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永勝縣松坪傈僳族彝族鄉:點亮山村幸福新生活

2020-12-22 雲南網

電力員工為村民貼春聯送祝福。

阿拉山村大變樣

冬日的晨光,為金沙江畔的群山鍍上了層層金黃。1月10日一大早,松坪鄉樹底村委會阿拉山村村民胡勝高就打開碾米機,和妻子在自家院子裡碾包穀。金黃色的包穀粒歡快地飛舞著,和院子裡綠意盎然的百香果藤以及鮮豔的一品紅,構成了一幅生動的畫面。

阿拉山村群眾用電動碾米機碾包穀。

「村裡通電、通路後,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好了。以前如果要磨小麥、碾包穀,糧食要靠人背馬馱,得翻過好幾道山梁,來回走上20多公裡路,還得排隊,每年上千斤的糧食要10多天才能加工完成。現在,嶄新的供電線路從自家門口經過,電力足了,家裡也有了電動粉碎機,電閘一合,就可以磨麵、磨包穀。」胡勝高感慨地說。

胡勝高招呼筆者一行在自家火塘邊烤火,向大家講述著7年來變化:自2012年通電以來,阿拉山村實現了大變樣,過去村民們都住在茅草房、木楞房裡,家裡只能點蠟燭和煤油燈,做飯燒水用的是山上砍來的乾柴,孩子們上學要走五六個小時的山路。而隨著通電、通路的實現,村裡幾乎家家戶戶都用上了電飯煲、電視、冰箱等電器。這7年,也是胡勝高家生活變化最大的7年。胡勝高現在是村裡的護林員,每年有8400元收入,家裡養著豬、羊和雞,還種植了20餘畝芭蕉、核桃,家庭年收入有兩萬多元。兩個孩子都在松坪鄉念書,一個上中學、一個上小學,每年有1000多元的教育補助。

胡勝高說,現在每度電的價格大約為0.36元,他家一個月的電費才四五十元錢,不僅用電方便了,還節約了加工糧食的時間成本。空餘時間,村民們還可以外出打工增加收入,每人每天至少能掙100元。

在胡勝高家裡圍爐交談。

爐火跳躍,映襯得房梁上一字排開的臘肉越發紅潤。「前不久殺年豬,醃了好多臘肉,剩下的鮮肉,家裡的兩個冰櫃都裝得滿滿當當,想想都覺得開心。」胡勝高滿臉笑意。

「現在是最好的時代。」年過六旬的胡世偉見證了村裡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不通路到通路,從無電到有電,再到用上動力電,家裡電器樣樣有,生產生活不用愁。

前幾年,全村36戶中就有18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在,全村都脫貧了,家家都裝上了太陽能熱水器,隨時都能洗上熱水澡。每家小院的角落裡,都擺放著電動粉碎機、磨麵機,電視機、洗衣機、電飯煲、電磁爐、電冰箱等家電。

胡世偉的兒女在外地打工,平時就只有他和老伴在家,以前隔三差五要上山打柴,對於上了年紀的人來說非常吃力。現在通了電,插上電就能做飯燉湯,實在太方便了。胡世偉說:「現在村裡差不多家家戶戶都用上了多種電器,用了幾千年的石磨等工具都淘汰了。對於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傈僳族群眾來說,真是有福氣。多虧了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大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了。」

「有了電,不再點煤油燈,不再點蠟燭,防火的壓力比以前小了很多,對保護環境也有好處。」護林員胡玉堂說。

在胡玉堂家,電冰箱、電視機、洗衣機、電飯煲、電水壺等一應俱全,家裡看起來現代感十足。指著立在家門口的電桿,他興奮地說:「電帶來的好處太多了,有電的日子就是方便,就是好。」

談到對未來的打算,胡玉堂說:「雖然家在山區,但是村裡的信息不能閉塞,我打算今年再掙些錢後,就買個電腦、接通網線,在家就能瀏覽網上的新鮮事,還能及時了解牛羊牲畜的價格信息,賣個好價錢。」

貼心服務解民憂

通電帶來好日子,也讓人生活得更有底氣。

走進樹底村委會產業發展帶頭人張福龍家,四合院裡一派繁忙的幸福景象:張福龍正在孵化室忙著照看小雞,母親正給8頭小牛餵食自家種的南瓜,父親在院子裡掛燈籠、貼窗花。張福龍剛結婚不久,一家人還沉浸在滿滿的幸福中。

