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實驗判定了量子的命運?

2021-01-20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粒子物理學類

由「導波(pilot waves)」引導的油滴未能重現量子雙縫實驗,粉碎了量子單一、具體存在的百年夢想。2005年巴黎流體物理學家伊夫·庫德實驗室的一名學生偶然發現,當微小油滴落在振動的油浴表面時,油滴會發生反彈。此外當液滴反彈時,開始在液體表面蹦蹦跳跳。庫德很快發現這些水滴「在自己的波浪上衝浪」,用他的話來說,它們彈跳時會踢起波浪,然後被波浪傾斜的輪廓推動。當庫德看著飛濺的油滴時,他意識到這恰恰符合了法國物理學家路易斯·德布羅意設計的量子世界的早期景象,這種景象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被遺忘。

博科園-科學科普:一個世紀前德布羅意拒絕放棄對現實的古典理解,儘管第一次粒子實驗向大多數物理學家表明,在量子尺度上,現實並不像看上去的那樣。量子力學標準「哥本哈根解釋」由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提出,他打破了過去的說法,宣稱在量子尺度上的任何東西在被觀測到之前都不真實。表面上的事實就像粒子位置一樣,只是偶然事件,由擴散的概率波定義,直到測量那一刻,當波神秘地坍縮成點,粒子跳躍,單一現實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玻爾說服了大多數同時代人去接受概率宇宙的不可思議,自然的固有模糊性,以及令人費解的波粒二象性,但是一些物理學家持反對意見,愛因斯坦和德布羅意就是其中之一。

德布羅意堅稱量子尺度上的一切都完全正常,他設計了量子方面的實驗,將波和粒子方面的光、電子和其他一切都視為完全有形。先「導波」理論設想粒子總有確定位置,通過真實的先導波引導進入空間,很像推動庫德反射油滴的波。然而德布羅意無法確定導波的物理性質,於是努力將描述擴展到多個粒子。1927年在著名的索爾維會議上,一群傑出人士聚在一起討論量子力學的意義,玻爾取得了勝利。78年後德布羅意對量子世界的第一波設想幾乎不為人所知,當時巴黎的油滴開始反彈。突然庫德和他的同事們設計出「模擬系統」,可以實驗性地探索德布羅意的想法。

法國物理學家路易斯·德布羅意於1929年去世。圖片:Unknown

發現液滴表現出了令人驚訝的量子性質,例如它們只是沿著特定的「量子化」軌道繞著液體槽中心移動,有時會像原子中的電子那樣在軌道之間隨意跳躍。麻省理工學院和其他地方很快湧現出彈跳液滴實驗室,人們看到液滴穿過障礙物,進行獨一無二的量子行為。在不帶任何神秘色彩的情況下再現量子現象的過程中,彈著點實驗重新點燃了一些物理學家對德布羅意夢想的研究,即量子尺度上的現實由導波和粒子組成,而不是由概率波和謎題組成。但自2015年以來一系列的彈跳油滴發現粉碎了這個夢想。

丹麥技術大學流體物理學家託馬斯·玻爾與他的祖父、著名的量子力學先驅尼爾斯·玻爾合影留念。圖片:Niels Busch for Quanta Magazine

流體動力學家保羅米利夫斯基表示:「讓我著迷於的實驗是錯誤的」。被稱為「雙縫實驗」的重複運行與庫德最初結果相矛盾,並揭示了雙縫實驗是彈跳液滴類比和量子力學的導波斷裂點。託馬斯·玻爾是丹麥技術大學的一名教授,他從小就喜歡鑽研祖父提出的謎語。七年前聽聞庫德的彈跳液滴實驗,立刻就被激發了興趣。表示真的對它很感興趣,想看看通過實驗是否真的能得到確定性的量子力學,考慮到我的家族關係,我覺得自己也有義務去做這件事。

