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收過億!老牌「紙媒」《中國新聞周刊》成功轉型秘訣何在?

2020-12-17 手機鳳凰網

編者按:2020年《中國新聞周刊》迎來了20周年紀念日,這家老牌「紙媒」交出了營收過億,新媒體貢獻70%利潤的靚麗成績單。這背後是《中國新聞周刊》以內容為核心優勢,尊重新媒體傳播規律,不斷創新的新媒體轉型。在接受《網絡傳播雜誌》傳播君的採訪中,《中國新聞周刊》副社長兼副總編輯王晨波分享了新媒體轉型的成功經驗:輕平臺,重分發,核心是強化內容能力;尊重新媒體傳播規律;融媒體機制與專業團隊。事實上,這一切的轉型卻是從《中國新聞周刊》玩轉微博開始的。

以下是雙方對話全文:

傳播君:作為擁有二十年歷史的老牌新聞期刊,《中國新聞周刊》向新媒體轉型的突破口在哪裡?

王晨波: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國新聞周刊》的進化也不是一天就能成功的。這首先要歸功於我們在2009年成為了第一批入駐新浪微博的帳號,買到了一張新媒體車票,進而生成了社交媒體的基因。當時新浪微博剛開始內測,在大多數媒體還弄不清微博是什麼的時候,《中國新聞周刊》毅然選擇入駐,這背後是《中國新聞周刊》內生的創新力。

2000年左右,國內誕生了一批新銳的市場化媒體,比如《三聯生活周刊》《經濟觀察報》《二十一世紀經濟報導》等。當時初露鋒芒的《中國新聞周刊》對標的是像美國《時代》、德國《明鏡》等國際化政經大刊。

作為中國新聞社的一塊試驗田,《中國新聞周刊》的基因就是創新。加之作為中國新聞社的新生部門,《中國新聞周刊》本身沒有太多歷史包袱,要做的就是探索如何用市場化的方式去創新,去打造一個新銳媒體,實現「影響有影響力的人」的口號。事實證明,也只有創新才能贏得受眾和市場。

其實,在入駐微博之初,我們就發現,新媒體和傳統媒體有很多不同之處。

首先,文本碎片了,表達人格化了。微博最初的字數限制是140字,而《中國新聞周刊》擅長的是長文章;

其次,受眾變了。微博用戶普遍年輕化,而雜誌受眾則要成熟不少;

再次,生產機制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的冗長的報題審核機制已經嚴重不適應新平臺了。

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成立了新媒體部門,進行了幾個方面摸索。在具備基本新聞素養的基礎上,微博編輯還要有更好的話題感和網感。同時,人格化、對話感的文本才能在微博上得到有效傳播,因此,我們也開始改變文本的內容風格,生產機制也擺脫了原來的模式,採用日常主編負責制,加速審核流程,快速反應勢在必行。

對於傳統媒體而言,官方微博運營的一切都非常新鮮。在摸索過程中,「溫州動車事故」成了一個標誌性事件。2011年7月23日,D301次動車組列車與D3115次動車組列車發生追尾事故後,輿論熱度在微博上持續升溫,每天討論量接近百萬條。如此高的討論量,是傳統門戶網站和網絡論壇很難達到的。

可以說,微博把傳統的輿論場擴大了100倍,這讓所有人意識到了新媒體平臺的傳播力量,從影響力而言,微博真正成為了主流媒體平臺。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新聞周刊》的官方微博逐步找到了社交媒體的玩法,培養了一支懂得新媒體的團隊,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在此基礎上再去進行其它媒體融合的創新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傳播君:在轉型的過程中,《中國新聞周刊》遇到過哪些挫折?

王晨波:2010年是新聞客戶端元年。在四大門戶網站中,只有騰訊新聞和搜狐新聞上線了自己的新聞客戶端。當年,我們也上線了自己的App,成為國內最早一批獨立開發新聞客戶端的傳統媒體。

當時,今日頭條等聚合類新聞客戶端還沒誕生,中國新聞周刊App的下載數據登上了蘋果應用商城資訊類下載榜。

從2010年到2012年底,我們組建了一個11人的技術團隊、30餘人的產品和內容團隊全力做新聞客戶端,但很快挑戰就來了。

2012年8月,今日頭條上線了第一個版本,隨後各類聚合類新聞客戶端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用戶爭奪戰進入白熱化。一大批聚合類新聞信息客戶端群雄逐鹿,媒體分發平臺已經嚴重過剩,內容高度同質化,單一媒體、單一雜誌的信息量實在太有限了。

