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部網絡小說裡女二的武器雙爪,一把叫霜之哀傷,一把叫火之高興,之後升級為火之非常高興。
有朋友問:為什麼「霜之哀傷」聽起來很酷,而「火之高興」聽起來很逗?
什麼是很逗?其實說穿了就是相對層次低一點的幽默感。
當我們說某個人或者某件事很「逗」,實際上是他們在情感上打動了我們,但是這種讓我們莞爾一笑的打動又不是那麼高大上,或者說正統,屬於劍走偏鋒,我們就稱之為「逗」。
這個「火之高興」就是典型的劍走偏鋒。
在人們普遍認為應該高大上的範疇內故意使用一種錯位的命名方式,就類似於現在段子手們喜歡說的「諧音梗」,將兩種完全沒有關係的事物通過一種獨特的角度連接起來,產生一種讓人覺得開腦洞的感覺。
這種現象,其實普遍存在文學邊緣。最常見的就是「打油詩」了。
而人們對於物品的命名,對於人的命名,都是寄託了本身的想法在裡面的,自然就屬於文藝產物。誰不想給自己小孩取個寓意美好的名字?誰又不想為自己的文章取一個既醒目又不落俗套的標題?
創作者有了想法,並帶入到文字表達,這些文字就有了感情。
於標題、名字、外號都是這樣的。
為什麼「火之高興」聽起來很逗,因為他只是選取了特殊的角度,而沒有真正為這個名字注入內容。
這是個什麼角度呢?其實就是類似於「諧音梗」。
這位網文作者選取了左右手互為反義詞的角度。左手的武器是「霜之哀傷」,右手就取了所有有意義的字的反義詞。「霜」對應「火」,「哀傷」對應「高興」,其實這種角度是可以理解的。
正因為這種合理性,我們初看之下,覺得沒什麼問題。比如左手「烈火掌」、右手「寒冰掌」,這不也是如此麼?
但是為什麼我們在會意之後又會覺得荒唐,從而產生一種不知道問題在哪的邏輯荒謬感,覺得很逗b呢?
因為「霜」的意象是寒冷的,和「哀傷」給人的心境是一致的。這種修飾性地疊加是往上的,讓詞組的意義更加深的表達出來。同時「霜之哀傷」作為在魔獸世界裡面成名已久的神器,本身就囚禁了薩滿祭司耐奧祖的靈魂,作為巫妖王的武器,承載了阿爾薩斯弒父墮落的悲傷命運。
也就是說,這個詞,本身就有典,這也是為什麼網文作者使用這個名字的緣故。
而「火」的意象是光明、發熱的,但是「高興」給人的感受用「火」來比喻是不貼切的。正因為這種意象群在邏輯上的斷裂,讓這個詞組變得不合理。
因為反義詞的緣故強行結合,我們剛剛覺得反義詞組合好像有道理,馬上又發現這兩個詞形容的並不是一種感覺,無法產生情感上的關聯。
純粹是詞的疊加,玩了一個並沒有意義的「反義梗」,同時「高興」二字太白話,就好像打油詩的流俗,給人的感覺就是不高級的幽默。
就挺逗的,但是沒道理。
如果我們用「火之輝煌」、「焦炎之怒」,在詞組的意象連接中產生邏輯匹配,就會相對而言顯得合理。
這是一種很微妙的界限,就好像我們如何劃分一首詩是打油詩還是正經作品一樣。
白居易的香山體也很口語化,為什麼不是打油詩?到後來形成江湖體,雖然江湖氣十足,我們仍然不稱其為打油詩。這就是因為詩人、作者、所有人在文學的層次劃分中有一道隱形的線。
我們不以這條線來分高低,但是這條雅俗的線確實是存在於每一個人心中的。
像你覺得「火之高興」很逗,「霜之哀傷」很美,這就是在使用這條隱形的線區分文藝作品。
文學沒有高低,但是肯定是分雅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