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國防軍聯手美軍對戰納粹黨衛軍,這是什麼劇情?

2021-01-13 軍武次位面

德國國防軍聯合美軍打德國黨衛軍,難道他們之間的矛盾就這麼大?




1945年5月5日,希特勒自殺後第5天,歐洲西線主要戰鬥已停止,在奧地利伊特爾城堡,卻上演了一場德國國防軍加入美軍,聯手對戰納粹黨衛軍的戰鬥。


阿爾卑斯山麓的伊特爾城堡始建於中世紀,原來是私人別墅,1942年由黨衛軍接管,後改建成戰俘收容所,關押著一批法國政府和軍隊的高級官員。



看一下大人物名單:法國前總理達拉第(就是籤《慕尼黑協定》那位)、前總司令甘末林、前總理雷諾、一戰名將魏剛、戴高樂的妹妹和妹夫等人。其中還有一位網球冠軍讓▪布魯特拉,原來在維希政府任職,因為預謀逃跑被抓進了這裡。



國防軍vs黨衛軍:一場鮮為人知的戰鬥


柏林陷落後,收容所的最高長官和看守們見大勢已去,也作鳥獸散了。暫時獲得自由的囚犯們雖控制了收容所,但美軍離得還遠,附近還有黨衛軍繼續著無意義的戰鬥。如果這些法國人重新被抓住,用達拉第的話說,很可能被窮途末路的黨衛軍完成看守們原來打算做的事——「把自己灌醉然後向我們開槍」。


他們於是派出兩個人分頭去找援軍,一個克羅埃西亞電工和一個捷克廚子。


電工驚險地穿越兩道德軍路障一路向西,在因斯布魯克附近找到了美軍103步兵師。廚子也找到了奧地利地下抵抗組織,並被介紹給德國國防軍少校約瑟夫▪甘格爾,這位少校是地下抵抗組織的成員。見下圖(他的領章是國防軍的領章)


 

甘格爾參加過東線基輔會戰等一系列戰役,曾獲得鐵十字勳章,但也見證了無數德國青年為第三帝國戰死。和許多人一樣,他對納粹政權感到痛苦和幻滅,不願為不再相信的信仰而戰,轉而與奧地利地下抵抗運動取得聯繫併合作,主要負責地下運動的軍事行動。


現在甘格爾既要保證自己的人在戰爭中活下來,還要救援伊特爾城堡裡的法國人。他深知自己力量單薄,唯有儘快與美軍匯合才可能完成任務。幸運的是,離開沃格爾小鎮尋找美軍的甘格爾突然與一隊M4謝爾曼坦克相遇,美軍指揮官約翰▪傑克▪李上尉雖然年輕,但勇敢無畏,領導力強,深得人心。



兩人的見面為「城堡之戰「奠定了互信的基礎。按他們的計劃,甘格爾的部隊先向美軍投降。為了聯合應對黨衛軍,李上尉允許國防軍保留武裝,與美軍並肩作戰。李上尉成為了二戰中唯一一名指揮德軍行動的美軍軍官。


5月4日下午,伊特爾城堡的法國守衛目睹了一支奇特的隊伍駛來:兩輛美軍謝爾曼坦克開道,後面跟著兩輛德國國防軍軍車。由於大部分美軍留守在沃格爾,這支隊伍僅由14名美軍士兵,10名德國國防軍士兵和幾名奧地利人組成。



進入城堡時,一名德軍手裡還舉著一面白旗。隊伍雖小,卻是二戰期間美德第一次聯合組隊。隊伍裡所有的德軍士兵都在左臂上綁著一塊黑布,用以在戰鬥中被美奧戰友識別。


第二天,甘格爾的德國同胞——得到消息趕來的黨衛軍第17裝甲擲彈兵師大約100-150人,帶著兩門20毫米高射炮和一門88毫米炮,很快就把美德奧聯軍包圍在城堡裡,謝爾曼坦克被炮彈擊中,混亂中,前法國總理雷諾甚至拿起了手槍準備向攻上來的黨衛軍射擊。甘格爾少校衝下來,把他拖到了安全位置,他自己卻被敵軍狙擊手擊中頭部,當場陣亡。


▲德國山地師狙擊手


午後,克羅埃西亞電工帶的援軍終於趕來,無奈黨衛軍頑強抵抗,兵力強大的美援軍竟然找不到防線的突破口。此時,又是一個戲劇性的情節,那個網球冠軍不顧李上尉的勸阻,以出眾的身體素質翻牆而出找到美軍,給美軍帶路打過來。


當謝爾曼坦克衝出樹林向伊特爾城堡駛來時,又一幕絕無僅有的場面出現了,城堡內聯軍中的德軍士兵興奮地高喊:看啊,美國坦克!



