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樂學院院長、我國著名指揮家俞峰接受新京報專訪。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新京報訊(記者 吳為)9月10日晚7點半,由中央音樂學院院長俞峰指揮講解的「新學期第一堂音樂課」將通過中央電視臺以及多家媒體的網站和客戶端同全國師生見面。
這堂時長2個多小時的音樂課曲目體裁豐富,涉及合唱、交響詩、歌劇等,俞峰執棒中央音樂學院合唱團、寧波交響樂團帶來《黃河大合唱》《紅旗頌》《我的祖國》《一個老師的牽掛》《我想飛》《在燦爛陽光下》等15部音樂精品。
在這個不平凡的抗疫之年,全國中小學、高校按下了校園生活的「暫停鍵」,9月份的開學來之不易。今年的「新學期第一堂音樂課」也更加突出了抗疫背景。其中,《那段時光》《一個老師的牽掛》《我們》都是由中央音樂學院教師創作的抗疫音樂作品。
中央音樂學院黨委書記趙旻認為,音樂是心靈的語言,經過重大疫情後,用音樂來表達,用音樂來抒懷,使我們各種感情融合成積極向上的意志。
這堂音樂課是一場有講解的盛大音樂會。
俞峰對15部音樂作品逐一講解,這些作品大都創作於重大社會變革背景下,並產生了深遠的社會影響。他指揮中央音樂學院合唱團、寧波交響樂團,將這些音樂精品依次展現給現場的寧波市中小學生們,同時通過電視機、手機呈現給全國的觀眾。
為什麼要錄製這樣一場盛大的「音樂課」?音樂學院的老師們想用音樂向全國的師生傳遞什麼?近日,新學期第一堂音樂課的音樂老師、中央音樂學院院長、我國著名指揮家俞峰接收了新京報記者專訪。
俞峰表示,科學和藝術是兩翼,科學是對自然世界的探索,藝術是對美好世界的追求。新學期的第一堂音樂課再次釋放出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通過音樂傳播核心價值理念,謳歌時代、鼓舞人民。
由中央音樂學院院長俞峰指揮講解的「新學期第一堂音樂課」。中央音樂學院供圖
15首曲目對應革命戰爭時期到當下四個時期
新京報:為什麼想到要錄製一場這樣的「音樂課」?
俞峰:這堂音樂課,是中央音樂學院「立德樹人美育啟智」系列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
從2016年開始,我每年暑假都會回到我的家鄉寧波,經常邀請中央音樂學院的師生,和寧波交響樂團一起,為學生做「立德樹人美育啟智」的暑假公開課,反響非常好。以前在體育館做,將近有四五千學生參加。這個公開課大概持續了四年,後來在「學習強國」上播放,在全國也產生了影響力。去年中央電視臺也進行了轉播,也是以音樂課的形式。
今年是特別的年份,大家經歷了疫情的嚴峻考驗。如何來做今年的公開課,我們動了一番腦筋。教育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也非常支持,中央音樂學院師生投入參與。在教育部體衛藝司大力支持下,我們採用線上為主的,在教師節期間用開學第一堂音樂課的形式向全國推出這臺音樂會。
新京報:今年這場音樂會為什麼選擇了這15首曲目?
俞峰:第一堂音樂課以立德樹人、美育啟智為目的,分為「立德樹人紅色經典」「愛國主義時代旋律」「大愛無疆共克時艱」「託舉希望逐夢前行」四個篇章,分別與上個世紀30年代到新中國成立的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時期、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新時代到當下四個時期相對應。
第一篇章以反映民族獨立解放的革命戰爭歷史脈絡為主線,包括《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遊擊隊歌》。第二篇章的兩部作品《我的祖國》《北京喜訊到邊寨》,反映了建國初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爭和改革開放迎來的歷史轉折。第三篇章的三部聲樂作品《那段時光》《一個老師的牽掛》《我們》都是由中央音樂學院的教師創作的優秀抗疫音樂作品。同時,在今年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在音樂課的第四篇章安排了三部作品《我想飛》《在燦爛陽光下》《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
這些作品的音樂體裁非常豐富,包括合唱、歌劇、交響詩等等,這樣就把音樂知識和音樂作品所表現的革命歷史結合起來。
比如《黃河大合唱》這種史詩性的作品,合唱是大型聲樂套曲,我們通過表演和講解,讓大家了解黃河與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歷史,以及當時它是如何鼓舞四萬萬民眾抗日的。
又比如歌劇《白毛女》,歌劇是什麼樣的形式,當時怎麼用歌劇的式樣表現延安的中國革命歷史畫面,同時也告訴大家馬列主義如何在延安和中國的革命實踐相結合產生毛澤東思想這一系列的道理。
音樂會始終體現「音樂課」的主題,包括我們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還有《我的祖國》,這些都是著名的影視音樂作品,音樂是如何與電影結合起來的?我們用演出、講解的方式來告訴大家這些精品音樂是如何喚起我們的愛國熱情的。
新京報:參加演出的合唱團是怎麼選擇的?
