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持續記錄中國當代建築的演變,捕捉中國新生代設計主體的多元狀態和最新實踐,從2016年起,有方連續4年在全國徵集年輕事務所一年的成績,我們期待在這種方式中得見某種趨勢或變化。
2019年,我們共收回63份答卷。在剛剛過去的一年,中國年輕事務所進行了哪些創作,又經歷了怎樣的思考與轉變?這一次從北京的10支團隊講起,期待能為你帶來一些啟發與激勵。
北京LADDER設計事務所 / DK大可設計 /合木建築工作室 / 兼建築 /藺科(北京)建築設計事務所有限公司 /礽建築 / SODA建築師事務所 / 神奇建築研究室 /敘事空間建築設計事務所 / 中國鄉建院適用建築工作室
以下展示順序依事務所首字音序排列
梯子( LADDER )是遠古人類走向文明智慧的象徵物品。人取到一顆高樹上的果子,不是爬樹取到,而是製造了梯子,利用創造工具得到果實,利用工具去實現自己的想法。LADDER象徵設計的思考過程,一個點到另一個點將不同的事物之間的聯繫作研究,得到我們對於人們的需求,找到最合適的方案。LADDER致力於追求一個作品在呈現之前的所有過程——環境 - 建築 - 空間 - 產品 - 材質 - 色彩——最終得到我們理想的解決方案。
2019代表作:南開私宅
該項目是一位父親送給即將建立家庭的孩子的一份禮物,父親希望「家」能給予孩子一種內在精神,是對生活的感恩,對未來的擔當。所以在設計之初,對孩子生活場景的構想和家人在空間中的關係是我們需要思考的方向。
我們在二樓原始結構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個新的體塊,它相對一層空間既共存又獨立,形成了一種體塊間的對話,通過空間的對話將人與人的距離拉近,設想清晨起床睡眼朦朧,面對樓下正在喝茶閱讀的家人,一聲問候,家人之間那份關於愛的體驗才是空間應該表達的。
而在施工過程中我們保留了一處原始牆面作為畫來處理,它是關於精神的一個窗口,通過它看到內部世界的本來樣子,讓我們更關注外表之下對於內在精神的追求。
△室內實景
△軸測圖
DK大可設計由楊攀成立於2016年,是由對設計充滿激情的年輕人組成的研究型實踐團隊,大可設計堅持藝術原創設計,以「設計美好未來」為終極目標,開展著精品式藝術創作和實踐活動。設計領域包括建築、景觀、室內、家具等。代表作品「日照1971研學營地舊學校改造設計」獲得2019臺北設計IFI特別獎。
2019代表作:山東日照1971研學營地舊學校改造
△攝影:劉玉祥
此次改造設計是將基地內荒廢的舊學堂改造為1971研學營地的學生住宿及休息空間,在滿足住宿功能需求的同時,不破壞舊時學堂的記憶成為此次設計的核心。
基地原有建築結構形式多為1980年代磚木結構,為了更好地傳承老建築的歷史文脈,在改造中我們將紅磚作為主要材料,沿用傳統砌築方法,將老建築與新改造空間緊密融合在一起,使整個建築群更加統一。同時將保留的建築空間進行重新組合,形成五個獨立的院落空間和一個休閒趣味景觀帶,繼續沿用紅磚作為建造的主材料來整合空間氛圍。在尊重建築現狀的基礎上運用圓形元素配置每個庭院入口的專屬空間,增加其趣味性和體驗性。
△ 景觀節點 攝影:劉玉祥
△彩平圖
△景觀帶平面圖