下午4點,美援軍終於擊潰黨衛軍,並俘虜了上百名官兵。克羅埃西亞電工和捷克廚子被譽為英雄,李上尉獲得傑出服役十字勳章,唯一陣亡的甘格爾少校被安葬在沃格爾小鎮,如今被作為奧地利的國民英雄看待,至今沃格爾還有一條以他名字命名的街道。


這場戰鬥是整個歐洲戰場最後的戰鬥之一。史蒂芬▪哈丁在他《最後戰役》一書中提到,這批被拯救的法國政客制定了把法國帶入21世紀的政策。如果他們被黨衛軍殺掉,誰知歷史會如何改寫?



國防軍:納粹血統不夠純正


德國國防軍主動服從美軍指揮,與黨衛軍打了一場微型內戰,這是本次戰鬥最有意思的部分。戰鬥或者是偶然的,卻也算是國防軍區別於黨衛軍的一個縮影。因為二者確實淵源有別,體系各異,與元首的親疏也不同。


▲S24號虎式曾隸屬於魏特曼手下的尤根指揮

而魏特曼屬於黨衛軍


國防軍是1935到1945這10年間德國正式軍事力量的稱呼,它並非因納粹而生,其前身就是保衛國家的常規軍。


▲德國國防軍


一戰後德軍曾改名叫和平軍,1919年凡爾賽條約對德軍規模進行了嚴厲限制。1921年,德國根據該條約建立了防衛軍,行使傳統的軍事職能。1934年馮▪興登堡總統去世後,希特勒接管魏瑪共和國,並開始改造和擴充軍隊。


1935年國防軍正式得名,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二戰結束。1946年德國國防軍被盟軍正式宣布解散,直到1955年西德組建了新的武裝部隊——聯邦國防軍。



希特勒接手國防軍後,首先就是將軍隊政治化,1935年起新兵入伍採用新的宣誓詞,不再向國家而是直接向三軍領袖(元首)本人效忠——我在上帝面前莊嚴宣誓,將毫無保留地服從帝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命令,並以一個軍人的名義信守誓言,乃至犧牲也在所不惜。


▲德國的宣誓姿勢


誓詞雖說改了,對於元首來說,國防軍終歸不是親手締造的,也沒有跟他一起打過江山,就象個領養來的孩子,缺乏血緣。相比之下黨衛隊的納粹血統可就純正多了。


納粹建黨之初希特勒就讓前陸軍軍官羅姆建立了衝鋒隊,當作納粹黨自己的武裝力量,而隸屬於衝鋒隊的黨衛隊,則是元首的個人保鏢隊,成員都是從衝鋒隊中選拔的精英和狂熱分子。除了要效忠元首,希特勒又在1930年11月的命令中提到「黨衛隊最首要的任務就是在黨內執行警察職責」,「蓋世太保」就是黨衛隊所轄的一個部門。黨衛隊後來發展到不僅是黨內,而且成為整個國家的警察。



武裝化了的黨衛隊就是黨衛軍,可見,黨衛軍不是國防軍的加強2.0版,它是為了服務於領袖和納粹黨而創立的戰鬥機器。黨衛軍有自己的建制和指揮渠道,直接聽命於希姆萊,純正的納粹血統確保其得到元首的青睞與信任。


▲黨衛隊領袖海因裡希·希姆萊


普魯士傳統與納粹意識形態


儘管血統不純,國防軍也一直是國家社會主義的強烈支持者。一戰中並未被打敗的德軍壓根兒就沒服,諸多屈辱性協議又催生了德軍中的軍國主義思想,很多軍官也接受納粹影響,視之為確保德國不會輸掉下一場戰爭的保障。這都為希特勒掌握政權創造了條件。據統計,到1941年,國防軍中下級軍官有三分之一加入了納粹黨。


