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張峰團隊揭示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膠質異常

2020-12-14 騰訊網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整理,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所有的孩子都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但不是所有的孩子臉上都洋溢著天真的笑容。有這麼一群特殊的孩子,他們不聾,卻對聲音充耳不聞;他們不盲,卻對周圍人與物視而不見;他們不啞,卻不知該如何開口說話。

他們,被稱為「來自星星的孩子」。

兒童自閉症,是一類以嚴重孤獨、缺乏情感反應、語言發育障礙、刻板重複動作等為特徵的發育障礙疾病。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在外表上與常人一般無二,但卻像隔了一堵無形的牆,使人無法觸及他們的內心。

更令人遺憾的是,目前治療自閉症的方法十分有限,早發現、早治療、早幹預已經是當下較有效的治療措施。

2020年11月27日,張鋒Paola ArlottaAviv Regev領導的研究團隊在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In vivo Perturb-Seq reveals neuronal and glial abnormalities associated with autism risk genes》的研究論文。

此項研究應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和單細胞測序技術的組合系統——Perturb-Seq,成功在多個小鼠胚胎中敲除35個自閉症譜系障礙(ASDs)候選基因。這種方法可以識別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中的基因表達網絡,以此揭示ASD相關基因的新功能

CRISPR-Cas技術與單細胞RNA測序的聯合

組織是複雜多樣的,包含多種細胞類型。細胞內有成千上萬的基因與人類疾病相關,而這些基因的破壞可能會影響組織中任何一個甚至所有的細胞。因此,即使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已經十分發達,但想要研究哺乳動物組織中所有細胞類型的基因敲除影響仍是十分困難的事情。

Perturb-Seq通過與ASD/ND相關的危險基因的微擾確定了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相關的效應

單細胞RNA測序和CRISPR-Cas技術的結合為研究人員提供了新的思路這一組合系統可以生成豐富的細胞信息描述(如轉錄組),同時引入和評估遺傳擾動的影響。因為每個細胞都是獨立測序的,所以可以創建具有不同遺傳操作的嵌合組織,並在一次實驗中評估多種基因對細胞類型和狀態的影響。

Perturb-Seq對ASD/ND候選基因進行功能評估

在此項研究中,研究團隊應用一種可擴展的遺傳篩選方法——Perturb-Seq,實現對35個自閉症譜系障礙/神經發育遲緩(ASD/ND)候選基因進行功能評估。通過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人員在小鼠胚胎的大腦中引入這些風險基因的移碼突變,然後對出生後小鼠的大腦中受幹擾的細胞進行單細胞RNA測序。

體內Perturb-Seq平臺的模式圖

研究人員發現,在這35個ASD和ND相關基因中,有14個具有可檢測的效果。這些數據強調了ASD和ND病理的複雜性,因為神經膠質細胞和神經元細胞都顯示了紊亂的表達網絡。

為了確定在小鼠大腦皮層中發現的擾動相關基因模塊是否與ASD/ND病理相關,研究人員對ASD和控制人類大腦的數據進行了共分析。結果表明在小鼠Perturb-Seq分析中確定的幾個基因在人類腦組織中都是保守的。與ASD患者的單細胞數據比較顯示,兩者在受影響的細胞類型和轉錄組表型上都有重疊。

Perturb-Seq檢測ASD/ND風險基因的細胞型分析

例如,染色質域解旋酶DNA結合蛋白8(Chd8)的幹擾影響膠質細胞的表達模式,包括少突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Chd8在小鼠皮層的興奮性神經元中高度表達,先前的研究表明,Chd8的單倍體功能不全會影響皮層和紋狀體中神經元網絡的發育。

在Chd8+/ 小鼠模型中驗證少突膠質細胞的擾動作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表明Chd8擾動對興奮性神經元無顯著影響。由此可見,複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相互作用可能導致與ASD和ND相關的多種多樣的病理變化,並且可能在每個大腦區域都有特定的作用。