合木建築工作室(Atelier Heimat)於2017年在北京成立,自2013年即有創作實踐,並獲得2014年WA中國建築獎居住貢獻獎之佳作獎。Heimat是德語詞彙,譯為故鄉、家鄉、家園的意思;合木則取其音似及象形。故鄉是事、是物;是空間和場所;是情感記憶和精神歸宿;是我們人類的根和本。我們以建築學的本體為根本核心,挖掘建築本身所蘊藏的力量和魅力;再不斷拓展向外延伸,而非相反。我們著眼於自己故鄉(中國)的建築現象,敏銳地觀察,開放地學習,深度地思考,發現並提出問題,且做出我們的應答。作為一個小型的獨立團隊,在從事實踐之餘,也會做一些跟實踐相關的研究;並對建築設計行業、建築工業、中國建築傳統、建築學術和教育、建築媒體等方面保持持續關注。
2019代表作:合木建築新工作室
△ 攝影:合木建築工作室
此項目位於北京東五環外由化工廠轉變的文創園內。園區肌理稀疏,原有建築留存四周厚重牆體,屋頂嚴重損壞。我們希望通過設計使建築內部與外部社區和外界自然產生多樣的空間聯繫。
設計以最小的動作和最少的元素增加,來調整空間以及人的行為感知。延伸向天空、引入天光的鋸齒屋頂;四面外牆不同的開口,及雨篷下灰空間和花園帶來的空間層次給人停留、交往創造可能性,將原生產性用房轉變成社區性建築。
造價控制和簡便施工是設計之初的重要考量;材料及與之相關的建造方式、人員組織、設備工具、工藝技能等,成為我們挖掘設計潛能的出發點。建築新增加的內容最終以「輕」的方式呈現:輕鋼骨架+圍護板材,與原有牆體結構的「重」得以區別。
△攝影:合木建築工作室
△爆炸軸測圖
兼建築,2017年成立於北京,注重空間氛圍探索及情感表達,試圖通過空間中進行的人與自我,人與他者,人與自然的三重關係討論,回歸傳統人文視角。同時,以一種肇始於本土的現代性表達為根基,回應當下日益劇烈的日常生活危機。
2019代表作:新匠人粉色市集
△陳培新
項目位於北京市,北京坊B2層,為10個中國新匠人品牌設計一個為期一年的市集。設計的靈感,源自對中國園林空間的思考。建築師追尋園林之意象,通過牆體的變化,營造身體的多元體驗。有遮擋,有穿透;有收,有放;可坐,可憑,可眺。空間高低錯落、虛實相間,創造豐富的行走路徑與視線關係,讓進入其中的人們,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空間的流動性,提高商業位置的均好性,同時也讓人們在這裡不期而遇,自由分享。
△陳培新
△ 牆體關係圖
2019代表作:樹院
△ 建築與棗樹 陳培新
場地位於北京市小經廠胡同的一個大雜院內,地處西南角。佔地僅為26.1平方米,在這個極小的空間裡,想要創造豐富的自然並不容易。建築師以退為進,讓出3.6平方米的內院,通過「借景「將自然引入建築,以此營造一個融入自然的工作室。在這裡,建築與自然的關係不僅是視覺上的呼應,更是豐富的身體體驗。不同季節,不同時間,光線與樹影在空間中遊走,極小的空間有了無限的變化。
△露臺茶席 陳培新
△吧檯與書架 陳培新
△剖透視圖
△ 剖軸測圖
藺科建築設計事務所隸屬於藺科設計集團,成立於2017年10月,在歐洲、中國大陸等地開展業務,幾位合伙人均出自悉地國際,擁有豐富的公共建築設計經驗,在體育文化與商業辦公建築領域不斷探索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設計哲學與風格。自成立以來,團隊成員主持了多個國家、省市級重點項目,並多次獲得了國際、建設部、科技部、行業協會、學會等優秀建築設計獎,專業核心期刊發表多篇學術文章。事務所秉承「全生命周期建築」的方法論思考,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感性創作,關注城市文脈在場地中的持續發展,通過不懈努力和實踐,以創意設計和精細技術為核心,以策劃投資建設運營一體化為導向,與合作夥伴一起共同為中國城鄉發展提供綜合產品解決方案。