國防軍之後服從希特勒的命令發起一場場戰役,也是因為「生存空間」等理論已經深入人心。



同時戰前的黨衛軍迅速壯大,與國防軍形成了一定的競爭。但兩軍都追隨著元首描繪的光明前景,沒有太多摩擦。不過,淵源和體系的差異也微妙地影響著兩軍的風格,乃至對元首的態度。


國防軍官兵的選拔對教育程度要求高,黨衛軍則重體能不重教育,其中有不少來自邊遠鄉村,或是因為教育程度低而無法晉升的國防軍人。黨衛軍缺乏國防軍人特有的普魯士傳統和階級意識,卻更狂熱於納粹信仰,初期黨衛軍的入伍標準就是意識形態上的忠誠。


▲德國國防軍軍官,擁有騎士十字勳章、

鐵十字勳章和坦克突擊勳章


戰爭初期,國防軍當然自認為是最優秀的軍隊,而高層軍官既看不上黨衛軍這些魯莽又缺乏訓練的「業餘軍人」,又不得不佩服他們在戰場上的英勇無畏。後來黨衛軍越來越受元首偏愛,武器裝備的分配不公也引起國防軍的不滿。但這時黨衛軍也被賦予更艱難的任務,軍官傷亡尤其慘重。



▲德國黨衛軍軍士長,有一個單兵擊毀坦克勳章

、鐵十字綬帶和突擊勳章


黨衛軍是屠殺猶太人和平民的主要角色,臭名昭著的集中營就在其管轄之下。因此,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宣布黨衛隊為犯罪組織。與黨衛軍盲目貫徹元首指令相對照的是,戰爭後期對希特勒的質疑與反抗主要來自國防軍的軍官隊伍。


1945年4月,當黨衛軍奉命運送一批高層戰俘到集中營執行死刑時,國防軍出手保護了戰俘,直到美軍接手。



國防軍的身世早於納粹,納粹血統先天不足。他們更多是從保衛國土的傳統軍人角度看待希特勒的,佩服他對德意志民族的挽救,醉心於他為帝國描繪的宏偉藍圖。而當危機降臨時,由於戰爭理念不同,他們不願意看到戰爭成果被吞噬,德國再陷萬劫不復的深淵,不願由著「那個下士」胡鬧。電影《刺殺希特勒》講的,就是施陶芬貝格等軍官試圖行刺元首結束戰爭的真實事件。要不是希特勒命大,歷史真會改寫。


▲德國電影《刺殺希特勒》海報


當然,國防軍也難逃戰爭罪責,他們追隨希特勒侵略和殺戮,直到勝利無望時,一道選擇題終於擺在面前——保全國家還是保衛納粹黨。這一刻起,以甘格爾和施陶芬貝格為代表的一批軍人開始反思和反抗。


為了德意志民族利益綁在一起的兩隻隊伍,在最後時刻漸行漸遠。死守柏林的主力是黨衛軍,當國防軍放棄抵抗,甚至有組織地開往西線投降時,仍在作戰的還是黨衛軍。



希特勒:屬於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從接連建立衝鋒隊、黨衛隊,到越來越強化和依賴黨衛軍,再到清洗容克軍官,大力提拔自己的嫡系將領(有一陣子授銜成癮,任命了一連串的元帥),希特勒這一系列決策暴露了一個獨裁者的不安。



這或許跟他的個人經歷也有關。他的成長過程可一直不被主流社會認可,更因為教育程度低阻礙了藝術之路,這都塑造了他多疑的性格,與人保持謹慎的距離,痛恨應試教育。


馮·曼施坦因元帥的迷之微笑


雖然依靠奮鬥和卓越的口才徵服了大眾,卻從來沒有帶兵打過江山,直接就接手了一支成熟的正規軍,更要面對普魯士範兒的軍官團。從內心裡,他難免對這些軍官有疏離感,情感上更接近於同樣出身於底層的黨衛軍士兵,後者顯然也更容易被希特勒的狂熱氣質吸引,義無反顧投入納粹的懷抱。




獨裁者掌握政權,要麼讓人信,要麼讓人怕,希特勒兩者都要,不在手裡抓住真正忠於自己的力量,就永遠不會感到安全。只有親自建立的武裝,才是政權穩固的依靠。從這一角度推想,大概黨衛軍建立之初就有了早晚替代國防軍的意圖。


