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歡樂谷的歡快與黃鶴樓的壯觀,湖北省博物館帶給人一種歷史的厚重感。來到這裡,可以了解到湖北省的古代歷史。湖北省博物館位於武漢市東湖風景區,是全國八家中央地方共建的國家級博物館之一,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機構,屬於國家旅遊局5A級遊覽景區。其中,湖北省博物館有四大「鎮館之寶」,包括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
越王勾踐劍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現在依舊鋒利無比。劍身呈紫黃色,寒光逼人,劍身上刻有八個鳥篆文字,譯為「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在春秋戰國時期,越國位於浙江一帶,考古學家卻在湖北楚國貴族墓地裡發現越王勾踐劍。目前考古學界認為主要有兩種可能:一是說越王勾踐把女兒嫁給楚王,將這把劍作為嫁妝帶到楚國。二是說當年強大的楚國出兵越國時繳獲了此劍帶回楚國,最終作為陪葬品進了墓地。
曾侯乙編鐘為東周時期,周王族諸侯國中姬姓曾國的一套大型禮樂重器。它體現了周王朝治國基礎的禮樂制度。曾侯乙編鐘是考古所見最大、最重、音樂性能最完好的打擊類樂器。全套編鐘重5噸,共65件鐘,十二律齊備,每件合瓦形鍾均能演奏呈3度音階的2個音。編鐘上的銘文記錄了一部金光閃爍的樂律經典。
鄖縣人頭骨化石是湖北省境內首次發現的最完整的古人類頭骨化石,被專家確認為距今已100多萬年前的遠古人類化石,這一發現,改變了人類起源非洲說,證明在早更新世晚期,長江中遊流域已有直立人的存在。它的發現對直立人與早期智人的發展關係及南北文化交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青花瓷是中國瓷器的主流瓷器之一,在世界陶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元代青花瓷以其精湛的工藝而享譽世界,又因其存世稀少而成為價值連城的藝術珍品。其中湖北省博物館中的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就是其中之一,它腹部設有四個開口,分別繪製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梅鶴,故名「四愛圖」。梅瓶釉色白中泛青,色彩青翠豔麗,為元青花瓷器中的精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