Perturb-Seq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整體來說,這項研究是成功的,這也使得我們對受特定自閉症譜系障礙風險相關基因影響的細胞類型有了更多的了解。然而,Perturb-Seq分析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使用Perturb-Seq,很難確定該基因是否與某個病例有關。此外,與經典的體內遺傳篩選相比,Perturb-Seq的基因缺失的表型效應並不明顯。更重要的是,單細胞基因組擾動測序需要層層過濾、計算分析和統計測試來評估表型效應。並且當對於任何給定的幹擾每個細胞類型的數量很少時,基因缺失細胞和正常細胞之間的簡單差異表達分析是不能被執行的。

體內Perturb-Seq揭示了ASD/ND風險基因微擾的細胞類型特異性效應

除此之外,相對於接受對照組的細胞,微擾效應大小是根據不同細胞類型的相關表達模塊計算的。數據稀疏、批次之間的技術差異、遺傳消融狀態的不確定性和某些細胞類型的低細胞數量,使得使用單細胞RNA測序數據很難正確評估擾動相關表型。

在本研究中,作者通過在單基因缺失的小鼠以及自閉症患者的腦組織中進行後續實驗,驗證了某些關鍵關聯。數據指向了患有ASD/ND的人類和小鼠的一組基因,這些基因一直處於失調狀態。

總而言之,此項研究表明結合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和單細胞RNA測序技術開發的Perturb-Seq,是一種十分強大且應用靈活性好的新工具。它可以實現對一系列基因的功能評估測定,揭示這些基因在複雜組織中、單細胞分辨時的細胞內在功能。正如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演示了Perturb-Seq在小鼠發育中的大腦中的ASD/ND風險基因的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科學家能夠不斷開發新的方法去做出更有創造性的研究。了解和開發ASD乃至所有其他人類疾病的治療方法是迫切需要的,而如今,Perturb-Seq技術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

參考文獻:

[1] Jin, Xin et al. 「In vivo Perturb-Seq reveals neuronal and glial abnormalities associated with autism risk genes.」 Science (New York, N.Y.) vol. 370,6520 (2020): eaaz6063. doi:10.1126/science.aaz6063

[2] Treutlein, Barbara, and J Gray Camp. 「Sequencing perturbed cortex development.」 Science (New York, N.Y.) vol. 370,6520 (2020): 1038-1039. doi:10.1126/science.abf3661

