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究多年重大進展:澳洲曾有大型肉食性恐龍出沒

2020-12-27 十輪網

繼韓國研究團隊發現古代巨鱷走路的方式,其實是用兩隻腳像走鋼索一樣移動,澳洲科學家也公開了多年的研究,反轉過去澳洲未曾有過肉食恐龍的假定。

澳洲昆士蘭州大約60多年前出土一批恐龍腳印,近日被鑑定是由大型肉食恐龍留下的;這是科學界首次證實澳洲曾經有大型肉食恐龍出沒。

澳洲廣播公司(ABC)今天報導指出,澳洲由於缺乏大型肉食恐龍骨化石出土,故此過去並沒有確鑿證據能證明澳洲曾有這類恐龍出沒;不過,科學家近日證實,昆士蘭州有一批腳印,原來是由侏羅紀時代的大型肉食恐龍留下的。

報導提到,早在1950年代於昆士蘭州一座煤礦裡,工人在挖煤過程中發現有恐龍腳印;隨後專家於礦區內一共11個地點中,陸續發現多個恐龍腳印,從最小的30釐米到最大的79釐米不等。

時隔多年後,昆士蘭大學的三位古生物學家羅米裡奧(Anthony Romilio)、索茲柏瑞(Steven W. Salisbury)和強內爾(Andréas Jannel)於上星期公開研究成果,指出那些腳印是來自一批侏羅紀時期的大型肉食恐龍。

羅米裡奧表示,當年礦工們在挖礦時所發現的恐龍蹤跡,並不是化石,而是一些被長期壓在土壤下,並且已變成為沙巖(sandstone)的腳印。

羅米裡指出,那些腳印是由大型肉食恐龍留下,而它們主要是靠著獵食一些類似羅葉特龍(Rhoetosaurus)的草食性恐龍維生。

羅米裡說,他們將那些腳印和一些自博物館相關圖片進行比對,進而指認出腳印是屬於那些恐龍類別。他表示,在沒有骨頭化石出土的情況下,腳印、比對博物館的圖片、甚至口述傳說,都是重要的研究資料。

福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古生物學家約翰隆(John Long)解釋,那些腳印之所以在要等到出土後60多年才有科學鑑定結果出爐,主要是因為澳洲缺乏古生物學家,導致研究工作趕不上文物出土的速度。

