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國防軍聯合美軍打德國黨衛軍,難道他們之間的矛盾就這麼大?
1945年5月5日,希特勒自殺後第5天,歐洲西線主要戰鬥已停止,在奧地利伊特爾城堡,卻上演了一場德國國防軍加入美軍,聯手對戰納粹黨衛軍的戰鬥。
阿爾卑斯山麓的伊特爾城堡始建於中世紀,原來是私人別墅,1942年由黨衛軍接管,後改建成戰俘收容所,關押著一批法國政府和軍隊的高級官員。
看一下大人物名單:法國前總理達拉第(就是籤《慕尼黑協定》那位)、前總司令甘末林、前總理雷諾、一戰名將魏剛、戴高樂的妹妹和妹夫等人。其中還有一位網球冠軍讓▪布魯特拉,原來在維希政府任職,因為預謀逃跑被抓進了這裡。
國防軍vs黨衛軍:一場鮮為人知的戰鬥
柏林陷落後,收容所的最高長官和看守們見大勢已去,也作鳥獸散了。暫時獲得自由的囚犯們雖控制了收容所,但美軍離得還遠,附近還有黨衛軍繼續著無意義的戰鬥。如果這些法國人重新被抓住,用達拉第的話說,很可能被窮途末路的黨衛軍完成看守們原來打算做的事——「把自己灌醉然後向我們開槍」。
他們於是派出兩個人分頭去找援軍,一個克羅埃西亞電工和一個捷克廚子。
電工驚險地穿越兩道德軍路障一路向西,在因斯布魯克附近找到了美軍103步兵師。廚子也找到了奧地利地下抵抗組織,並被介紹給德國國防軍少校約瑟夫▪甘格爾,這位少校是地下抵抗組織的成員。見下圖(他的領章是國防軍的領章)
甘格爾參加過東線基輔會戰等一系列戰役,曾獲得鐵十字勳章,但也見證了無數德國青年為第三帝國戰死。和許多人一樣,他對納粹政權感到痛苦和幻滅,不願為不再相信的信仰而戰,轉而與奧地利地下抵抗運動取得聯繫併合作,主要負責地下運動的軍事行動。
現在甘格爾既要保證自己的人在戰爭中活下來,還要救援伊特爾城堡裡的法國人。他深知自己力量單薄,唯有儘快與美軍匯合才可能完成任務。幸運的是,離開沃格爾小鎮尋找美軍的甘格爾突然與一隊M4謝爾曼坦克相遇,美軍指揮官約翰▪傑克▪李上尉雖然年輕,但勇敢無畏,領導力強,深得人心。
兩人的見面為「城堡之戰「奠定了互信的基礎。按他們的計劃,甘格爾的部隊先向美軍投降。為了聯合應對黨衛軍,李上尉允許國防軍保留武裝,與美軍並肩作戰。李上尉成為了二戰中唯一一名指揮德軍行動的美軍軍官。
5月4日下午,伊特爾城堡的法國守衛目睹了一支奇特的隊伍駛來:兩輛美軍謝爾曼坦克開道,後面跟著兩輛德國國防軍軍車。由於大部分美軍留守在沃格爾,這支隊伍僅由14名美軍士兵,10名德國國防軍士兵和幾名奧地利人組成。
進入城堡時,一名德軍手裡還舉著一面白旗。隊伍雖小,卻是二戰期間美德第一次聯合組隊。隊伍裡所有的德軍士兵都在左臂上綁著一塊黑布,用以在戰鬥中被美奧戰友識別。
第二天,甘格爾的德國同胞——得到消息趕來的黨衛軍第17裝甲擲彈兵師大約100-150人,帶著兩門20毫米高射炮和一門88毫米炮,很快就把美德奧聯軍包圍在城堡裡,謝爾曼坦克被炮彈擊中,混亂中,前法國總理雷諾甚至拿起了手槍準備向攻上來的黨衛軍射擊。甘格爾少校衝下來,把他拖到了安全位置,他自己卻被敵軍狙擊手擊中頭部,當場陣亡。
▲德國山地師狙擊手
午後,克羅埃西亞電工帶的援軍終於趕來,無奈黨衛軍頑強抵抗,兵力強大的美援軍竟然找不到防線的突破口。此時,又是一個戲劇性的情節,那個網球冠軍不顧李上尉的勸阻,以出眾的身體素質翻牆而出找到美軍,給美軍帶路打過來。
當謝爾曼坦克衝出樹林向伊特爾城堡駛來時,又一幕絕無僅有的場面出現了,城堡內聯軍中的德軍士兵興奮地高喊:看啊,美國坦克!
