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漢八刀的名稱由來
所謂漢八刀,應有兩層含義:
1、形容刀功簡練、粗放,猶如八刀而就。
2、用刀講求左右對稱,左右兩道線槽形成了「八」字撇捺的效果。
二、漢八刀的痕跡特徵
漢八刀技法,主要用於玉蟬、玉豬的製作。上圖玉豬以數對左右對稱的弧曲大坡面表現造型,溝槽表面刀痕盡化。下圖玉蟬以漢八刀技法勾勒,胸部梭形,雙翼收攏。線條工整流暢,溝槽中間粗重,端部尖淺鋒利,頗顯力度。
三、漢八刀的工藝特點
漢八刀的製作,通常按照預先的設計,在玉器表面以淺細陰線起稿,然後根據草稿以細石器、砂巖類工具刻劃、磋磨出坡面的基本形態,並用砂巖類磨具進行打磨,最後再拋光處理。
弧曲坡面放大觀察,隱約可見細密若牛毛般參差不齊的交織條痕。直溝槽,多為砂巖類石片或蘸潮溼解玉砂反覆推磨而成,且溝槽內往往被打磨、拋光處理。
放大觀察,有粗細不勻、間隔不等、略有起伏的細密平行條痕。
四、其他常見漢八刀器型
1、蒲紋玉璧
戰國晚期至漢代流行的蒲紋玉璧,也是漢八刀工藝。
片狀工具蘸潮溼解玉砂反覆推磨製作,溝槽內為間隔不等距的細密平行條痕。
2、分區玉璧
分區玉璧上雙身獸面紋、鳳鳥紋的加強線,也是漢八刀工藝製作。
局部採用推磨法深琢加強線,以凸顯層次感。
本文系統闡述漢八刀工藝的特徵,希望能為愛好古玉的您,帶去一點點幫助。
下面選取館藏漢代古玉陰線痕跡,圖文講解砣工與手刻工的區別。漢代玉器常見陰刻線,最主要的工藝是砣制與手工刻劃,針對這兩種不同工具產生的不同痕跡,我們對比學習,力求熟練掌握辨偽技能,有助於提高收藏水平。
一、砣具下的陰線
漢代砣制陰刻線工藝,當屬漢八刀。
漢八刀並非八刀製作,而是代表剛勁簡練的技藝。
漢代常見的八刀工藝,常出現於玉蟬、玉豬握、玉翁仲及分區玉璧中。
東漢 青玉握豬一對
臺灣故宮漢代玉蟬
臺灣故宮漢代玉蟬
臺灣故宮漢代玉蟬
漢八刀工藝砣痕拼接痕跡不明顯,且後期經過仔細打磨,
陰刻線中常見平行淺細劃痕,這是砣具帶動潮溼解玉砂返復砣工痕跡。
砣具工藝
砣具是固定在砣架上,
砣具下的工痕硬朗挺拔、犀利、流暢,沒有雜亂無章的錯位劃痕。
陰刻線常見中間深兩頭淺形狀,下刀處比收刀處相對深一些。
陰刻線轉彎處砣工犀利、流暢,能看到解玉砂的劃痕,呈現磨砂狀。
沒有明顯的底子凹凸不平,這與砣具的快速運動有關,
屬於半自動化,超越了純手工刻劃的效率。
砣具轉彎刻痕
二、手工刻劃下的陰線
手抓握尖銳刻畫工具,帶動潮溼解玉砂,在玉器表面進行加工。
典型特徵是細若遊絲、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在大的分區玉璧中,遊絲毛雕體現地淋漓盡致。
手工刻劃痕跡
衝出痕跡明顯
手工刻劃陰線的工藝是徒手發力與解玉砂共同作用,對玉器進行刮蹭摩擦。
由於人手的發力不均,且難以固定,刻劃工具容易在玉表打滑,因此常見陰刻線條衝出痕。
轉彎處接刀痕
對於谷紋等需要轉彎的製作,手工刻劃是一刀一刀拼接,
且一般不對拼接痕進行打磨,陰線溝底常見凹凸不平的磨砂狀,
這與砣具下的溝底呈現差別很大。
溝邊較為銳利,常見衝出劃痕。
機器工仿拼接痕
仿品刻劃痕,使用高速旋轉的金剛砂,快速削磨,溝底乾澀生硬,
溝邊易產生崩口,與真品的轉彎處手工刻劃痕跡完全不同。
砣工與刻劃工並存
在漢代獸面紋或鳳鳥紋分區玉璧中,常見砣痕與刻劃痕並存的現象。
一般用砣具深砣幾道明顯的紋飾骨架,然後用遊絲毛雕工藝進行裝飾。
體現了漢代工匠們高超的工藝,粗細布局,極具章法。
漢代玉器
徒手抓握磨石等工具刮蹭產生的視覺效果,可以看到,
線條周邊毛糙,未經後期打磨修飾,溝底也表現出粗糙之感,
這種常見於葬玉,一般來說器物不夠精美
此工藝為加工後期經過仔細打磨,將毛躁的衝出痕跡修磨掉,一般出現在比較精美的玉雕之上。
很多朋友根據陰刻線是否有拼接刀痕來判斷真偽,這是很容易打眼的。
拼接痕跡並不是古人喜歡的,
如果是精品,古人一般都會進行打磨,並不會刻意殘留。
而往往現在的仿品,才會刻意偽造斷續的拼接痕跡。
漢代玉器
上圖或許很多人會看成仿品,
因為線條毛躁,未經修飾,不夠流暢,溝邊銳利,似乎還有崩口。
這是一件漢代古玉真品的痕跡,
因為是葬玉,急就而成,後期未經打磨修飾。
一定要區別於現代仿品的拉鎖狀崩口,仿品是高速金剛砂製作,
在接觸玉器的時候,會發生剛性碰撞崩口。
仿品有拉鎖狀崩口及乾澀的溝底
微痕在鑑別古玉過程中十分重要,但不能單純靠痕跡鑑定。
一定要結合料、工、形、紋、沁色、包漿六個方面,才能綜合辨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