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漢一代,玉器製作工藝在東周時期先進的制玉基礎上得到了極大地發展。成為了我國玉器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究其原因無非三點。
第一:周穆王西巡得知西域有著豐富且優質的玉資源,後經張騫鑿通西域玉石資源大量湧入,使得漢朝制玉有了大量而且豐富的玉料資源;第二:漢朝儒學繁盛,尤其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後儒學成為國之顯學,而在儒學中君子是其文化的內核,君子文化又與玉文化有著很大的關聯(孔子以玉比君子,玉有五德的言論等等);第三:自商周以來的玉器製作技術大幅度提高,漢朝在此基礎上又引入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鋼鐵工具(漢代的百鍊鋼技術亦稱為「炒鋼」技術,這種技術早歐洲800餘年)。
漢朝基於此,便無可爭議的成為了我國玉器製作史上的高峰,那麼我們今天就主要來講一下如此豐富繁盛的漢代玉器通常會有哪些製作的方法呢?這些方法通常會在玉器表面留下怎樣的痕跡呢?
漢朝的製作方法和後世以及前朝的製作方法大同小異,無非是陽刻和陰刻以及圓雕、浮雕這幾種方式。而我們今天就主要來講一下陰刻技法,對於陰刻技法這個詞語很多對雕琢技藝不是很了解的人可能不太清楚,什麼是陰刻呢?
陰刻與陽刻是相對,是雕刻的一種技藝,陽刻是將線條突出來,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現在各個公司及政府使用的公章都屬於陽刻的雕刻方式,而陰刻與陽刻是相對的,陰刻是將線條以凹槽的形式表達出來,如果這樣的解釋還不夠清楚的話我將會在文章插圖中加以指點。漢代的陰刻技法雕琢出來的線條因為使用手法的不同也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這些形式被大體概括為四種形式。這四種形式分別為「遊絲毛雕」、「粗陰線」、「漢八刀」與「毛刀刻」(關於漢八刀筆者已經講過,在此將不再贅述)。接下來我們主要來講解一下這幾種形式的陰刻技法。
首先我們從字面意思來解釋「遊絲毛雕」,「遊絲」一次我們聽到過最常見的是「細若遊絲」、「命若遊絲」之類的成語,這個詞通常用被來形容非常細微,而毛雕的意思也是用來形容雕刻出的線條非常細微。而我們將漢代的一種陰刻技法稱之為「遊絲毛雕」,足可見此類細陰線雕刻形若遊絲,細如毫髮,同時又因為線條逶迤婉轉,順暢遒勁,不呆板,故而又被稱為「遊絲刻」或「跳刀」。
關於「遊絲毛雕」的特點正如明人高濂在《燕閒清賞箋》中所描述的:「漢人琢磨,妙在雙鉤,碾法婉轉流動,細入秋毫,更無疏密不勻,交接斷續,儼若遊絲白描,毫無滯跡。」後來學者根據考古資料發現,「遊絲毛雕」技法的雛形最早出土於春秋晚期的墓葬之中,但這是只是處於雛形期,因此當時的線紋不管是從長度還是從連貫性來講都不及漢代的雕刻技法,春秋晚期的「遊絲毛雕」技法主要用來構成矩形綯索紋、人物頭髮、動物毛髮以及網格紋等形式表現出來,它們主要用於填補每組單位浮雕圖案間的空白之處。
在「遊絲毛雕」的使用範圍上我們通過文物觀察發現,漢代遊絲毛雕是直接承襲戰國晚期的細線陰刻發展而來的,漢代的「遊絲毛雕」也是主要用於表現人、動物或蒲紋玉璧的頭髮、毛髮或用來填補其他的細微之處。漢代遊絲毛雕線紋在玉舞人的頭髮以及衣服的褶皺處表現的淋漓盡致,纖毫畢現,遒勁連貫,宛如一氣呵成,具細、綿、長、飄、勁、靈動等特徵。
在放大鏡下放大至六十倍的情況下觀察:線槽邊緣會有明顯的製作痕跡,其形狀呈鋸齒狀局部地區因為製作力度與玉器表面質地之間用力摩擦的緣故會出現崩口,而且也會因為解玉砂等尖狀制玉工具在較高速旋轉摩擦時的不穩定,亦或是所製作玉器固定不當的原因會在其表面出現不規則的並且歧出的刺狀細毛茬;
