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土疙瘩
張樹軍 張亞紅
南王宋村地處黑龍港流域,土地均為黑色黏土。「溼了泥濘幹了硬,不溼不幹弄不動」成了人們對本地土壤的概括。只有村東南約三四裡地,有一沙土疙瘩,完全白沙土,與本地土壤性質截然相反,鬆散不抱團,人們光腳踩沙土,泥土不沾,成了中和土壤的寶貝。因舊社會運輸工具落後,一個大土疙瘩,儘管幾輩人拉運也不明顯變化。解放後,運輸能力提高了,有了拖拉機,人們拉土墊莊基地、墊牲口圈、積肥,直至把整個沙土疙瘩挖成了一片低洼地,現已成為莊稼地了。
沙土疙瘩是怎樣形成的呢?什麼年代形成已無從考究。傳說那裡原是一片墳塋,有一年的一天晚上,颳起了沙塵暴,即形成了這樣一個沙土疙瘩。人們拉土時也確實挖到了打倉棺用的墳磚,驗證了原來是墳塋的傳說。更準確的驗證在於又一件事,南王宋的公墓現今在沙土疙瘩東側,現在有人去世挖墳坑的時候也遇到過挖到了倉棺,人們只好在原來倉棺上鋪上一層磚,再壘上新倉棺,將去世之人安葬進去。大家笑談,歸天后住上了樓房。
沙土疙瘩的面積,形狀沒人詳細丈量。據人們估計,大約長500米,寬400米,長方形,北面高,南面低。北面高度約有兩房高,要到土疙瘩上玩耍,只能從南面爬上,北邊是絕對上不去的。
孩提時代(現在都七八十歲的人)常同夥伴們到沙土疙瘩上面玩耍。逮螞蚱、捉蜥蜴餵老鴉。在坡度較緩的地方當滑梯,一個挨一個地滑,滑到底再跑到南邊疙瘩上排隊滑。也有兩人同時滑的,總有一人滑翻,滾下疙瘩底的,引來夥伴們一陣歡笑。
沙土疙瘩很好玩,但是一個人是不敢上去的,因上面蛇很多,磚頭下面、雜草堆裡、野花叢中,大的、小的、長的、短的、白線的、綠色紅脖的,許許多多。一不小心碰到有修行的蛇,會倒大黴的。曾經有本村兄弟二人結伴到沙土疙瘩上玩,見一青石板,想搬起來,兄長力氣大,將石板一掀,驚奇發現,板下面有一堆蛇,足足幾十條盤蜷。其中一條抬起頭探了出來,兄長拿棍子打了一下,蛇不僅不跑,反而爬出,向兄弟二人襲擊。二人見狀,拔腿就跑,蛇不依不饒,抬頭吐舌,一直追到村邊,見到人多,方才轉身離去。嚇得二人再也不敢上土疙瘩了。
沙土疙瘩好玩的地方很多。人們挖土的低洼處,下雨後存水,長時間不滲、不蒸發,水深沒腳面,清澈見底。水蚌在水中遊動,露出紅紅的身體,煞是好看。水蝨子在水中紅紅的一片,孩子們用網兜逮住了餵魚。水窪中也經常有些小魚遊動,孩子們每人捉住幾條,放入小瓶,回家餵養。沒有積水的沙窪地常有一些沙坑,孩子們稱這是老道挖的,只要喊:老道,老道,沙坑賣藥它就不會跑掉,你一捉一個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