俞峰:合唱團是中央音樂學院的合唱團。我們這個合唱團是中央音樂學院表演藝術中心裏面,跟著我一直參與音樂黨課和美育教育的錄製和現場演出。
另外,中央音樂學院還有一些老師參與到音樂課的表演中。比如我們鋼琴系的主科專業老師、鋼琴家黃若愚他自己創作並演唱的《一個老師的牽掛》;還有著名的軍旅歌唱家黃華麗老師,她現在也到中央音樂學院任教,她演唱《我的祖國》。
由中央音樂學院院長俞峰指揮講解的「新學期第一堂音樂課」。中央音樂學院供圖
學院老師創作的一首抗疫歌曲曾被萬人合唱
新京報:今年是個特殊的年份,這堂音樂課也策劃了與抗疫有關的音樂作品?這些作品是怎麼創作出來的?
俞峰:包括中央音樂學院在內,今年上半年,各學校停課不停學,經歷了疫情的嚴峻考驗,我們全社會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音樂學院的老師創作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在2月份疫情最難的時候,我們鋼琴系的主科專業老師黃若愚,他給我發了一個他自己創作演唱的《一個老師的牽掛》。他把疫情下一個班主任老師和主科老師對學生的牽掛表達了出來。他把老師比喻成大海,把學生比喻成小竹筏,在疫情之下,當陽光再次照耀五星紅旗的時候我們再回到課堂,重新回家。非常感人。
我們還選擇了中央音樂學院張徵老師創作的《那段時光》,中央音樂學院鼓浪嶼鋼琴學校的中學生來演唱。
另外,還有一首作品《我們》,這是由中央音樂學院李小兵老師創作的,並由中央音樂學院合唱團演唱。這首作品既反映了當時對白衣天使和抗疫戰士的致敬,也表達了我們的信心。由中央音樂學院合唱團合唱後,迅速在全國11家音樂學院合唱團唱開,後來發展到差不多300所高校,也在世界上27所著名音樂學院合唱,形成了萬人大合唱。我們許多著名校友以及國外許多著名演奏家也加入進來。
新京報:除了抗疫的主題,還有脫貧攻堅、共同奔小康為主題的音樂作品,這些作品的演出有什麼特點嗎?
俞峰:今年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中央音樂學院這幾年為革命老區、為老少邊窮地區的孩子們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定點支援和合作幫扶的青海化隆縣、陝西延安市、志丹縣等等地方。
這次我們把這些對口扶貧市縣的青少年代表請到了現場,他們來自全國各地,除了上面我說的幾個地方還有河北青龍縣、威縣,山西呂梁市,貴州黔西南州。這些青少年代表與音樂家們共同合唱《在燦爛的陽光下》。
我們還請他們唱民歌,壯族的、布依族的民歌,讓全國人民看到我們56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以及他們的能歌善舞。在合唱《在燦爛的陽光下》後,整個音樂課以少先隊隊歌來結束。
由中央音樂學院院長俞峰指揮講解的「新學期第一堂音樂課」。中央音樂學院供圖
通過音樂培養審美、健全人格、傳遞價值理念
新京報:對於很多學生和家長來說,「語數外」被稱作「大三科」,而「音體美」被稱作「小三科」。新學期開學,作為美育教育的重要內容,這次向全國播出的第一堂音樂課,是不是也有想傳遞的信息?
俞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培養學生成長不可缺失的整體。作為美育教育來說,音樂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音樂極大豐富形象思維、想像力、創造力。所以科學和藝術是兩翼,科學是對自然世界的探索,藝術是對美好世界的追求。
如何在美的薰陶中得到審美的感受、實踐,達到健康的人格養成,同時使青少年快樂地成長,並形成對美好世界的追求,這是我們思考的重要內容。
同時,作為美育,還擔負起立德樹人的,如何在美中實現熱愛祖國、熱愛黨、熱愛民族的核心價值理念的貫穿。因為我們所有的作品,其實都是有藝術家的立場,以及表達的思想內容的。通過美的傳播,把我們核心價值理念貫穿其中,這就是美育在教育當中的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失的作用。
新京報:中央音樂學院對音樂社會功能的實現,會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俞峰:中央音樂學院不僅是培養音樂人才,作為我國音樂教育的最高學府,也是黨領導下建立的第一所音樂學府,肩負著為黨治國理政,為國家發展,為全民的音樂教育美育教育服務的高校的職責。
從去年開始,我們舉辦了以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為紀念的延安5·23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節,以此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文藝方針。同時,在10月15日以習總書記2014年北京文藝工作座談會為節點,推出自十八大以來優秀的謳歌時代、鼓舞人民的音樂作品。兩大音樂節形成了系列的藝術和美育相結合的品牌。
今年上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們推出美育雲端課堂。用時100多個小時,全國將近300所高校,包括十幾家藝術院團共同參與的5·23藝術節,關注量也達到了5.6億人次。這也是在教育部、中央文明辦和廣大媒體推動下成為美育系列的。今年的開學第一節音樂課,也是系列工作的延續。我們不斷形成品牌,讓青少年在美的感受、美的體驗中樹立核心價值觀。
新京報記者 吳為 攝影記者 陶冉
編輯 陳思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