此外,像今日頭條這種聚合類新聞信息客戶端一年的推廣費也遠非傳統媒體可比。

沒有推廣就沒有流量,沒有流量就無法變現。大流量入口還是掌握在聚合類的新聞客戶端手中,傳統媒體如果要做新聞客戶端,就要面臨今日頭條、騰訊、網易、搜狐等大平臺的竟爭。

於是,2013年我們決定放棄主攻App,輕裝奔赴新的定位——中國領先的社交媒體內容供應商。

傳統媒體的內容基因根深蒂固,核心優勢並不在技術,而在內容。

因此,我們這次的轉型思路是:輕平臺,重分發,核心是強化內容能力。即放棄自建平臺,把各大客戶端作為分發平臺,不斷強化內容供應商的領先角色。

我們將原App的內容人員全部轉移到微信端,利用既有平臺,把內容生產好分發好,踏踏實實做好內容供應商的角色。

憑藉優質內容,《中國新聞周刊》官方微信公眾帳號目前已經超過200萬粉絲,旗下微信矩陣還包括:主打趣味知識和談資的「壹讀」、主打生活方式意見領袖的「有意思報告」、主打漫畫IP的「哎呀我兔」,訂戶總數超過500萬。

傳播君:《中國新聞周刊》的雜誌團隊和新媒體團隊目前是什麼樣的關係?如何發揮出互相支撐的作用?

王晨波:對於傳統媒體而言,如何協調好新媒體團隊和雜誌編輯部的工作,一直是個難題。我們在尊重新媒體傳播規律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個「和而不同」的融媒體機制。

《中國新聞周刊》磨合多年,逐步形成了小型中央廚房機制——雜誌編輯部和新媒體內容中心有一個聯席會,同時設有一個工作群。新媒體和編輯部的負責人保持實時溝通,實現無縫對接。如果有熱點新聞,雙方會及時溝通、跟進。

長短打結合,雜誌在內容上偏深度,新媒體偏話題和觀點,兩者各有各的生產規律,必須要互相尊重,尋求合力。

在硬新聞中,結合熱點的新聞就會有流量,深度解讀類稿件不容易有流量。有時候記者花了很長時間做的深度調查,可能最後閱讀慘澹。大部分雜誌上的內容在新媒體平臺上發表,需要進行新媒體改造,精雕細琢地改標題、改提要。

雜誌的採編人員在完成本職工作之餘,都可以寫新媒體稿件,圍繞同一新聞事件,針對不同的平臺特點,創作出不同的版本,稿費也會將各個平臺上的稿件累計起來。

內容生產是一件非常依賴團隊、平臺和高效極致的專業精神的工作。一個自媒體帳號要想持續穩定優質地提供內容,需要一個專業團隊。團隊的激勵機制也要跟市場接軌,用事業和待遇留人。

在獎勵機制上,我們建立了優秀稿件的評選制度。

評比標準的設定方面,內容品質是第一位的,同時也會看稿子的瀏覽量等數據。

傳播君:傳統媒體在轉型過程中,應該懂得哪些新媒體傳播規律?

王晨波:要尊重新媒體的傳播規律,具體可以總結為四點:

1.社交貨幣原理

人們希望在社交媒體上展示更好的自己,為其在虛擬世界加分。能夠為社交媒體中的自己增值的內容往往更易被轉發。這類內容包含獨到的見解、冷知識以及有趣有愛的標籤化內容。

2.情感共鳴原理

情感是社交媒體的核武器,強烈的愛恨主導了輿論的走向,也帶動了大量的轉發評論。

3.身份認同原理

某一共同身份或境遇下的人群會趨同地閱讀和轉發特定內容,比如電影人、警察、新媒體編輯等,一個群體就是一個圈子,就會轉發共同關注或者相關的內容。

4.3秒原理

社交媒體對於眼球的爭奪已經白熱化,如果在3秒內沒有抓住受眾,那麼再好的內容也是枉費。

傳播君:《中國新聞周刊》取得營收過億的好成績,這背後有什麼經驗可以分享嗎?

