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儒家思想一直崇尚「以德服人」。道德,是做人之本。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也只有我們中華民族,擁有如此深厚的道德文化遺產,一直影響到如今。那麼在歷史中,有哪些關於道德品質的典故呢?
編者今天為大家分享7個典故故事,聽說懂社會禮儀的人,都知道這7個故事,你知道幾個?
一.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次曾子在坐著,孔子要向其傳授知識理論,曾子見此便連忙從蓆子上起來,站到了蓆子之外聽講,表達了曾子對老師孔子的尊敬。
二.孔融讓梨
東漢末年有名的文學家孔融,在年幼時,家中每次吃梨都會選一個最小的吃。他的父親見此便好奇地詢問他為什麼不選大的吃,孔融回答說:「因為我的年齡是最小的,所以也應該吃小的。」後來,孔融讓梨用於形容懂得謙讓。
三.一諾千金
秦朝時,楚國有人名叫季布,是項羽手下的得力幹將。他樂於助人又講信用,言出必行,只要是答應了別人的事,無論如何都要辦到,縱使對方身死,季布一樣會信守承諾。他的道德品質人人傳送稱讚,曾有人言,「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後來,一諾千金便被人用來形容言出必行,遵守諾言。
四.身無長物
東晉時期,有一名士名為王恭,當官返鄉時,一個長輩看中了他所坐的竹蓆,便向他討了去。王恭將自己的竹蓆贈送給了他,自己後來就坐在草蓆上。那個長輩聽說後非常驚訝,便問王恭:「你從東邊回來,我以為你還會有多的竹蓆。」王恭卻回答道:「我做人從來不多拿東西。「身無長物原指生活儉樸,現在用來形容貧窮。
五.程門立雪
宋代時期,楊時,遊酢是程頤的學生,有次二人一同前往程頤家,去請教老師問題。到了程頤家後,卻發現老師正在熟睡。二人不忍將程頤喚醒,於是在寒冬時分,頂著大雪靜靜的在門外等候,等到程頤醒來時,二人腳下的積雪已經有一尺之深了。程門立雪後來用來形容尊師重道。
六.緹縈救父
西漢時期,官吏淳于意被權勢之人誣告借醫欺人,輕視生命。地方官吏將他判為有罪,,並處肉刑。在淳于意即將被押送到長安受刑時,他的女兒緹縈決定跟隨父親進京。抵達長安後,緹縈為了救父親,上書漢文帝,表示自己甘願做奴婢,替父贖罪。最終漢文帝被其感動,放過了緹縈的父親,並且令廢除肉刑。後來用於形容孝順父母。
七.張良拜師
張良是劉邦旗下的一員猛將,在成為軍師之前,張良在橋上散步時,遇到了一個老人,老人將鞋子扔到橋下,乃故意而為之,並讓張良去撿起來給自己穿上。張良沒有氣惱,反而照做了,老人給了他一本兵法。張良通讀此兵法後,才得以成為一代軍師。「張良拜師「乃尊敬老人的典故。
歷經幾千年的倫理道德典故,蘊涵了豐富的道德精神財富。很多典故至今已經無人不知,我們要繼續將這種優秀的道得品質傳承下去。 所以說,不知道這7個故事的人,一般都是初入職場,還不懂社會禮儀。
還有哪些關於社會禮儀或者道德的故事呢?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