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過遊絲毛雕,粗陰線,毛刀刻,漢八刀?漢玉還有哪些獨特的工痕

2021-01-12 古泉覓珍

有漢一代,玉器製作工藝在東周時期先進的制玉基礎上得到了極大地發展。成為了我國玉器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究其原因無非三點。

漢代玉熊

第一:周穆王西巡得知西域有著豐富且優質的玉資源,後經張騫鑿通西域玉石資源大量湧入,使得漢朝制玉有了大量而且豐富的玉料資源;第二:漢朝儒學繁盛,尤其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後儒學成為國之顯學,而在儒學中君子是其文化的內核,君子文化又與玉文化有著很大的關聯(孔子以玉比君子,玉有五德的言論等等);第三:自商周以來的玉器製作技術大幅度提高,漢朝在此基礎上又引入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鋼鐵工具(漢代的百鍊鋼技術亦稱為「炒鋼」技術,這種技術早歐洲800餘年)。

現代工廠煉鋼場景

漢朝基於此,便無可爭議的成為了我國玉器製作史上的高峰,那麼我們今天就主要來講一下如此豐富繁盛的漢代玉器通常會有哪些製作的方法呢?這些方法通常會在玉器表面留下怎樣的痕跡呢?

漢代 玉雕鋪首

漢朝的製作方法和後世以及前朝的製作方法大同小異,無非是陽刻和陰刻以及圓雕、浮雕這幾種方式。而我們今天就主要來講一下陰刻技法,對於陰刻技法這個詞語很多對雕琢技藝不是很了解的人可能不太清楚,什麼是陰刻呢?

漢代陰刻水晶印章

陰刻與陽刻是相對,是雕刻的一種技藝,陽刻是將線條突出來,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現在各個公司及政府使用的公章都屬於陽刻的雕刻方式,而陰刻與陽刻是相對的,陰刻是將線條以凹槽的形式表達出來,如果這樣的解釋還不夠清楚的話我將會在文章插圖中加以指點。漢代的陰刻技法雕琢出來的線條因為使用手法的不同也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這些形式被大體概括為四種形式。這四種形式分別為「遊絲毛雕」、「粗陰線」、「漢八刀」與「毛刀刻」(關於漢八刀筆者已經講過,在此將不再贅述)。接下來我們主要來講解一下這幾種形式的陰刻技法。

漢代玉龍 龍身上的曲線就屬於陰刻線

首先我們從字面意思來解釋「遊絲毛雕」,「遊絲」一次我們聽到過最常見的是「細若遊絲」、「命若遊絲」之類的成語,這個詞通常用被來形容非常細微,而毛雕的意思也是用來形容雕刻出的線條非常細微。而我們將漢代的一種陰刻技法稱之為「遊絲毛雕」,足可見此類細陰線雕刻形若遊絲,細如毫髮,同時又因為線條逶迤婉轉,順暢遒勁,不呆板,故而又被稱為「遊絲刻」或「跳刀」。

漢代玉舞人

關於「遊絲毛雕」的特點正如明人高濂在《燕閒清賞箋》中所描述的:「漢人琢磨,妙在雙鉤,碾法婉轉流動,細入秋毫,更無疏密不勻,交接斷續,儼若遊絲白描,毫無滯跡。」後來學者根據考古資料發現,「遊絲毛雕」技法的雛形最早出土於春秋晚期的墓葬之中,但這是只是處於雛形期,因此當時的線紋不管是從長度還是從連貫性來講都不及漢代的雕刻技法,春秋晚期的「遊絲毛雕」技法主要用來構成矩形綯索紋、人物頭髮、動物毛髮以及網格紋等形式表現出來,它們主要用於填補每組單位浮雕圖案間的空白之處。

漢代玉龍

在「遊絲毛雕」的使用範圍上我們通過文物觀察發現,漢代遊絲毛雕是直接承襲戰國晚期的細線陰刻發展而來的,漢代的「遊絲毛雕」也是主要用於表現人、動物或蒲紋玉璧的頭髮、毛髮或用來填補其他的細微之處。漢代遊絲毛雕線紋在玉舞人的頭髮以及衣服的褶皺處表現的淋漓盡致,纖毫畢現,遒勁連貫,宛如一氣呵成,具細、綿、長、飄、勁、靈動等特徵。

陰刻線

在放大鏡下放大至六十倍的情況下觀察:線槽邊緣會有明顯的製作痕跡,其形狀呈鋸齒狀局部地區因為製作力度與玉器表面質地之間用力摩擦的緣故會出現崩口,而且也會因為解玉砂等尖狀制玉工具在較高速旋轉摩擦時的不穩定,亦或是所製作玉器固定不當的原因會在其表面出現不規則的並且歧出的刺狀細毛茬;