王晨波:2013年,雜誌的廣告收入出現了斷崖式下滑,我們首先通過做活動來彌補,包括舉辦各類論壇和會議。最多的一年共做了12場活動,保障了總體營收沒有出現太大的起伏。

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我們也敏銳地嗅到了市場上的新商機,並且將傳統媒體的內容基因優勢發揮了出來。

從2013年開始,社交媒體逐漸興起,大量的企業有了運營自媒體的需求,而絕大多數企業並不具備運營能力。於是我們在經營策略上提出做「企業級自媒體定製專家」的模式,為企業公眾號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的定製服務。

到2015年,我們為包括央企、跨國公司及知名民企在內的25家企業定製了微信公眾號,涵蓋製造、能源、金融、地產、消費等多個領域,當年,僅這一項就為《中國新聞周刊》貢獻約兩千萬的營收。

但「企業級自媒體定製專家」模式的紅利期只有兩年。因為很多傳統媒體機構的從業者,離職後創業專門做相關的業務,導致大量競爭者湧入,把整個行業的價格都壓了下來。

同時,項目團隊的同事們由於習慣了傳統媒體的工作氛圍,天天和企業打交道讓他們感到非常累,很多人因為無法適應而離職。到今年為止,《中國新聞周刊》只為12家企業提供代運營服務。

因此,我們的營收結構一直處在整合和變化之中。儘管企業級自媒體定製專家的目標無法延續,但我們的市場團隊和內容團隊對企業的需求更加了解。

圖文、漫畫、短視頻、活動策劃、原生廣告……不斷豐富的傳播服務,讓整個平臺圍繞商業變現的整合傳播服務能力得到極大提升。

我們成立了區別於傳統採編體系的策劃創意部,組成20餘人的專業團隊,包括創意、文案、採寫、設計等,專門為企業和機構提供整合傳播服務。團隊成員的從業經歷包括從記者到編輯、從公關到營銷的範疇,他們更能綜合考量客戶需求,並且能夠隨時響應,服務意識強。

(來源:網絡傳播雜誌 作者:傳播君 李晗 文中王晨波:《中國新聞周刊》副社長兼副總編輯 原標題:營收過億!這家老牌「紙媒」成功轉型秘訣何在?)