相關焦點

  • 新技術揭示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新技術揭示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9 22:08:27 美國哈佛大學Paola Arlotta等研究人員合作利用體內Perturb-Seq技術,揭示出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 Science|識別基因功能的新技術Perturb-Seq並揭示自閉症風險基因
    導讀頂級期刊《Science》發布張峰等團隊的最新研究進展,他們開發一種新的體內大規模遺傳功能研究技術Perturb-Seq,可同時研究生物體內不同細胞類型中不同基因的功能,並篩選了幾十個與自閉症相關的基因,揭示了相關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異常。
  • 頂刊腦訊03 – 情歌讓女性墜入愛河的神經機制
    >ture | 情歌讓女性墜入愛河的神經機制Science | 識別基因功能的新技術Perturb-Seq,並揭示自閉症有關風險基因DOI: 10.1038/s41586-020-2972-7Science | 識別基因功能的新技術Perturb-Seq,並揭示自閉症有關風險基因我們通過人類基因組研究確定的疾病風險基因和基因組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基於功能和系統研究的能力。
  • Nature:基因編輯CRISPR 找到「國產」自閉症獼猴模型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科學研究團隊研究人員藉助CRISPR基因編輯系統在獼猴上成功改造了與自閉症高度相關的Shank3基因。該基因的缺失或突變會導致大腦神經元發育不成熟、神經連接減少,個體表現出社交迴避、刻板行為等自閉症症狀。自閉症與基因變異科學家已經發現了數百種與自閉症相關的遺傳變異,其中許多變異只能帶來很小的風險。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專注於一個具有高度關聯性的基因——Shank3。
  • 腦科學日報:是什麼左右了我們的選擇?愛笑的人運氣不會差
    突觸的異常則可能是導致如抑鬱症和阿爾茨海默病等精神與神經疾病的起源。,揭示了其不同的作用途徑,並發現人類同源基因的功能突變能導致胚胎發育失敗和復發性流產。研究人員通過慢病毒轉導或TALEN介導的基因工程,將功能性ASPA基因導入患者iPSC源性神經祖細胞(iNPCs)或少突膠質祖細胞(iOPCs),產生ASPA iNPC或ASPA iOPC。立體定向移植到CD(Nur7)小鼠模型後,植入的細胞能夠以穩健和可持續的方式挽救CD的主要病理特徵,包括ASPA活性不足,NAA水平升高,廣泛的空泡化,髓鞘形成缺陷和運動功能障礙。
  • Brain:研究揭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遺傳機制
    然而,預測這些疾病的發作具有很大的挑戰,因為神經變性可以在人們出現任何外在症狀之前數年就開始。(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在最近發表在《Brain》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揭示了危險因子TMEM106B在髓鞘形成以及阿爾茲海默症發生過程中的作用。
  • 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成立一周年!科研成果彙編
    康利軍/段樹民合作團隊在《Neuron》發表論文,揭示神經膠質細胞感受環境刺激和調節嗅覺適應性的新機制2020年9月23日,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康利軍教授團隊和段樹民院士團隊合作,在Neuron期刊發表了題為「Sensory glia detect repulsive odorants
  • 王建枝團隊揭示pTau蛋白異常聚積...
    AD主要的病理特徵包括澱粉樣蛋白聚集形成的老年斑(Senile plaques, SPs)、Tau蛋白異常聚集形成的神經原纖維纏結 (Neurofibrillary tangles, NFTs)以及大量神經元丟失。AD病程進展緩慢,早期症狀常被認為是普通的健忘而被忽視。AD患者晚期認知功能能力逐漸喪失,伴隨人格異常以及各種行為功能障礙,最終導致死亡。
  • 【科技前沿】清華時松海/史航揭示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的全新機制
    研究大腦神經系統發育及其調控機制,對加強對神經系統的認知,以及診斷治療神經系統相關疾病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放射狀膠質細胞是哺乳動物大腦發育關鍵的神經前體細胞,其分裂產生大腦皮層幾乎所有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在大腦發育過程中,放射狀膠質細胞的行為高度有序。中心體作為動物細胞主要的微管組織中心,調控細胞周期進程,對大腦神經系統發育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
  • 中科院神經所第21年,砥礪前行(上篇)
    研究團隊發現,PAP-I在神經病理性痛模型大鼠背根神經節神經元中表達顯著升高,提示PAP-I可能在慢性痛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作用。圖註:外周神經損傷誘導DRG神經元生成PAP-I,向脊髓背角運輸的PAP-I能夠通過CCR2-p38 MAPK途徑激活小膠質細胞,參與神經病理性痛的維持過程。