漢代玉龍局部

除此之外,「遊絲毛雕」技法製作的陰刻線槽底深淺不一,又是因為用力較少的緣故,會重新來刻制線條,所以有些線條會有多道細絲狀劃痕。一般而言「遊絲毛雕」技法都是由硬度接近金剛石、水晶和燧石的尖狀硬性刻具刻劃出後,再加以修磨而成。

漢代玉龍局部

其次就是「粗陰線」:從字面意思來講,粗刻線比較易懂,就是那些刻劃比較粗糲的陰刻線,我們將粗刻線的器物在放大鏡下,放大到六十倍的情況下觀察發現:其線槽邊沿非常規整不會像「遊絲毛雕」技法出現崩口,僅在彎轉處會偶爾發現一些分叉歧出的線條紋路;

漢代玉龍局部

再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粗陰線」是由多條短凹槽連接而成的一種複合型陰刻線痕跡,每道凹槽兩頭起首時雕刻的相對較尖、淺,等雕刻至線條紋理的中間部位時,會呈現一種寬深的棗核形,因此「粗陰線」在同條長線紋中它的寬窄略有不同。「粗陰線」的槽底大多為既相連接又大致等長的弧形磨砂痕跡,以上這些現象均是通過微觀所見到的「粗陰線」的獨特而又典型的制玉砣痕。我們根據微痕推測,這種形狀的砣工應該是由小型的制玉工具勾砣以加水的解玉砂為刻頭旋轉砣出。

粗陰刻 漢代玉器局部

在這裡我們需要解釋一下,上文提到的勾砣這種制玉工具,勾砣是一種形制比較小的鐵質砣輪。在利用勾砣制玉時,先要碾出多條較短的斷線,接下來再用勾砣將這些較短的斷線間隙處補砣連接,而我們所說的「粗陰線」技法就是利用這種接短成長的方式來完成,所以「粗陰線」形成這種斷續相連,遒勁自然的形態也就不足為奇了。在漢代這種利用勾砣製作的「粗陰線」在陰刻谷紋雕琢上比比皆是。

漢代玉璧上的粗陰刻

「漢八刀」:所謂「漢八刀」,應有兩層含義:其一,形容其刀工簡練、粗放,宛若八刀而就。其二,因之用刀講求左右對稱,待器物刻成後,因為其左右兩道線陰刻槽形成了「八」字的效果,故而被稱之為「漢八刀」。(關於漢八刀,已有過專門解釋,在此不加以贅述)「漢八刀」技法主要用於玉蟬、玉翁仲和玉豬的製作,在後期又被廣泛運用到夔龍紋、鳳鳥紋的加強線上,更有甚者「漢八刀」技法也出現在了大型雕刻內容分區的玉璧之上。

漢八刀玉蟬
漢八刀玉豬握

「毛刀刻」,又被稱作「亂刀」,須注意的是,這裡的「毛」並不是特指刻出的線紋細微,更多的是在形容刻出的線紋像毛髮一樣雜亂無章。關於這種刻法,最早出現在秦朝,經過秦朝的傳承發展之後,在漢代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因為它的雕刻形式與上文中所講的遊絲毛雕技法很是相似,所以它的雕刻方式也應該與遊絲毛雕技法使用的雕刻工具相同,屬於強硬度的尖狀刻具。

陰刻線

但考慮到「毛刀刻」技法刻出的線紋異常雜亂,故而推測其為工匠們手執刻具雕刻形成,因為手持的不穩定性和用力的難控制性,所以「毛刀刻」的線紋刻劃表現為線痕形態粗糙雜亂。除此之外,「毛刀刻」刻劃出的線紋,總體上比較寬而且相對較淺,它的寬從放大鏡來看是由很多條細過毫髮的不規則細線紋組成(這也與工匠手執刻成的推測相吻合,手執雕刻,第一:力度與勾砣雕刻相比小很多,第二:穩定性差容易出現偏差,不好掌握刻劃的軌跡)。

漢代玉龍

在放大鏡下放大至六十倍的情況下觀察,「毛刀刻」線紋雜亂、線紋較寬、槽痕淺,且線痕邊沿多偏差劃痕有毛刺。就其風格而言,「毛刀刻」風格粗放不羈。

毛刻刀 秦朝葬玉

基於此「毛刀刻」在秦朝也好,漢朝也罷大多出現在那些雕工粗糙的葬玉之上,從出土文物來看主要用來雕刻剛(嚴)卯、玉印上面的文字。

毛刻刀 漢代石碑

總之,漢朝的玉雕技法都有一種其他朝代沒有的風格,大氣而有力,就像這隻雕刻在玉佩上的龍一樣遒勁有力,讓人看後回味無窮!