1、量子力學的核心

物理學家理察·費曼稱雙縫實驗絕不可能以任何經典的方式來解釋,並表示它具有量子力學的核心,事實上它包含著獨一無二的奧秘。在實驗中,粒子被射向阻擋層中的兩個縫隙,而通過縫隙擊中了遠處另一邊的傳感器。任何一個粒子的最終位置讓人十分驚訝,但如果把許多粒子射向裂縫,就會看到條紋在它們被探測到的位置出現,表明它們能去的地方和不能去的地方十分明顯。條狀圖案表明,每個粒子實際上都是一個波,當遇到被撕裂的阻擋層,並同時通過兩個狹縫,產生兩個會聚和幹擾的波陣面,在某些地方形成波峰,在兩者之間相互抵消,每個粒子都會在這個奇怪的概率波波峰位置出現在傳感器中。

更奇怪的是當添加第二個傳感器並檢測每個粒子通過的是哪個縫隙時,幹涉條紋就消失了,這一次粒子直接通過它們選擇的縫隙到達遠端傳感器上的兩個點。為了解釋雙縫實驗,一個哥本哈根科學家將會指出量子的不確定性,他認為每個粒子的軌跡都無法精確了解,因此只能通過波函數概率來定義。在穿過這兩條縫隙並幹擾另一邊之後,代表粒子可能位置的波函數就會被傳感器「摺疊」,傳感器會從各種可能性中選擇一個單一現實。科學和哲學問題比比皆是;尼爾斯波爾傾向於用更多的問題來回答問題,他對此表示贊同。對於德布羅意來說,雙縫實驗不需要抽象、神秘的摺疊波函數。

相反他設想了一個真正的粒子漂浮在導波上。粒子像浮木一樣穿過雙縫屏幕上的一個縫或另一個縫,就像導波穿過這兩個縫一樣。另一方面,粒子會到達導波的兩個波陣面相互幹擾的地方,而不會到達它們相互抵消的地方。德布羅意實際上從未推導出動力學方程來描述複雜的波粒-縫相互作用。但是當庫德和伊曼紐爾·福特手裡拿著彈跳的夜滴時,他們迅速地進行了這個雙縫實驗,並在2006年的《物理評論快報》上報告了結果。在記錄了75個水滴通過雙縫屏障的彈跳軌跡後,庫德和福特認為他們在水滴的最終位置發現了粗糙的條紋——類似於幹涉模式,似乎只能來自於先導波。

雙縫幹涉,被認為無法用任何經典方式解釋。被潛在的量子含義吸引,流體動力學家約翰·布希在麻省理工學院建立了彈跳液滴實驗室,並帶領其他人找到了原因。託馬斯·玻爾在2011年聽到庫德談論他的研究結果,後來又與布希詳細討論了這些實驗。波爾和安徒生在丹麥的團隊,布希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團隊,以及內布拉斯加大學量子物理學家赫爾曼·貝特蘭領導的團隊,都開始重複彈滴雙縫實驗。在完善實驗設置,排除了氣流,讓油滴在導波上彈向兩個狹縫後,沒有一個小組看到庫德和福特報告的類似幹擾模式,水滴幾乎是直線穿過縫隙,沒有條紋出現。

丹麥技術大學的流體動力學家安德斯安德森領導了一項實驗,該實驗揭示了在導波引導下彈跳的油滴不會產生雙縫幹涉。圖片:Niels Busch for Quanta Magazine

巴斯大學數學系系主任米利夫斯基說:對於我來說,雙縫實驗有點令人失望。布希在今年早些時候發表的研究顯示,雙縫幹涉研究沒有表現出絲毫幹擾,但他仍然認為當找到合適的參數組合時,用導波產生幹擾圖或許可行,米利夫斯基也有同樣希望。然而在丹麥小組報告零雙縫結果的論文中,託馬斯·玻爾提出了一個思想實驗,似乎完全推翻了德布羅意的導波圖。在假想的雙縫實驗的「格丹肯」版本中,粒子在到達裂隙阻擋層之前,必須經過一個或另一個中央分隔牆。在標準量子力學中,這道牆十分長,但這並不重要,代表粒子可能路徑的波函數會繞著這道牆走兩條路,穿過兩條縫,並產生幹擾。

託馬斯·玻爾在著名的雙縫實驗上的變化考慮,如果一個粒子在穿過其中一個縫隙前必須走到中央隔牆的一邊或另一邊會發生什麼,量子力學預測,這堵牆不會對產生的雙縫幹涉圖樣產生影響。然而導波理論預測,這堵牆將阻止幹擾的產生。圖片:Niels Busch for Quanta Magazine