2019代表作:吳興文體中心
△南側鳥瞰 攝影:存在建築-建築攝影
湖州市吳興區文體中心是湖州市東部新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文化館、圖書館、體育館等設施的文化體育綜合體。
在滿足承辦省運會部分賽事需要並充分融入市民參與的要素,提高平時的場館利用率,使文體中心成為集城市居住、體育運動、商業休閒、娛樂會展為一體的城市綜合公共服務板塊。
湖州歷代才子迭出、文風不絕,有「一部書畫史,半部在湖州」之說。以「氣韻」、「筆觸」作為設計源點,借當代建築技術為載體,再現傳統文化之神韻,而非具象。地域文化以太湖流域的「吳文化」為主,形成「粉牆黛瓦,山水交疊「的江南建築風貌。我們希望設計能夠以正確的方式對傳統文化進行解讀和敘述,希望以一種新的方式實現人們對傳統、生態、山水的認知與互動。
△ 東北鳥瞰 攝影:存在建築-建築攝影
△ 東側人視 攝影:存在建築-建築攝影
△總平面圖
△剖立面圖
礽建築是由建築師章礽然和施新桐創始並主持的建築設計團隊,工作室成立於北京。實踐範圍包括城市規劃、建築設計、室內設計、景觀設計、產品設計及當代藝術創作。我們希望把生活中所感悟到的真實感帶到具體的設計項目中,深刻理解項目所處環境與設計內容的內在關聯性,以此挖掘出更多的精神內容。
2019代表作:風拾光居民宿
△民宿外觀 攝影:張斌
風拾光居民宿位於北京市延慶區香營鄉後所屯村。所處位置風景優美,民宿北邊與東邊是成片的玉米地,遠處是層層的山巒起伏,使得建築獲得極好的視野,西邊和南邊緊挨周邊鄰裡。建築主體為兩層民宿住宿區和禮堂、兒童房、書房等公共空間,其中住宿區包含七間客房和一個公共客廳。
對公共空間的重視表達了我們對美好精神生活的嚮往,通過對兒童房與禮堂的空間布置,兒時的成長,長大後的儀式,在大地上做出了空間的展開。
禮堂坐落在院落中心,形式上是一個上小下大,北面向南方傾斜的建築。頂部朝南的開口成為了陽光的通道,光線通過開口進入到空間內部。光線可達的地方,雨水也皆可到達,順著向內拱起的牆面緩緩滑落,最終於底部匯集,並向外流出。
△禮堂外觀 攝影:張斌
△一層平面
2019代表作:北京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家協會空間設計
△入口照片 攝影:張斌
北京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家協會位於北京市海澱區民族大學南路,空間綜合了舞蹈教學、課堂講座、藝術展示、休閒交流、活動聚會和會議辦公等多種功能,設計中充分考慮學生、家長、老師、辦公者、賓客的需求,讓參與者身心愉悅,體驗舞蹈空間的藝術氛圍。
接待空間作為主入口區域的重點空間,設計中考慮到使其成為一個明亮的視覺中心。空間上部採用了視覺輕盈的軟膜天花吊頂,通過燈光營造和傾斜形式的張力將視覺感加大,表達舞蹈藝術中流動的意向。
休閒空間作為一個多功能的空間銜接接待區域到會議室,通過流線型牆體將兩個空間連在一起,形成了流動線條感。
設計中採用了多種色彩讓空間視覺年輕有活力,呼應了民族民間舞蹈藝術中豐富的色彩感覺意向。
△ 入口照片 攝影:張斌
△ 公共空間照片 攝影:張斌
△平面圖
