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受疫情影響,教育部已發文,中小學生開學的時間會推遲,具體開學時間另行通知。孩子在家也不能閒著,要安排好娛樂和學習的時間,做到勞逸結合,生活才更充實。
我會寫:
晝:晝夜 白晝 極晝
耘:耘田 耕耘 春耕夏耘
桑:桑樹 蠶桑 桑葉
曉:拂曉 破曉 知曉
多音字:
解:jiě解釋 jiè押解 xiè 渾身解數
供:gòng供品 gōng提供
形近字:
晝(晝夜)盡(盡頭)
耘(耕耘)耕(耕地)
曉(報曉)澆(澆水)
問題歸納:
1、三首詩中的孩子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第一首詩中的孩子勤勞、天真;第二首詩中的孩子天真可愛,自得其樂;第三首詩中的兒童悠閒自在、無憂無慮。
2、這三首詩有什麼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相同之處:都寫兒童自在快樂的生活狀態,天真活潑的兒童形象,充滿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處:
《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描寫的是繁忙的勞動場面引出兒童學種瓜的可愛場景。
《稚子弄冰》從稚子的心理出發,重點描寫「脫冰作戲」。
《村晚》先寫鄉村晚景,再寫牧童,構成了鄉村晚景圖。
課後習題答案:
二、讀下面的詩句,說說你眼前浮現出怎樣的情景,體會其中的樂趣。
1、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詩意:小孩子雖然不懂得耕田織布,也在那桑樹蔭下學著種瓜。
一個「學」字使兒童天真的形象躍然紙上。不僅表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可愛,還表現了他們被大人們的勤勞耳濡目染,從小就熱愛勞動的優秀品質。
場景:那些孩子們,他們不會耕也不會織,卻也不閒著。他們從小耳濡目染,喜愛勞動,於是「也傍桑陰學種瓜」,在茂盛的桑樹底下學種瓜,那一本正經的樣子,真是太有趣了!
2、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鉦。
詩意:清晨,滿臉稚氣的小孩,將夜間凍結在盆中的冰塊脫下,用彩絲穿起來,提在手中當鉦來敲。
前兩句詩主要對稚子進行了動作描寫,「脫」「穿」等動詞生動表現了稚子弄冰的動作。
場景: 清晨,孩子們小心翼翼地從銅盆裡取出凍好的冰塊,用彩色絲線穿上,提在手中,當作銀鉦來敲打。當孩子們正醉心於那穿林而過的美妙的聲音時,忽然冰塊兒落地,發出了如玻璃破碎的聲音。唉,太令人失望了!從中體會到孩子自得其樂的盎然情趣。
3、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詩意:那小牧童橫騎在牛背上,緩緩地把家還;拿著一支短笛,隨口吹著,也沒有固定的聲腔。
「橫」坐不是規規矩矩地坐著,表現了牧童的天真頑皮之態。如改為「騎」則沒有這種效果。
場景: 那小牧童橫騎在牛背上,慢悠悠地走著;他的手裡還拿著一支短笛,有模有樣地吹著自己編的小曲,雖不成調但那頭老牛似乎聽懂了小主人吹奏的曲子,「哞哞」地叫著。從中體會到孩子悠閒自在、無憂無慮的心情。
《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宋] 範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作者介紹:
範成大,字至能,號稱石湖居士。南宋詩人。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與楊萬裡、陸遊、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著有《石湖集》《吳船錄》等。 主要作品:《夏日田園雜興》《喜晴》《賣痴呆詞》等。
主題:
《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以樸實的語言,細緻地描繪了鄉村農人耘田績麻以及兒童學著大人的樣子種瓜的情景,展現了農家夏忙時熱鬧的勞動場面,抒發了對勞動人民的讚美之情。
譯文:
白天在田裡除草,到了夜晚回來搓麻繩,男村裡的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擔。小孩子雖然不懂得耕織之事,卻也模仿大人的樣子,在桑樹的樹蔭旁學著種瓜。
註解:
①晝(zhòu):白天
②耘(yún)田:在田間鋤草
③績麻:把麻搓成線。
④各當家:各人都擔任一定的工作。
⑤解:理解,懂得。
⑥供(gòng):從事。
⑦傍:靠近。
⑧陰:樹蔭。
賞析:
①這首詩描寫農村初夏時節生活中的一個場景。詩的前兩句用晝和夜對比,生動地描繪了鄉村裡男耕女織、日夜辛勞的情形,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敬重之情。