在德布羅意的描述中,以及在彈射液滴實驗中,整個過程的驅動力——粒子只能向一個方向運動。沒有粒子或液滴的支持,波陣面在到達狹縫之前就消散了,而且沒有生成幹涉圖樣,丹麥研究人員用計算機模擬驗證了這些論點。在解釋他繼續進行飛沫實驗的決定時,這種情況的益處在於可以做實驗。但分界牆思想實驗以極其簡單的形式突出了德布羅意思想的內在問題。在由粒子和導波局部間的相互作用驅動的量子現實中,失去了產生雙縫幹涉和其他非局部量子現象所必需的對稱性。為了得到真正的量子力學結果,以民主的方式進入粒子可能路徑非常重要,但是對於導波,因為一邊攜帶粒子,而另一邊不攜帶粒子,你永遠不會得到真正的結果。

2、事件問題

有專家指出德布羅意理論註定會失敗,在描述由相應導波引導的單個粒子時,德布羅意沒有解釋多個相互作用的粒子如何糾纏在一起,也沒有解釋一個單一、聯合、非局域的波函數如何定義它們的特性,即使這些粒子已經相隔數光年。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糾纏光子實驗證明量子力學必須非局域。像德布羅意這樣的粒子和導波之間的局部相互作用理論需要從一個粒子跳到兩個粒子才能解釋非局部糾纏。到1987年去世之前德布羅意一直質疑關於非定域性和糾纏性的爭論,並堅信真正的導波可能會以某種方式激起必要的長距離連接。

但在單粒子情況下,導波甚至不能產生雙縫幹涉,這個夢最終還是破碎了。早期德布羅意的確妥協過,他的理論在1952年被物理學家大衛·玻姆再次提出,現在被稱為波米力學或德布羅意玻姆理論。20世紀70年代的證據表明,德布羅意玻姆理論與標準量子力學的預測完全一致。然而隨著經典現實的恢復,新的謎團出現了,比如在空間中無處不在的數學波函數是如何或者為什麼會在某些地方被固定在物理粒子上的。從這個角度看,量子力學也同樣怪異,大多數物理學家都同意這一觀點,但這實際上只是各自看法品味不同。

圖片:Life Magazine circa 1958; courtesy of the Niels Bohr Archive

託馬斯·玻爾將祖父關於自然界在量子尺度上怪異的確定性歸因於尼爾斯·玻爾最重要的物理學研究:1913年對氫原子電子能級的計算。玻爾意識到,當電子在軌道之間跳躍,釋放出量子化光包時這種情況並沒有機械解釋,無法將電子能級與旋轉運動聯繫起來。可能比大多數人更清楚整個事情有多奇怪,只是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哲學傾向,以至於他願意接受大自然如此奇怪的事實,而大多數人並非如此。在過去幾年裡,託馬斯經常想知道祖父對彈跳液滴實驗的看法,可能會比我更快的了解提出者想法。

博科園-科學科普|文:Natalie Wolchover/Quanta magazine/Quanta Newsletter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相關焦點