  • 腦科學日報: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你聽說過醫療小丑嗎?
    標記有NeuroPAL的神經元在綠色、青色或黃色發射通道中不發射螢光,從而使這個轉基因可與基因表達或神經元動力學的許多已報導分子一起使用。2,Cell | 聚焦G34R/V型膠質瘤——H3.3G34和PDGFRA突變共同促進膠質瘤發生來源:BioArt近日,來自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Claudia L.
  • 自閉症發病和治療的關鍵環節或與腸道菌群相關
    (圖片來源:海路設計團隊) 自閉症近年來受到非常廣泛的關注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正如腸道細菌的變化會影響健康的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從而增加多發性硬化和痴呆等疾病的風險,這種變化同樣會導致發育中兒童的自閉症發生率更高。 研究發現,通過與健康對照組的兒童相比,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物群的相對豐度存在顯著的差異,多樣性也存在差異。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或能吞噬突觸連接從而維持成年機體大腦的可塑性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高級研究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成年人大腦可塑性發生以及潛在的神經紊亂發生的分子機制。研究者Won-Suk Chung教授說道,本文研究對於理解在機體學習、記憶甚至是生病時大腦中神經迴路改變的分子機制具有深遠的影響和意義,突觸數量的改變與多種神經性疾病的流行存在著較強的關聯性,比如自閉症譜系障礙、精神分裂症、額顳葉痴呆和多種形式的癲癇等。
  • 國際團隊建立新型自閉症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新聞—科學網
    6月13日,依託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建設的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深港腦院」)和深圳市籌劃中的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設施(簡稱「腦設施」)研究平臺發布最新動態:腦科學國際團隊聯合攻關,成功製備出新型模擬人類自閉症SHANK3基因突變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
  • Nat Commun:揭示跨性別和性別多樣化與自閉症的關係
    自閉症是一組神經發育疾病,其特徵是社交功能障礙、異常重複的行為和狹隘的興趣,以及非典型的感覺敏感性。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全球約有1%的人口患有自閉症,且男性患病率約是女性的4倍。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是指一個人對自己性別的認識,這種認識可能與出生時所具有的性別一致或不一致有關,包括「順性別」*、「跨性別和性別多樣化」**。
  • 復旦大學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20年科研成果彙編
    實驗室圍繞「解析功能神經環路構築、運行和損傷機理,推動重大神經系統疾病研究」總體目標,在腦發育及障礙、感覺及其相關疾病的神經機制、高級腦功能及其異常的機制、腦損傷和功能重建四個方向開展研究,聚焦神經環路形成、神經信息異常、神經細胞損傷三個相互關聯的重要科學問題。
  • 江浩團隊揭示AKAP95可通過相分離調控基因剪接和腫瘤生成
    癌症常與基因表達紊亂有關, 包括在染色體、轉錄、mRNA剪接等水平上的調控異常。就像所有細胞內的化學反應,基因表達並非均勻分布在細胞核內,而是在時空上被分隔化了(compartmentalized)才得以正確進行和調控。
  • 範先群團隊揭示脈絡膜黑色素瘤中癌增強子構象異常致癌新機制
    該研究首次確定了神經降壓素(NTS)能夠促進惡性脈絡膜黑色素瘤(UM)的發生發展。還揭示了CTCF-EP300指導的染色質重塑觸發了癌基因轉錄和腫瘤發生。該研究揭示了脈絡膜黑色素瘤中癌增強子構象異常致癌新機制,對染色體異常構象在腫瘤發生中的功能及轉錄調控機理有了全新的認識,還表明靶向糾正異常染色體相互作用在腫瘤治療中有效,可作為一種潛在的治療方法。
  • Brain: 帕金森病患者幻覺產生的神經機制|腦科學頂刊導讀79期
    >3,帕金森氏病中gamma振蕩和腦深部刺激頻率的交叉頻率耦合4,遺傳性阿爾茨海默疾病風險影響海馬子區模式分離的神經機制5,小膠質細胞的吞噬作用:一種從阿爾茨海默病遺傳學中發現的疾病相關過程與受影響子網絡相關的基因模塊的基因表達分析顯示,低權重基因在mRNA和染色體代謝過程相關的基因中富集最顯著(在少突膠質細胞中富集),而高權重基因在蛋白定位相關的基因中富集(在神經元細胞中富集)。我們的發現認為幻覺的產生可能是由於控制分布在大腦區域的關鍵結構子網絡的崩潰,這可能與mRNA代謝和膜定位相關基因的表達有關,從而提供了潛在的治療靶點。
  • 腦科學日報:科學家開發出非侵入性方法,或可修改記憶刪除恐懼
    研究人員生成了人類胎兒發育到9至18個孕周(GWs)的小膠質細胞單細胞基因表達和大量染色質圖譜。7月31日出版的《科學》雜誌發表了這一成果。研究揭示了線粒體應激反應通過表觀因子調控衰老的分子機制。NuRD複合體感受到acetyl-CoA水平下降後,在細胞核內累積,通過調控組蛋白乙醯化水平,重塑染色質結構,進而影響代謝相關基因的表達,誘導壽命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