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會無情地奪走我們的快樂,吞噬掉生活的意義。
讓人沮喪,也不會給希望,一次又一次帶到負面情緒的風口浪尖。
遭受抑鬱困擾的人,心理很容易自責,甚至有強烈的自罪感。
新年伊始疫情再次爆發,所有人都被捲入變化中。從抗疫專家到民間大眾,許多人用科學力量科普防疫知識,減少大眾對於未知的恐慌,緩解內心的抑鬱、焦慮、壓力等情緒。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不只改變了外部的工作生活,同時也衝撞著我們內在世界,也不得不被迫停下腳步,開始看清自己內心的選擇。
B站最近一段關於「抑鬱症患者」的短片火了,片名叫《燈火之下》,片由3個人大附中的00後製作完成。借一個患抑鬱症的高中女孩純子之口,表達抑鬱患者的心聲,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整個社會對抑鬱症患者的忽視,加深了他們的絕望。 希望通過這篇文章,我們能給予這個群體更多關注,少一點質疑,多一分陪伴。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調整自己,從而避免這種思維對我們的影響?
01接受生活的不確定性
很多時候我們想要的太多,努力得太少,總是想搞定所有的不確定性,把生活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面對一些無法控制因素,便會焦慮不安,胡思亂想。一旦出錯,就開始患得患失。
回顧一些事情,事情背後的邏輯是那麼清晰。
一切未知,去做一個決定或者一個選擇其實充滿了不確定性。
一帆風順只是人們的美好祝願,看開點要接受人生的不確定性。
02懂得享受生活接受生活的不確定性
抑鬱讓人屬於灰色地帶,走出就要與之作鬥爭
就要拋棄灰暗的色彩,選擇一些鮮亮顏色
轉化自己的心情,用發現美的心態對待事物
不要過於壓抑自己的內心情感,經常與自己認為信得過的人交流互動。
03調整歸因方式
生活方式,教育背景有時過於強調個人的因素了,
堅信只要足夠努力,可能會達到自己的目的,
假如失敗也會在自己身上找問題,實際上,任何結果的產生都是都不是由一種因素導致的,而是由多種因素共同導致的。
要停止於事無補的情緒並且學會原諒自己,往後的路才能走得更堅實。
04
培養自信
用自信的積極的語言來暗示自己,不管工作中還是生活中的問題,都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處理好
也要多和別人交流,不要怕被拒絕,樂觀、豁達、寬容的態度,會讓你獲得越來越多的良好的社會關係
同時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在睡覺前採取一些有助於提高睡眠質量的方法,杜絕深夜不寐及胡思亂想。
《黑暗中的光》提到這樣一個觀點:
「康復就是試著與抑鬱症共處。」
抑鬱並不等於脆弱。
不要因為得了抑鬱,就輕易地否/責怪自己,
你要允許自己有情緒低落權利,也要有選擇直面它,重新點燃生命力的勇氣。