  • 「量子柴郡貓」量子特性首次被實驗揭示
    記者6月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物理基礎問題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許金時、許小冶等人與南開大學陳景靈教授合作,首次實現光子的偏振與其本體分離,進而實現兩個光子偏振的無接觸交換,揭示了「量子柴郡貓」的獨特量子特性。該成果於6月15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上。
  • 最怪異的實驗卻奠定了量子物理學的基礎
    在整個19世紀,物理學家們一致認為光的行為像波,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託馬斯·楊著名的雙縫實驗。一個世紀以來,由於對實驗的解析和它所展示的波的特性,物理學家們一直在尋找光傳播的介質——以太。雖然這項實驗最引人注目的是光,但事實上,這類實驗可以用任何類型的波進行,如水波。
  • 量子是什麼?什麼實驗可以證明光是粒子?
    現在的標準答案是,量子具有波粒二象性。量子既是粒子又是波。是嗎?我們知道,託馬斯—楊的雙縫幹涉實驗證明光是波,這是無可辯駁的事實。如果真的認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那麼,可以說光在穿過兩條狹縫時光是波呀?倔強的粒子學家們很誠實,他們一定要用粒子說來解釋雙縫幹涉實驗。
  • 最新量子實驗打破光速!
    《自然》雜誌在今年7月份報導了迄今為止最受好評的量子隧穿測量實驗。實驗表明,當粒子通過量子力學的「隧道」穿過勢壘時,它們的速度應該能夠比光速更快。
  • 量子材料研究的新範式以精確模型計算及實驗揭示拓撲物質特性
    團隊以NMR技術進行實驗,是因為其對於微弱磁信號的檢測比較靈敏,而磁化率測量亦較易用於實驗之中。 拓撲相與拓撲相變的研究雖然在201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但在磁性晶體材料中,科學界卻一直找不著KT 相的存在。
  • 愛因斯坦-薛丁格VS玻爾-海森堡,誰的量子理論是對的?上
    2019年6月13日,耶魯大學科學家發表了一篇物理學文章,這一篇文章出來之後,很多科普的媒體都喊出了一個令人非常震驚的口號,叫做量子力學被推翻了,今天我們來具體討論一下,這個物理實驗到底做了一件什麼事?它到底得到了什麼樣的結果,以及量子力學是不是真的被推翻了?
  • 新的量子悖論:量子力學的恐怖,皆來源於人對「真實」的認知
    愛因斯坦認為這個認知站不住腳,在1935年與理論物理學家波多爾斯基和羅森的論文中,他認為,「真實」不只是量子力學所能描述的。在這篇稱為「EPR佯謬」的著名論文中,考慮了處於特殊狀態的一對遙遠粒子,現在稱為「糾纏」狀態。當對兩個糾纏的粒子測量相同的屬性(例如,位置或速度)時,結果將是隨機的,但每個粒子的結果之間將存在相關性。
  • 量子隧穿實驗揭示粒子如何打破光速
    北京時間11約13日消息,最近的實驗表明,當粒子通過量子力學的「隧道」穿過勢壘時,它們的速度應該能夠比光速更快。現在,量子隧穿時間的問題又回來了,一系列在實驗室中精確測量隧穿時間的精巧實驗推動了這方面的進展。《自然》雜誌在今年7月份報導了迄今為止最受好評的量子隧穿測量實驗,其中,斯坦伯格在多倫多的研究小組使用了名為「拉莫爾鍾」(Larmor clock)的方法,測量了銣原子穿過排斥雷射場需要多長時間。
  • 利用六光子系統實驗在高維量子通信中取得重要進展
    來自中國科大的消息顯示,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利用六光子系統實驗實現了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據了解,量子隱形傳態是建立遠距離量子網絡的關鍵技術之一。相比二維系統,高維量子網絡具有更高的信道容量、更高的安全性等優點。
  • 從量子糾纏和量子相干的等效性談雙縫幹涉實驗,可以解釋所有現象
    來自英國、西班牙和印度的研究人員對於量子相干和量子糾纏兩者之間的關係給出了一個簡單卻有力的答案。根據相關理論,兩者之間是定量等效或可通過運算等效。此項研究是由英國諾丁漢大學的副教授Gerardo Adesso領銜,團隊包括來自西班牙和印度的研究人員,研究成果發表於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量子科技到底是什麼?一個很簡單的科學實驗,顛覆所有人的認知
    量子科技領域這些年來一直都是中國重點研究的科技領域,前段時間誕生的九章計算機,就是一個量子計算機,計算速度是谷歌公司「懸鈴木」的一百億倍,他的出現讓中國打破了美國在該領域的霸權地位,不過同時大家也有一個疑問,量子科技到底是什麼?下面一個很簡單的科學實驗,顛覆了所有人的認知。
