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大芬油畫村 | 楚客》
韓老師、二丫頭和我三個老夥計,是自小一起光屁股長大的髮小,退休後,我們三個人又分別從老家來到了深圳。我和二丫頭在孩子家當後勤部長,韓老師是個不甘寂寞的人,他在深圳一家大酒店謀得了一份差事。
12.9日星期三,系韓老師輪休,他約我一起到二丫頭家裡去聚一聚。9:00時分,我和韓老師分別從寶安和福田乘地鐵如約前往木棉灣。
這是我第二次去二丫頭家,第一次是順道去的,算作認門吧。這次是專門約好了去小聚的,二丫頭很是熱情,當然我們之間用這樣的語言表達,顯得有些俗氣。我們仨聯繫一直比較緊密,小學初中高中都在一起,即便二丫頭後來去當兵,也保持著書信往來。我們的成長曆程中,彼此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這次小聚,二丫頭還是很上心的。有過軍旅生涯的他,表面上雖是粗線條,可他考慮問題卻很細膩。幾個老夥計相聚,不單純是吃吃喝喝,還得玩得有意義、有品位,有值得回味的地方。基於這樣的想法,二丫頭特意帶我倆到大芬油畫村去看看,這也蠻符合我的心理期待。每到一個新地方,我都喜歡體驗一下當地的風土人情、名勝古蹟。
一到大芬美術館,就令我眼前一亮,這長長的壁畫,這獨體的繁寫「藝」字碑雕,加上醒目的巨幅「2020演畫之星大賽總決賽」廣告宣傳畫。我們仿佛被包裹在濃濃的藝術氛圍之中,以致每一個毛孔都滲透著靈動的藝術細胞。
更吸引我們眼球的是露天會場的一幅巨大的風景畫,一個畫師正在這幅大寫意山水畫上揮毫潑墨。作品中的大男孩完全融進了畫面,乍一看還真以為是自然風景裡的人物,可仔細瞧瞧,發現人物的嘴角兒在微笑,分明是一個真人嘛!我不懂繪畫藝術,我無法評鑑這是什麼流派什麼藝術風格,但這惟妙惟肖的畫面,這人物與景觀融為一體的美感,確實令我們這些門外漢驚豔不已。
接著,我們來到了大芬油畫村。我遊歷過吳冠中筆下那具有濃鬱巴蜀風情的龔灘古鎮,那裡的畫作幾乎是烏江上的薄霧包漿而成的;我也參觀過畫壇鬼才黃永玉藝術博物館,那裡珍藏的一幅幅老先生的真跡墨寶,仿若是沱江那溫婉的湘西風情吟誦而來的。而今,我來到了大芬油畫村,來到這大都市裡一方靜謐的藝術聖地,我深深感受到這濃烈的藝術火焰,仿若是從高架橋上滾滾的洪流裹挾而來的,那樣大氣恢宏,那樣包容萬象。以致不敢大聲言語,以免褻瀆了她的芳華。
如今的大芬油畫村,家家開畫坊,人人懂畫藝。當你置身於街巷弄堂,縱看是畫街,橫看是畫巷,除了色彩還是色彩,除了畫室就是畫坊,人人是畫師,個個是儒商。據網絡貼吧記載,高峰時這裡有1萬多人從事油畫藝術和與之相關的業務。大芬村已成為油畫產業的代名詞,成為享譽海內外的藝術品牌。
在此之前,很少有人知道大芬村,是改革開放的強勁東風,是敢為天下先的深圳人,敏銳地捕捉到了這方水土的靈氣。他們深信,大芬村一定會成為孵化藝術靈感的聖地,一定會幻化成五彩繽紛的藝術海洋。
我們徜徉在大芬村的大街小巷,一會兒在「洪氏祠堂」「鄔氏祠堂」前駐足凝視,追古爍今;一會兒又在「大陽山」古宅前沉吟低語,甄別「大陽山」牌匾中「大」字是不是「太」字;更多的時候,面對一幅幅精妙絕倫的油畫作品,用我們有限的藝術修養小聲評議。其實,我們真正能做得到的,只有由衷地讚美與欽佩。
「嘿嘿,夥計們,餓了嗎?吃飯去」。二丫頭溫馨的話語,勾起了味蕾的強烈回應。我們帶著一身滿滿的色彩和濃濃的藝術感覺,帶著殘留於骨子裡的那份淺淺的醉意,離開了大芬油畫村,離開了喚醒我們藝術修養的聖潔之旅。
作者簡介:楚客,男,中共黨員,鄉村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