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中國詩歌由文言轉向白話文,不過百年時間。毋庸諱言,它迄今還存在著諸多不成熟。但是,它也積累了不少成果,前期的「不成熟」,恰恰從側面為這個偉大的開始作了確鑿的證明。因此,如果在未來的某一天,中國現代詩進抵繁榮的「唐詩」時代,它必須感謝今天從事現代詩寫作的每一位作者。
11月29日,詩人、翻譯家、評論家汪劍釗,抵達路橋圖書館,為聽眾作了題為《讓不可能成為可能——現代詩的閱讀與寫作》講座。該講座通過對現代詩文本的具體閱讀和解讀,剖析和展示現代人的精神與情感歷程。在講授中,他引領聽眾進入現代詩的場域,就詩歌的意義和效用、現代詩的理解(亦即懂與不懂)、現代詩與當下社會現實、美在今天的變異等問題展開闡述,為聽眾奉送了一道精神盛宴。
11月29日,詩人、翻譯家、評論家汪劍釗在路橋圖書館,為聽眾作題為《讓不可能成為可能——現代詩的閱讀與寫作》的講座。陳偉華 林汝秋攝
一
中國是一個詩歌大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說過,「不學詩,無以言」。他的話很有道理,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詩,它就是一個野蠻的民族。
詩人的使命,就是通過語言之水洗去塵世的汙跡,讓人逐步擺脫動物性,走向完美的人性。詩歌的意義,蘊藏於人性之中。我認為,詩人不應該是一個職業,所以詩歌不可能養家餬口。縱觀詩歌的歷史,迄今為止,也沒有哪一個人能單靠詩歌來養家餬口的。包括李白和杜甫,包括眾多國外的著名詩人在內,都是如此。
但詩不能成為一個職業,我倒覺得是一件好事。從表面上看,詩歌沒什麼用處,但恰恰就是詩歌的沒用,它的無用性、無功利,保證了一種高貴的品質。如果它真成了某種職業,就完全可能被功利性所綁,其精神層面自然就會降低一些。其實,詩歌的無功利將服務於人類的最大功利,這是人類文明最彌足珍貴的結晶。同時,詩還是人性在語言藝術中的隱喻,是美在現實生活中的文字呈現,也就是人類文明的標誌之一。
從某種意義上講,目前,中國的現代詩正處在「詩經」式的時代。就今天的眼光來看,《詩經》所收納的305首作品,剔除《關雎》《靜女》《蒹葭》《鶴鳴》《遵大路》等10多首,其餘大多歷史價值大於藝術價值。但即便如此,《詩經》仍是中國古典詩歌一個偉大的開始,倘若沒有這樣的開始,期望出現唐詩、宋詞的繁榮,是不可想像的。
二
人們通常會問「什麼是詩歌」?辭典和各種工具書,對詩歌都作了一定的解釋。比如,《現代漢語詞典》說,詩歌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辭源》的解釋是「有韻律可歌詠的一種文體」。由此,大家就會發現,辭典裡對詩歌的定義多少有點乾巴巴。人們讀了這樣的定義,對「詩歌是什麼」還是摸不著頭腦。你說它是一種體裁也好,或者有韻律的文體也好,有韻律、有節奏的東西未必就是詩歌;有情感的,可能成為詩,也可能不以詩的面貌呈現。
與辭典界定的不一樣,詩人們對詩也作出了界定。例如,華茲華斯認為,「詩是一切知識的源泉」「詩是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則說:「詩之不同於其他種形式的作品,並不在于格律;凡不能感動我們的熱情或想像力的,就不是詩。有一個特點是所有真正的詩人所共有的,就是他們寫詩是出於內在的本質,不是由任何外界的東西所引起的。」雪萊說:「狹義的詩卻表示語言的,尤其是具有韻律的語言的特殊配合,這些配合是無上威力所創造,這威力的寶座卻深藏在不可見的人類天性之中。」濟慈認為,「它是一切,而又什麼都不是。」還有一個日本當代詩人高橋睦郎,我在2011年青海湖國際詩歌節上,與他有過一些短暫的交流。他說過一個很獨特的觀點:「我不知詩歌是什麼,所以我寫詩。」這個觀點實際強調了詩的探索意義,它與生活的不可預測和摸索聯繫了起來。
中國也有很多詩人給出了不同的說法。戴望舒給出了這樣的定義:「詩是由真實經過想像而出來的,不單是真實,亦不單是想像。」多多說:「詩就是無中生有。」韓東則強調:「詩到語言為止。」他們都非常看重詩與語言的關係,如果沒有語言,詩根本就無法存在。
關於詩,我想說的是,詩歌是語言的藝術,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古典詩是古人的生活態度,現代詩是現代人的生活態度。我想,詩歌創作的一個前提是要先學會鑑賞,這樣可以幫助人們了解詩的高度。
三