  • 量子力學最關鍵的一個實驗,甚至有人用「毛骨悚然」形容也不為過
    如果您對量子力學了解不多,希望這篇文章能將你帶上臺階,作者儘可能用簡短的語言描述量子力學的相關內容。但是水平有限,不妥之處還請各位指教。光的雙縫幹涉實驗,很多人在初中時候就接觸了,一束光經過兩個狹長細小的縫孔時候,不是產生兩條光斑,而是產生多條明暗相間的幹涉條紋!
  • 人類可以通過量子糾纏實現「瞬移」,但卻不敢人體實驗
    回到1935年,愛因斯坦抓到一個機會,因為這時物理學家們發現了量子糾纏。愛因斯坦覺得找到量子力學的漏洞了! 這個量子糾纏是怎麼回事啊?就是說,通過把兩個電子配對,那什麼叫配對呢?隨著技術的進步,實驗條件越來越好,直到1982年,量子力學實驗證明了愛因斯坦是錯的,這兩個量子之間是並不存在任何溝通,而能夠實現一個量子的信息傳送到另一個量子。後來在2015年和2016年,又一次在世界上大範圍地做了實驗,結果也都證明了愛因斯坦是錯的,那麼大家只需要知道一個結論:就是如果兩個量子它們配對了,不管它們相距多遠,對一個的影響,會立刻產生對另一個的影響。
  • 量子十問之一:量子究竟是什麼?讀過你就不會相信「量子水」了
    這就是「德布羅意物質波」的概念,由此引發後繼大量理論與實驗研究,證實所有微觀粒子都同時具有波動性和粒子性二象性。這些奇異特性的微觀粒子構成「量子世界」,遵從量子力學的運動定律。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認識到「量子世界」不僅限於微觀和單個粒子,某些宏觀尺度下的多粒子系統也遵從量子力學規律。
  • 從等離子體物理學到量子引力,「小實驗」將統治21世紀的物理學
    確實,我們有理由認為,可以發現更有趣的物理學,但不是像大型強子對撞機那樣大規模單一投資,而是投資於小型、廉價、高風險、高回報的實驗,這些實驗都擺在「桌子」上。這些房間大小的實驗讓人想起18或19世紀卡文迪許、法拉第、麥克斯韋、麥可森和莫雷的實驗。
  • 量子糾纏記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與阿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平臺建立天地鏈路。20世紀量子理論的出現,顛覆了人類對微觀世界的很多看法。特別是量子糾纏理論的實驗驗證:具有糾纏態的兩個粒子無論相距多遠,只要一個狀態發生變化,另外一個也會瞬間發生變化——這不就非常類似於「心靈感應」麼?!當然,這個實驗不是為「心靈感應」做驗證。但基於量子糾纏理論的量子通信,解決了人類保密通信的巨大難題。
  • 量子理論實驗「薛丁格的貓」,讓我們認識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認為一切歸咎為宇宙規律,歸咎為構成我們物質世界的量子。根據量子理論,一切都是不確定的,電子在原子裡的運動是不確定的,時而在這軌道,時而在另一個軌道,其他粒子也一樣,存在觀測與不觀測的兩種結果。我們先看看科學界一個而很出名的實驗理論,「薛丁格的貓」。
  • 量子?糾纏?量子糾纏到底是什麼?
    量子糾纏很不同卻也難以理解,不過也有方法可以讓它很容易被理解。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艾瑪爾(Amar Vutha)的解釋如下:圖解:糾纏是粒子性質間的一種「量子糾正」。(示意圖如上)量子計算機、量子密碼學和與量子相關的東西都經常在新聞中被報導。關於他們的文章不可避免的都會提到糾纏,量子物理學的性質使得這些神奇的裝置成為現實。
  • ...量子通信成就會讓愛因斯坦驚訝——訪量子通信科學家安東·蔡林格
    新華社維也納12月9日電 專訪:中國量子通信成就會讓愛因斯坦驚訝——訪量子通信科學家安東·蔡林格新華社記者王騰飛 劉向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實現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完成人類歷史上首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視頻通話……
  • 如何理解量子糾纏,量子疊加和量子塌縮
    量子力學苦澀難懂,很多人都避而不談,今天我就冒天下之大不韙聊一下量子糾纏,量子疊加及量子塌縮。大家對量子力學最熟悉的可能是愛因斯坦和波爾的一段對話,愛因斯坦說:「上帝是不擲色子的"。波爾又駁道:"別去管上帝能做什麼"。愛因斯坦和波爾是上個世紀的兩位科學巨人,他們爭論的就是量子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