▲德國黨衛軍各師的標誌


希特勒本人後來也提到,他對國防軍的改造未能完成。制服、正步、閱兵、敬禮、大型團體操、火把遊行……通過這些形式上的創意,法西斯主義美學在納粹手上登峰造極。黨衛軍軍歌《當人們不再忠誠》就很契合:


即使人們不再忠誠,我們仍然忠誠。

對於美好時代的描繪警醒了我們的青年。

一個擁有美德和以犧牲為榮的時代。

我們與你一起,永不屈服!


▲所以黨衛軍一直追隨希特勒戰鬥到最後一刻


而即使在這種打雞血的氣氛下,國防軍仍然保留了一些自身傳統,同樣從軍歌這個細節上可以有些直觀體會。國防軍中最受歡迎的軍歌是《Erica》,Erica是德國一種小花的名字,歌詞像讚美一位美女一樣讚美Erica,沒有政治色彩,只是表達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與納粹的亢奮氣質格格不入。 


我那小屋旁邊盛開的小花,她名叫艾瑞卡。

無論是在拂曉還是黃昏,圍繞我,艾瑞卡。

那流淚盼著你歸來的姑娘,她名叫艾瑞卡。。。



▲國防軍則為的是祖國,並不是那個瘋子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 冷熱軍事史

原文作者:葛澄 


新品限時折扣,新人進店有禮

商務合作請聯繫QQ:2901413455

相關焦點

  • 二戰時,同為德國部隊,為什麼國防軍卻非常鄙視黨衛軍?
    呂海峰話說,要說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奇葩事,想必大家都知道,那是非常多了。也並不是如此,因為,無論是在作戰當中,還是在平時當中,作為希特勒嫡系的私人黨衛軍都會比國防軍得到更多的資源。當然,也正因他們之間實際上離心離德,也就又引發了下面的一個小故事:那就是在1945年的5月5日,希特勒自殺後第5天,儘管在歐洲西線的主要戰鬥已經停止,但在奧地利的伊特爾城堡,卻上演了一出在德國國防軍加入了美軍之後,聯手共同打擊德國納粹黨衛軍的戰鬥。那麼,這又是咋回事呢?
  • 納粹黨衛軍和國防軍有什麼不同?為何黨衛軍實力那麼強悍
    德國國防軍和納粹黨衛軍之間的區別就在於:黨衛軍是納粹的私人武裝,從法理上而言,是一種非法的存在。最初來源於追隨希特勒的那批暴動分子。可以說是希特勒能夠成功上臺的左膀右臂。而德國國防軍,則是德意志合法的軍事力量。
  •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的軍隊,為什麼還要分為政府軍和納粹黨衛軍?
    二戰中的德軍,為何一定要嚴格分成國防軍、黨衛軍?二戰中德國之所以能徵善戰,國防軍和黨衛軍都功不可沒。雖然二者同屬於一個國家,但是兩者分別屬於兩個體系。那既然是同一個國家為何要整兩個不同的體系呢?德國國防軍這個詞可以追溯到一戰,一戰失敗後,大部分德軍都被遣送回國。
  • 二戰結束,被拒絕投降並被處決的納粹德國軍,黨衛軍骷髏師
    二戰結束,被拒絕投降並被處決的納粹德國軍,黨衛軍骷髏師 納粹德國在二戰中之所以能夠所向睥睨,在極短的時間內橫掃整個西歐、北歐的敵人,戰鬥力可見一斑。
  • 這位德軍上將很狡猾,黨衛軍和蘇軍恨得要死,美軍卻無比尊重
    然而,這個定律似乎並不是每每生效,比如在二戰時期的德國就存在一種尷尬的情況:德國國防軍和黨衛軍彼此看不順眼。說來話長,納粹的黨衛軍最初是元首的私人武裝,主要效忠於納粹黨黨魁希特勒。然而,隨著納粹在德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黨衛軍的人數也飛速增長。二戰爆發時,黨衛軍已經形成了具有一定作戰能力的武裝部隊,鼎盛時期總規模更是接近百萬。
  • 二戰德國黨衛軍裝甲部隊和國防軍裝甲部隊的不同,誰更強悍一些?