關於詩歌,現在也有很多人持有一種負面的評論。他們認為現代社會一些人很功利,只注重物質,忽略了精神,詩歌不再被需要了。殊不知,這是一種誤解,它實際涉及了一個重要的主題,那就是詩歌智慧的轉型。我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詩歌的烏鴉時代》。我認為,現代詩是反映現代人的精神和情感的鏡子,或許,說它是一面魔鏡更為恰切。它是以自己特殊的方式,映現著世界的真相。如果說浪漫主義是詩歌的「夜鶯時代」,那麼,自十九世紀後期濫觴的現代主義以降,便是詩歌的「烏鴉時代」。必須指出,置身在一個詩性缺乏的時代,或許最需要的就是詩歌的出現和存在。這正如在荒漠中,最需要的是水和綠色一樣。詩歌的智慧在當代出現了轉型,它已不再僅僅以分行的形式出現,而是滲透於小說、影視和建築等各種藝術門類中。有時,它甚至以廣告詞的面目出現。
下面,我們進一步來探討「現代詩為什麼讀不懂」這個重要的話題。我認為,主要有如下原因:其一是現代詩的教育嚴重滯後,包括審美習慣、藝術觀念等問題;其二,詩歌藝術的表達方式難度增加,詩人的藝術手法愈來愈豐富多元;社會的物質化、功利化和娛樂化導致的後果;其三,人們將現代化理解為城市化的失誤,以及技術文明與人文精神的錯位;還有生活的複雜化,帶來了當代社會人與人關係的隔閡,這也給詩歌的理解造成了難度。就這些問題,我與大家一起來討論。與上述原因相關的一些問題則是:一是在語文教育中,語言意識的缺乏。二是對詩歌文體意識的缺乏,對語言的不敏感。三是想像空間的狹窄與情感的萎縮。詩歌除抒情、言志和表意等功能之外,應該有它的美學價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它是文學各門類中最講究形式的一種文體。分行與節奏,則是現代詩必要的元素。它是由詞語的組合、排列而引起的想像力的擴展,營造一個詩性的空間,在靈魂深處發出回聲或共鳴。詩歌需要自由舒展的想像空間,還要有充沛、飽滿和誠實的情感。沒有這些東西,好詩就無從談起。
四
詩歌的語言不是新聞語言。新聞必須精準,必須讓人懂,它的語言應該是淺顯明確的,讓人一下子就明白是怎麼回事。但詩歌有時恰恰製造了難度,故意要人不易懂,目的是什麼呢?實際上,它要拉長理解的長度,增加享受美的時間,而不是一下子就能讓讀者接受,隨後輕易就會放棄。詩的目的就是讓人感和悟,因此,懂不是終極的追求。如此,包括像波德萊爾這樣的詩人,有時也會提出一些極端的想法,認為詩歌不需要理解,說什麼「不被理解這是我的光榮」,我通過我的寫作,走到了常人理解之上。義大利詩人蒙塔萊也說,「如果詩歌創作的難題,在於如何讓人理解,那麼就沒有人會寫詩了」。這些看法實際也呼應了我們剛才介紹的高橋睦郎的那句話,「我不知道什麼是詩,所以我寫詩。」所以,艾略特主張,詩歌寫作就是「扭斷語法的脖子」。讀者經常會問懂不懂,好像詩歌有現成的標準答案。今天,我想說的是,詩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恰恰相反,它可能有多個答案的存在。古人也認為,「詩無達詁。」讀者可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感受力,作出不同的理解。這也就是為什麼同一首詩,在不同的讀者那裡,會作出不同的解釋。西方有一句諺語:「一千個觀眾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當然,這則諺語還有下半句,「但是不能把哈姆雷特理解為李爾王。」這後半句告訴我們,闡述也是有限度的,你可以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理解,但必須在哈姆雷特的範圍裡。如果超出這個限度,莎士比亞就會來找你算帳了。
我想,大家可能都讀過杜甫《春望》中的詩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但是放在今天,再這樣寫,別人就會覺得這詩太不真實了。一封家書哪裡要三個月呢?現在,人們只要拿起手機,打開視頻,雙方馬上就能看見,就可以對上話了。我在網上,找到了一首歌詞《愛已關機,情已欠費》。在手機出現之前,我相信,沒有人會這麼寫。但是生活卻給了我們詞作者以創作的靈感。這是因為現實中,出現了關機和欠費的情況。於是,他就對這一現象,進行了聯想和藝術的加工,並將情感疊加到手機這一原本漠然的存在上,寫出了這首意味深長的歌詞。今天,人們已經坐在高鐵上,這個時候,你要再去歌頌牛車、馬車上的愛情,似乎就有點脫離現實,而且也確實顯得矯情了一點。
最後,我借用布羅茨基的一句話與大家共勉:「一個閱讀詩歌的人比不閱讀詩歌的人更難戰勝。」祝福大家永遠與詩相伴,永遠有一個詩意人生。
汪劍釗講座生動有吸引力,現場上百聽眾聽得入迷。 陳偉華 林汝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