相關焦點

  • 在紙媒休刊算不上新聞的時代,這些報紙的斷舍離依然牽動人心
    早在2018年,《北京娛樂信報》《I時代報》《羊城地鐵報》《地鐵時報》等多家老牌地鐵報就已休刊或停刊,進入2019年後,地鐵報的生存形勢並未好轉。 12月29日,《拉薩晚報》發布致讀者信,自2020年1月1日起休刊;轉型升級後成立的拉薩市融媒體中心將通過多種平臺和載體繼續服務讀者和用戶的新聞信息需求。《拉薩晚報》已有35年歷史,用漢藏兩種文字出版發行。
  • 紙媒停刊不必哀鳴嗷嗷
    遵義日報社停止發行《遵義晚報》紙質版彩雲網評特約評論員 霍弗2021年伊始,《遵義晚報》《皖北晨報》《廣元晚報》等多家紙媒宣布停刊或休刊。消息傳出後,一些人在轉發新聞的同時配上了「新聞已死」四個字。在時代發展大背景下,把紙媒停刊與新聞生死存亡「拉郎配」,冷靜分析下多少會令人有風馬牛不相及之感。正如《益陽城市報》在停刊詞《永遠的情懷!》一文中所寫「一份延續了28年的報紙將在今天按下暫停鍵,有一點傷感,因為這總歸是一個告別。此時此刻,我想起了詩人艾青的一句話: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 德國紙質媒體網絡化轉型初探——以德國《明鏡周刊》為例
    研究發現,《明鏡周刊》在網絡化轉型時採取的主要舉措包括將明鏡在線打造成為一家以新聞為基礎的綜合服務型網站、優化App使用體驗、紙質版雜誌改版、研發分眾化產品、拓寬跨平臺合作以及組建聯合編輯部等等。《明鏡周刊》網絡化轉型體現出印刷版、網絡版整合運營,Web 2.0平臺上的多媒體內容集成,注重與受眾互動、鼓勵與公民一起創造內容以及運用超文本四個特點。
  • 《知音漫客》5.67億元出讓控股權,「紙媒漫畫」正在尋找出路
    掛牌期間,多家投資機構訪問諮詢,最終由湖北長江廣電傳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卡氏(湖北)文化產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湖北長江廣電文創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3家投資機構成功摘牌,其中湖北長江廣電傳媒、湖北長江廣電創股權基金均屬國有文化企業。
  • 朝日新聞轉型及對中國報紙的啟示
    本文作者通過深度訪談與參與觀察,對日本第二大報《朝日新聞》面臨的危機及數位化轉型的措施進行了分析,著重闡述了其深耕內容、發展深度報導和建設媒體實驗室的做法,並據此總結出其對中國報業轉型的借鑑。包括遵循報業發展規律主動轉型、堅持內容為王、跟蹤前沿技術、媒介融合注重實效等。
  • 四大策略解讀紙媒的數位化轉型
    ,把紙媒的廣告收入轉化為數字廣告收入嗎?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可以實現這四大裡程碑的四條轉型策略。  1.數位化轉型意味著一種新的優質內容模式 《紐約時報》前CEO認為,數位技術是很有用處的,但也僅限於提供一個重要的附加收入來源,並不能從根本上拯救紙媒。數位化模式,最重要的是訂閱,而更根本的是讀者的支付意願。
  • 刻意保護紙媒不死,沒有必要!
    在疫情期間,我國紙媒行業更是遭到嚴重打擊。根據中國傳媒經營數據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全國報業經營下降幅度為30%,其中省級黨報平均降幅為13%,全國城市日報平均降幅為42%。不僅國內,在疫情期間,美國印企平均利潤虧損率達27%這就表明,如今紙媒發展在國內外都面臨著十分嚴峻的狀況。
  • CCTV-新聞頻道-中國周刊
    中國周刊——不可忽略的記憶 從2003年5月3日開始,每星期六晚上9:10,當您打開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您就將會看到一檔全新的新聞綜合節目《中國周刊》。
  • 2021年伊始,又有7家紙媒休刊、停刊,或調整出版周期
    來源:財經記者圈文|綜合澎湃新聞、編前會、進觀傳媒(ID:jgcm2017gxj)2021年伊始,據不完全統計,已有7家紙媒宣布停刊或休刊。在告別中,該報最後一份告別詞這樣寫到:這份報紙承載了我們許多新聞人的理想、青春、熱血、初心,亦承載了許多見過面或未曾謀面讀者朋友的關懷、支持、回憶、期待。二十年芳華已逝,相信留給我們的一定是最美好的記憶!面對時代大潮,我們選擇與時俱進,主動轉型。形式變化,初心未改。今天我們在晨刊惜別,明天我們在銅陵日報再見!感謝您二十年長路相伴,願您仍與我萬水千山相隨!
  • 年營收過億的動畫公司
    只靠動畫製作,很難營收過億。最近,各大上市和掛牌公司陸續發布了新的年度財報。隨著2019年經濟下行和影視、遊戲行業格局進一步變化,許多公司都面臨開源節流活下去的嚴峻問題。( 玩具及衍生品銷售收入佔總營收比例超90%的精英動漫、房租收入佔營收56%的如意通等企業,主要收入來源不是動畫內容或服務,不在本文討論之中)年營收過億的約克動漫與麥濛影業總部位於河南鄭州的約克動漫,2017-2019三年的營收均超過1億元(如無說明,本文金額單位均為人民幣
  • 多家紙媒宣布停刊,困境之下依然要堅持內容為王
