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石傳說裡的隨從種類有很多,其中最常見的區分方法是按照關鍵詞區分。而其中最常見的關鍵詞,是戰吼、嘲諷、亡語之類的。而其中的嘲諷隨從,大體上又可以分三類,防禦型嘲諷、進攻型嘲諷以及功能嘲諷。而它們之間的區別,更是大得不像同一類型的。爐石傳說這麼多年來,大體上也沒變多多少東西,也就手牌上限從十張變成了十二張。
但當玩家將視線看向嘲諷隨從時,它們的進化之路就比較明顯了。可以說嘲諷隨從的進化史,某種程度上就代表了爐石傳說的進化史。最早的嘲諷隨從,是森金持盾衛士這種,雖然帶有嘲諷,但大家都把他當白板來用。同一時代的還有3/3/3貼吧熊,6/6/5競技場主宰,當然也忘不了3/1/4的銀背族長。至於弗丁、奧垃圾這種,說是嘲諷,但僅僅是其中一小部分的屬性。勉強算功能型,且先按下不表。
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本來應該最主要是起到護臉作用的嘲諷隨從,也出現了一些變種,比如說血蹄勇士。這張隨從雖然是嘲諷的,但受傷時具有+3攻擊力,算是進攻型的嘲諷。而且從實戰的角度觸發,一個5/5的嘲諷會讓對面非常難受。就算不解,也可以當作一個主力輸出了。
至於獸人鑄甲師這張卡,更是做到了嘲諷隨從所能做到的極致。不光是本身的嘲諷,更重要的是每次攻擊還能給英雄疊加對應的護甲。也許有人覺得僅僅一堵牆立在前面,其實沒多大用處,安全感還是不夠,但如果這堵牆還能給玩家額外套上一層龜殼的話,那安全感就不只是增加了一點半點了。
再後來,設計師第一次提出了返場型嘲諷隨從的概念,也就是始生幼龍這樣的。8/4/8嘲諷,戰吼對所有其他隨從造成2點傷害。這張卡一出,讓玩家第一次了解到原來「牆」也是可以變成「堡壘」的。其輸出能力就不用多說了,當初這張卡的出現,不知道解決了多少血量小於2的隨從,至於當初咆哮德的日子,你猜?
再往後就出現了正義保護者這張卡,1/1/1嘲諷聖盾。以外域的灰燼的眼光來看,大家可能很難想像當初這張卡有多高的評價。但事實上這是少有的滿分卡。以一點費用,硬扛下兩個攻擊頻率,這在別的嘲諷隨從看來簡直不可想像。
再有,就成了以數量取勝的王阿姨。但說實在的,雖然強度不錯,可從設計師的角度來看,他可能會覺得自己還沒發力,怎麼你們都倒下了?
至於帶有大量回血、吸血的嘲諷隨從,雖然強度也很不錯,但跟之前的幾個比起來,可能進化點都花在實用,而不是創造性上了吧?
總而言之,爐石傳說嘲諷隨從的進化史,可以說強度也許越來越高,但就有趣、好玩來說,就有點螺旋形上升的意思了。或許在鳳凰年中的幾個版本,大家能看到更有趣的嘲諷隨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