28歲的張福龍,2013年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但2015年,他卻是全村首個主動要求退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村民。「通電後,我了解到了更多致富信息,學到了一些發展產業的技術。作為年輕人,能憑藉自己的雙手致富、摘掉貧困帽,我覺得很光榮,做人很有底氣。」張福龍自信滿滿地說。

張福龍家的雞舍暖意融融。

如何做到在短短兩年時間內告別貧困?張福龍說,「大家都說是因為我的名字起得好,有福氣,但我覺得,這福氣源於國家的好政策和供電局的好服務。」張福龍說,依靠國家的好政策,家裡申請了免擔保貼息貸款,蓋起了雞舍,雞舍才蓋好,供電局就把電桿、電線建到了雞舍旁,解決了他的後顧之憂。

張福龍介紹,他家種了10餘畝包穀,部分作為雞的飼料。將採摘下來的包穀去皮、剝殼原來需要全家人奮戰幾個晚上才能完成,通電後,一個人兩三個小時就全部完成了。

有了動力電的支撐,張福龍的養雞方式也悄然發生了改變。起初,他只是通過傳統的方式讓母雞孵化小雞,一隻母雞隻能帶六七隻小雞。自從2014年他開始通過電氣孵化小雞後,一次能孵化三四百隻,年收入達到三四萬元。

「通電後最大的變化,就是養殖方式規模化了,有電真方便。」張福龍說。隨著規模化養殖的推開、電氣孵化產能的提高,張福龍家的孵化機也增加到了目前的3臺,年收入增加到10多萬元。張福龍高興地說:「這多虧了供電局的貼心服務啊。」

在張福龍家的雞舍裡,幾十隻小雞正擠在一起進食。「雞舍對溫度的要求比較苛刻,一般控制在20℃至28℃左右。」張福龍指著一旁的孵化設備說,「成功孵化雞苗的重要條件就是孵化箱保持在一個恆定溫度,溫度的突然升高或降低對於雞苗的孵化都是致命的。」

電力員工上門服務

為解除張福龍養雞用電的後顧之憂,麗江永勝供電局松坪供電所工作人員主動上門為他更換了老化線路,對用電設備進行安全隱患排除。同時,專門針對張福龍建立了客戶信息檔案,開展定人、定責「一對一」服務,還向他發放了「服務卡」,以便隨時解決客戶的用電難題,為張福龍養雞創造了一個安全可靠的用電環境。

「福氣不是白來的。」松坪供電所所長陳文明說,張福龍從零開始養雞到如今技術熟練,靠的是勤奮好學、吃苦耐勞,電力將幫助當地更多群眾發展產業,實現脫貧致富。

精準施策 精準幫扶

緊鄰阿拉山村的上啦嘛村是永勝縣39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也是雲南電網永勝供電局的掛鈎扶貧點。

驅車在村裡穿行,遠遠就能見到山頭上的一幢兩層小洋房,外觀別致,商住兩用。「這是村民胡繼美家的新房,他家以前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永勝供電局綜合服務中心專責、上啦嘛村委會駐村工作隊員劉洋介紹。

2013年,胡繼美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是永勝供電局的掛鈎幫扶戶。該局多次上門走訪,用心幫、用心扶,針對胡繼美家缺資金、缺技術的致貧原因,精準施策,精準幫扶。2017年,幫助胡繼美家申請金融扶貧小額信貸資金5萬元,並聯繫中國農業銀行永勝縣支行深入上啦嘛村為貧困戶辦理貸款相關手續。有了這筆啟動資金後,胡繼美和丈夫朱基林開始投資做小本生意,將雞樅、花椒、核桃、野生中草藥材等本地特產賣到永勝縣城、麗江市區,由此賺得了第一桶金,如今她家的家庭年收入達到3萬多元。

嘗到了甜頭的朱基林開始定點收購當地農特產品,不僅讓自家脫貧致富,也為村裡的農特產品打開了銷路。村裡以前不值錢的山珍如今身價翻番,鄉親們的收入也增加了。

此外,受惠於政府的住房改造政策,由政府出資9萬元,胡繼美家也拿出做生意攢下的錢建起了新房。不僅如此,上啦嘛村每一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都得到了住房改善的實惠。

生活有奔頭 致富激情高

在上啦嘛村村民胡進三家乾淨整潔的小庭院裡,胡進三的母親正端坐在織布機旁麻利地織布。胡進三拿著工具,專注地攪拌著桶裡的塗料,打算把房子的外牆再刷白一些。

「小胡家之前就住在旁邊那間木楞房,現在他家不但退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年收入也達到5萬多元。」永勝縣政協教科衛體主任,上啦嘛村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子衛華指著木楞房向筆者介紹,低矮的木楞房和亮堂堂的磚瓦房形成了鮮明對比。