SODA建築師事務所由姜元、宋晨創建於北京北池子大街的傳統小院裡。「媒體空間」是兩人融合十幾年歐洲與亞洲的建築經驗,提出的具有時代特徵的設計理念。媒體空間旨在用空間連通虛擬與現實,將新媒體作為材料與空間形態融合,以探索人與空間體驗的全新可能,為城市閒置空間,未來商業空間,居住單元,藝術裝置等提供智能而優雅的解決方案。
姜元曾在Atelier Jean Nouvel參與完成了Philharmonie de Paris,The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NAMOC)等項目。宋晨曾任職Pei Cobb Freed & Partner亞洲公司,參與了蘇州博物館等項目。
SODA的設計榮獲過A'Design Award大獎、安德·馬丁大獎、金點設計大獎。曾被 Prada選為「當代文化」代表,並受頂級建築媒體「DOMUS」邀請加入「Domus創意青年 100+」出版計劃。
2019代表作:言樂庭-蘇州國際設計周主展亭
△外觀 姜元
Pavilion「言樂庭」(Whisper of Wind)位於蘇州國際設計周,桃花塢唐寅片區內。
「言樂庭」取自唐寅《看泉聽風圖》,進入裝置,觀者便可在風聲泉景中體驗當代設計與蘇州充滿歷史感的文人氣質碰撞出的契合感。
SODA建築師事務所的設計以蘇州摺扇作為靈感來源,借用扇子的結構形態和宣紙質感的材料在水塘中打造出沉浸式的扇形裝置。扇面用清透、質感溫和的Tyvek打造,由中軸向兩端展開垂向水面,打破對原建築內水景的觀看方式,用當代的設計講述蘇州傳統的文化故事。言樂庭垂向水面的畫卷上,由唐寅的《桃花庵歌》雕刻而成的山水畫面取自《煙波浩渺圖卷》。清淺的水面映出山水的倒影,延展出模糊的虛擬景象。穿行於畫中,觀者的身影也被投入畫卷,融為景致的一部分。
△室內細部姜元
△ 平面圖
△軸測圖
2019代表作:AKATOAO赤青餐廳
△室內暖光效果 攝影:陳惜玉
在北京三裡屯,受林立的高樓阻隔,越來越少能看到毫無遮擋的藍天。赤青戶外的露臺剛好圈住了一方純淨的天空。SODA希望在嘈雜的城市腹地,能保留一處可自由呼吸的場所以消除現代生活的緊張感。
SODA以「留住天空的一角」為主題,設計出沉浸式的大型風箏雲裝置,通過裝置與光影的獨特視效,將人們的注意力拉回現實,感受實體空間帶來的豐富體驗。風箏雲裝置由質感溫和的特衛強打造,能將光線柔和的散射到環境中,其表面的纖維肌理在光照下若隱若現,產生令人驚喜的視覺效果。風箏內預置多種可變的LED燈光,與戶外日間、日落、夜晚天空色彩的真實變化相呼應,營造出室內外相互映襯的環境氛圍。
△ 室內 攝影:陳惜玉
△ 露臺冷光效果 攝影:陳惜玉
△軸測圖
神奇建築研究室,由朱起鵬、王衝、王斯迪於2017年創立於北京。
神奇建築傾向模糊學科的邊界,努力堅持研究型的設計方式,雖然這看起來挺軸的。我們始終相信神奇建築的存在。相信它們在用更有趣和聰明的辦法解決城市和鄉村的問題。我們的工作是找到或創造它們。
我們關注城市的複雜性,也對建立鄉村新型的生產關係抱有熱情。我們對通過建造影響社會仍懷有幻想,也時刻關注更有彈性的功能和空間經濟性的實現。
我們相信普遍聯繫和地理決定論,熱衷博物與考古,珍愛自然並對藝術充滿好奇。神奇建築研究室的傢伙是以建築設計為興趣的,激進的保守主義者。
2019代表作:荏苒堂
△街景人視 攝影:朱雨蒙
荏苒堂的基地是片廢棄已久的老屋。環顧四鄰,只有它還維持著工業時代之前的面貌。