②詩的後兩句生動描寫了農村兒童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的情形,一個「學」字讓天真可愛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流露出詩人對熱愛勞動的農村兒童的喜愛和讚揚之情。
《稚子弄冰》
稚子弄冰
【宋】楊萬裡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鉦。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作者介紹:
楊萬裡(1127年—1206年)字廷秀,號誠齋。南宋著名文學家、詩人。與陸遊、尤袤、範成大並稱「南宋四大家」(又作「中興四大詩人」)。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主要作品:《小池》《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舟過安仁》等。
主題:
《稚子弄冰》從小孩幼稚貪玩的心理特徵切入,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稚氣滿紙而又詩意盎然的「脫冰做戲」的場景,表現了兒童調皮、可愛的特點,表達了詩人對兒童的喜愛之情。
譯文:
一個小孩子,早上起來,從金屬盆裡把冰取出來,用彩絲穿起來當鉦來敲。敲出的聲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樹林,突然冰落在地上發出玻璃一樣的碎裂聲。
註解:
①稚(zhì)子:幼小的孩子。
②金盆脫曉冰:早晨從金屬盆裡把冰取出來。
③取:這裡沒有實在意義。
④鉦(zhēng):一種金屬打擊樂器。
⑤馨(qìng):一種用玉或石製成的打擊樂器。
⑥玻璃:一種天然玉石,也叫水玉,並不是現在的玻璃。
鑑賞:
①前兩句通過對小孩子一系列動作的描寫,刻畫出一個天真快樂的兒童形象。「脫」字形象傳神,寫出了孩子取冰的樣子。
②後兩句寫孩子玩得正高興時突然冰塊落到地上,發出如玻璃碎裂的聲音。「忽作玻璃碎地聲」一句,讓我們仿佛聽到了那清脆的聲音,看到了孩子那失望的表情。
詩中從三個方面上描寫稚子弄冰的情:形色澤上,「金」盤「彩」絲穿「銀」冰;形態上,「金盤」脫出的冰猶如「銀錚」 ;聲音上,既有「玉磬穿林響」的高亢,又有「玻璃碎地聲」 的清脆。有形有色有聲,生動表現了稚子弄冰的無限樂趣。
《村晚》
村晚
【宋】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作者介紹:
雷震,南宋,生平不詳。或以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寧宗嘉定年間進士。
主題:
《村晚》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詩人即景而寫,描寫了自然景物變化和牧童的活動,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構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表現了牧童無憂無慮、悠閒自在的情致,抒發了詩人對鄉村晚景的喜愛和讚美以及對悠然恬靜的農村生活的嚮往之情
譯文:
池塘四周長滿了青草,池塘裡的水幾乎要從水塘裡漫出來。遠遠的青山銜著紅紅的落日,影子倒映在寒冷的水中,閃動著粼粼的波光。放牛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上,向家的方向走去,隨意地用短笛吹奏著不成調的樂曲。
註解:
①陂(bēi):池岸。
②銜:口裡含著。本詩中指落日西沉,半掛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淹沒。
④漪(yī):水中的波紋。
⑤橫牛背:橫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調。
⑦信口:隨口。
鑑賞:
前兩句寫景。詩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機地融合起來,描繪了一幅非常幽雅美麗的圖畫,為後兩句寫牧童出場布置了背景。兩個「滿」字,寫出了仲夏時節的景物特點,描繪了景色的生機勃勃;「銜」字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來落日將沉未沉的情態,將山寫活了;一個「漫」字,寫出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生動形象。
後兩句寫人。與前兩句恬靜的氛圍相比,這兩句描繪得生動活潑「橫」字表明牧童不是規矩地騎,而是隨意橫坐在牛背上;牧童吹笛也不是認真地吹,而是「無腔信口吹」表現了牧童的調皮可愛、天真活潑、淳樸無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