    (1月1日 澎湃新聞)據統計,目前已有7家紙媒宣布從2021年起正式休停刊,而在2020年內,已有十餘家紙媒停刊。根據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發布的《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77.25%的受眾通過微信群等線上渠道獲得新聞,僅有0.68%的受眾從紙媒獲得信息。多家媒體宣布修停刊、受眾逐漸減少的背後,反映了新媒體時代下紙媒愈發艱難的生存困境。
  • 封神榜演員如今何在?紂王成國際巨星;哪吒身價過億,妲己卻入獄
    封神榜演員如今何在?紂王成國際巨星;哪吒身價過億,妲己卻入獄 如今雖然影視劇的拍攝技術越來越進步,畫面變得越來越清晰,演員們的服裝造型也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在絕大多數人看來都覺得,其實現在的影視劇是退步的,無論是劇情還是演員的表演都很難能夠做到像以前的電視劇一樣那麼吸引人,尤其是那些翻拍題材的作品,更會讓人覺得太過於遜色,遠不如老版本的經典。
  • 百度移動轉型成功的秘密
    日後的百度很可能成為一家會在財報中公布GMV的公司,而非只提供信息服務收入數據,這是對百度傳統商業模式的一次重大顛覆,但卻只是轉型的一部分。 現在的百度並沒有完全變身為另一家公司,不過已從各方面做好了充足準備,大公司的轉型向來都是非常難的事情,需要從思想上,戰略上,業務上等各個層次都做出根本改變,才有可能成功。
  • 2020年,這些紙媒又揮手告別!
    》電子版等 新聞還在,但報紙沒了。 推出歷史舞臺的,不乏一些老牌紙媒,比如法制晚報、華商晨報、京華時報、北京晨報、東方早報、上海商報…… 2020年休刊、停刊的紙媒 進入2019年的最後一天,有的報紙將最後定格在這一天。他們與讀者依依惜別。
  • 園區的招商秘訣!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園區的招商秘訣!為了更好地推動更高能級開放,支持企業「走出去」發展,園區成功打造國家級境外投資服務示範平臺,組建長三角境外投資促進中心,率先開拓「引進來」和「走出去」雙向投資促進新模式。長三角境外投資促進中心成立短短一年多來,已成功服務54個項目「走出去」,其中海外股權併購項目佔比近一半。一大批國內企業加速在全球布局,一大批海外高科技公司加速返程投資擴大國內市場,有力推動了園區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
  • 日本周刊《文春》的疫期逆襲:向公眾人物開炮與日式言論自由
    由人口老齡化和網際網路發展帶來的衝擊使得以它為代表的綜合周刊即使在日本這樣一個放眼世界都少見的紙媒還保留極大影響力的國家裡也開始日漸式微。「文春」們的成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了解日本言論界的窗口,而它們面臨的困境也向我們提示了在新環境下全球出版業所面對的巨大挑戰。
  • 紙媒漫畫「跌落神壇」?手機看漫畫的時代,紙媒不再是主流
    而中國的漫畫在當初還沒有完整的發展成為一個系統,只有少數漫畫愛好者們在不斷的摸索著國產漫畫的前進道路,而他們的前進方式也是踩著巨人的肩膀前行,一切都是以日本漫畫作為啟蒙和基礎,又從日本漫畫的風格當中衍生出自己的漫畫風格。日本有JUMP等大型漫畫雜誌可以連載漫畫,那麼中國的漫畫家也要搞屬於我們自己的漫畫雜誌。
  • 老牌軟體商金蝶謀劃雲轉型,將全力推進雲產品
    記者 | 彭新1中國老牌企業軟體企業金蝶國際謀劃轉型,步伐逐漸加速,相繼關停原有非雲產品,向雲業務加速轉型。「原來金蝶提供軟體,現在金蝶提供專業的企業服務,商業模式跟原來完全不同。「在年初疫情影響之下,企業業務能力已經為許多擁有必勝的信念、積極進取的企業重構數字戰鬥力,成功應對危機。」徐少春稱。徐少春強調金蝶雲業務已初現成果,實現收入約7.98億元,同比增長約45.1%。徐少春接受採訪時稱,雲業務增長基於多方面原因。一方面,許多用國外軟體的公司、因為國產化替代採用了金蝶產品,如華為海洋、中國航信等。
  • 日本路子最野的爛店,年營收達569億,越亂越賺錢的成功秘訣
    這家店竟然創下了連續30年盈利的記錄,市值超過了兩家日本老牌百貨店合併後的新公司三越伊勢丹控股。2018年,它在全日本的分店數量達到了350家,營收達569億,比無印良品還高出將近一倍。這家店就是很多國外遊客都聽說過的日本必逛商店唐吉訶德。唐吉訶德是日本非常有個性的百貨賣場,不但深受海外遊客喜歡,在年輕人當中更是人氣超高。
  • 老牌雜誌《電擊Playstation》宣布改為不定期出版
    日本老牌遊戲雜誌《電擊Playstation》近日宣布,從3月號第686期雜誌之後,雜誌將會改為不定期出版。《電擊Playstation》是日本的一款老牌雜誌,由日本ASCII Media Works負責發行,最早在1994年年底作為《電撃G's magazine》的增刊發行。這本雜誌一直專注於PlayStation相關硬體、遊戲、技術的報導,此外還會有部分PS系列遊戲通過這個雜誌發出特典,在日本具有極高的人氣,甚至可以和老牌雜誌《FAMI通》分庭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