下午4點,美援軍終於擊潰黨衛軍,並俘虜了上百名官兵。克羅埃西亞電工和捷克廚子被譽為英雄,李上尉獲得傑出服役十字勳章,唯一陣亡的甘格爾少校被安葬在沃格爾小鎮,如今被作為奧地利的國民英雄看待,至今沃格爾還有一條以他名字命名的街道。
這場戰鬥是整個歐洲戰場最後的戰鬥之一。史蒂芬▪哈丁在他《最後戰役》一書中提到,這批被拯救的法國政客制定了把法國帶入21世紀的政策。如果他們被黨衛軍殺掉,誰知歷史會如何改寫?
國防軍:納粹血統不夠純正
德國國防軍主動服從美軍指揮,與黨衛軍打了一場微型內戰,這是本次戰鬥最有意思的部分。戰鬥或者是偶然的,卻也算是國防軍區別於黨衛軍的一個縮影。因為二者確實淵源有別,體系各異,與元首的親疏也不同。
▲S24號虎式曾隸屬於魏特曼手下的尤根指揮
而魏特曼屬於黨衛軍
國防軍是1935到1945這10年間德國正式軍事力量的稱呼,它並非因納粹而生,其前身就是保衛國家的常規軍。
▲德國國防軍
一戰後德軍曾改名叫和平軍,1919年凡爾賽條約對德軍規模進行了嚴厲限制。1921年,德國根據該條約建立了防衛軍,行使傳統的軍事職能。1934年馮▪興登堡總統去世後,希特勒接管魏瑪共和國,並開始改造和擴充軍隊。
1935年國防軍正式得名,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二戰結束。1946年德國國防軍被盟軍正式宣布解散,直到1955年西德組建了新的武裝部隊——聯邦國防軍。
希特勒接手國防軍後,首先就是將軍隊政治化,1935年起新兵入伍採用新的宣誓詞,不再向國家而是直接向三軍領袖(元首)本人效忠——我在上帝面前莊嚴宣誓,將毫無保留地服從帝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命令,並以一個軍人的名義信守誓言,乃至犧牲也在所不惜。
▲德國的宣誓姿勢
誓詞雖說改了,對於元首來說,國防軍終歸不是親手締造的,也沒有跟他一起打過江山,就象個領養來的孩子,缺乏血緣。相比之下黨衛隊的納粹血統可就純正多了。
納粹建黨之初希特勒就讓前陸軍軍官羅姆建立了衝鋒隊,當作納粹黨自己的武裝力量,而隸屬於衝鋒隊的黨衛隊,則是元首的個人保鏢隊,成員都是從衝鋒隊中選拔的精英和狂熱分子。除了要效忠元首,希特勒又在1930年11月的命令中提到「黨衛隊最首要的任務就是在黨內執行警察職責」,「蓋世太保」就是黨衛隊所轄的一個部門。黨衛隊後來發展到不僅是黨內,而且成為整個國家的警察。
武裝化了的黨衛隊就是黨衛軍,可見,黨衛軍不是國防軍的加強2.0版,它是為了服務於領袖和納粹黨而創立的戰鬥機器。黨衛軍有自己的建制和指揮渠道,直接聽命於希姆萊,純正的納粹血統確保其得到元首的青睞與信任。
▲黨衛隊領袖海因裡希·希姆萊
普魯士傳統與納粹意識形態
儘管血統不純,國防軍也一直是國家社會主義的強烈支持者。一戰中並未被打敗的德軍壓根兒就沒服,諸多屈辱性協議又催生了德軍中的軍國主義思想,很多軍官也接受納粹影響,視之為確保德國不會輸掉下一場戰爭的保障。這都為希特勒掌握政權創造了條件。據統計,到1941年,國防軍中下級軍官有三分之一加入了納粹黨。
國防軍之後服從希特勒的命令發起一場場戰役,也是因為「生存空間」等理論已經深入人心。
同時戰前的黨衛軍迅速壯大,與國防軍形成了一定的競爭。但兩軍都追隨著元首描繪的光明前景,沒有太多摩擦。不過,淵源和體系的差異也微妙地影響著兩軍的風格,乃至對元首的態度。
國防軍官兵的選拔對教育程度要求高,黨衛軍則重體能不重教育,其中有不少來自邊遠鄉村,或是因為教育程度低而無法晉升的國防軍人。黨衛軍缺乏國防軍人特有的普魯士傳統和階級意識,卻更狂熱於納粹信仰,初期黨衛軍的入伍標準就是意識形態上的忠誠。
▲德國國防軍軍官,擁有騎士十字勳章、
鐵十字勳章和坦克突擊勳章
戰爭初期,國防軍當然自認為是最優秀的軍隊,而高層軍官既看不上黨衛軍這些魯莽又缺乏訓練的「業餘軍人」,又不得不佩服他們在戰場上的英勇無畏。後來黨衛軍越來越受元首偏愛,武器裝備的分配不公也引起國防軍的不滿。但這時黨衛軍也被賦予更艱難的任務,軍官傷亡尤其慘重。