    說到二戰時期的德國的裝甲部隊,黨衛軍裝甲師和國防師裝甲師確實有很大的不同,但誰更強悍一點呢?要從兩個階段看,比如1940年的法國戰役,德國國防軍第7裝甲師和第十裝甲師最為耀眼,在從阿登森林繞過法軍馬奇諾防線戰略穿插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當時的德國黨衛軍裝甲師的戰績還沒有那樣耀眼其它部隊總數都還在建設階段,所以法國戰役中主要是國防軍裝甲師負責主攻,黨衛軍裝甲部隊負責戰場協助同時幹一些髒活,比如以抓遊擊隊的名義進行殺人放火,維護員治安等,相當於憲兵部隊。
  • 二戰期間,屠殺平民都是黨衛軍幹的?德國國防軍就很清白嗎?
    李三萬摘要: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的部隊在佔領區犯下了不少屠殺平民的戰爭罪行,長期以來,大都認為這些罪惡都是黨衛軍幹的,那麼德國國防軍真的就沒有這些戰爭罪行,就很清白嗎?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的部隊在佔領區犯下了不少屠殺平民的戰爭罪行,長期以來,大都認為這些罪惡都是黨衛軍幹的,那麼德國國防軍真的就沒有這些戰爭罪行,就很清白嗎?
  • 第二次世界大戰神奇一幕:美軍上尉和德國國防軍少校並肩作戰
    奧地利北部泰洛地區的伊特城堡在1943年被德國黨衛軍接管,海因裡希希望將這座城堡改造成關押重要囚犯的監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許多法國囚犯被安置在這城堡裡,比如法國前總理愛德華·達拉第埃,瑪麗·阿涅斯·卡裡烏(戴高樂的姐姐)和著名的法國網球選手讓·博羅特拉,他們都是德國的籌碼。
  • 希特勒手中的王牌—納粹武裝黨衛軍,戰功卓著,罪惡深重
    由於他經常以希特勒私人軍隊的身份受其直接指揮,所以在整個納粹陸軍部隊中,不但裝備最優良,士兵最狂熱忠誠,戰鬥力比一般納粹部隊強的多。武裝近衛隊是希特勒整個黨衛軍的一部分,黨衛軍的作用為監視德國社會大眾及納粹黨本身。
  • 二戰中,讓蘇軍倍感恐懼的黨衛軍骷髏師,最終的結局是怎樣的
    二戰爆發之後,德國軍隊呈現出了所向披靡的態勢。他們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便橫掃了整個西歐。除了英國和瑞士之外,其他國家基本都陷入了軸心國的控制中。不過,德國軍隊卻並不像外表看起來那樣堅硬。德國當時有兩支軍隊並存,一支是德國國防軍,也就是德國的正規部隊。
  • 二戰納粹德國3位最強士兵,作戰心狠手辣,都長著一張「娃娃臉」
    導語:二戰納粹德國3位最強士兵,作戰心狠手辣,都長著一張「娃娃臉」二戰中的德軍憑藉其優秀的戰場表現,驚人的戰鬥能力可以說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除了會關注譬如隆美爾、古德裡安等赫赫有名的戰將,那時的德軍中也有很多戰績彪炳的士兵
  • 解密納粹德國最強悍的部隊,外號地獄魔鬼,士兵居然不是德國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各國都誕生了不少王牌部隊,尤其是納粹德國,雖然是真正的大反派,但其麾下的王牌部隊深受軍迷們的追捧,尤其是納粹德國的黨衛軍,在戰鬥意志和戰鬥技能上更是比國防軍高出好幾個層次。在二戰的最後幾年,納粹德國真正還在戰鬥的只有黨衛軍,而數量龐大的國防軍卻選擇向盟軍投降,黨衛軍雖然是邪惡的一方,但卻因為戰鬥意志被人們銘記,尤其是黨衛軍維京師,更是希特勒手中的王牌,也是最令蘇軍膽寒的存在。和其他納粹軍隊不同,黨衛軍維京師嚴格來說不是德軍,實際上組成這支部隊的士兵大多數外國人,其中芬蘭、丹麥和挪威人佔很大一部分比例,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二戰中的納粹黨衛軍老照片,骷髏師和帝國師軍容很不一樣
