩重,所以一旦發言,能起到一錘定音的效果。而誇誇其談的人容易流於浮華,沒有實德,難以得到他人的信任。說話如此,對於勇氣來說,更是如此。
韓信是漢朝時候一位著名的將領,他出身貧賤,從小就失去了雙親,過著窮困而備受歧視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他與當地的一個小官員有些交情,於是經常到這位小官員家中去蹭飯。
但是時間一長,小官的妻子對他很反感,就有意把吃飯的時間提前,等到韓信來時已經沒飯吃了。韓信非常羞愧,就再也不來吃飯了。
為了生活下去,韓信只好到當地的淮水釣魚,有位洗衣服的老太太見他沒飯吃,便把自己帶的飯萊分給他吃,這樣一連幾個月,韓信很受感動,便對老太太說:「總有一天我一定會好好報答你的。」
老太太聽了很生氣,說:「你是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己養活自己,我看你可憐才給你飯吃,誰還希望你報答我呀。」韓信聽了更是慚愧,立志要做出一番事業來。
在韓信的家鄉淮陰城,有些年輕人看不起韓信,有一天,一個屠夫看到韓信貧困潦倒,卻總佩戴著一把寶劍,心中不服,就在鬧市裡攔住韓信的去路,說道:「你要是有膽量,就拔劍把我刺死;如果是一個懦夫,就從我的褲襠底下鑽過去。」
圍觀的人都看出這是故意找茬兒羞辱韓信,都不懷好意地看韓信會怎麼辦。只見韓信想了好一會兒,一言不發,就從那人的褲襠下鑽過去了。當時在場的人都哄然大笑,認為韓信是膽小怕死、沒有勇氣的人。
其實,韓信是目光長遠,胸懷天下,才睥睨無賴,不把小節放在眼裡。後來,韓信投奔劉邦,被封為大將軍,統帥三軍,南徵北討,為漢高祖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楚王。如果當初韓信被那些屠夫羞辱而激怒動武,快意恩仇,結果可能被送進牢房或被殺死就沒有後來的封侯拜將了。
據說韓信富責之後,找到那個屠夫,屠夫很是害怕,以為韓信要殺他報仇,沒想到韓信卻善待屠夫,他對屠夫說,沒有當年的「胯下之辱」就沒有今天的韓信,把他留在自己身邊做了一個小軍官。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這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留侯論》開篇的一段話。這段話雖然說的是張良,但實際上大家都認為這是對於勇氣最為精闢的一種見解。「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這裡怯不是懦弱膽怯,而是小心敬畏的意思。
老子主張:柔弱勝剛強,人若常存敬畏之心,步步為營腳踏實地,自然不容易出紕漏,而能以逸待勞,穩操勝券,比盲目的勇敢更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