「永勝供電局一直在掛鈎幫扶我們家,幫我們家改善住房條件,還給我們送來了小豬、小雞,指導我們發展養殖業,是我們脫貧致富的貼心人。現在我家的生活越來越好了,媳婦前幾個月剛剛生了二胎,我們感覺很幸福。」胡進三感激地說。

胡進三家的變化,是上啦嘛村發展的一個縮影。子衛華介紹,2015年9月他剛來村裡進行駐村幫扶時,村民們都住在木楞房裡,人畜不分離,生產生活條件艱苦。隨著村裡通電、通水、通路,群眾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全村都住進了磚瓦房,還建起了農貿市場,孩子們的上學條件也得到了改善。永勝供電局派駐上啦嘛村委會的駐村工作隊員紮根基層,用心了解村民所需,兢兢業業做好精準幫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43戶879人,目前已脫貧237戶859人,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81.59%降至1.86%,2019年脫貧出列。

近年來,通過永勝縣、鄉、村各級黨委、政府以及麗江永勝供電局的不斷努力,上啦嘛村的基礎設施和用電服務水平全方位得到了提升。

村民們脫貧致富的故事,折射出松坪鄉各族群眾擁抱美好生活的大變化。近幾年,隨著松坪鄉經濟社會的發展,用電需求快速增長,2013年年供電量為152.251萬度,2019年年供電量躍升至781.225萬度,比5年前增長了5倍多。

電力員工為村民貼春聯送祝福。

松坪鄉副鄉長陸福勝表示,自2012年底通電以來,全鄉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電視機等家用電器進入村民家中,群眾文化生活也得到了豐富。在全力做好供電服務的同時,麗江永勝供電局也全力推進掛鈎扶貧點各項脫貧攻堅工作。截至2019年底,全鄉已達到脫貧標準,正在接受驗收。