    今天為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的這一組圖組,是來自於二戰中納粹德國黨衛軍的老照片。通過這一組照片,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納粹黨衛軍在歷史中留下的這些影像。照片拍攝的是在二戰蘇德戰役中的納粹黨衛軍骷髏師(黨衛軍第三裝甲師),德國在發動二戰後,最令歐洲各國感到恐怖的便是武裝黨衛軍,其中又以黨衛軍中的骷髏師、帝國師、維京師、希特勒衛隊裝甲師最為出名。
  • 魔鬼利刃:邪惡黨衛軍「四大王牌」師,帝國師第一,骷髏師居第四
    眾所周知,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和正義世界為敵,甚至軍隊執行種族屠殺政策,它的失敗可以說是歷史的必然。但話又說回來,二戰德軍無論是國防軍還是黨衛軍,他們在二戰中卻都表現出了強悍的戰鬥力,戰場上很多軍人的戰鬥技巧,戰鬥意志,戰鬥紀律都讓人很佩服。
  • 二戰中,德國納粹黨衛軍為什麼要佩戴骷髏頭戒指?是為了耍酷嗎?
    01 由來納粹黨衛軍所佩戴的「骷髏頭」戒指,實際上不是普通的個人裝飾品,而是一枚榮譽戒指。這枚「骷髏頭」戒指並沒有被列為國家勳章,因為那是帝國元首的禮物。它是由黨衛軍首領海因裡希·希姆萊於1934年4月10日創立,並以個人的名義授予黨衛軍的獎品。
  • SS納粹骷髏戒指,納粹黨最高榮譽獎勵,只有真正的精英才能獲得
    眾所周知,在二戰尚未爆發之前,德國納粹黨就已經誕生,希特勒為其黨首。在德國大蕭條時期,納粹黨由希特勒帶領,以全新的理念,以及效果顯著的實幹,贏得了德國民眾的推崇,最後榮升為德國唯一執政黨。二戰時是納粹黨最為活躍的時期,全國上下到處都是納粹黨的身影。
  • 為何納粹德國到了二戰末期節節敗退,內部卻沒有出現一戰德國那樣的...
    ,對軍隊的統率權同樣如此,在德國普通民眾和基層官兵中並沒有太多的威望,希特勒則不同,從1930年納粹黨參選開始,是通過爭取民眾支持和拉攏選票上臺的,他能夠成為第三帝國的領袖除了個人的政治能力外,其實也代表著當時大多數德國人的政治選擇,沒有足夠的選票,無論希特勒如何口若懸河,他還是當不成總理。
  • 二戰時期黨衛軍第七歐根親王志願山地師南斯拉夫的惡魔
    今天我來給大家,在一次講述一下,國防軍和黨衛軍部隊的某些區別。黨衛軍第七「歐根親王」志願山地師,是什麼樣部隊。 黨衛軍第七「歐根親王」志願山地師,全部作戰人員都是不是德國人,還有一點的是連指揮官都大多是克羅埃西亞人。
  • 同樣是二戰戰敗國,為何德國可以有國防軍,而日本只有自衛隊
    (代表德國納粹籤署投降書的德國將軍) 二戰結束後,作為戰勝國的美、蘇、英三巨頭,確定了對德、日領土的劃分和深刻改造思路。為了防止兩國法西斯主義死灰復燃,重新走上侵略擴張之路,多方締結的反法西斯條約規定,德國和日本均不得設立正規軍,只能保留維護社會治安的警察、對內維穩的自衛隊之類的組織,把兩國發動戰爭的能力,幾乎完全扼殺。 於是,我們看到,按照締約,時至今日,日本的國防事務都只能依賴駐防美軍,沒有自己的軍隊。
  • 贏回榮譽:黨衛軍第二十三「尼德蘭」裝甲擲彈兵師
    黨衛軍作為德意志第三帝國重要的武裝力量活躍於二戰戰場的各個角落,他們以帥氣的軍服、與眾不同的建製成為二戰諸多軍迷追捧的對象。雖然與德國正式的武裝力量國防軍相比,黨衛軍只能算作是納粹黨的「私黨」武裝,但在希特勒所領導的納粹黨上臺之後,這一點就不再是限制黨衛軍擴充發展的阻礙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