新建築嘗試著收藏這些「特殊」的風景。各種使用空間環抱著舊院落的痕跡。新舊並置,建立起過去與現在的聯繫。廢墟並沒有被修繕為新的「老房子」,而是繼續以廢墟的狀態,作為建築景觀的一部分。新生活發生在曾衰敗的舊遺蹟之間,層層磚牆圍合出記憶的烏託邦。
時光流轉,老屋會繼續坍塌,最終成一堆瓦礫。但一旁的新樹也將不斷發芽滋長。彼時,它們仍是這個建築的一部分。人們會和這些風景在不同時間相遇,標記彼此生命的痕跡。
如今,以鄉土材料和技術重塑的荏苒堂已經成為鄉村日常風景的一部分。我們期待人們重新審視歷史痕跡的意義,也期待人們能發現廢墟與時間的美,我們更期待人們能重新關注這片土地,讓它們能夠再次被藝術描繪和歌頌。
△起居廳庭院景觀 攝影:朱雨蒙
△建築鳥瞰 攝影:朱雨蒙
△首層平面圖
△剖面圖
2019代表作:互舍
△建築街景 攝影:朱雨蒙
華北鄉村一直是一個面目模糊的群體,但它們所承載的記憶和生活並非沒有價值,這些記憶的容器如何在鄉村更新中得以存續,是個問題。
「互舍」試著通過四重交互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是與鄉村肌理、尺度的交互:同質的坡屋頂體量、鄰裡間相似的簷口高度被引入設計;其次是擴建部分與保留老房的空間交互,通過下沉連接的方式擴大室內空間感受、形成豐富遊線;再次是材質的交互,天青色的瓷磚呼應舊有的淡綠色窗框,與原有紅磚色彩碰撞,鉤沉漸漸逝去的鄉村生活;最後的交互則是文化的交互,曾經的鄉村婚房迎來豐裕文旅新消費,兩重記憶如何相逢?華北鄉村的記憶拼圖或是一種角度。
△屋頂露臺 攝影:朱雨蒙
△室內空間 攝影:朱雨蒙
△平面圖
△剖面圖
敘事空間建築設計事務所(Narrative Space Architectural Design) 於2018年在北京成立。敘事空間這個名稱即是我們的設計宣言,我們堅信空間的敘事性是使建築能夠具有生命的唯一手段。而人作為主體,在空間中發生不同的行為則是與建築發生互動的唯一方式。我們嘗試通過對光線,形態的營造使空間具有強烈的時間性。利用這種方式表達空間的情緒和質感,由此激發參觀者最大化的共鳴。同時,我們希望能夠打破建築與室內,建築與景觀的界線。以更加完整的設計語言,設計出更具可持續性的空間環境。
2019代表作:深圳平安大廈AN+藝術設計博物館
△攝影:汪劍柃
在深圳最高的建築裡放進一座現代的美術館加上一座現代的園林會是什麼樣子?當我們開始著手這個設計博物館的時候,我們刻意削弱了展示空間常規的功能性,而希望它能夠具有敘事和情感的雙重表達,以挑戰傳統展示空間的呆板和生硬。項目雖然位於這樣一個絕佳的位置,但卻有極低的預算和非常嚴格的工期,我們只好放棄對光線的追求,轉到通過設計空間的相互嵌套,使得各個空間之間發生了有機的變化,時而放大,時而縮小,一種看與被看的狀態,成為了空間實現遊園式流線方式的關鍵。由此,觀眾在這原本不算很大的空間裡擁有了無限延伸的空間體驗。空間的透明性和流動性在這個設計中得到了最為充分的表達。
△攝影:汪劍柃
△ 三層軸測
2019代表作:敘事空間建築事務所工作室改造
△攝影:汪劍柃
2019年我們租下了一個6乘6乘6米的立方體空間作為我們未來的工作室。我們沒有選擇追求面積最大化,做兩個整層的方案。而是希望我們的工作室能夠打破辦公空間的一般格局,變得不是那麼的嚴肅。於是我們決定將更具公共性和可變性的功能引入進來。一個大臺階出現在這樣一樣不算很大的空間中也許會被認為是不合時宜,但它恰恰成為了我們整個空間的核心。一樓作為公共和會議的空間,二樓作為辦公空間。連接一二層的臺階除了交通功能外,平時作為放置模型和同事午休的場所。到了周末我們會在這裡舉辦分享會和播放電影。由此在空間並不充裕的條件下,我們得到了一個豐富有趣並且多變的辦公空間。