▲德國黨衛軍軍士長,有一個單兵擊毀坦克勳章
、鐵十字綬帶和突擊勳章
黨衛軍是屠殺猶太人和平民的主要角色,臭名昭著的集中營就在其管轄之下。因此,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宣布黨衛隊為犯罪組織。與黨衛軍盲目貫徹元首指令相對照的是,戰爭後期對希特勒的質疑與反抗主要來自國防軍的軍官隊伍。
1945年4月,當黨衛軍奉命運送一批高層戰俘到集中營執行死刑時,國防軍出手保護了戰俘,直到美軍接手。
國防軍的身世早於納粹,納粹血統先天不足。他們更多是從保衛國土的傳統軍人角度看待希特勒的,佩服他對德意志民族的挽救,醉心於他為帝國描繪的宏偉藍圖。而當危機降臨時,由於戰爭理念不同,他們不願意看到戰爭成果被吞噬,德國再陷萬劫不復的深淵,不願由著「那個下士」胡鬧。電影《刺殺希特勒》講的,就是施陶芬貝格等軍官試圖行刺元首結束戰爭的真實事件。要不是希特勒命大,歷史真會改寫。
▲德國電影《刺殺希特勒》海報
當然,國防軍也難逃戰爭罪責,他們追隨希特勒侵略和殺戮,直到勝利無望時,一道選擇題終於擺在面前——保全國家還是保衛納粹黨。這一刻起,以甘格爾和施陶芬貝格為代表的一批軍人開始反思和反抗。
為了德意志民族利益綁在一起的兩隻隊伍,在最後時刻漸行漸遠。死守柏林的主力是黨衛軍,當國防軍放棄抵抗,甚至有組織地開往西線投降時,仍在作戰的還是黨衛軍。
希特勒:屬於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從接連建立衝鋒隊、黨衛隊,到越來越強化和依賴黨衛軍,再到清洗容克軍官,大力提拔自己的嫡系將領(有一陣子授銜成癮,任命了一連串的元帥),希特勒這一系列決策暴露了一個獨裁者的不安。
這或許跟他的個人經歷也有關。他的成長過程可一直不被主流社會認可,更因為教育程度低阻礙了藝術之路,這都塑造了他多疑的性格,與人保持謹慎的距離,痛恨應試教育。
馮·曼施坦因元帥的迷之微笑
雖然依靠奮鬥和卓越的口才徵服了大眾,卻從來沒有帶兵打過江山,直接就接手了一支成熟的正規軍,更要面對普魯士範兒的軍官團。從內心裡,他難免對這些軍官有疏離感,情感上更接近於同樣出身於底層的黨衛軍士兵,後者顯然也更容易被希特勒的狂熱氣質吸引,義無反顧投入納粹的懷抱。
獨裁者掌握政權,要麼讓人信,要麼讓人怕,希特勒兩者都要,不在手裡抓住真正忠於自己的力量,就永遠不會感到安全。只有親自建立的武裝,才是政權穩固的依靠。從這一角度推想,大概黨衛軍建立之初就有了早晚替代國防軍的意圖。
▲德國黨衛軍各師的標誌
希特勒本人後來也提到,他對國防軍的改造未能完成。制服、正步、閱兵、敬禮、大型團體操、火把遊行……通過這些形式上的創意,法西斯主義美學在納粹手上登峰造極。黨衛軍軍歌《當人們不再忠誠》就很契合:
即使人們不再忠誠,我們仍然忠誠。
對於美好時代的描繪警醒了我們的青年。
一個擁有美德和以犧牲為榮的時代。
我們與你一起,永不屈服!
▲所以黨衛軍一直追隨希特勒戰鬥到最後一刻
而即使在這種打雞血的氣氛下,國防軍仍然保留了一些自身傳統,同樣從軍歌這個細節上可以有些直觀體會。國防軍中最受歡迎的軍歌是《Erica》,Erica是德國一種小花的名字,歌詞像讚美一位美女一樣讚美Erica,沒有政治色彩,只是表達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與納粹的亢奮氣質格格不入。
我那小屋旁邊盛開的小花,她名叫艾瑞卡。
無論是在拂曉還是黃昏,圍繞我,艾瑞卡。
那流淚盼著你歸來的姑娘,她名叫艾瑞卡。。。
▲國防軍則為的是祖國,並不是那個瘋子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 冷熱軍事史
原文作者:葛澄
新品限時折扣,新人進店有禮
商務合作請聯繫QQ:2901413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