漢代龍形佩

漢八刀玉蟬真的是八刀而就嗎?漢代為何是中國玉器史上的黃金時期

古玉也有文人情節?幾許雕琢顯神韻,兩三裁切栩如生

愛古玉,細研工痕,古人神工,竭力制玉,誠不欺我

相關焦點

  • 讀懂八刀,再碰漢玉!
    一、漢八刀的名稱由來 所謂漢八刀,應有兩層含義: 1、形容刀功簡練、粗放,猶如八刀而就。 2、用刀講求左右對稱,左右兩道線槽形成了「八」字撇捺的效果。
  • 春秋戰國玉器反向斜刀工法的幾個特點
    雙勾陰線在商周古玉紋飾上應用十分廣泛。在這一千多年時間裡,雙勾陰線的形態、工法也在不斷創新變化。比如,西周玉器雙勾陰線在商代玉器基礎上創新出一面坡刀法,而春秋、戰國玉器又在西周一面坡刀法基礎上衍生出反向斜刀工法。
  • 大漢兵魂「環首漢刀」
    騎兵作戰馬速很快,揮臂用刀揮砍比用劍直刺更加方便,所以漢劍逐步被環首刀代替,至東漢末年基本退出了戰場。 環首刀的一般刀型特點為:窄刃、直身,刀首為環形,部分刀身略有內弧(即向刃部略彎曲),有的刀尖略有上揚,這種刀型自漢以後儘管偶爾有小的發展變化
  • 性能強悍的漢刀和唐刀,誰才是你心中的最強戰刀?
    在中國的刀劍歷史上,很多刀劍的誕生都是息息相關的,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下,哪些刀劍在發展過程中是息息相關的? 漢刀 漢刀是中國戰刀的始祖型,其刀柄首端毫無例外地製成扁圓的環狀,所以又做"環柄長刀"或"環首刀"。
  • 漢家江湖刀魔傳人培養2020
    漢家江湖刀魔傳人門派介紹。
  • 中國傳世玉器全集第2卷(漢-唐代玉器鑑賞)
    玉耳杯 漢代 長8.8釐米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玉質白色,有灰白色沁。侈口,圓腹,平底,形制仿自漢 代漆耳杯。杯身橢圓如船形,器耳狀如新月,器底亦作橢 圓形。器緣內側、器底及耳均飾以陰線刻紋,尚遺有彩繪 痕跡。玉盤 漢代 長20.2、寬7.3、高1.2釐米 現藏於晉祠博物館 玉質白色泛灰。器呈長方形,四方委面,淺腹,矮圈足, 平寬沿。通體光素無紋。
  • 刮毛刀越刮越粗?粉碎幾大脫毛謠言
    刮毛會變粗?我的天呀,都2020年了還信這些脫毛謠言呢?我看你就是不想變身精緻girl!今天泡麵醬就變身科普小編(柯南推眼睛.jpg),手撕幾大常見脫毛謠言。這些關於脫毛的真相,求求你們一定要知道!1.刮毛刀會越刮越粗首先來說說最經典的脫毛謠言:用刮毛刀刮毛,毛髮會越刮越粗。
  • 古玉陰線痕跡(商、西周、春秋館藏示例)!
    這時玉器上的重要細部多琢刻出雙勾陰線或陽線,經勾、徹、擠、壓四道工序完成。雙勾陰線,將兩條單陰線相距很近的平行並列,用雙線形態構成圖案紋飾,醒目而不單調。粗雙勾陰線,特點為線口較寬,線槽較深,形態雄渾粗獷,遒勁有力。細雙勾陰線,特點為線口很窄,線槽較淺,形態纖細空靈,典雅秀麗。晚期在雙勾陰線的基礎上發展出了隱起陽線、平凸陽,豐富了商代晚期琢紋的手法。
  • 不同歷史時期的玉人特徵
    總之,玉人的姿態各異,生動而富有表現力。三、新石器時代玉人特徵新石器時代的玉人多以單陰線刻畫紋飾,對人物的琢制方面多突出大眼、大嘴和蒜頭鼻,雖然五官刻畫相對簡單,但是仍然體現著古樸之美。七、漢代玉人特徵漢代玉人多以玉舞人和玉翁仲形象出現。玉舞人始於戰國,漢代十分盛行,多作扁平形狀,其形象也較為統一,一般是細腰長袖的女舞者,一隻袖自頭頂甩到身體的另一側,另一隻手橫於腰部,袖垂於身體另一側。玉舞人的雕琢粗細不一,粗糙的只雕外形,不做細緻處理。精緻的玉舞人服飾會有起伏的衣褶出現。
  • 中國古代刀劍的巔峰之作,是好評如潮的漢劍唐刀嗎?其實是清刀!
    漢朝的八面漢劍,環首刀,唐朝的唐刀,錦衣衛的繡春刀。還有各種各樣的苗刀、樸刀、魚頭刀、雁翎刀、柳葉刀等等多種類型的冷兵器,也代表著我國古代戰爭史和工藝史的豐富多彩。漢劍不管是硬度還是柔度已經是遠遠超越青銅劍,但是還是不夠的,而且其刺殺要優於砍殺,所以在漢朝早期,雖然漢劍作為士兵的制式兵器,但是其作戰能力可能越來越跟不上節奏,不然後期也不會被環首刀全面替代,成為了各種人士的佩劍,裝飾品一般的象徵武器。