除此之外,「遊絲毛雕」技法製作的陰刻線槽底深淺不一,又是因為用力較少的緣故,會重新來刻制線條,所以有些線條會有多道細絲狀劃痕。一般而言「遊絲毛雕」技法都是由硬度接近金剛石、水晶和燧石的尖狀硬性刻具刻劃出後,再加以修磨而成。
其次就是「粗陰線」:從字面意思來講,粗刻線比較易懂,就是那些刻劃比較粗糲的陰刻線,我們將粗刻線的器物在放大鏡下,放大到六十倍的情況下觀察發現:其線槽邊沿非常規整不會像「遊絲毛雕」技法出現崩口,僅在彎轉處會偶爾發現一些分叉歧出的線條紋路;
再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粗陰線」是由多條短凹槽連接而成的一種複合型陰刻線痕跡,每道凹槽兩頭起首時雕刻的相對較尖、淺,等雕刻至線條紋理的中間部位時,會呈現一種寬深的棗核形,因此「粗陰線」在同條長線紋中它的寬窄略有不同。「粗陰線」的槽底大多為既相連接又大致等長的弧形磨砂痕跡,以上這些現象均是通過微觀所見到的「粗陰線」的獨特而又典型的制玉砣痕。我們根據微痕推測,這種形狀的砣工應該是由小型的制玉工具勾砣以加水的解玉砂為刻頭旋轉砣出。
在這裡我們需要解釋一下,上文提到的勾砣這種制玉工具,勾砣是一種形制比較小的鐵質砣輪。在利用勾砣制玉時,先要碾出多條較短的斷線,接下來再用勾砣將這些較短的斷線間隙處補砣連接,而我們所說的「粗陰線」技法就是利用這種接短成長的方式來完成,所以「粗陰線」形成這種斷續相連,遒勁自然的形態也就不足為奇了。在漢代這種利用勾砣製作的「粗陰線」在陰刻谷紋雕琢上比比皆是。
「漢八刀」:所謂「漢八刀」,應有兩層含義:其一,形容其刀工簡練、粗放,宛若八刀而就。其二,因之用刀講求左右對稱,待器物刻成後,因為其左右兩道線陰刻槽形成了「八」字的效果,故而被稱之為「漢八刀」。(關於漢八刀,已有過專門解釋,在此不加以贅述)「漢八刀」技法主要用於玉蟬、玉翁仲和玉豬的製作,在後期又被廣泛運用到夔龍紋、鳳鳥紋的加強線上,更有甚者「漢八刀」技法也出現在了大型雕刻內容分區的玉璧之上。
「毛刀刻」,又被稱作「亂刀」,須注意的是,這裡的「毛」並不是特指刻出的線紋細微,更多的是在形容刻出的線紋像毛髮一樣雜亂無章。關於這種刻法,最早出現在秦朝,經過秦朝的傳承發展之後,在漢代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因為它的雕刻形式與上文中所講的遊絲毛雕技法很是相似,所以它的雕刻方式也應該與遊絲毛雕技法使用的雕刻工具相同,屬於強硬度的尖狀刻具。
但考慮到「毛刀刻」技法刻出的線紋異常雜亂,故而推測其為工匠們手執刻具雕刻形成,因為手持的不穩定性和用力的難控制性,所以「毛刀刻」的線紋刻劃表現為線痕形態粗糙雜亂。除此之外,「毛刀刻」刻劃出的線紋,總體上比較寬而且相對較淺,它的寬從放大鏡來看是由很多條細過毫髮的不規則細線紋組成(這也與工匠手執刻成的推測相吻合,手執雕刻,第一:力度與勾砣雕刻相比小很多,第二:穩定性差容易出現偏差,不好掌握刻劃的軌跡)。
在放大鏡下放大至六十倍的情況下觀察,「毛刀刻」線紋雜亂、線紋較寬、槽痕淺,且線痕邊沿多偏差劃痕有毛刺。就其風格而言,「毛刀刻」風格粗放不羈。
基於此「毛刀刻」在秦朝也好,漢朝也罷大多出現在那些雕工粗糙的葬玉之上,從出土文物來看主要用來雕刻剛(嚴)卯、玉印上面的文字。
總之,漢朝的玉雕技法都有一種其他朝代沒有的風格,大氣而有力,就像這隻雕刻在玉佩上的龍一樣遒勁有力,讓人看後回味無窮!
漢八刀玉蟬真的是八刀而就嗎?漢代為何是中國玉器史上的黃金時期
古玉也有文人情節?幾許雕琢顯神韻,兩三裁切栩如生
愛古玉,細研工痕,古人神工,竭力制玉,誠不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