雲南網記者 劉波 李琛 王宇 楊紹豪 田學 葉琳 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通往秘境怒江的神奇入口,擺時之鄉瀘水!
    瀘水地處享有「東方大峽谷」美譽的橫斷山脈南端縱谷區,地勢北高南低呈「V」字地形,也被稱為擺時之鄉 瀘水市境內有傈僳族、白族、彝族景頗族、怒族等21個民族民族風情濃鬱,各民族的節慶更是盛事不斷
  • 滎經寶峰彝族鄉杏家村:通新路 搬新房 買新車 我們心裡暖洋洋
    說起搬遷後的變化,寶峰彝族鄉杏家村的曲目金子一臉喜悅。杏家村位於寶峰彝族鄉西南部,村裡的少數民族都是無序自發從美姑、金陽、甘洛等地遷居而來,曲目金子便是十年前從美姑遷居而來。「剛嫁過來那會兒日子真是不好過,這裡受制於自然條件制約,農業收入非常有限。再加上山高路陡,交通也不方便。我們一家還算勤勞努力,卻也一直難以擺脫貧困。」
  • 雲南傈僳族孩子入住富陽「傈僳小院」
    開學後,在富陽常安鎮中心小學借讀的傈僳族女孩花花向小夥伴發出邀請,臉上洋溢著自信與幸福。就在開學報到的前兩天,富陽區委統戰部、區新聯會、滴水公益、常安鎮在永安山乾方磨礪營搞了個「傈僳小院」竣工儀式,見證花花一家在「傈僳小院」第一次點火的開心時刻。
  • 騰衝滇灘棋盤石:幸福寫在邊疆傈僳族群眾的臉上
    棋盤石黨支部確立了「打造雲南邊疆傈僳族團結和諧美麗新村」的目標,堅持以基層黨建統領自然村各項工作。黨支部堅持黨建引領產業多元化發展,把促進群眾增收、實現共同富裕作為奮鬥目標,把產業結構調整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突破點,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確立了「發展特色種養殖業、管好集體資源開發、發揮示範大戶帶動」的思路。
  • 論雲南彝族土司制度的淵源
    一、土司制度的濫觴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度,研究雲南的歷史,特別是研究雲南彝族的土司制度,不能不關注從《尚書》開始的所有關於中國歷史的典籍文獻,特別是司馬遷的《史記》。因為,把統治的目光投向南方、西南、西北和東北,並進行了相對有效的治理,具體說來就是從秦始皇開始,到漢武帝時蔚為大觀。
  • 想想雲南麗江,你知道麗江的十大特長嗎?
    1、麗江蒸雞肉火鍋雞是雲南的名菜之一,早在前就流行於滇南中。建水生產了一種獨特的陶器蒸鍋,名為「汽鍋」,專門用於蒸煮食物。蒸雞的方法是鈄雞洗淨後切成小塊,再與姜、鹽、蔥、草果一起放入蒸籠中,把蒸鍋放在盛滿水的湯鍋上,縫隙用紗布堵住,以防蒸汽外洩,然後在火上煮沸。
  • 山村從「髒亂差」變「潔淨美」,群眾從「等靠要」到「爭幹闖」
    維西紀委監委服務隊與群眾一起勞動小積分撬動新生活,鄉村換新顏「我們家環境衛生搞得好,積分就上去了,兌現到的獎勵就多。今後我還要加倍努力,參加美麗村莊建設,把家庭衛士、個人衛生搞得更好,爭當最美家庭。」12月7日,蕨菜山村傈僳族婦女子文英高興地說。
  • 雲南師大附中民族班定向招100人
    雲南師大附中昨日發布2020年民族班定向招生簡章,該校今年面向全省招收25種少數民族的應屆優秀初中畢業生100名。    雲南師大附中民族班要求考生的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總分(不含加分)不得低於552分或考生高中招生錄取成績位於本人所在州市的前100名(不含加分)。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雕塑文化,代表雕塑作品及特點
    滇東北自古是雲南與中原文化、經濟交流的重要地區,漢文化進人較早。滇東北的爨文化在雲南歷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曲靖的雕塑作品,在20世紀80年代處於雲南的領先地位,對後來雲南城市雕塑建作起到了示範作用。昭通在保存歷史作品方面,有自己的膽識和遠見。曲靖、昭通的雕塑作品,達到了均衡全雲南的作用。
  • 騰衝市人民法院關於拍賣(第二次)昌寧縣珠街彝族鄉從崗集鎮房地產...
    > 騰衝市人民法院將於2020年12月31日10時至2021年1月1日10時止(延時除外)在騰衝市人民法院淘寶網司法拍賣網絡平臺上進行公開拍賣活動(戶名:騰衝市人民法院,網址:https://sf.taobao.com/0875/03),現公告如下:一、拍賣標的物:昌寧縣珠街彝族鄉從崗集鎮房地產
  • 雲南彝族火把節舉辦時間地點
    很多人到過雲南,去了雲南的很多地方,可是卻沒有參加過雲南少數民族的節日,沒有感受過雲南本地少數民族風俗特色文化。很多少數民族是不過年的,他們傳統的節日就好比我們的春節一樣熱鬧。小編今天就來帶你走進彝族少數民族,讓你了解彝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節日。彝族火把節是彝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在雲南去這兩個地方都可以見到,雲南民族村和石林縣。
  • 彝族
    彝族     彝族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廣西等省區,現有人口657萬多,其中雲南最多,有405萬多人。彝族是雲南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佔全國彝族人口的60%左右。
  • 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2月最新獲批重點工程項目匯總
    找甲方發布了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2月最新獲批重點工程項目匯總,總共包含28個項目詳情如下表:1. 綠春縣大水溝鄉攪拌場建設項目2.雲南紅河蒙自冷泉24000頭育肥豬場項目17. 石屏縣金林礦業有限公司老旭甸煤礦生活區建設項目18. 金平縣興河良種繁育場項目19.
  • AI「智多莓」助力雲南傈僳族致富奔小康
    程飈介紹說,利用AI技術,實現草莓種植的數位化管理,讓雲南偏遠山區傈僳族農人脫貧致富奔小康。「智多莓」團隊通過AI技術,輔助專家實現數位化管理,專家只需要管控數據,就可以實現對植物生長的管理,對於種植者來說,只需要按照人工智慧系統的提示,在生產過程中進行相應的幹預即可。
  • 雲南抱腿——彝族摔跤動作教學(一)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彝族摔跤」源遠流長,是彝族撒尼人祖先慶賀豐收、歡度佳節、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傳統體育項目之一,具有數百年的歷史。石林民間故事《摔跤的來歷》在民間廣為流傳,傳統的文化習俗和文化認同,使「彝族摔跤」世代相傳,沿襲至今。它包含了彝族撒尼人樸實的民族審美觀和千百年來對力量的崇敬。「彝族摔跤」技法、技巧靈活多樣,與國際摔跤十分相近,差異主要在於國際摔跤不系腰帶,而「彝族摔跤」要系腰帶,展現了彝族人民卓越的智慧和創造力,具有突出的歷史和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