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焦一線
聚焦影視內容,深度解析行業
作者:李知恩 / 編輯:於華東
近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節目收視綜合評價大數據系統公布了一份紀錄片專題收視報告。
報告顯示,在2019年6月3日至8月9日期間,《瞬間中國》《手創中國》《傳承》《國家記憶》《大國工匠》《外國人在中國》《舌尖上的中國》《走遍中國》《記住鄉愁》《中國味道》《稻米之路》等11部紀錄片在電視臺的收視率突破了0.5%。
近幾年,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以及行業投入的加大下,國產紀錄片的產量不斷走高,高質量爆款頻出,整個紀錄片產業也發生了諸多變化。
從題材來看,爆款的類型開始更加豐富,從B站火爆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到騰訊視頻聯合陳曉卿打造的《風味人間》再到今年受熱議的醫療紀錄片《手術兩百年》,除了美食和文化兩大常青題材外,國產紀錄片在現實主義題材領域的探索也在加深。
從受眾來看,與前幾年「紀錄片觀眾人口老齡化」論調不同的是,《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年輕人中的流行,讓整個行業重新認識了當下時代紀錄片的受眾群體。年輕觀眾熱情高漲下,近幾年不少紀錄片在製作風格、形式、時長上也在根據新一代的口味和習慣做出改變。
從平臺來看,紀錄片市場最顯著的變化之一就是製作主體更加多元化,從此前單一的由電視臺製作到如今視頻網站在紀錄片行業的地位日益凸顯,媒體渠道的拓展和融合,也將加速紀錄片產業的價值釋放。
1
產量與質量雙高
現實主義題材火爆
國家對紀錄片產業的扶持力度一直很大。2018年廣電總局發布了《關於實施「記錄新時代」紀錄片創作傳播工程的通知》,通知指出該工程將在題材規劃、資金扶持、播出調控、人才培養、市場引導等多個方面出臺扶持政策,來推動紀錄片產業的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中國紀錄片生產總投入為46.02億元,同比增長16.4%;生產總值為64.45億元,同比增長近7%。此外,相關數據顯示,近5年中國紀錄片總產值的年度增長率為12%左右。
政策的大力扶持和行業生產投入的走高,讓國產紀錄片的產量不斷上升,2018年僅紀錄電影的數量就較去年同期增長了30%。
與此同行,大批優質紀錄片走紅後,資本開始逐漸注意到了這個行業,為作品生產帶來了更多資金。CDRC統計顯示,無論是電視還是網絡自製紀錄片,千萬元級投資製作作品越來越多,這也加大了高質量頭部紀錄片產出的概率。近幾年,《他鄉的童年》《手術兩百年》《風味人間》《人間世》《西南聯大》《生門》等紀錄片的豆瓣評分均在9分以上。
前幾年,國內紀錄片行業的常青題材一直是美食類紀錄片和文化類紀錄片,如每出一季便會引起熱議的《舌尖上的中國》以及讓故宮手藝人走向大眾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前者本身屬於國民級大IP,後者則是從B站破圈層實現了全民熱度。
從美食題材來看,除了《舌尖上的中國》外,近一兩年《風味人間》《人生一串》《尋味順德》《早餐中國》等同類型紀錄片也擁有較高熱度,其中《風味人間》將美食探索領域拓展到了全球,而《人生一串》呈現的則是此前被忽視的燒烤文化。從文化題材來看,《如果國寶會說話》《大國工匠》等均引起了熱議,其中《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豆瓣標記看過人數過萬。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食和文化題材外,近幾年現實主義題材紀錄片也頻繁誕生爆款,其中最熱門的當屬醫療主題的作品,如透過孕婦生產展現生死交替的震撼和生命降臨的喜悅的《生門》;呈現人類與疾病抗爭歷史的《手術兩百年》,試圖還原真實醫患生態的《人間世》等。
紀錄片這種藝術形式本身就更為人性化,更加具有溫度,再者醫療的話題也很容易牽動普通人的心弦,《生門》《人間世》等紀錄片下不少網友直言自己是哭著看完的。
除醫療主題外,熱門的現實主義題材紀錄片還有《城市24小時》《零零後》《一百年很長嗎》《差館》《四個春天》等作品,它們聚焦的或是社會底層人士、城市社畜群體、00後,或是手藝人、中國家庭等,作品大多以情動人,具有較高的思辨性,引起了不少觀眾對社會問題的反思和討論。
2
受眾年輕化
帶來形式、風格、時長轉變
題材走向豐富的同時,國產紀錄片的受眾群體也發生了變化。
《2017年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中提到,縱觀2016年世界紀錄片發展情況,新媒體的衝擊、觀眾老齡化已經成為不可迴避的問題。為此,英國BBC、日本NHK、美國探索頻道與國家地理頻道通過採用大片策略、開闢新媒體空間等方式吸引年輕觀眾。