相關焦點

  • 鳥類真的是恐龍的後裔嗎,科學家有全新發現,揭示鳥類為何是鳥類
    可是地球的歷史過於漫長,很多研究甚至牽涉到宇宙層面,因此科學家需要更多的時段來慢慢連接演化史拼圖,這需要一個相當久的過程。恐龍在地球的生命演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解開恐龍演化之謎,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個重大突破。不過,時至今日恐龍研究,還是存在很多的問題,人類沒有辦法得到科學的解答,特別是恐龍到底有沒有滅絕,這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因為科學家目前還沒有找到比較有說服力的證據。
  • 泰國挖掘出新型巨大肉食性恐龍化石
    研究人員將新型巨大食肉恐龍命名為暹羅盜龍(Siamraptor suwati,種名以化石研究贊助者Suwat Liptapanlop命名),推估體重至少3.5噸。(圖:《PLOS ONE》科學期刊)恐龍曾是遠古時期的最頂端的掠食者,關於恐龍的話題一直被考古學家和恐龍迷津津樂道。
  • 重慶歌樂山發現大片恐龍腳印,為當時中國最兇猛肉食性恐龍
    攀巖愛好者在歌樂山峭壁上發現大片恐龍腳印,為1.9億年前中國最兇猛肉食性恐龍所留,填補亞洲卡巖塔足跡空白。那片湖泊如今變成了連綿的群山,而這隻恐龍的腳印,在地質運動之下穿越時光,定格在了山巖上。2020年5月,中國科學家宣布,在重慶歌樂山發現大片恐龍足跡,造跡者為當時該地區最兇猛的獸腳類恐龍——中國龍,當時它們正在做小跑姿態。這是亞洲保存最好的侏羅紀卡巖塔足跡群,為研究中國侏羅紀早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提供了重要證據。
  • 恐龍時代最著名的十種恐龍,霸王龍上榜,而它是最大的肉食性恐龍
    恐龍,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恐龍有的很大也有的很小,其中最大的易碎雙腔龍可能超過50米,而最小的蜂鳥可能還不到10釐米。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草食者和兇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
  • 為什麼肉食性恐龍是雙足行走,而植食性恐龍卻是四肢行走?
    恐龍,是地球當下發現的最大陸地動物,其中有腕龍、地震龍等植食性恐龍,也有迅猛龍、霸王龍等肉食類恐龍,更有偷蛋龍以及似鳥龍這種雜食性恐龍,雖然同為恐龍,卻分類多種,可謂是豐富多樣。由於恐龍時代,距離現代已有2.4億年,如此遙遠的年代,以及恐龍身上的秘密,讓我們對這種動物種類倍加好奇,我們不斷地在發掘地面,希望能夠在這些地質層中找到更多關於恐龍的秘密,如它們的演變歷史,以及它們的滅絕之謎,這些都是現代的生物學家在研究的方向。
  • 侏羅紀公園中最兇猛的肉食性恐龍,你知道多少?
    諸城暴龍是獸腳亞目暴龍科恐龍中的一種大型肉食性恐龍,生存在白堊紀晚期的東亞,距今7350-6500萬年前,是目前亞洲發現的體型最大的食肉恐龍,體型比其近親特暴龍和懼龍還要大。發現於山東省諸城市的王氏群,地質年代約7350萬年-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至白堊紀末期,該地也是世界上恐龍化石含量最高的地域之一。諸城暴龍也是目前亞洲和中國第一大的食肉恐龍。特暴龍意為「令人害怕的蜥蜴」,是種大型獸腳亞目恐龍,屬於暴龍超科。是霸王龍的遠親。過去曾經有過許多的種,但目前唯一的有效種為勇士特暴龍(T. bataar),又譯勇猛特暴龍。
  • 重慶發現大型肉食恐龍出沒證據!「造跡者」或為正在小跑的中國龍
    6月1日,「重慶發現大型肉食恐龍出沒證據」的消息刷上微博熱搜。南都記者從重慶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獲悉,去年攀巖愛好者在重慶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發現一堆「雞爪印」,後經初步鑑定,為誕生於1億9000萬年前下侏羅統恐龍足跡群。目前該研究已發表在英國知名SCI期刊《歷史生物學》。
  • 新研究:小霸王龍不是「矮暴龍」,科學家為什麼要研究恐龍?
    關於本世紀初在美國西北部發現的兩具「迷你版」霸王龍化石骨骼的分類,科學家一直有不同看法。美國研究人員分析這兩具化石骨骼的微觀結構認為,它們並不像此前某些人猜測那樣屬於一種名為「矮暴龍」的獨特暴龍,而是尚未成年的霸王龍。科學家認為,恐龍是研究整個演化的最佳的媒介,這是為什麼呢?
  • 【周刊】這些恐龍曾活躍在山西地界 你知道嗎?_周刊回顧_山西新聞...
    甲龍是一類四足行走的覆甲類恐龍,尾部有一獨特的骨質尾錘。「晉地甲龍」生存在距今約一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是目前已知最原始的具有骨質尾錘的甲龍科恐龍。它的發現,支持了甲龍尾錘演化過程中柄狀的遠端尾椎先於末端癒合的皮內成骨出現的假說。相關研究成果即將發表在今年出版的《地質通報》上。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恐龍羽毛,我們印象中恐龍,或從開始就是錯的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很多人的觀念裡,恐龍都是渾身沒有羽毛的大型食肉類動物,就連會飛的恐龍也都是光禿禿的形象。    而最有力的證據就是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了恐龍的羽毛。  原來科學家在緬甸北部發現了大量的琥珀,而這裡的琥珀經過科學家研究發現他們大多形成於9,000萬年前。
