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陽按:古語云: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八極拳,作為我國優秀拳種,歷代也是高手輩出,神槍李書文,康德第一保鏢霍殿閣等等,都是武林界的高手。
八極拳來源
創始人:丁發祥,字瑞羽,生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卒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初練家傳查拳、彈腿、和戳腳,後幸遇並受業於綽號為「邋遢道人」的黃絕道長,學得絕技八極拳。當時,八極拳包括八極長拳和八極短打兩種練法。康熙十五年即1676年夏,他在北京值我中華武林豪傑被傷亡多人而不敵之危急情勢下,勇揭招武賢皇榜,登神州第一擂臺,一舉打死來華立「國擂」的兩名號稱「打遍全球無敵手」的技擊家、大力士「大牤牛」和「二牤牛」,保住了大清在世界上的榮譽和地位,被親自觀擂後的康熙帝敕封為「鐵壯士武俠」。
神槍李書文
李書文(1862~1934年),字同臣,河北滄州鹽山縣王南良村人。他幼時首拜八極五世傳人張景星為師,習練八極拳三年。後拜在師伯黃士海門下習練大槍六載。黃士海(1829~1914年),是李大中、張克明親傳弟子,曾以卓越武功受六品頂戴。李書文在師門習武期間,由於天資聰敏,力大驚人,又肯勤學苦練,倍受李大中、張克明二位師祖厚愛。李大中、張克明、黃士海、張景星師徒四人都是以大槍馳名遐邇、名標方志的武林精英,而且都是同一村人。
李書文習武在名人輩出的「神槍窩」裡,如魚得水,習拳練槍到了痴狂的境界。李書文的家離師門相距約7.5公裡,他每天晚上在師門練習一個時辰。每次往返的路上,他不像別人一樣正常趕路,而是一步一拳,一步一掌,一步一肘練著走。練槍時,他一邊走一邊擰著大槍欄、拿、扎。
他以超常的毅力,獲得了超常的勁力。幾年後,他的功夫突飛猛進。在家附近捋樁靠樁,碗口粗的棗樹、槐樹多被他練拳腳震死,成為他的練功樁;練習打沙袋,從50公斤到300公斤的沙袋,他掌擊、肘頂、肩撞、背靠,不知打爛了多少條;習練大槍,「抽撤」、「纏拿」之槍力把大門框劃爛,將門前屋後的棗樹全部劃死。為練好「摧槍問準」,他對準粗樹練,對準細樹練,對準插好的高粱稈練。
晝扎銅錢眼,夜扎香火頭。在他家附近棗樹林中,他大槍扎棗,一槍一棗,百槍百棗。後對對著鏡子練,達到觸而不傷之境界。無論嚴寒酷暑,從不間斷。經過十二年勤學若練,李書文集師祖李大中、張克明,師父黃士海、張景星四人拳技、槍藝之大成,形成了自己的技擊風格。只要大槍一抖,槍頭閃電般劃出直徑一米多的圓圈,其勢恰似長江之水,磅礴千裡;扎槍時,恰似流星趕月,鬼恐神驚。速度快,力道猛,且準備度極高,達到出神入化、登峰造極之境界。
康德第一保鏢
霍殿閣,字秀亭(1886-1942),直隸滄縣南小集人,職業武師。霍殿閣的家鄉滄縣小集有個姓張的,跟南皮狀元府的「南皮張」張之萬、張之洞是本家。張家請武師教子練武強身,聘請宋村「抄白虎子」李五爺教飄灑拳。李五爺輕功好動作快,習武之餘,讓徒弟拿掃帚撲他,掃帚一撲李五爺就蹦到小房上了。14歲的霍殿閣和幾個小夥伴陪張家子弟練武,學得二郎拳、三十六拳、四郎寬拳、溜腿架等,輕功也有一定基礎。李五爺教了二年,把「神槍」李書文推薦給張家,「神槍」李書文遂被聘到小集教拳。16歲的霍殿閣又隨「神槍」李習八極拳、六合大槍等技藝。霍殿閣天資穎慧又練習刻苦,練一段時間後,就在眾多的小夥伴中脫穎而出,深得「神槍」李書文偏愛,收為入室弟子。霍殿閣尊師若父,從師苦練12年。
神槍李教徒嚴苛,霍隨之晝夜苦練。李教霍立足實戰,半夜領霍野外訓練,山坡、墳地、開窪地,不是突然給霍一拳,就是突然給霍一槍。李遊天下時讓霍當武童,遇比武動手,李現場教學,霍之技藝、膽量大幅度增長。霍殿閣苦練大槍,滑杆子將門框滑成凹型,練準頭,扎香頭、扎鏡子,達到觸而不傷境界。練靠樁功,將棗樹震死。大杆子一擰,槍圈象笸籮一樣大。單手託槍,
對手的杆子無不應聲被其滑落。羅疃傳授的13節鞭,非常難練,霍殿閣之鞭重18斤,一丈多長。霍殿閣功力奇大,一人深的土坑,壓地石磙子掉入,幾個小夥子往出抬非常費力,霍跳下雙手抱起,一下拋出坑外。家中抹房子,霍一手一桶泥,登梯子上房,非常輕鬆自然。
霍殿閣經10幾年苦練也練成「神槍」之技,每當鄉裡集會表演,壓軸節目總是由霍殿閣表演扎蒼蠅。他的弟子高香亭、霍慶雲、邊廷傑、劉子鳴、邊廷彬、劉向、劉金山等搬一面穿衣大鏡子。鏡子上塗雞血,霍持槍速扎,蒼蠅紛紛落地而鏡面不破,觀眾群呼「神槍」,霍殿閣自稱不敢,因其師以「神槍」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