在國內,近兩三年,紀錄片與年輕人之間的壁壘也正在被打破。《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關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紀錄片在B站年輕群體中走紅,可以說讓整個行業對紀錄片的受眾群體產生了新的認知。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曾透露過一組數據:《我在故宮修文物》70%的觀眾是18歲到22歲的人。
當下的年輕人越來越能沉下心來感受記錄片的魅力了。騰訊視頻早前也曾公布過一組數據:2016年-2017年,騰訊視頻平臺紀錄片頻道的年輕用戶實現了近4倍的增長。可以說,《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風味人間》《人間世》等多部高質量作品的問世,讓國產紀錄片在年輕觀眾群體中立起了口碑。
市場敏銳感受到年輕一代對紀錄片表現出的極高熱情後,也開始在製作上對年輕受眾更加友好。首先,從語言風格上來講更加「潮流」,如《如果國寶會說話》在解說中加了「萌萌噠」、「Duang」、「確認過眼神」等時興的網絡熱詞和熱梗,來消除傳統文化與年輕人之間的隔閡。
其次,在形式上帶來了更多交互性,所謂交互性不僅指的是通過彈幕這種形式進行交流。《了不起的匠人》播出時,優酷設置了片尾兩分鐘的「彩蛋」,播出三期後,「彩蛋」內容完全來自網友原創,網友可以通過曬自己的手工臺和作品以及對「身邊匠人」隨手拍的形式,參與相關話題互動。
再者,為了適應當代年輕人碎片化的視頻消費習慣,不少紀錄片也在嘗試縮短體量。除了上文提到的《如果國寶會說話》單集時長僅在5分鐘外,電視臺、視頻網站、以及新華社、《人民日報》等跨界的媒體們都在發力時長較短的微紀錄片。不過,短小的篇幅有時候也會導致紀錄片敘事更為碎片化,故事性不足,並不是所有的紀錄片都適合「小體量」呈現。
不管是年輕力量成為主力受眾群體還是紀錄片產業產值的迅速增長,似乎都印證了不少業內人士此前的預言:紀錄片產業在中國被嚴重低估了。
3
網生力量崛起
催生產業新的增長極
長久以來,國內紀錄片大部分主要依靠政府投資拍攝,很少有民間資本流入,但《2019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市場近47億元的生產總投入中,各級電視機構投入約27億元,各級政府機構投入約7億元,民營公司(含民營製作公司和新媒體平臺)投入約13億元,由此可見當下紀錄片市場的投資、製作主體正在多元化。
此外,CDRC調研數據顯示,2018年,省級以上電視機構製作紀錄片總時長約1.8萬小時,播出紀錄片總時長約6萬小時。同時,2018年網友在視頻網站點擊觀看的紀錄片有2893部,紀錄欄目有128檔,點擊量超過億次的紀錄片共有9部,排在首位的是《風味人間》,點擊量高達10.7億次。
一直以來,電視臺都是紀錄片製作、播出的主力平臺,但是隨著網際網路時代受眾從大屏到小屏的流動以及視頻網站的崛起,紀錄片行業的「網生時代」已經來臨。
從視頻網站近幾年的動作來看,騰訊視頻引進了《國家地理》《地球脈動2》《藍色星球2》等海外高質量紀錄片後,與BBC聯合出品了《王朝》,並且和BBC Studios共同宣布了「博思星人」計劃,未來在紀錄片領域或許將聯手打造更多作品。自製內容上,騰訊視頻和陳曉卿合作了美食類紀錄片《風味人間》,並推出了紀實真人秀《奇遇人生》,二者口碑均很穩健。
愛奇藝與Discovery探索頻道合作推出「太空周」計劃,引進了《阿波羅計劃》《宇宙有道理第六季》等系列內容,同時和二更視頻聯合出品了美食紀錄片《此食此客》;優酷和BBC聯合打造了紀錄片《塞倫蓋蒂》,自製作品《他鄉的童年》《了不起的匠人》也都擁有較高熱度,其中《了不起的匠人》還反向輸出到了電視臺;B站在《我在故宮修文物》之後主投了《人生一串》《歷史那些事》,其中《人生一串》第一季播放量已經突破了6500萬。
或許是紀錄片偏向小眾,近幾年業內關注的一直是視頻網站在「影劇綜」領域製作水準的提升,但相對忽略了視頻網站在紀錄片領域的發力。在紀錄片領域,視頻網站的生態建設如今已經涉及內容製作、IP孵化、題材把控、分帳體系、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學部長、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蘇六認為,網際網路平臺會把國產紀錄片推向一個新高度。其實這不僅是因為新媒體紀錄片的出現催生出了產業新的增長極,也是因為視頻網站面向新一代的年輕化思維可以為紀錄片帶來新的視角,產出更加國際化的內容,並探索更多垂直領域。
整體來看,國內紀錄片產業的發展目前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如頭部廠牌不顯著、優質IP欠缺、海外影響力較弱等,不過當下整個紀錄片市場的潛力正在被逐漸挖掘,開始進入「大航海時代」,新的類型不斷被探索、網際網路的新玩法相繼出現,隨著入局資本的增多、行業投入的加大、商業模式的探索、技術的革新,未來紀錄片行業的活力將被進一步釋放,行業生態也將逐漸走向完善。
原創文章,轉載請標註來源和作者,違者必究!
━━ 已入駐平臺 ━━
ID1:love-travis
ID2:Course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