△攝影:汪劍柃
△各場景示意
適用建築工作室(f.i.t.)由一群熱衷於探索鄉村建設「適用之道」的夥伴組成,秉承鄉建院的開放和協作精神,以Fun(快樂)、Inspiration(靈感)、Transformation(轉譯)為工作原則,以社區總體營造為工作框架,拒絕照搬和復刻,追求以當代技術和材料詮釋地域文化,營造富含快樂和靈感的鄉土空間。
2019代表作:南村鎮橋上候車亭
△攝影:馬超
項目位於大同市廣靈縣南村鎮。基地橫跨洩洪渠,兩側臨路。南側為大量貨運、客運車輛密集通行的鎮區唯一主路,北側為門面房。該區域作為當地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集貿市場和公共活動空間,人流、車流量大,但空間十分緊張,並且時有安全事故發生。政府希望新建一座橋來連接兩側道路,進而緩解交通壓力。同時設計師在調研中發現當地居民缺少安全有序的候車空間,故決定將此橋結合候車功能打造成一座候車橋。
設計通過兩個折板形體限定出候車停留空間與非機動車通行空間。前者在滿足遮風避雨的基本需求之外,置入不同高度的座椅及鞦韆,豐富空間體驗。非機動車通行空間「去直取彎」,「S」型的車行路線有助於減緩行駛速度,降低安全事故發生率。材料上延續當地老街常見的水刷石,通過分縫處理形成不同於傳統做法的立面語言。
△ 攝影:馬超
△軸測圖
2019代表作:太行村公共生活空間
△一號院 侯博文
太行村位於秦巴山脈,風景宜人。隨著遊客數量的增長,當地政府希望建設一處可供本地村民和外地遊客共同使用的公共空間。山區村落建設用地較為緊張,建築師建議以幾處相鄰的閒置民居進行改造。
改造前的院落獨立、封閉,被樹林稻田所包圍。為增強場地公共性,基於聚會、用餐、住宿等業態,進行如下操作:保留民居主要起居空間;拆除多餘構築物;增加多功能空間;組織新的路徑連接幾處院落,將幾處民居整合為一簇半圍合的聚落。
為改善建築的結構與熱工性能,對建築室內外進行修繕。過程中,儘量保留所有歷史形成的細節。室外新增建築物使用素混凝土,隨時間推移,素混凝土表面將留下新的時間痕跡。室內置入「盒子」來增加使用面積,完善衛浴暖通設備,並增加高窗和天窗以改善採光。改造後的四個庭院保留原有的尺度與圍合感,在院中可圍爐而坐。
△四號院 侯博文
△躍層「盒子」 侯博文
△ 基地改造策略 適用建築工作室
往期北京合集回顧
C+ Architects/大料建築/大觀建築設計/繪造社/臨界工作室/MAT Office/META-工作室/槃達建築/普羅建築工作室/微建築工作室
八作建築設計事務所 / BWAO鮑威建築工作室 /C+ Architects /大觀建築設計DAGA /合木建築 / hyperSity / 繪造社 /臨界reMIX工作室 /路塔路塔工作室 /全壹建築設計 /散建築工作室 /神奇建築研究室 /UUA建築師事務所北京工作室 /原本營造
即作建築 / 羅宇傑工作室 / MAT超級建築 / 槃達建築 / 普羅建築 / San Architects / 三文建築 / 時境建築 / 適用建築 / Temp / 未舍建築 / 吾方建築 / 一棵建築 / 原本營造
視覺/ 李茜雅校對/ 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