  • 水中也有恐龍?關於「棘龍」的最新研究可能顛覆你的認知
    《自然》雜誌最新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中,研究人員對一塊保存完好的埃及棘龍屬(Spinosaurus aegyptiacus)尾部化石的分析得出結論:「棘龍和其他非鳥恐龍不一樣,可能是一類非常適合水中生活的恐龍。」
  • 斑龍超科代表恐龍,棘龍,斑龍,重爪龍等
    雖然巨齒龍是種強壯的肉食性恐龍,它們也許可以攻擊最大型的蜥腳類恐龍,但它們也有可能如清道夫般以腐肉為食;但這無損於巨齒龍的獵食動物形象,暴龍可能也會以腐肉為食。要維持如此大型的體型,進食時的效率是必要的。巨齒龍是第一個出現在大眾媒體的恐龍。在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小說《荒涼山莊》(Bleak House)中,曾提到了巨齒龍。
  • 南極也有恐龍?它們是怎麼在哪裡生活的
    此後,古生物學家又陸續在南極地區發現了其他多種恐龍化石,既有植食性恐龍,也有肉食性恐龍,所以說那個時代是恐龍統治著地球也會有道理的。同時,這些發現也說明一個問題,南極並不像現在一樣環境惡劣,而是有森林和植被。
  • 2億年前的恐龍,為什麼頭部有一顆子彈?科學家說有三種可能
    當科學家在拼接這堆恐龍化石的時候,突然發現,這具恐龍化石的頭骨上有一個直徑約2釐米的小洞。以他們多年的考古經驗,認為這個小洞的來源並不是那麼簡單。最後通過一系列的研究之後,科研人員驚訝地發現這隻霸王龍來自2億年前。而頭部的這個小洞很明顯是由快速穿過的物體所致,很有可能是子彈造成的。
  • 澳洲大型貓科動物出沒 傳奇黑豹之說再起
    然而諾絲達聽當地人傳說,多年前曾在這一地區看到過一隻大型貓科動物,傳說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放出來,或被動物園放出來。她告訴新聞公司網站,傳說這一故事的有許多是當地的老農民,不會編造謠言,也不會誇大。「我聽到過這些傳說,但直到(上周五)我看到它坐在那裡之前,沒見到過。」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的「恐龍」:頭骨長約14毫米,有100顆牙齒
    3月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蜂鳥般大小的恐龍新物種,代表了迄今為止最小的恐龍。該發現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動物的軟組織和骨骼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 科學家顛覆性發現:這種比霸王龍更大的食肉恐龍可能生活在水中
    棘龍是一種獨特的大型獸腳類恐龍,在過去的歷史上,被認為是在水域邊緣以魚類為食的近岸生活的大型恐龍。這種恐龍比霸王龍和暴龍都要大,它們生活在白堊紀時期,距今約1.455億至6550萬年前。研究人員說,在摩洛哥東南部撒哈拉沙漠西北邊緣的距今9500萬年前的凱姆凱姆河床中發現了一條幾乎完整的亞成年棘龍尾巴。
  • 早期鳥類繁殖系統研究獲新進展 確認從恐龍到鳥演化重要一環
    新華社北京7月31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科學家在一項對早期鳥類卵泡化石的最新研究中,進一步確認了從恐龍到鳥的一段演化進程。這項成果近日由國際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在線發表。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團隊完成。
  • 恐龍的尾巴是用來「釣魚」的?最新研究表示,它的釣魚技術很強
    根據報導,近期國際著名期刊《當代生物學》刊登了一篇關於遠古恐龍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指出來自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的菲爾·貝爾博士和他的團隊對出土於德國的一具侏羅紀時期的恐龍化石進行研究,並在它身上發現了恐龍皮膚一些不可思議的細節。那麼他們到底發現了什麼呢?該恐龍的鱗片有何特別之處?
  • 十種曾經生活在地球上,體型最大的恐龍!梁龍僅排名第五!
    鯊齒龍是種巨大的肉食性恐龍,也是目前發現最大的獸腳亞目和食肉恐龍之一,僅次於棘龍,成年的估計可達14米,體重6噸到15噸。它的主要特點是牙冠有整齊的鋸齒,非常適合切割皮膚和肌肉組織。8.掠食者X是種海生爬行動物生存與侏羅紀與白堊紀。據外媒報導,這種在2009年被介紹讓世人認識後,掠食者x就被譽為最可怕的史前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