  • 玉雕刻的蟬可佩戴,可幫主人轉世重生,歷代都有佩戴傳承
    玉蟬既有玉的溫潤,也有蟬的高潔,既有玉的不朽,又有蟬的從生。二者結合堪稱完美。玉蟬歷代皆有。幾千年以來,玉蟬一直被珍藏。它是純潔和持久的,足以激發佩戴者的最高精神和訴求。中國玉文化歷史悠久,玉石雕刻傳承至今,玉蟬在古代玉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 木匠的斧子瓦匠的刀,單身漢的行李大姑娘的腰,說的是啥意思?
    在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生活過的魯班就是木匠的鼻祖。據稱,木匠所用的手工工具,比如刨子、木鑽、曲尺、墨斗等都是魯班發明的。但木工所使用的手鋸、斧子等工具在周朝時就已經出現,魯班僅僅是對手鋸進行了改良而已,所以,許多人認為手鋸、斧子也是魯班發明的並不屬實。木匠能夠幹的活兒很雜,比如,製作家具,製作運輸工具(舟車)等,都需要木匠去幹。
  • 篆刻小站簡敘印鈕的發展史,從漢到清朝,從鼻鈕到獸鈕
    無論是篆刻藝術還是印鈕藝術(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漢鈕漢印)至今尚被人們推崇,並作為學印、學鈕的典範。 從魏晉南北朝到宋元,印鈕藝術沒有得到繼承與發展,多是簡單、實用,顯得粗略,談不上什麼觀賞價值。此時官印由於形制大,為了便於蓋印,大多搞了把手即」印把子」。宋元期間民間雖仍有人在私印上刻線條簡潔、造型生動的人物鈕、動物鈕等,但遠不及漢鈕豐富精美。
  •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三款刀:藏刀、苗刀、唐刀你最喜歡誰?
    過一方山水,心中留下一方人文。在中國冷兵器時代,刀具作為與人們生活日常息息相關的器具,留下了燦爛的文明和傳承,而藏刀、苗刀、唐刀三種刀作為其中三種比較有名的刀,更是千百年一直流傳著...
  • 漢家江湖全門派詳細介紹 新手門派選擇推薦
    小編今天給各位玩家朋友們帶阿里的是漢家江湖全門派詳細介紹 新手門派選擇推薦,很多的玩家朋友最近在問漢家江湖的遊戲中都有哪些門派呢?各個門派又有哪些優缺點呢?新手應該如何選擇呢?針對以上的這些問題,小編特地給大家整理匯總了詳細的攻略,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不妨來往下瞧瞧吧!
  • 儒雅與霸氣並存的漢劍,退出了戰場之後,但卻開始了全新的徵程
    還有更誇張的,三國時期的蜀漢後主「劉禪」,還曾於延熙二年(公元239年)打造了一口長近3米的「劍」。當然,那已經不是為了禦敵了,而是為了「鎮山」,被當成了「禮器」來使用。,不是說他沒有「青銅劍」厲害,只是因為在「漢劍」出現的同時,還出現了另外一種「冷兵器」,也就是我們很多人可能都聽說過的「環首刀」。
  • 介紹陝北漢畫像和唐朝提梁銀罐
    引言50年代以來,陝北無定河、禿尾河流域的綏德、米脂、神木、榆林、吳堡、清澗、子洲等縣出土漢畫像石600餘塊,根據出土的文字刻石,可以確定陝北漢畫像石的雕刻時代大多在東漢永元、永初時期(公元100年前後)。
  • 成都小學生用「錐」「刀」代筆把卡紙「刻」成藝術品
    四川在線記者李向雨實習生楊瑞青成都高新區中和小學從2012年開創了獨具特色的「錐刻紙版畫」特色課程,錐刻紙版畫是在白卡紙上以「錐」、「刀」代筆、或刻或撕,再用鞋油或油畫顏料進行上色的獨版版畫。如今,成都高新區中和小學把「錐刻紙版畫」融入到文創中,以簡練的手法、單純的顏色,表現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