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在校未成年女生被誘導陪酒」的消息,讓網友譁然。
如今的未成年孩子,膽子可真大,好像真的都因為「無知」,所以「無畏」一般,什麼事都敢去嘗試一下。
但真的只是,不知者無畏嗎?
01
12月初,一位家長向學校反映,他15歲的女兒,從今年11月起多次被人誘騙去多家KTV陪酒。
事情是怎麼暴露的呢?
據這位家長說,在11月初和孩子視頻通話的時候發現她是坐在KTV裡面的,詢問後,孩子說自己是在給同學過生日。
這樣的KTV背景,在之後的視頻中出現了多次,這位家長也漸漸地覺得很奇怪,但每次詢問自己孩子,都說是在給同學過生日。
但就在11月中旬時期,自己的孩子失聯了一天多,回來之後在家長的追問下才道出實情,原來自己的孩子被同宿舍的一位女生誘導去KTV陪酒陪唱。
隨後,家長在自己女兒的手機上發現有很多紅包轉帳記錄,金額從200元至1000元不等。
隔天,家長便向學校反映了相關情況,學校也於第一時間報警。經初步調查,學校共有8名未成年女生去KTV陪酒陪唱,8人分別住在兩個宿舍分屬不同班級。
據警方調查後表示,這附近的一所民辦學校也有多名學生涉及有償陪待。
3名社會青年組織者稱他們通過校外未成年女生介紹在校同學來陪酒,最後再通過參與陪酒的在校女生介紹同校女生來KTV「掙錢」。
陪酒 「工資」日結,每陪唱2小時賺300元,組織者抽100元,介紹人抽10元到20元。
怎麼說呢?
看到這個新聞我還是覺得很魔幻,這些都還是十五歲的未成年少女,誰又知道陪唱陪酒的下一步會是什麼呢?
02
雖然,到目前為止這個事件中的3家涉事KTV以及誘導未成年女生的社會青年均已被依法處理,該職校的理事會也對校長、輔導員和宿管員進行了處理。
但事件不該到此劃上句號。
事發後,警方和學校找家長了解情況,但有些女生父母甚至互相推諉讓找對方,且在與這些女生談話時發現,她們大多沒有正確的金錢觀,過分追求吃穿,互相攀比和虛榮心極強,其中不少女生用的都是高檔手機,有些人甚至有兩部手機。
因而希望家長能夠配合學校「增強她們對外界誘惑的抵抗力」。
是家長不夠配合嗎?
在當今這個網絡發達的電子時代,很多孩子甚至從小學開始就人手一部手機,每天這些孩子在手機上看什麼、聽什麼是真的很難時時刻刻去把控的。
紀錄片《守護解放西》裡面,一個十三歲的女孩子因為她媽媽覺得她交的朋友不是很靠譜,每天就是抱著個手機,也不知道在看些什麼,聊些什麼,一問就是不說,管多了還直接離家出走。
母親凌晨一點發現孩子不在房間,找了整整一夜,找到了她口中的朋友,也就是不說人在哪裡,問就是你懂她要什麼嗎?
這位母親直接回道:「但我知道什麼是為她好。」
熟不熟悉?
又有多少孩子被這句「我是為你好」而逃離呢?
這就是相互了解的太少了,都是自以為的「我懂你」。
我認為家長更該做的是以身作則,外加認真的傾聽才是最好的引導。
你說當代人誰不是天天看著手機,作為父母的,好不容易下班回家,也是天天抱著手機刷。
你的孩子當然和你有樣學樣,他會認為我的媽媽/爸爸,也是這麼做的,我也可以,我也應該。
我們不要把孩子當做是自己附屬品、所有物一樣的存在,他們也是有思想的個體,會有自己的想法與困惑。
你認為這是對的,你想讓他少走彎路,沒錯。但是小孩兒也有自己的好奇心,不要總是想著去替他們做決定,亦或是認為他們很無知。
你可以把他當做一個年輕的朋友去對待,你會從他平時的言行中去發現「蛛絲馬跡」。
03
事實上,成年人或者父母的一舉一動都在影響著孩子,就像很多未成年犯罪的根由其實來源於家庭甚至是父母的錯誤誘導一樣。
其實不只是單親、留守家庭,就算是正常的家庭,孩子的健康成長也離不開成年人的關注、陪伴和愛。
《貓鼠遊戲》裡目睹母親外遇,父母離異的弗蘭克離家出走成為FBI史上最年輕通緝犯。
無論他騙到了多少錢內心永遠空虛,他想要的不過是母親的一個問候,一個擁抱。
還有些父母在縱容犯罪,每次都拿出「他還只是個孩子」為自己的兒女開脫。
就像上面提到的「家長之間互相推諉」,我真的很不喜歡一句話「孩子還小,別跟他計較」。
要知道,就是在這一次次的「別計較」中,我們縱容了這個孩子的「惡作劇」,他會認為自己沒錯,這個認知也會隨著他的年齡一起長大。
在《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對顏良和普普說過這麼一段話:
「在成年人眼裡,小孩子永遠是簡單的。即使小孩會撒謊,那謊言也是馬上能戳穿的,他們根本想像不到小孩子的詭計多端,哪怕他們自己也曾經當過小孩。」
「隱秘的角落」並不是一日造成的,只不過都被大人忽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